-
题名典型站点气溶胶对云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 1
-
-
作者
彭杰
张华
-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国家气候中心
上海市气象局上海气象科学研究所
-
出处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5-472,共8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2011CB4034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375080)
+1 种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406023)
江苏省2011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n0782002084)
-
文摘
结合Cloud Sat对云的主动观测和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对气溶胶的被动反演,研究了典型站点气溶胶对云的宏观、微观和辐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溶胶对大陆性和海洋性站点的云均有显著影响。1)随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增加,水汽含量较弱站点的低层(高层)云量呈减小(增加)趋势,而水汽条件较强站点的各层云量均增大,且具有较高(较低)云顶的云层发生概率在各个站点都呈增加(减小)趋势。2)AOD的增大导致各站点云滴和冰晶粒子的有效半径均减小、大气层顶的短波和长波云辐射强迫均增强、短波云辐射强迫绝对值的加强更显著、长波云辐射强迫增加的幅度相对更大。3)气象要素在AOD大(小)值情况下的变化表明,大尺度动力条件并不能解释云的上述特性随AOD的显著改变。
-
关键词
气溶胶激活效应
云物理特性
云辐射强迫
-
Keywords
aerosol invigoration effect
cloud physical property
cloud radiative forcing
-
分类号
P426.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94GHz云雷达回波及测云能力分析
被引量:30
- 2
-
-
作者
吴举秀
魏鸣
周杰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
-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2-416,共15页
-
基金
国家科技部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GYHY201206038、GYHY200906053、GYHY201306040)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007AA061901)
+5 种基金
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联合资助课题(20093228110002)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0KJA170030)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0LASW-A01)
江苏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BK2012466)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CXZZ13_0513)
北极阁基金(BJG201208、BJG201102)
-
文摘
重点利用英国的94 GHz Galileo测云雷达,结合35 GHz云雷达、地面雨滴谱仪、雨量计和探空资料等,分析了94 GHz雷达的回波特征及测云能力。结果表明:(1)94 GHz云雷达能清楚反映出云及弱降水过程的云系结构变化和云内小尺度变化,可以探测到雾,雾的多普勒速度杂乱;(2)94 GHz云雷达区别于厘米波雷达的较显著的回波特征是层状云降水的0℃层亮带下面雷达反射率因子降低不明显或没有降低及0℃层亮带上面存在0℃层暗带,分别是因为雨滴较大及冰晶较大产生非瑞利散射引起的,暗带区域的宽度一般在600 m以下,暗带区域的许多冰晶聚合物最大尺度可超过3 mm,有些暗带区域的许多冰晶聚合物最大尺度可超过6.8 mm,多普勒速度及谱宽显著增大的地方是融化层顶;(3)与35 GHz测云雷达相比,由于衰减和非瑞利散射,降水时的94 GHz雷达反射率因子远小于35 GHz雷达反射率因子,使探测到的高云云顶高度偏低,但94 GHz云雷达抑制地物杂波的能力更高,在晴空低云探测方面具有优势。这些结果为中国正在研制的94 GHz云雷达回波可靠性分析提供了参考。94 GHz云雷达与其他探测手段结合,可揭示各种天气形成的物理机制,对天气预报、云物理的发展、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94
GHz测云雷达
回波特征
云物理特性
0℃层暗带
-
Keywords
94 GHz cloud radars, Echo characteristics,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louds, Dim hands
-
分类号
P412.2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北太平洋上空爆发性气旋云的微物理特性分析
- 3
-
-
作者
鄢珅
傅刚
倪晶
李鹏远
陈莅佳
-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海洋气象学系
-
出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0期1-18,共18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22YFC30042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5001)资助。
-
文摘
本文利用CloudSat卫星数据、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可见光卫星云图、地球同步运行环境卫星(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satellite,GOES)卫星红外云图以及ERA5再分析数据,对春季(EC1)、秋季(EC2)和冬季(EC3)发生在北太平洋上空的爆发性气旋个例的云宏观及微物理特性进行分析,发现在气旋成熟阶段,EC1、EC2和EC3云系均呈现逆时针旋转的“螺旋”状分布,且气旋中心有清晰的“眼”状结构。“眼”区附近云系高度要小于其外围云带,“眼”区云系主要为雨层云、层积云和积云,云内有狭窄的雷达反射率大值区,表明“眼”区云系内有对流。外围云带主要为大面积的雨层云,雨层云内有雷达反射率大值区,冰粒子数浓度在云系内部出现大值区。低层的位涡正异常区域对云内对流过程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高层位涡大值区的下伸预示着来自平流层的干冷空气不断侵入气旋内部,是云系出现清晰“眼”状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
-
关键词
爆发性气旋
CloudSat卫星
“眼”状结构
云的微物理特性
垂直分布
-
Keywords
explosive cyclone
CloudSat satellite
“eye”structure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s
vertical distribution
-
分类号
P731.22
[天文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