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强对流天气FY-4A卫星云物理参数特征
1
作者 邵建 郑鹏徽 +4 位作者 裴晓蓉 张肃诏 程瑶 马贝贝 陈豫英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7-348,共12页
采用2018—2020年FY-4A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观测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利用正态分布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卫星产品在宁夏地区短时强降水、雷电、冰雹三类强对流天气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对流性的差异导致FY-4A... 采用2018—2020年FY-4A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观测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利用正态分布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卫星产品在宁夏地区短时强降水、雷电、冰雹三类强对流天气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对流性的差异导致FY-4A卫星产品表现出迥异的分布特征。短时强降水时云顶温度、相当黑体温度主要集中在200~280 K,云状差异导致温度区间存在明显不同;雷电、冰雹时,主要区间位于210~270 K;超过50%的短时强降水、75%的雷电和90%以上的冰雹发生在对流层中层以上,即大致5000 m(500 hPa)以上的高空;不同对流天气云滴半径有着明显的差别,短时强降水、雷电、冰雹分别对应着较小云滴、中等云滴和较大云滴;云中液水含量高于500 g·m^(-2)时易发生短时强降水,雷电介于250~400 g·m^(-2),而冰雹则介于400~600 g·m^(-2);中等强度的对流层折叠最深深度有利于强降水和雷电发生维持,而冰雹则需要更深的折叠深度。除云顶温度及雷电、冰雹序列中的云顶高度表现为正态分布或准正态分布特征外,其余产品均呈现非正态分布特征。FY-4A产品与短时强降水显著相关的有对流层折叠最深深度、相当黑体温度、云顶温度和云中液水含量;与雷电显著相关的有对流层折叠最深深度、相当黑体温度和云顶温度;与冰雹显著相关的有云顶高度、对流层折叠最深深度、云中液水含量、相当黑体温度和云顶温度,这些产品应在监测预警中予以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A卫星 强对流 云物理参数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雷达反演层状云微物理参数及其与飞机观测数据的对比 被引量:31
2
作者 刘黎平 宗蓉 +1 位作者 齐彦斌 刘健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4-71,共8页
首先根据滴谱假设分析了层状云降水回波强度、径向速度和速度谱宽与降水微物理参数的关系,检验了云雷达探测数据的可用性;然后在忽略空气上升速度和湍流对雷达观测的速度谱宽影响前提下,利用测云雷达观测的回波强度、粒子下落速度和速... 首先根据滴谱假设分析了层状云降水回波强度、径向速度和速度谱宽与降水微物理参数的关系,检验了云雷达探测数据的可用性;然后在忽略空气上升速度和湍流对雷达观测的速度谱宽影响前提下,利用测云雷达观测的回波强度、粒子下落速度和速度谱宽数据进行了液态水含量和滴谱参数的反演试验,并与飞机观测的滴谱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8 mm雷达观测得到的3个量与雨滴谱分析得到的关系比较接近;层状云粒子尺度、数密度和含水量从云顶到云的回波强中心有明显的变化,粒子尺度的增加是回波强度增加的重要原因。毫米波雷达反演得到的降水微物理参数和飞机观测数据具有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微物理参数 毫米波雷达和飞机观测 降水粒子下落速度和谱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对夏季强降水事件模拟能力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文君 朱彬 +4 位作者 杨素英 陆其峰 刘宁薇 李岩 王梓航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1-730,共10页
运用中尺度WRF模式,分别采用Morrison(MOR)和Milbrandt-Yau(MY)双参数化云微物理方案,对2010年7月20—21日辽宁省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对比分析两个方案所对应的地表累积降水量、降水强度、云中微物理量的模拟结果,评估两个双... 运用中尺度WRF模式,分别采用Morrison(MOR)和Milbrandt-Yau(MY)双参数化云微物理方案,对2010年7月20—21日辽宁省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对比分析两个方案所对应的地表累积降水量、降水强度、云中微物理量的模拟结果,评估两个双参数方案对强降水事件的模拟能力及主要微物理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对雨带和强降水中心的位置上,MOR方案的模拟能力优于MY方案,但MY方案对强降水中心强度模拟能力则优于MOR方案;两方案对强降水宏观特征的模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们在微物理具体方案上的差异,相比MY方案而言,MOR方案模拟降水发展期的垂直水汽通量高,使得雪晶的凝华增长、碰连增长增强,从而导致MOR方案的冰晶含量低,雪晶含量高,通过雪晶的凇附作用形成的霰含量也比MY方案高,霰的凇附增长消耗了大量过冷水,使冷云中云滴(过冷水)含量减少; MOR方案模拟得到的600 hPa到地表的雨滴直径均为1 mm,与实际雨滴直径的观测值不符,需要未来进一步开展研究,对原方案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物理方案 强降水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积层混合云飞机播云对云微物理过程影响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辛乐 姚展予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4-202,共9页
人工增雨效果评估主要关注的是催化后云和降水过程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这首先表现在云和降水的宏微观过程有无明显变化,因此了解播云作业后的云微物理结构的变化是很必要的。2009年4月18日在河北张家口进行了一次飞机播云实验,本文采... 人工增雨效果评估主要关注的是催化后云和降水过程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这首先表现在云和降水的宏微观过程有无明显变化,因此了解播云作业后的云微物理结构的变化是很必要的。2009年4月18日在河北张家口进行了一次飞机播云实验,本文采用飞机探测所取得的PMS资料,分析了播云对云微物理过程影响,并进行了云物理因子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后播云高度上液态含水量大幅度降低,粒子平均直径由催化前20.4μm增大到23.9μm;云中粒子谱结构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催化后冰晶减少,降水尺度粒子显著增加;而且在播云1小时后影响区地面累计降雨量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播 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 云物理参数 效果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云系云微物理结构和人工增雨催化个例模拟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陈小敏 刘奇俊 章建成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3-43,共11页
改进了胡志晋、刘奇俊的云物理方案,并实现了与GRAPES模式的耦合;利用包括了新云物理方案的GRAPES模式对祁连山地区一次山区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祁连山地区云系的微物理结构,并开展了人工催化的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 改进了胡志晋、刘奇俊的云物理方案,并实现了与GRAPES模式的耦合;利用包括了新云物理方案的GRAPES模式对祁连山地区一次山区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祁连山地区云系的微物理结构,并开展了人工催化的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耦合的双参数方案能够较好的模拟此次降水范围、强度及云场分布的特点和规律;(2)新方案给出了祁连山云系的合理微观结构和它的特征;(3)播撒冰晶可以增加降雨,在云初始阶段播撒增雨范围较广,在云发展阶段播撒增雨范围较集中;(4)播撒冰晶后,云的动力结构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ES模式 参数物理方案 物理过程 催化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RF模式云参数化方案对一次深对流系统模拟的验证和改进 被引量:3
6
作者 曹蓓 赵震 白爱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26-638,共13页
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中的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WDM6针对2008年台风“凤凰”登陆过程中造成的强降水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卫星模拟器利用MTSAT-1R和TRMM卫星观测的红外云顶黑体亮温TBB、PR雷达反射率资料使用统计方法验证模拟结果。通过修... 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中的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WDM6针对2008年台风“凤凰”登陆过程中造成的强降水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卫星模拟器利用MTSAT-1R和TRMM卫星观测的红外云顶黑体亮温TBB、PR雷达反射率资料使用统计方法验证模拟结果。通过修改云水向雨水自动转化过程、冰晶核化过程、雪和霰的下落末速度、雪和霰的截距进行敏感性试验,减小模拟结果和卫星观测结果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WDM6方案模拟的台风“凤凰”登陆后的降水,强对流云系及对流柱状雷达回波基本符合实况,但模拟结果局部偏强。WDM6方案模拟产生了较多的浅对流云,低估了对流云系的出现频率。不同云类型模拟的雷达回波均偏强,对流云系雷达回波垂直分布接近观测。敏感性试验结果说明修改WDM6方案中云水向雨水自动转化率有效地改善了模拟效果。同时发现云滴初始数浓度影响云水向雨水自动转化率并最终影响云系结构和雷达反射率的模拟结果,过高的云滴初始数浓度会使模拟结果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参数物理方案 卫星模拟器 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台风“罗莎”中云物理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花丛 刘奇俊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6-638,共13页
选取2007年16号超强台风"罗莎"为个例,利用耦合了双参数混合相云降水物理方案的GRAPES中尺度模式对其进行模拟,并结合实况雨量、雷达及卫星资料分析了本次台风暴雨的结构及云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低空急流和不稳定的温度层... 选取2007年16号超强台风"罗莎"为个例,利用耦合了双参数混合相云降水物理方案的GRAPES中尺度模式对其进行模拟,并结合实况雨量、雷达及卫星资料分析了本次台风暴雨的结构及云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低空急流和不稳定的温度层结为本次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天气条件。强降水中心主要出现在台风云系的北部和东部,在模拟时段内6小时累积降水最大值超过100 mm。积分固态水含量与液态水相当,说明冰相粒子在形成降水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从CloudSat卫星探测结果来看,强对流发生在台风眼周围的云墙中。根据模拟结果分析,台风东北部的强降水属于对流云降水,最强上升气流出现在0℃等温线之下的暖区;西南部的降水强度比较均匀,强上升气流出现在高层冷云中,有利于冰粒子的形成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罗莎” GRAPES模式 参数物理方案 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