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桃树蛀干害虫云斑天牛防治效果研究
1
作者 李静 杨蓓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第6期91-92,共2页
云斑天牛是为害核桃树的蛀干性害虫之一,以蛀入树干为害,导致核桃树势衰弱,重者死亡。试验采用不同方法防治云斑天牛,均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核桃树 云斑天牛 防治效果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杨树云斑天牛的研究 被引量:65
2
作者 李建庆 杨忠岐 +3 位作者 张雅林 梅增霞 张玉荣 王小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4-100,共7页
在湖南和湖北省选取9个云斑天牛危害的杨树林作为试验林,释放云斑天牛的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开展生物防治云斑天牛试验。通过调查天敌释放前后被害株数和株虫口数2个指标对花绒寄甲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林间释放这种寄... 在湖南和湖北省选取9个云斑天牛危害的杨树林作为试验林,释放云斑天牛的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开展生物防治云斑天牛试验。通过调查天敌释放前后被害株数和株虫口数2个指标对花绒寄甲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林间释放这种寄生性天敌的卵和成虫均对云斑天牛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在释放花绒寄甲卵的3个试验林中,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83.27%;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74.33%;在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6个试验林中,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84.23%;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75.65%。通过对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后当年和第2年调查的防治结果进行比较,表明释放天敌成虫的防治效果略好于释放卵的林分,但二者差异不显著。由于人工繁殖花绒寄甲成虫的成本远高于卵,因此,在生产中大面积防治云斑天牛时,采用释放花绒寄甲卵的方法比较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天牛 寄生性天敌 花绒寄甲 林间防治效果 杨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放花绒寄甲防治危害白蜡的云斑天牛 被引量:46
3
作者 杨忠岐 李建庆 +3 位作者 梅增霞 王小艺 景志高 孟向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8-84,共7页
在地处黄河三角洲的山东省东营市和滨州市,选取8个受害严重的白蜡林作为试验样地,在云斑天牛幼虫期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然后调查和统计天敌释放前后白蜡树的被害株率、天牛的株虫口数,计算出花绒寄甲对云斑天牛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在地处黄河三角洲的山东省东营市和滨州市,选取8个受害严重的白蜡林作为试验样地,在云斑天牛幼虫期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然后调查和统计天敌释放前后白蜡树的被害株率、天牛的株虫口数,计算出花绒寄甲对云斑天牛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对云斑天牛均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在释放花绒寄甲卵的5个试验林中,释放后第2年的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73.16%,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72.36%;在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3个试验林中,释放后第2年的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77.20%,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69.68%。对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的防治效果进行比较表明,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防治效果略高于释放卵的林分,但二者差异不显著,说明在云斑天牛生物防治中,释放花绒寄甲2种虫态的天敌均不失为有效和良好的技术,而卵的成本低,值得在生产防治中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毛白蜡 云斑天牛 生物防治 寄生性天敌 花绒寄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斑天牛成虫对植物气味的行为反应 被引量:26
4
作者 李娟 王满囷 +2 位作者 张志春 陈京元 张国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8-170,共3页
The responses of Batocera horsfieldi adults to plant volatiles were tested with Y-tube olfactome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olatiles from the rose had a higher attractive ability to both of unmated and mated mal... The responses of Batocera horsfieldi adults to plant volatiles were tested with Y-tube olfactome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olatiles from the rose had a higher attractive ability to both of unmated and mated male and female adults of Batocera horsfieldi compared with ambient air, and had a higher attractive ability to the unmated and mated female adults compared with poplar(P<0.05), while the volatiles had in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unmated and mated males(P>0.05). There were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esponses of unmated and mated males and mated females to the volatiles between the rose and poplar,and in the responses of the unmated %Batocera horsfieldi% to the volatiles between the poplar and osier(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天牛 植物气味 行为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斑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2
5
作者 诸葛飘飘 罗森林 +1 位作者 王满囷 张国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6-121,I0004,F0003,共8页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云斑天牛成虫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类型、形态及分布特征,并分析比较雌雄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云斑天牛触角上共存在5类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乳突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5种...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云斑天牛成虫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类型、形态及分布特征,并分析比较雌雄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云斑天牛触角上共存在5类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乳突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5种亚型,刺形感器分2种亚型。云斑天牛雌、雄成虫触角存在性二型现象:1)虽然雄虫体型明显小于雌虫,但雄虫触角却显著长于雌虫触角;2)乳突形感器只在雌虫触角上发现,且雌虫触角上的粗长锥形感器(BⅠ)、粗短锥形感器(BⅡ)和长刺形感器(ChⅡ)在数量上多于雄虫,但发锥形感器(BⅢ)少于雄虫;3)雌虫触角上的刺形感器(包括ChⅠ和ChⅡ)的长度显著长于雄虫。其他感器的形态及数量在两性触角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下颚须和下唇须上都发现了毛形感器、长刺形感器、末梢锥形感器(包括TBⅠ和TBⅡ2个亚型)、钟形感器和隙缝感器5类。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长度在两性之间无明显差异,但下颚须的末梢锥形感器数量多于下唇须,隙缝感器少于下唇须;雌虫的末梢锥形感器数量多于雄虫,钟形感器少于雄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天牛 触角 下颚须 下唇须 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经历对川硬皮肿腿蜂寄生云斑天牛幼虫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桦 杨伟 +4 位作者 杨春平 杨茂发 朱天辉 黄琼 潘武全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5-101,共7页
采用Y形嗅觉仪和EthoVision3.1行为仪研究0~5日龄川硬皮肿腿蜂经历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气味刺激的学习效应,并通过室内和林间放蜂试验,比较有无学习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2~3龄云斑天牛幼虫的寄生作用,以探索利用学习行为提高... 采用Y形嗅觉仪和EthoVision3.1行为仪研究0~5日龄川硬皮肿腿蜂经历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气味刺激的学习效应,并通过室内和林间放蜂试验,比较有无学习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2~3龄云斑天牛幼虫的寄生作用,以探索利用学习行为提高川硬皮肿腿蜂防治云斑天牛效果的途径。结果表明: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对无学习经历的蜂有显著驱避作用(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对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的趋向性显著提高(P>0.05)。在EthoVision3.1行为仪分析中,有学习经历的蜂活动轨迹在味源区域的密度远高于无学习经历蜂在该区域的密度;在味源区的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和移动时间上,有学习经历的蜂明显长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在采集区的静止时间明显长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而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和反应时间则显著短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室内搜索寄主所需平均时间39.99s,60s内搜索到寄主的数量为23.33头,都与无学习经历的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采用蜂虫比1:1,2:1,4:1室内对云斑天牛2~3龄幼虫寄生试验中,有学习经历蜂在蜂虫比4:1时寄生率最高(86.67%)。林间释放川硬皮肿腿蜂对云斑天牛2~3龄幼虫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有学习经历蜂在蜂虫比4:1时防治效果最好,为58.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天牛 川硬皮肿腿蜂 学习经历 杨树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斑天牛的交配产卵行为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桦 杨伟 +3 位作者 杨茂发 杨春平 潘武全 冯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8-92,共5页
采用室内试验与室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云斑天牛的交配及产卵行为。结果表明:云斑天牛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包括相遇抱对、插入输精和配后保护3个阶段。在交配过程中雄虫有多次插入输精现象,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平均需要17.81min。其中,... 采用室内试验与室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云斑天牛的交配及产卵行为。结果表明:云斑天牛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包括相遇抱对、插入输精和配后保护3个阶段。在交配过程中雄虫有多次插入输精现象,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平均需要17.81min。其中,输精前抱对平均时间为2.16min,总输精时间平均为10.28min,交配过程中每次插入输精时间平均为23.4s,配后保护时间为5.37min。野外交配行为与室内试验结果一致。云斑天牛雌、雄个体交配次数差异很大,而且寄主植物对云斑天牛聚集和交配有明显影响。不同补充营养寄主对产卵量的影响试验中,云斑天牛取食光皮桦和法国冬青的枝皮面积(572.47,370.83mm2)以及取食后的平均每天每头产卵量(2.44和1.80粒)最大,显著高于杨树、核桃和旱柳(P<0.05)。对产卵诱木的选择试验中,在杨树和核桃木段上的产卵量最大。羽化出孔后单独饲养8天的云斑天牛在第10到14天之间达到产卵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天牛 交配 产卵 行为 寄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斑尖塘鳢、线纹尖塘鳢及其杂交子一代间的遗传关系 被引量:9
8
作者 范小勇 王茜 +5 位作者 齐兴柱 骆剑 王小刚 尹绍武 陈国华 吴光明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8-133,共6页
应用RAPD技术研究云斑尖塘鳢、线纹尖塘鳢及其杂交子一代(F1)间的遗传关系。筛选得到25个随机引物均在亲本和杂交子一代间呈现多态,遗传相似性指数和遗传距离的计算结果显示,正交F1(云斑尖塘鳢♂×线纹尖塘鳢♀)与母本平均遗传相似... 应用RAPD技术研究云斑尖塘鳢、线纹尖塘鳢及其杂交子一代(F1)间的遗传关系。筛选得到25个随机引物均在亲本和杂交子一代间呈现多态,遗传相似性指数和遗传距离的计算结果显示,正交F1(云斑尖塘鳢♂×线纹尖塘鳢♀)与母本平均遗传相似系数(0.7090)高于与父本平均遗传相似系数(0.5948);反交F1(云斑尖塘鳢♀×线纹尖塘鳢♂)与母本平均遗传相似系数(0.6301)也高于与父本平均遗传相似系数(0.6089)。说明正反交子代在遗传关系上均偏向各自的母本,对扩增带和聚类图的分析均得到这一结果,表明F1所接受的双亲遗传物质并非完全对等的,所获得的遗传信息可能更多来自母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尖塘鳢 线纹尖塘鳢 杂交 遗传关系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斯氏线虫防治云斑天牛幼虫 被引量:9
9
作者 卢希平 朱传祥 +1 位作者 刘玉 王慧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3-44,共2页
应用斯氏线虫防治云斑天牛幼虫卢希平朱传祥刘玉王慧(山东省林业学校泰安271000)云斑天牛BotourahorsfieldiHope是重要的林木蛀干性害虫,该虫主要危害核桃,法国梧桐等树木。1992~1993年我们在... 应用斯氏线虫防治云斑天牛幼虫卢希平朱传祥刘玉王慧(山东省林业学校泰安271000)云斑天牛BotourahorsfieldiHope是重要的林木蛀干性害虫,该虫主要危害核桃,法国梧桐等树木。1992~1993年我们在泰安市城区园林病虫调查时发现,云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天牛 幼虫 斯氏线虫 林木 害虫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分杨树云斑天牛种群空间格局地统计学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建庆 梅增霞 杨忠岐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3-90,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林分杨树林地云斑天牛种群不同虫态的地统计学空间格局,为不同林分杨树林地云斑天牛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调查公路林、片林、渠道林和村庄林4种林分类型的杨树林地,以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为调查指标,确定... 【目的】研究不同林分杨树林地云斑天牛种群不同虫态的地统计学空间格局,为不同林分杨树林地云斑天牛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调查公路林、片林、渠道林和村庄林4种林分类型的杨树林地,以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为调查指标,确定云斑天牛卵、幼虫、成虫(蛹)的种群数量,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不同林分不同虫态种群的空间格局。【结果】云斑天牛的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在不同林分杨树林地的拟合模型分别为:公路林均为球形模型,片林均为指数模型,渠道林分别为指数模型、球形模型和高斯模型,村庄林分别为球形模型、指数模型和指数模型。不同林分类型云斑天牛各虫态的拟合半变异函数模型存在差异,但其指的定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林分类型影响虫口的数量和分布,不同林分类型下各虫态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和模型参数存在较大差异。云斑天牛危害片林时卵、幼虫和成虫(蛹)的变程a、块金值C_0、基台值C_0+C较其他3种林分类型的统计值明显偏小。【结论】危害杨树云斑天牛种群的卵、幼虫、成虫(蛹)在公路林、片林、渠道林和村庄林中均为聚集分布,即云斑天牛在不同林分杨树林地危害时各虫态的空间分布格局均表现为聚集分布。林分类型与云斑天牛聚集分布的习性关系不大,但影响相应虫态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和模型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天牛 空间分布 地统计学 杨树林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筛选与杨树抗云斑天牛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京兆 王斌 +1 位作者 卞学瑜 韩一凡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82-384,T001,共4页
筛选与杨树抗云斑天牛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王京兆,王斌,卞学瑜,韩一凡(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关键词杨树,云斑天牛,RAPD,多态性产物植物抗虫基因工程... 筛选与杨树抗云斑天牛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王京兆,王斌,卞学瑜,韩一凡(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关键词杨树,云斑天牛,RAPD,多态性产物植物抗虫基因工程是当前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但真正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云斑天牛 RAPD 多态性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在云斑天牛成虫选择寄主和寻找配偶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桦 王保新 +3 位作者 杨伟 杨春平 蔡艳 何晓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2-26,共5页
为了探明视觉因素对云斑天牛(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成虫选择寄主颜色和寻偶行为的影响,采用室内色卡选择和视频轨迹捕捉系统(EthoVision 3.1)自动记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云斑天牛成虫的视觉选择进行了研究。色卡选择试验表明... 为了探明视觉因素对云斑天牛(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成虫选择寄主颜色和寻偶行为的影响,采用室内色卡选择和视频轨迹捕捉系统(EthoVision 3.1)自动记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云斑天牛成虫的视觉选择进行了研究。色卡选择试验表明,在自然光下未交配雌虫对玄武石灰色(18.89%)、未交配雄虫对深黄色(14.44%)、已交配雌虫对绿松石绿(15.56%)的选择率最高;在人造光下未交配雌虫对褐齐墩果色(16.11%)、未交配雄虫对深黄色(14.44%)、已交配雌虫对绿松石绿(14.44%)的选择率最高。行为仪分析结果表明,当雌虫或雄虫被遮眼后,相应的搜寻时间、距离、头部转动角度和仰起次数都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果为云斑天牛行为控制技术的研究提供基础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天牛 视觉选择 寄主颜色 寻偶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斑天牛对永善县核桃危害程度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光辉 闫争亮 +2 位作者 段兆尧 彭明俊 郑畹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4-107,共4页
为了掌握云斑天牛对永善县核桃的危害程度,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按不同方位(东、南、西、北)、不同树龄及不同垂直高度等因子对云斑天牛产卵刻槽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核桃林云斑天牛有虫株率50. 00%,每株平均产量17. 16粒,最高达74粒... 为了掌握云斑天牛对永善县核桃的危害程度,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按不同方位(东、南、西、北)、不同树龄及不同垂直高度等因子对云斑天牛产卵刻槽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核桃林云斑天牛有虫株率50. 00%,每株平均产量17. 16粒,最高达74粒/株。1-6年生核桃幼树上无云斑天牛产卵刻槽,云斑天牛主要危害10-30年生核桃,82. 5%产卵量集中在距地面0-2. 0m的范围内,但云斑天牛在树干上产卵没有方向的偏爱。根据其产卵习性,可采用树干基部涂白,人工敲击产卵痕的方法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天牛 产卵刻槽 核桃 分布规律 永善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南部地区禾草云斑病发生危害及防治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周玉峰 唐成斌 韩永芬 《草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47-55,共9页
在贵州南部地区 ,匍茎剪股颖草坪禾草云斑病于 4月下旬始见发生 ,全年病情有 2次高峰期 ,其中 ,第 1次高峰期出现在 5月下旬至 7月上旬 ,第 2次高峰期出现在 9月。病害程度主要与当年 4~ 10月的气温及降水密切相关。在田间调查苇状羊... 在贵州南部地区 ,匍茎剪股颖草坪禾草云斑病于 4月下旬始见发生 ,全年病情有 2次高峰期 ,其中 ,第 1次高峰期出现在 5月下旬至 7月上旬 ,第 2次高峰期出现在 9月。病害程度主要与当年 4~ 10月的气温及降水密切相关。在田间调查苇状羊茅禾草云斑病病情的基础上 ,分析了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结果表明 ,病情指数与发病率是影响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1997~ 1998年用 11种坪用禾草在自然条件下做了对禾草云斑病的抗性鉴定。结果发现 ,结缕草、细叶结缕草及狗牙根都不发病 ,表现免疫 ;高羊茅抗病 ;黑麦草、匍茎剪股颖、剪股颖及草地早熟禾发病都较重 ,表现感病。 7种常用杀菌剂对高羊茅禾草云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表明 ,5 0 %多菌灵、6 5 %代森锌和 15 %三唑酮对该病都有较好的预防作用。这 3种药剂田间药效在药后 10天防效均高于 70 % ;在药后 15天 ,防效最好的是 15 %三唑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 发生规律 危害损失 防治 贵州 禾本科牧草病害 草坪草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养密度对云斑尖塘鳢幼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魏成清 杨婉玲 +3 位作者 陈永乐 朱新平 庞世勋 谢刚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51-152,160,共3页
对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a)幼鱼在3种不同放养密度下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进行了对比试验。培育60 d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密度为每667 m2水体放养30 000尾比放养10 000尾或50 000尾更为合适,幼鱼成活率分别为91.3%、88.9%和85.7%。
关键词 云斑尖塘鳢 幼鱼 饲养密度 生长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斑尖塘鳢微卫星标记在两种虾虎鱼亚目鱼类群体间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祝斐 朱晓平 +4 位作者 尹绍武 张丽娟 胡静 侯新远 胡亚丽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0-136,共7页
利用微卫星DNA-聚合酶链式反应(STR-PCR)技术对已开发的14对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marmorata)微卫星标记在线纹尖塘鳢(Oxyeleotris lineolatus)和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群体间进行通用性分析。结果显示,14对云斑尖塘鳢... 利用微卫星DNA-聚合酶链式反应(STR-PCR)技术对已开发的14对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marmorata)微卫星标记在线纹尖塘鳢(Oxyeleotris lineolatus)和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群体间进行通用性分析。结果显示,14对云斑尖塘鳢微卫星标记在线纹尖塘鳢群体均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在河川沙塘鳢群体中也有10对引物可稳定扩增,其中9对在线纹尖塘鳢群体中具有高度多态性,6对在河川沙塘鳢群体中具有高度多态性。通过这10对通用微卫星标记检测3个种群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344 9,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704 3,平均多态信息(PIC)含量为0.536 9。同时获得3个有着较高的通用性微卫星位点(H27、H142和H97),平均PIC值均大于0.5,具有高度多态性,在3种虾虎鱼亚目鱼类中具有较高的通用性,这3个位点在3种虾虎鱼亚目鱼类之间共检测得到6~22个不等的等位基因,并获得1个可以用于鉴别沙塘鳢科与塘鳢科特异基因型的等位基因位点(H97)。因此,通过已开发的云斑尖塘鳢微卫星标记来获得适用相近物种的微卫星标记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尖塘鳢 微卫星标记 虾虎鱼亚目 通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斑天牛研究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17
17
作者 嵇保中 钱范俊 严敖金 《森林病虫通讯》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5-46,共2页
报道了云斑天牛Batocerahorsfieldi(Hope)采集与饲养方法;成虫交配状况、发育阶段的形态判别指标及成、幼虫血淋巴采集技术。
关键词 云斑天牛 饲养 交配 形态 血淋巴 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僵菌代谢物对杨树云斑天牛毒性生物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建庆 梅增霞 +1 位作者 杨忠岐 董波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30-631,共2页
[目的]确定检测白僵菌代谢物杀虫活性的最佳方法。[方法]以云斑天牛幼虫为试虫,采用表皮接触、口服和血腔注射3种生物测定方法测定白僵菌代谢物的杀虫活性。[结果]3种生物测定方法均可使白僵菌代谢物对云斑天牛幼虫表现杀虫活性。表皮... [目的]确定检测白僵菌代谢物杀虫活性的最佳方法。[方法]以云斑天牛幼虫为试虫,采用表皮接触、口服和血腔注射3种生物测定方法测定白僵菌代谢物的杀虫活性。[结果]3种生物测定方法均可使白僵菌代谢物对云斑天牛幼虫表现杀虫活性。表皮接触生物测定法10d内试虫平均死亡率为6.67%,口服生物测定法10d内试虫平均死亡率为28.89%,试虫死亡时间主要集中在第4~8天,血腔注射生测法10d内试虫平均死亡率为86.67%,试虫死亡时间主要集中在第4~6天。方差分析表明血腔注射法表现的死亡率较其他2种方法有极显著差异。[结论]3种生物测定方法各有其优缺点,血腔注射和口服生物测定法适于室内研究,血腔注射生物测定法最容易检测到白僵菌代谢物的杀虫活性,适于生产应用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生物测定方法 云斑天牛 血腔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斑尖塘鳢精子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亚丽 刘洋 +2 位作者 朱晓平 尹绍武 祝斐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3-77,共5页
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的精子结构。结果显示:扫描电镜下云斑尖塘鳢精子由头部和尾部(鞭毛)组成。头部近似圆形,直径1.98~2.12μm,尾部鞭毛长23.22~32.92μm。透射电镜下云斑尖塘鳢精子由... 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的精子结构。结果显示:扫描电镜下云斑尖塘鳢精子由头部和尾部(鞭毛)组成。头部近似圆形,直径1.98~2.12μm,尾部鞭毛长23.22~32.92μm。透射电镜下云斑尖塘鳢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头部细胞核呈扁卵圆形,前端不具顶体,染色质致密,细胞核内偶见小空隙;核膜与质膜间有间隙,其间分布有细胞质、囊泡、溶酶体,在细胞核后端,还分布有5~7个呈环形单层排列的线粒体;植入窝较浅,中段不明显,包括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精子尾部的鞭毛细长,轴丝为典型的"9+2"型结构;轴丝外侧具有较发达的侧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 精子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斑尖塘鳢仔鱼饵料动物的非纯化培养及摄食试验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伟军 林小涛 +1 位作者 王春 廖志洪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2-75,共4页
利用塘泥和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种源,对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ermoratus)仔鱼的饵料动物进行非纯化培养并做了仔鱼的摄食试验。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各类饵料动物组成1~8d以轮虫类占绝对优势,比例达到50%以上,9~10d以枝角类... 利用塘泥和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种源,对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ermoratus)仔鱼的饵料动物进行非纯化培养并做了仔鱼的摄食试验。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各类饵料动物组成1~8d以轮虫类占绝对优势,比例达到50%以上,9~10d以枝角类和桡足类无节幼体占优势,比例达到30%以上;各类饵料动物密度变化曲线呈倒“V”字型,其中饵料动物总密度、轮虫类和枝角类密度均在第7d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7.6个/ mL、29.5个/mL和16.5个/mL。从仔鱼对饵料的摄食比率看,大小范围为50~100μm的饵料动物仅适合9日龄以下的仔鱼摄食,随着仔鱼的发育,趋向于摄食较大个体的饵料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仔鱼 饵料动物 培养 摄食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