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免疫抗体编码机理的卫星图像云探测 被引量:5
1
作者 郑红 曹琼 韩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0-444,共5页
针对卫星遥感图像中云与下垫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在复杂背景下常用目标图像描述方法.通过类比生物免疫抗体特异性与其构成单元氨基酸性质的相关性,得到目标图像的免疫基元集合形式及其分类方法.借鉴生物免疫抗体编码顺序... 针对卫星遥感图像中云与下垫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在复杂背景下常用目标图像描述方法.通过类比生物免疫抗体特异性与其构成单元氨基酸性质的相关性,得到目标图像的免疫基元集合形式及其分类方法.借鉴生物免疫抗体编码顺序中氨基酸结合能量最小原则,统计分析出训练样本的免疫基元亲和度计算公式,实现了目标图像描述的有限多特征优化组合.对于云检测问题,最终提出云的免疫抗体编码方法,定义了云的免疫亲和度计算公式,并成功构建了云免疫抗体.经200幅IKONOS卫星图像测试,验证了该方法在识别率和运行时间效率方面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图像 云探测 人工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探测卫星CloudSat 被引量:39
2
作者 马占山 刘奇俊 +1 位作者 秦琰琰 谌芸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4-111,I0006,共9页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云探测卫星CloudSat。首先概述了CloudSat卫星所携带的探测仪器及"A-列车"星座,着重介绍该卫星的主要产品和获取方式,并给出两种天气形势个例的卫星监测,最后探讨了CloudSat卫星产品的可能应用情况。
关键词 云探测卫星 卫星监测 垂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云粒子成像探测仪研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史晓丁 冯力天 +3 位作者 刘英 杨泽后 伍波 石磊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7-72,共6页
为了研究云粒子微观特性,采用激光成像技术、高斯光束匀化处理技术、高分辨率阵列探测器以及图像抽帧还原算法,研制出激光云粒子成像仪。通过地面模拟测量及实际飞行试验,对仪器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研制仪器可实现对25μm~1550μ... 为了研究云粒子微观特性,采用激光成像技术、高斯光束匀化处理技术、高分辨率阵列探测器以及图像抽帧还原算法,研制出激光云粒子成像仪。通过地面模拟测量及实际飞行试验,对仪器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研制仪器可实现对25μm~1550μm云粒子的成像,分辨率为25μm,粒径测量误差小于9.5%;实测的冰晶粒子形态符合云粒子自然分布规律,粒子尺度谱符合指数分布,决定系数在0.58~0.97之间。该研制仪器可为云降水微物理研究提供基础观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粒子探测 线阵成像 尺度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信噪比云与气溶胶探测仪成像系统设计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帅 徐抒岩 +1 位作者 刘栋斌 张航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08-315,共8页
为获取高信噪比的气溶胶遥感数据,针对光谱仪成像系统链路分析了影响云与气溶胶探测仪信噪比的关键因素。结合光谱仪成像电路系统的响应模型,确定了电子学系统信噪比的表达式,针对可见探测器和红外探测器。提出了模块化的高信噪比成像... 为获取高信噪比的气溶胶遥感数据,针对光谱仪成像系统链路分析了影响云与气溶胶探测仪信噪比的关键因素。结合光谱仪成像电路系统的响应模型,确定了电子学系统信噪比的表达式,针对可见探测器和红外探测器。提出了模块化的高信噪比成像光谱仪电路系统的设计方法,并描述了云与气溶胶探测仪成像电路系统从总体设计到模块设计的完整研制方案。对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进行辐射定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可见单机各通道在典型辐亮度条件下最小信噪比为50.9 dB,红外单机各通道在典型辐亮度条件下最小信噪比为62.3 d B,满足指标要求。针对可见探测器和红外探测器的成像电路系统设计方法对其他光谱仪电路系统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耦合器件 光谱仪 信噪比 与气溶胶探测 辐射定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波段调频连续波天气雷达探测系统及观测试验 被引量:11
5
作者 阮征 金龙 +2 位作者 葛润生 李丰 吴俊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77-592,共16页
对降水云更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的需求推动了天气雷达技术的发展,调频连续波雷达(FMCW)系统采用收发分置双天线体制,采用数字直接移相(DDS)技术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信号处理技术,获取高度分辨率达到15、30 m,探测周期2—3 s的回波... 对降水云更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的需求推动了天气雷达技术的发展,调频连续波雷达(FMCW)系统采用收发分置双天线体制,采用数字直接移相(DDS)技术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信号处理技术,获取高度分辨率达到15、30 m,探测周期2—3 s的回波功率谱分布和谱参数,具有脉冲多普勒雷达无法比拟的探测优势。C波段FMCW(C-FMCW)雷达最小可测信号功率达到-170 dBm,微弱信号的定量标校是技术难点。采用标准信号源输出单频信号,经过数字直接移相扩展为与雷达系统相同扫频范围信号,得到最小输入功率可达-169.77 dBm的定标曲线,由定量标校后的谱分布计算得到回波强度谱密度分布。该雷达于2013年6月起在安徽定远开始观测,利用8月24日降水过程探测数据,与距离该地48 km的蚌埠和83 km的合肥SA扫描雷达观测数据,分别进行对流云与层状云的观测比对分析。对于均匀分布的层状降水云,C-FMCW雷达与SA雷达探测结果基本接近,C-FMCW雷达与蚌埠SA雷达的平均均方根误差为1.75 dB,与合肥SA雷达的平均均方根误差为2.02 dB,C-FMCW雷达与两部SA雷达探测的回波强度差异小于1 dB。对观测试验谱参数及回波强度谱密度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C-FMCW雷达在研究降水云体的相态分区、晴空大气边界层回波等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有助于加深对强降水云中垂直运动的强烈变化的探测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波段调频连续波天气雷达 定量标校 数据比对 降水云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雷达探测数据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5
6
作者 纪雷 王振会 +4 位作者 黄兴友 滕煦 赵凤环 吴彬 张培昌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7-563,共7页
为了便于研究诸多因素对云降水雷达探测回波强度的影响,设计开发了雷达探测回波强度定量计算软件,即雷达探测数据仿真平台"SimRAD"(Simulating airborne Radar detection and Data processing),通过输入雷达发射频率,大气状... 为了便于研究诸多因素对云降水雷达探测回波强度的影响,设计开发了雷达探测回波强度定量计算软件,即雷达探测数据仿真平台"SimRAD"(Simulating airborne Radar detection and Data processing),通过输入雷达发射频率,大气状态参数(高度、气压、气温、相对湿度)以及水成物相态、滴谱分布、含量等信息,使用云降水雷达观测和衰减订正理论进行计算,可以模拟出水成物的雷达回波强度以及水成物和大气衰减的垂直廓线,并且可以对雷达回波进行衰减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RAD 机载毫米波雷达 衰减订正 云探测 模拟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W波段雷达衰减订正方法的不同云型模拟对比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纪雷 王振会 +1 位作者 黄兴友 张培昌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0-267,共8页
为了探讨适用于机载W波段(94 GHz,3.2 mm)测云雷达的衰减订正算法,根据大气和云的毫米波衰减理论,模拟在5种典型参数情况下的非降水云雷达回波强度,基于回波强度Z与云衰减系数kc之间的关系,使用解析法等5种衰减订正算法进行回波订正试验... 为了探讨适用于机载W波段(94 GHz,3.2 mm)测云雷达的衰减订正算法,根据大气和云的毫米波衰减理论,模拟在5种典型参数情况下的非降水云雷达回波强度,基于回波强度Z与云衰减系数kc之间的关系,使用解析法等5种衰减订正算法进行回波订正试验,寻求最优kc-Z关系系数,同时研究改变云液态水含量和云滴数密度(使典型云变成为非典型云)对订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W波段kc-Z关系系数a=5.096 5和b=0.491 9适用的云型接近于典型层积云,而逐库类法订正效果优于解析法和迭代法。在使用最佳kc-Z关系系数情况下,5种订正算法对典型云的订正效果都较好,即使云厚增加到典型云厚度的2倍,订正误差仍小于5%。对于改变云液态水含量、云滴数密度、云厚度而表示的非典型云,虽然逐库法订正结果略优于逐库近似2法和逐库近似1法,但效果相近,在云不太厚时订正误差均小于10%。如果用"φ≤10%或20%"来评价其适用范围更广些,优于解析法和迭代法。但逐库类法对云液态水含量较敏感,导致"可订正厚度"减小、误差增大。因此,要尽量做好云型和云液态水含量的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测雷达 W波段 衰减订正 云探测 模拟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降水云系飞机云物理观测个例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王维佳 刘建西 +3 位作者 石立新 刘平 张世林 董晓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89-1394,共6页
利用2008年10月26日晚至27日凌晨成都上空连续两架次飞机穿云观测资料,分析了探测云系的云物理特征和降水机制,以期了解四川盆地降水形成的云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探测云系为上冷下暖的混合云系,云系深厚,云顶温度在-10℃左右,0℃层较高... 利用2008年10月26日晚至27日凌晨成都上空连续两架次飞机穿云观测资料,分析了探测云系的云物理特征和降水机制,以期了解四川盆地降水形成的云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探测云系为上冷下暖的混合云系,云系深厚,云顶温度在-10℃左右,0℃层较高。云系中暖层厚,约3200 m;过冷层较薄,约1800 m。在过冷层中,从云顶往下,大云粒子谱和降水粒子谱明显拓宽。在暖层中,降水粒子的浓度和尺度减小。冰晶和过冷水的存在使得冷云过程得以发动,配合暖层中的暖云过程,降水现象得以实现。而过冷水不够充沛,形成的降水粒子不多,同时暖层中液态水含量少,供水不充分,使得地面降水强度不大,形成了小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探测 PMS 降水 滴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雨滴边界衍射的理论推导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1
9
作者 岑家生 王青梅 +1 位作者 罗晖 吴强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37-840,856,共5页
为了研究云和降水的微物理特性,根据杨氏边界衍射理论,结合MATHEMATICA和MATLAB两种数学软件,采取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球形和椭球形云雨滴建立了在夫琅和费近似条件下,光轴上的单色点光源照射情况以及单色平行光照射情况的边... 为了研究云和降水的微物理特性,根据杨氏边界衍射理论,结合MATHEMATICA和MATLAB两种数学软件,采取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球形和椭球形云雨滴建立了在夫琅和费近似条件下,光轴上的单色点光源照射情况以及单色平行光照射情况的边沿衍射场分布;对单色平行光照射下云雨滴的边沿衍射进行了数值摸拟;并针对边沿衍射在雨滴探测中会引起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变动阈值解决办法。结果表明,孔径衍射图样是几何投影光波和边界衍射光波的叠加;边界衍射是粒子边沿的不均匀性散射的结果,同等条件下随粒子大小和形状的差异而不同。这对云雨粒子的探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射与光栅 雨滴探测 理论推导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