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7年秋季河北地区云微物理结构的飞机探测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瑜 银燕 +2 位作者 石立新 段英 吴志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30-537,共8页
利用2007年飞机探测资料,对河北地区云微物理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层云底部云滴数大于中上部,随高度增加粒子直径增大。最大云中液态水含量为0.25g.m-3,底层平均云中液态水含量为0.025g.m-3。层积云中上部数浓度高于底部,云滴数... 利用2007年飞机探测资料,对河北地区云微物理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层云底部云滴数大于中上部,随高度增加粒子直径增大。最大云中液态水含量为0.25g.m-3,底层平均云中液态水含量为0.025g.m-3。层积云中上部数浓度高于底部,云滴数浓度变化范围为10~80cm-3,云滴平均直径为7.56μm,总趋势随高度增加云滴直径先增大后减小。云滴谱变窄、双峰消失与含水量的起伏有一定的关系。综合增雨作业资料,发现有时预设的飞机作业高度并不是十分合理,在飞机性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提高或降低作业高度,人工增雨的效果可能更好。鉴于作业层的温度,9月29日和13日可以考虑使用液氮或液态CO2等制冷剂进行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微物理结构 飞机观测 人工增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梅雨锋降水云微物理结构的摄像探空观测和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杨静 王鹏云 +1 位作者 杨绍忠 徐宝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8,共6页
利用球载摄像探空仪对梅雨锋降水云微物理结构进行了观测 ,得到云中 5种类型粒子 (冰晶、霰、雪片、冻滴、雨滴 )直径、数浓度、质量浓度的垂直分布及各高度层上的温、压、湿分布。对观测结果的分析表明 :在梅雨锋雨带的对流云团中 ,冰... 利用球载摄像探空仪对梅雨锋降水云微物理结构进行了观测 ,得到云中 5种类型粒子 (冰晶、霰、雪片、冻滴、雨滴 )直径、数浓度、质量浓度的垂直分布及各高度层上的温、压、湿分布。对观测结果的分析表明 :在梅雨锋雨带的对流云团中 ,冰晶、霰和雪片对降水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降水 云微物理结构 摄像控空观测 摄像探空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一次降水层状云微物理特征的飞机观测研究
3
作者 黄颖 付丹红 +1 位作者 郭学良 张文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9-554,共16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山是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等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云微物理特征对于了解该区域大气降水形成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但关于祁连山地形云的飞机观测研究很少。本文利用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空中国王-350飞机观测...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山是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等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云微物理特征对于了解该区域大气降水形成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但关于祁连山地形云的飞机观测研究很少。本文利用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空中国王-350飞机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祁连山2020年8月16日的一次降水层状云的微物理特征。研究表明:祁连山地区此次降水层状云的形成,与偏南气流由低海拔河湟谷地区向高海拔山区运动过程中受地形强迫抬升过程密切相关,云中过冷液态水含量最大值为1.13 g m-3。低海拔山区和高海拔山区的云物理特征有明显差别,低海拔山区由于水汽相对丰富,地形抬升形成的过冷液态水含量较高。山区不同高度粒子形成机制存在显著差异:5600 m(-5.1℃)层过冷液态水含量较高,冰粒子主要通过凝华、聚并生长,也存在弱凇附过程;6560 m(-9.9℃)层存在大量聚合状冰粒子,粒子谱拓宽明显,凝华和聚并过程起主导作用;7850 m(-17.0℃)层基本为冰粒子,存在大量枝状冰粒子聚合体,说明冰粒子以凝华和聚并生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微物理结构特征 飞机观测 祁连山 青藏高原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东麓一次低槽冷锋降水云系云物理结构和作业条件的飞机观测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孙玉稳 董晓波 +11 位作者 李宝东 段英 胡向峰 杨洋 吕峰 樊荣 康增妹 王建恒 赵孝伟 杨永胜 范浩 李德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1-982,共12页
2017年5月22日河北省出现一次低槽冷锋降水过程,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利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在太行山东麓区域对积层混合云进行了5次垂直探测。依据这些飞机探测资料结合石家庄天气雷达和邢台皇寺观测站的Ka波段云雷达资料分析了积... 2017年5月22日河北省出现一次低槽冷锋降水过程,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利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在太行山东麓区域对积层混合云进行了5次垂直探测。依据这些飞机探测资料结合石家庄天气雷达和邢台皇寺观测站的Ka波段云雷达资料分析了积层混合云的微物理结构和增雨作业条件。结果表明,降水云系出现在低槽槽前西南气流中,积层混合云由冷、暖云组成,云厚大于5 km,暖云厚度大于2 km,冷云厚度大于3 km,0℃层高度位于3577~4004 m,云底温度为15.4℃,云顶温度为-17℃。云内出现最强雷达回波达45 dBZ的对流雨核,人工增雨作业应在雷达回波强度不超过40 dBZ,且4000 m以上雷达回波强度不超过30 dBZ积层混合云区实施增雨作业。嵌入对流核的积层混合云中,5000 m以上冷云中上层过冷水含量达0.2 g·m^-3,比稳定的层状云中过冷水含量提高2~4倍;丰富的过冷水从雨核发展初期维持到雨核发展盛期,且该高度层是冰晶重要增长区,温度在-15^-5℃之间,适合催化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层混合云 垂直探测 云微物理结构 云粒子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夏季不同天气系统层状云的微物理结构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庞朝云 张丰伟 +2 位作者 张建辉 黄山 杨瑞鸿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7-234,共8页
利用2006、2007年7—8月13架次的机载粒子测量系统实时探测资料,对甘肃省夏季不同天气系统层状云的宏微观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类型天气系统背景下,云粒子结构分布不均匀,在云滴浓度和谱型分布上有很大的差别.高原低槽型天... 利用2006、2007年7—8月13架次的机载粒子测量系统实时探测资料,对甘肃省夏季不同天气系统层状云的宏微观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类型天气系统背景下,云粒子结构分布不均匀,在云滴浓度和谱型分布上有很大的差别.高原低槽型天气背景下云粒子浓度较大,云中冰晶丰富,具有最大可播区;西北气流型背景下云粒子浓度大,且冰晶浓度较小,具有较大范围的强可播区;西南气流型背景下云滴和冰晶浓度均较小,可播区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飞机观测 云微物理结构 粒子谱 增雨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切变线云系的微物理结构分析
6
作者 李铁林 尹彬 郭献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728-5730,共3页
对2007年3月16日河南层状云的飞机探测资料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FSSP-100观测的小云粒子(包括小云滴和冰晶)总数浓度变化在0.2263×106~46.9436×106个/m3,平均值为1.9759×106个/m3;粒子平均直径最大值为23.4μm... 对2007年3月16日河南层状云的飞机探测资料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FSSP-100观测的小云粒子(包括小云滴和冰晶)总数浓度变化在0.2263×106~46.9436×106个/m3,平均值为1.9759×106个/m3;粒子平均直径最大值为23.4μm,最小值6.8μm,平均为14.8μm。2D-C观测的云中大云粒子总数浓度变化在13.297×103~65.060×103个/m3,平均值为38.638×103个/m3。机载King热线液态含水量仪观测云中存在过冷云水,过冷云水含量在云底部较小,为0.06g/m3,随高度上升过冷云水含量增加,在3968m最大,为0.218g/m3,平均值为0.143g/m3。云中粒子谱型主要有单峰型、双峰型、多峰型和负指数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微物理结构 数浓度 谱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微物理特征和降水形成机制 被引量:9
7
作者 常祎 郭学良 +2 位作者 唐洁 卢广献 亓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0-734,共15页
青藏高原对我国天气、气候和水循环过程有重要影响。利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2014年7月在那曲地区的飞机观测数据,研究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和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及降水形成机制。飞机探测的云系主要为初生或发展阶段的冰... 青藏高原对我国天气、气候和水循环过程有重要影响。利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2014年7月在那曲地区的飞机观测数据,研究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和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及降水形成机制。飞机探测的云系主要为初生或发展阶段的冰水混合云,云滴数浓度低于平原、海洋地区1~2个量级,云内存在大量大云滴和雨滴,过冷水含量高。大粒子(D≥50μm)数浓度量级为10^(0)~10^(1) L^(-1),云内上升气流速度集中在1~4 m·s^(-1)。青藏高原云滴谱主要呈双峰型,云内冰相粒子多为密实、不透明的霰粒子,云内凇附过程显著。云内暖雨过程产生的大云滴和雨滴有利于冰相过程,尤其是凇附过程的产生,使得青藏高原云更易产生降水。此外,残留云系与对流云有着较为类似的微物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 飞机观测 云微物理结构 降水形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飞机观测的华北降水云系上升气流区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心怡 牛生杰 +3 位作者 吕晶晶 王元 靳雨晨 邬昊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1-444,共14页
上升气流是成云致雨的基本条件之一。本文利用河北省2017年5月一次层积混合云的机载云物理探测系统测量资料,研究了云中上升气流速度分布,云微结构特征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云中上升气流速度随高度呈抛物线型分布,云底部较小(0.7... 上升气流是成云致雨的基本条件之一。本文利用河北省2017年5月一次层积混合云的机载云物理探测系统测量资料,研究了云中上升气流速度分布,云微结构特征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云中上升气流速度随高度呈抛物线型分布,云底部较小(0.75±0.52 m s^(−1)),云中部最大(3.64±2 m s^(−1)),云顶部最小(0.32±0.29 m s^(−1));发现随高度增加,云中上升气流区内冰粒子形状依次以片状、针状、柱状为主;暖云上升气流区中,上升气流速度与液态含水量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1;强垂直气流条件下云滴数浓度、最大云滴尺度大于弱垂直气流相应的数值,强垂直气流云粒子谱更符合Г函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云系 飞机观测 上升气流区 云微物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冻雨积冰过程形成的微物理机制及积冰厚度数值预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邵美怡 刘晓莉 邬昊鹏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9-961,共13页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v3.7.1模式对2010年湖北省冬季一次冻雨积冰过程开展数值研究。研究发现,该次积冰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云微物理结构及降水形成的云物理机制相似,均通过过冷暖雨过程形成。利用由WRF模式模拟得到...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v3.7.1模式对2010年湖北省冬季一次冻雨积冰过程开展数值研究。研究发现,该次积冰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云微物理结构及降水形成的云物理机制相似,均通过过冷暖雨过程形成。利用由WRF模式模拟得到的积冰期间气象场及云降水微物理资料,采用积冰厚度预报模型对该次冻雨过程中积冰厚度的时间变化进行计算。与实际积冰厚度的观测结果对比发现,积冰厚度预报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报该次过程中电线积冰厚度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积冰 云微物理结构 物理机制 积冰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人工增雨作业条件 Ⅰ:对流云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小红 余兴 +3 位作者 朱延年 刘贵华 戴进 岳治国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7-757,共11页
利用卫星反演技术和云微物理分析方法,针对云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形成过程探讨可播性、播撒方式,通过对不同类型对流云分析,归纳出4类可播云系,分析表明:1)重污染深厚对流云,当云底粒子有效半径小于7μm、凝结增长带深厚、降水启动厚度大... 利用卫星反演技术和云微物理分析方法,针对云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形成过程探讨可播性、播撒方式,通过对不同类型对流云分析,归纳出4类可播云系,分析表明:1)重污染深厚对流云,当云底粒子有效半径小于7μm、凝结增长带深厚、降水启动厚度大于20℃、碰并增长带薄、无雨胚带、晶化温度低于-30℃时,可播撒吸湿性核或播撒AgI。2)强上升冰雹云,若云外型强对流特征明显、各增长带增长缓慢、无雨胚带、晶化温度低于-30℃,且云顶附近存在明显的有效半径减小带,可播撒吸湿性核或播撒AgI。3)强上升强降水对流云,云底滴较大,通常大于10μm,碰并增长较为充分,晶化温度低,一般低于-30℃,冰晶化延迟明显,冷云降水发展不充分,通过在0℃层附近播撒AgI促进冷云降水。4)污染性浅薄对流云,当云底有效半径小于10μm、凝结增长带深厚、碰并增长带薄、无雨胚带、云顶有效半径小于14μm、云厚3~6km,可播撒吸湿性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云 云微物理结构 降水形成过程 人工影响天气条件 播撒方式 卫星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无人机一次人工增雨试飞及催化响应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程鹏 罗汉 +4 位作者 甘泽文 庞朝云 黄山 尹宪志 张丰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53-1061,共9页
采用大型无人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利用2020年10月27日大型无人机试验资料,分析了无人机作业性能及人工增雨微物理参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人机操控灵活,具备较好的防除冰和抗侧风能力,作业、探测时长达5 h以上,可... 采用大型无人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利用2020年10月27日大型无人机试验资料,分析了无人机作业性能及人工增雨微物理参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人机操控灵活,具备较好的防除冰和抗侧风能力,作业、探测时长达5 h以上,可在大范围开展人工增雨及探测工作。催化作业后水平探测的云粒子微物理量呈现出浓度和直径增加的特征,低层粒子浓度明显高于高层;催化前后云微物理特征的变化与选取的云体位置及时间有很大关系。在催化作业结束后20~30 min内,地面降水现象仪中雨滴数浓度先减小后增大,而粒子有效直径持续增加;受催化影响,云粒子谱呈现大云粒子增加、降水粒子谱拓宽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无人机 云微物理结构 云粒子谱 飞机观测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半干旱地区成雹机制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晓莉 袁超宇 +1 位作者 桑建人 马思敏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7-546,共10页
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7.1)对发生在宁夏南部山区两次降雹天气过程的背景场特征、云宏微观结构以及云内微物理转化机制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冰雹云形成的大气环境水汽含量较少,冰雹的发生主要依靠“上干下湿”的不稳定... 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7.1)对发生在宁夏南部山区两次降雹天气过程的背景场特征、云宏微观结构以及云内微物理转化机制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冰雹云形成的大气环境水汽含量较少,冰雹的发生主要依靠“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及午后局地加热效应。两次个例发生的环境水汽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两次雹云个例微物理结构演变特征不同。对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发现,宁南山区冰雹云中雪粒子含量较多,雹胚(霰粒)主要通过雪粒子转化而来。霰粒主要通过水汽凝华及碰并过冷云水增长。模拟云中冰雹形成高度相对较低,冰雹形成后主要通过收集过冷云水增长。除碰冻过冷云水外,对过饱和水汽的凝华也是雪、霰、雹粒子质量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模拟得到该地区冰雹云中云雨自动转化过程较弱,雨水主要是通过雪、霰、雹粒子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形成。雨水在下落过程中蒸发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冰雹云 云微物理结构 成雹机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