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云南松挥发性化学物质监测和防治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路荣春 王鸿斌 +1 位作者 张真 金幼菊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4-128,共5页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治对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利用植物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治的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综述了云南松挥发性化学...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治对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利用植物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治的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综述了云南松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及利用各种挥发性成分诱集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进展,同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其他地区利用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监测和防治小蠹类害虫的成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 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非寄主植物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岳锋 杨斌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90-193,共4页
云南松与藏柏、樟树、滇青冈等3种非寄主植物枝梢按块状、带状、行间、株间4种混合方式排列,分别观察10、40、120 min时,云南松枝梢上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头数和云南松平均每梢着虫数。结果表明,混合排列后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嗅觉行为均有... 云南松与藏柏、樟树、滇青冈等3种非寄主植物枝梢按块状、带状、行间、株间4种混合方式排列,分别观察10、40、120 min时,云南松枝梢上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头数和云南松平均每梢着虫数。结果表明,混合排列后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嗅觉行为均有显著影响,3种非寄主植物之间无显著差异。株间混合时,云南松梢的着虫数最少,平均每梢着虫数最低;其次分别为行间混合、带状混合、块状混合。云南松梢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株间混合中着虫数增长速度较慢。说明株间混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最大,行间混合次之,带状混合、块状混合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寄主植物 嗅觉行为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林县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及其综合治理措施 被引量:7
3
作者 杨光照 《林业调查规划》 2007年第3期140-143,共4页
对石林县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石林县森林资源特点、气候因子、立地条件以及林分自身状况等方面探讨松小蠹发生危害的原因,并根据松小蠹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从监测检疫、营林措施、生化防治等方面提出综合治... 对石林县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石林县森林资源特点、气候因子、立地条件以及林分自身状况等方面探讨松小蠹发生危害的原因,并根据松小蠹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从监测检疫、营林措施、生化防治等方面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纵坑梢小 危害 综合治理措施 石林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饵木诱虫在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双成 沈燕 《云南林业科技》 2003年第1期49-51,共3页
经 2 0 0 1年在曲靖市麒麟区翠峰公园开展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的诱虫试验 ,并通过不同设置时间、不同规格及饵木所在的不同堆放位置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诱杀效果的分析 ,结果表明 :在曲靖市麒麟区饵木的最佳设置时间为 9月上旬至 1... 经 2 0 0 1年在曲靖市麒麟区翠峰公园开展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的诱虫试验 ,并通过不同设置时间、不同规格及饵木所在的不同堆放位置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诱杀效果的分析 ,结果表明 :在曲靖市麒麟区饵木的最佳设置时间为 9月上旬至 10月上旬 ,饵木直径以 12~ 13 9cm的诱虫效果最好 ,堆放层数以两层为佳 ,其中第 2层诱虫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饵木 诱集 云南纵坑梢小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