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冷杉红松林优势树种生态位、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 被引量:3
1
作者 栾宜通 李念森 +3 位作者 乔璐靖 琚存勇 蔡体久 孙佩丽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3-762,共10页
以细鳞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冷杉红松(Picea koraiensis-Abies nephrolepis-Pinus koraiensis)林固定监测样地为对象,采用α多样性指数、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Godron稳定性分析云冷杉红松林... 以细鳞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冷杉红松(Picea koraiensis-Abies nephrolepis-Pinus koraiensis)林固定监测样地为对象,采用α多样性指数、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Godron稳定性分析云冷杉红松林树种多样性、优势树种生态位、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1)样地共有乔木树种14科14属20种,林木分布均匀,α多样性指数较高;(2)样地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但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大(>0.7)或较小(<0.4)的情况较少,生态位分化程度一般;(3)样地总体关联性呈不显著正关联,主要树种种间以正相关和不显著相关为主,种间独立性较强;(4)样地M.Godron稳定性计算结果落于点(32.79,67.21),远离稳定点(20,80),群落稳定性较差;(5)红松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最大,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值高于样地均值,以大径级个体为主,树种相对频度较低。因此,在云冷杉红松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应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促进红松种群数量恢复,调节种间关系,提高种间联结强度,在群落稳定性下降时加强珍稀植物种群监测及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冷杉红松林 群落组成 生态位 种间关系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云冷杉红松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博奇 牟长城 +1 位作者 邢亚娟 王庆贵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7-772,共6页
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云冷杉红松林内进行模拟氮沉降试验,使用便携式土壤CO2通量观测仪LI-8100测定不同氮沉降浓度CK(0)、TL(50 kg.hm-2.a-1)、TM(100 kg.hm-2.a-1)和TH(150 kg.hm-2.a-1)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 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云冷杉红松林内进行模拟氮沉降试验,使用便携式土壤CO2通量观测仪LI-8100测定不同氮沉降浓度CK(0)、TL(50 kg.hm-2.a-1)、TM(100 kg.hm-2.a-1)和TH(150 kg.hm-2.a-1)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沉降未显著改变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规律;对比CK,TL、TM和TH处理,分别使土壤日呼吸速率提高了13.72%、23.22%和5.12%,年呼吸速率提高了13.98%、18.26%和1.12%;土壤呼吸与温度呈极显著的指数相关(P<0.001),与土壤湿度无显著相关;CK,TL、TM和TH处理下,土壤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10分别为4.77、5.71、6.62和5.49,氮沉降处理提高了小兴安岭云冷杉红松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和温度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土壤呼吸 Q10值 云冷杉红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折棱河椴树红松林和云冷杉红松林生物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马菁 《林业调查规划》 2014年第4期65-68,共4页
对小兴安岭东折棱河林场2种不同类型的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和云冷杉红松林进行调查,应用重要值、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和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对2种不同红松林乔灌草三层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 对小兴安岭东折棱河林场2种不同类型的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和云冷杉红松林进行调查,应用重要值、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和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对2种不同红松林乔灌草三层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认为,云冷杉红松林总体物种丰富度、信息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椴树红松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椴树松林 云冷杉红松林 重要值 东折棱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冷杉红松林内优势种群的空间格局及种间关联性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亚飞 曲美学 +5 位作者 兰航宇 段文标 陈立新 春雪 汪永英 韩冬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9-58,共10页
【目的】以云冷杉红松林(Spruce-fir-Korean pine forest)为研究对象,探究林隙干扰后优势种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业调查的基本数据,利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优势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利用χ2检验和联结系... 【目的】以云冷杉红松林(Spruce-fir-Korean pine forest)为研究对象,探究林隙干扰后优势种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业调查的基本数据,利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优势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利用χ2检验和联结系数AC两种方法对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1)红松Pinus koraiensis在空间尺度为0~1.9 m时呈现随机分布,在≥1.9 m时为聚集分布。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在所有尺度上均表现为聚集分布,紫椴Tilia amurensis在尺度为0~35 m时呈现聚集分布,在>35 m时为随机分布。2)红松与臭冷杉在所有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红松与其他优势种群多为离散分布,红松与其他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表现为无关。臭冷杉与白桦、紫椴在空间格局上主要为聚集分布,种间关联性为极显著负相关,表现为强烈的竞争关系。臭冷杉与红皮云杉在小尺度表现为离散分布,大尺度上为随机分布,种间关联性为不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其间的依赖性不强。白桦、红皮云杉和紫椴3种优势种群之间的空间格局主要为聚集分布,红皮云杉与白桦、紫椴与红皮云杉之间的种间关联性为显著负相关,白桦与紫椴之间为显著正相关。【结论】2个树种中优势度较高的树种的胸径决定了其空间格局的聚集程度以及种间关联性的显著程度,即平均胸径大的树种与其他树种表现为空间上离散,平均胸径小的树种之间表现为空间上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隙 空间格局 种间关联性 云冷杉红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冷杉红松林掘根倒木及其微立地对凋落叶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陈佳 段文标 +4 位作者 曲美学 王亚飞 杨习锋 孟思静 兰航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749-9759,共11页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埋藏法,将采集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紫椴(Tilia amurensis)和色木槭(Acer mono)凋落叶按自然比例混合装入袋中,于2019年7月将其埋入云冷杉红松林中不同腐烂等级(Ⅱ、Ⅲ、Ⅳ级)的掘根倒木(UT)及其形成的坑底(PB)...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埋藏法,将采集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紫椴(Tilia amurensis)和色木槭(Acer mono)凋落叶按自然比例混合装入袋中,于2019年7月将其埋入云冷杉红松林中不同腐烂等级(Ⅱ、Ⅲ、Ⅳ级)的掘根倒木(UT)及其形成的坑底(PB)与丘面(MF)以及对照(包括林隙(FG)和林分(IS))等11种微立地下。8—10月每月从每种微立地取回3袋,处理后测定凋落叶的质量、碳、氮、磷含量。采用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不同微立地下凋落叶的质量、分解速率与养分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1)微立地和分解时间对凋落叶质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凋落叶分解90天后,各微立地的凋落叶质量残留率排列为:PB(85.64%)>MF(83.09%)>FG(81.33%)>IS(80.93%)>UT(80.27%);(2)各微立地的凋落叶分解速率排列为:k_(IS)=k_(UT)>k_(FG)>k_(MF)>k_(PB);Olson指数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各微立地的凋落叶分解动态;年分解速率k为0.61—1.42,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分别为0.49—1.14 a和2.10—4.92 a。(3)各微立地的凋落叶C残留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表现为释放模式;UT和MF微立地的N、P残留率持续下降,表现为释放;PB微立地的N、P变化模式分别为释放-富集-释放、富集-释放模式,释放均大于富集,最终表现为释放模式。微立地对凋落叶P释放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N释放具有显著影响(P<0.05);微立地与掘根倒木腐烂等级的交互作用对C、N释放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4)凋落叶质量残留率与P的残留率在所有微立地中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N的残留率仅在Ⅱ级UT、PB微立地、Ⅲ级UT微立地、Ⅳ级UT、PB和MF微立地以及FG对照中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C的残留率仅在Ⅱ级UT、PB微立地、Ⅳ级PB、MF微立地中存在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N在Ⅱ级UT微立地、Ⅲ级UT、MF微立地和FG对照中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可见,与不同腐烂等级的掘根倒木相比,掘根倒木形成的微立地环境对凋落叶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冷杉红松林 掘根倒木 腐烂等级 微立地 凋落叶 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冷杉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云红 邵英男 +2 位作者 陈瑶 刘延坤 田松岩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0-66,共7页
选择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云冷杉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为研究对象,测定2种林型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探讨不同森林植被对2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森林类型下2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 选择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云冷杉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为研究对象,测定2种林型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探讨不同森林植被对2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森林类型下2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趋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在2种林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2种林型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之比均表现为蒙古栎红松林高于云冷杉红松林;土壤碳密度云冷杉红松林显著高于蒙古栎红松林(P<0.05)。研究表明,在东北温带森林中,对于本研究所选取的由特定树种组成的云冷杉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其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但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蒙古栎红松林高于云冷杉红松林,即云冷杉红松林的土壤碳库稳定性较蒙古栎红松林好,土壤碳储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冷杉红松林 蒙古栎松林 微生物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云冷杉、红松林树木生长对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建宇 王庆贵 +3 位作者 闫国永 姜思领 刘博奇 邢亚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28,共8页
本文通过野外控制试验,设置4个梯度的施氮处理,分别为对照(CK,不加氮)、低氮(T_L,5 g/(m^2·a))、中氮(T_M,10 g/(m^2·a))、高氮(T_H,15 g/(m^2·a)),研究云冷杉红松林主要树种的径生长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枫桦... 本文通过野外控制试验,设置4个梯度的施氮处理,分别为对照(CK,不加氮)、低氮(T_L,5 g/(m^2·a))、中氮(T_M,10 g/(m^2·a))、高氮(T_H,15 g/(m^2·a)),研究云冷杉红松林主要树种的径生长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枫桦径生长随氮添加梯度的增加出现了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臭冷杉和红松径生长随氮添加梯度的增加而受到抑制,其中臭冷杉表现出明显的衰退现象甚至死亡;花楷槭则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响应,可能与该树种对不同梯度氮添加的响应机制不同有关。同时还发现,各处理、各树种的胸径大小与径生长量存在相关性,可能与树种年龄及其所处的生态位相关。研究表明,氮沉降改变树木生长速率和死亡率,可能影响地上生态系统碳库和整个生态系统碳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云冷杉红松林 树木生长 氮沉降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3种原始红松林的土壤有机碳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田松岩 刘延坤 +2 位作者 沃晓棠 李云红 陈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3-38,共6页
为阐明小兴安岭3种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以沿海拔梯度分布的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样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3种原始红松林... 为阐明小兴安岭3种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以沿海拔梯度分布的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样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3种原始红松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蒙古栎红松林土壤总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含量最高,椴树红松林次之(仅1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低于云冷杉红松林,但差异不显著),云冷杉红松林最低,这种趋势(蒙古栎红松林〉椴树红松林〉云冷杉红松林)同海拔梯度变化一致。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差异在不同土壤层次有所不同,但差异均不显著;2种活性碳、总有机碳与土壤全氮、CN之间为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上,3种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是森林类型、海拔、土壤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冷杉红松林 椴树松林 蒙古栎松林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3种原始红松林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瑶 李云红 +1 位作者 邵英男 刘玉龙 《林业科技》 2015年第6期21-23,共3页
以不同坡位的阔叶红松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的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同一林型不同土层之间,土壤容重随土层... 以不同坡位的阔叶红松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的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同一林型不同土层之间,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土壤总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同一土层深度不同林型之间,在0~10 cm时,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在3种林型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和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毛管孔隙度在蒙古栎红松林和云冷杉红松林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10~20 cm和20~30 cm,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在3种林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毛管孔隙度在蒙古栎红松林和椴树红松林与云冷杉红松林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两个林型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冷杉红松林 蒙古栎松林 椴树松林 土壤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南部2种红松天然林优势树种的空间结构和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亚飞 蒋乙东 +2 位作者 段文标 朱海媖 王秋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7-128,共12页
【目的】为了解小兴安岭南部地区的红松天然林内资源和空间分布结构。【方法】本研究基于外业调查数据,对小兴安岭南部的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红松林的生态位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在云冷杉红松林中,... 【目的】为了解小兴安岭南部地区的红松天然林内资源和空间分布结构。【方法】本研究基于外业调查数据,对小兴安岭南部的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红松林的生态位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在云冷杉红松林中,优势树种为红松Pinus koraiens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等,紫椴Tilia amurensis的生态位宽度最宽,白桦的最窄。在阔叶红松林内,优势树种为红皮云杉、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枫桦Betula costata等,红皮云杉和暴马丁香的生态位宽度较宽;2)云冷杉红松林内优势树种的生态位重叠度低于阔叶红松林;3)云冷杉红松林内优势树种的相似性较为接近,变化范围为0.74~0.79,均值为0.76,但是阔叶红松林内生态位相似性结果差异性较大,毛赤杨Alnus sibirica-紫椴最高,为0.99,红皮云杉-春榆Ulmus davidiana最低,仅为0.64;4)云冷杉红松林内红松、白桦、红皮云杉、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为衰退树种,其他树种为发展树种。阔叶红松林内除了紫椴以外全部为发展树种;5)通过对比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红松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发现角尺度(W)、大小比数(U)、混交度(M)均相近,角尺度结果显示2种林型的点格局均为随机分布,大小比数等级均为中庸强度,其混交度均介于强度和中度之间;6)红松在云冷杉红松林内大小比数等级为优势,枫桦在阔叶红松林大小比数等级为优势,其他树种的大小比数等级多为中庸;7)混交度与大小比数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22,混交度与生态位响应速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72。生态位宽度和生态响应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91。【结论】2种林型的空间和资源特征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同,阔叶红松林为发展中的群落,主要受种群之间的竞争影响,而云冷杉红松林为稳定的群落,主要受建群种物种特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松林 云冷杉红松林 生态位特征 空间结构特征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典型温带森林土壤呼吸对强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博奇 牟长城 +3 位作者 邢亚娟 韩士杰 姜思领 王庆贵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7-85,共9页
森林土壤呼吸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降雨格局的变化如何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小兴安岭地区原始温带森林(云冷杉红松林)为研究对象,使用SF-3000土壤气体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雨季不同时期4次强降雨前... 森林土壤呼吸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降雨格局的变化如何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小兴安岭地区原始温带森林(云冷杉红松林)为研究对象,使用SF-3000土壤气体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雨季不同时期4次强降雨前后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呼吸的组分和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协同影响土壤呼吸强度。降雨是影响甚至改变控制土壤呼吸(Rs)的关键环境因子,强降雨使土壤含水量激增,并对土壤温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雨季初期强降雨对Rs的扰动作用相对较小,雨季中期强降雨可抑制Rs,在雨季结束后强降雨可促进Rs。2)在雨季不同时期的强降雨均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土壤异养呼吸(Rh)与土壤呼吸的比例(Rh/Rs),相对于土壤自养呼吸(Ra),短时极强降雨对Rh的抑制作用更强。3)加入水分修正系数c的Rs与T5、W5指数关系模型可更好的表征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同雨季时期的强降雨均对土壤的温度敏感系数(Q10)有着显著的影响。强降雨使得土壤对水分的敏感性降低,处于雨季不同时期的土壤水分敏感性表现为:在雨季的开始和结束后,土壤呼吸的水分敏感性较高,而雨季中期的水分敏感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强降雨 土壤呼吸 云冷杉红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两种林型的土壤有机碳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沃晓棠 田松岩 +2 位作者 韩丽冬 邵英男 刘玉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17,23,共6页
为阐明小兴安岭两种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采样分析了云冷杉红松林与椴树红松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两种林型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垂直分布特... 为阐明小兴安岭两种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采样分析了云冷杉红松林与椴树红松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两种林型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垂直分布特征一致,均自上向下逐渐减少;土壤总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含量表现为: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同海拔高度变化(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一致(仅10—20cm土层,云冷杉红松林的两个因子高于椴树红松林,但差异不显著),两种林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差异在不同土壤层次有所不同,但差异均不显著;两种林型间土壤活性碳占总有机碳比率的差异在不同土层无一致的规律性;两种活性碳、总有机碳与土壤全氮、C/N之间为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椴树松林 云冷杉红松林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