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与破坏动力学:兼论古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俊来 季雷 +1 位作者 倪金龙 陈小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360-3380,共21页
早白垩世时期华北克拉通的演化为探索大陆再造提供了典型案例,强烈地壳伸展、岩石圈减薄及克拉通破坏的机理及动力学长期以来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早白垩世岩石圈伸展形成了包括辽南和五莲变质核杂岩在内的地壳伸展构造组合,同时伴随着巨... 早白垩世时期华北克拉通的演化为探索大陆再造提供了典型案例,强烈地壳伸展、岩石圈减薄及克拉通破坏的机理及动力学长期以来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早白垩世岩石圈伸展形成了包括辽南和五莲变质核杂岩在内的地壳伸展构造组合,同时伴随着巨量壳-幔岩浆活动性,这些构造-岩浆活动是克拉通岩石圈壳-幔耦合拆离与解耦拆离作用的结果,可以用克拉通岩石圈壳-幔拆离模型(parallel extension tectonics)解释。与此同时,具有相似特点(时间、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构造-岩浆活动遍布包含东北亚、中国华北和华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在内的整个欧亚大陆东部地区,反映在统一构造环境中发展和演化的本质,而华北克拉通成为早白垩世欧亚大陆东部地区岩石圈伸展的典型案例。广布的早白垩世伸展构造东侧紧邻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形成的陆缘增生杂岩带,构成独特的古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这种大陆边缘保留和记录了与现今西太平洋型和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全然不一致的构造特点,包含增生杂岩(海沟增生楔处)与面状伸展构造域两个构造要素,但缺乏典型的大规模岩浆弧的存在。地幔分层对流对于古太平洋-欧亚大陆间洋陆相互作用、大陆岩石圈伸展、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与破坏提供了重要动力来源,而板块边缘力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早白垩世 岩石圈减薄 古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 地幔分层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坡北岩体内橄榄辉长苏长岩岩石成因 被引量:3
2
作者 郭娜欣 姜常义 +4 位作者 宋艳芳 夏明哲 凌锦兰 夏昭德 汪帮耀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73-886,共14页
坡北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由5个阶段的岩浆作用形成,其中,第二阶段岩浆作用形成的侵入体岩石类型单一,主要为橄榄辉长苏长岩,局部有零星的辉长苏长岩和斜长岩。岩石的SiO2—FeO/MgO图解显示其化学组成为钙碱性系列,但单斜辉石的Al... 坡北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由5个阶段的岩浆作用形成,其中,第二阶段岩浆作用形成的侵入体岩石类型单一,主要为橄榄辉长苏长岩,局部有零星的辉长苏长岩和斜长岩。岩石的SiO2—FeO/MgO图解显示其化学组成为钙碱性系列,但单斜辉石的Al2O3—SiO2及n(Si)—n(AlⅣ)图解表明母岩浆为拉斑玄武质岩浆。岩浆演化方向与岩石化学系列的转化是同化混染作用的结果,侵入体遭受了长城系古硐井岩群1.38%~3.15%的混染。原生岩浆为MgO含量约7.31%的玄武质岩浆。岩石的TiO2、Na2O、K2O、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丰度均很低;除一件样品外,其余岩石的εNd(t)值为+2.54~+2.81,这些特征表明岩浆源区属亏损型大陆岩石圈地幔。岩浆在结晶过程中处于物理化学条件相对稳定的近平衡状态,局部不平衡分离结晶形成堆晶结构和纹层状构造,岩浆结晶温度约为1070℃。由于岩浆源区熔融程度低,导致原生岩浆贫硫,且岩浆在演化过程中没有经历充分的分离结晶作用,这些因素使得橄榄辉长苏长岩侵入体不具备硫达到过饱和进而发生铜镍硫化物熔离成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辉长苏长岩 同化混染 玄武质原生岩浆 钙碱性系列岩石 亏损型大陆岩石圈地幔 塔里木板块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显生宙地幔演化 被引量:33
3
作者 LU Feng-xiang 郑建平 +1 位作者 张瑞生 陈美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67,共7页
华北克拉通东部显生宙以来的地幔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克拉通型地幔,大陆活动带型地幔和大陆裂谷型地幔.1700Ma-古生代末,地幔属于克拉通型:ε(Nd,t)值高于-5,为弱富集型;层圈相互作用以幔源的熔体和/或流体与古老的岩石圈地幔的作用为主... 华北克拉通东部显生宙以来的地幔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克拉通型地幔,大陆活动带型地幔和大陆裂谷型地幔.1700Ma-古生代末,地幔属于克拉通型:ε(Nd,t)值高于-5,为弱富集型;层圈相互作用以幔源的熔体和/或流体与古老的岩石圈地幔的作用为主,但规模较小,范围局部.100Ma以前的中生代地幔属于"大陆活动带型":ε(Nd,t)值低,在-5以下,为富集型;地幔中含有地壳的组分,层圈相互作用以下地壳与弱化的岩石圈地幔之间的作用为主;发生的时间为190~100Ma,高峰期在130Ma左右;发生的部位邻近莫霍面,导源的岩浆多为钙碱性系列,部位浅,活动范围广泛.100Ma至新生代,地幔属于"大陆裂谷型":为亏损型的软流圈地幔,ε(Nd,t)值高,几乎均为正值.层圈相互作用转变为软流圈-岩石圈地幔之间的作用,转变的时间具有约40Ma的过渡时期,前锋开始于100~109Ma,导源的岩浆大致沿NWW和NEE向的大型断裂带分布.进一步证实了软流圈地幔上隆的不均匀性和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地幔 大陆活动带地幔 大陆裂谷地幔 弱化的岩石圈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然巴地区早白垩世变基性岩的岩浆源区和成因机制
4
作者 俞有志 刘志超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7-542,共16页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单元中出露有大量的早白垩世基性岩,记录了印度大陆北缘在新生代碰撞造山前的深部构造—岩浆过程,其成因机制是研究印度被动大陆边缘形成演化历史的关键。文章对特提斯喜马拉雅东部然巴地区出露的早白垩世变基性...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单元中出露有大量的早白垩世基性岩,记录了印度大陆北缘在新生代碰撞造山前的深部构造—岩浆过程,其成因机制是研究印度被动大陆边缘形成演化历史的关键。文章对特提斯喜马拉雅东部然巴地区出露的早白垩世变基性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这些变基性岩主要包括角闪石岩和斜长角闪岩,以脉体或透镜体形式出露于然巴穹窿周边的变沉积岩地层中。地球化学结果显示,它们的原岩为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具有较低的SiO_(2)含量(44.78~47.42 wt%),TiO_(2)含量变化较大(0.73~2.16 wt%),较为富MgO(7.31~9.60 wt%)和FeOt(9.68~15.87wt%),Mg~#值中等偏高(46.4~63.9)。在同位素组成上,这些变基性岩的ε_(Nd)(t)值主要变化于5.7~6.5之间,落入印度洋MORB范围内,指示亏损地幔源区的贡献。另一方面,这些变基性岩具有类似于E-MORB的稀土和微量元素配分特征,指示岩浆中应存在富集组分的物质贡献。由于然巴变基性岩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高场强元素亏损特征,同时它们的Nb/U比值与地幔系列岩石相近,因此推测这些基性岩在成岩过程中受陆壳混染的程度不高,其富集组分主要应是来自富集地幔源区的贡献。综上,然巴早白垩世基性岩可能是来自亏损的软流圈地幔与富集的印度大陆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物,该岩浆作用发生在东冈瓦纳大陆的裂解早期(约140 Ma),是凯尔盖朗地幔柱活动早期阶段引发软流圈地幔上涌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喜马拉雅 变基性岩 亏损软流圈地幔 富集大陆岩石圈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