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分析 |
闫情情
|
《文学艺术周刊》
|
2024 |
0 |
|
2
|
自我实现与悲剧人生——析《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社会隐喻意义 |
郭成芳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4 |
21
|
|
3
|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 |
孔伟英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4
|
司汤达的精神世界在其作品《红与黑》中的投射——从司汤达的不幸童年看于连的极度自尊 |
郑素杰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3
|
|
5
|
论《红与黑》强烈的政治倾向——兼谈于连悲剧的社会意义 |
龙怀珠
王彩萍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1
|
|
6
|
于连的悲剧人生——《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 |
冀慧颖
|
《美与时代(创意)(上)》
|
2008 |
3
|
|
7
|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否定之否定人生道路 |
冯少芬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8
|
边际突围 奋斗人生 守望回归——于连和高加林悲剧文化心理之比较 |
田彩萍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7 |
1
|
|
9
|
殊途同归话涅槃——论盖茨比与于连精神幻灭后的相同抉择 |
杨俊光
叶玮玮
|
《大连大学学报》
|
2014 |
0 |
|
10
|
东方影像“于连”与影视文化反弹 |
刘进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7 |
0 |
|
11
|
也谈于连和杜洛阿──兼论《红与黑》与《俊友》的鲜明政治色彩 |
龙怀珠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7 |
0 |
|
12
|
于连悲剧的现代意义 |
张婧
|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3
|
悲剧的战斗者与战斗者的悲剧——邓一群和于连合论 |
李仲凡
|
《安康师专学报》
|
2001 |
0 |
|
14
|
论《红与黑》于连的奋斗史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价值 |
王新文
崔晓东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15
|
理想者的人生悲剧——于连与盖茨比的性格对比 |
余劲草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4
|
|
16
|
反观于连和高加林的共性 |
罗文敏
肖锦龙
李晓卫
|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3 |
1
|
|
17
|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性格比较 |
肖玲
|
《艺术科技》
|
2013 |
1
|
|
18
|
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的阐释变异研究——以弗朗索瓦·于连的“裸体”论为例 |
王超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5
|
|
19
|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
黎心海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1986 |
2
|
|
20
|
观众笑了,契诃夫哭了 关于连台戏《海鸥》《让我牵着你的手……》的三人谈 |
王沭文
|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
2014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