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的大震长期平静及中国内地强震危险性研究
1
作者 赵小艳 苏有锦 +1 位作者 孟令媛 臧阳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0,共9页
对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出现的长期地震平静现象及其平静结束后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中国内地当前仍存在的2个大震长期地震平静区域及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①乌什7.1级地震结束了天... 对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出现的长期地震平静现象及其平静结束后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中国内地当前仍存在的2个大震长期地震平静区域及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①乌什7.1级地震结束了天山地震带长达31年的7级以上地震长期平静状态,可能预示着天山地震带将进入一个新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花莲7.3级地震结束了中国台湾地区长达17年的7级以上地震长期平静状态,可能预示着中国台湾地区将进入一个新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②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云南地区自1996年丽江7.0级地震以来地震平静时间超过28年,南北地震带北段的甘肃-宁夏地区自1954年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7.0级地震以来地震平静时间已超过70年,这2个区域当前或未来一个时期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风险较高,尤其是云南地震地区,应引起特别的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7.1地震 花莲7.3地震 地震长期平静 南北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级地震:巴颜喀喇地块侧向挤出的构造响应 被引量:14
2
作者 吴传勇 张竹琪 +6 位作者 赵翠萍 吴国栋 刘建明 陈建波 胡伟华 宋和平 姚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226-3237,共12页
青藏高原中北部的巴颜喀喇地块是近年来强震最为活跃的地区,自1997年以来在地块周围发生了一系列7级以上地震.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地块西边界附近的硝尔库勒盆地南缘,该区是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断裂和东昆仑断裂等多组不同... 青藏高原中北部的巴颜喀喇地块是近年来强震最为活跃的地区,自1997年以来在地块周围发生了一系列7级以上地震.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地块西边界附近的硝尔库勒盆地南缘,该区是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断裂和东昆仑断裂等多组不同走向大型走滑活动断裂带的交汇部位,不同断裂走向的突然转变及滑动速率差异使该地区形成局部的拉张应力状态,发育了多条NE和近SN向的左旋正断裂.通过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结果等资料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阿尔金断裂西南端的一条次级断裂——硝尔库勒断裂,地震破裂特征为左旋走滑兼正断性质.在巴颜喀喇地块这一轮的强震活动中,其北边界和东边界都显示块体向东挤出约7m的位移量,但块体西边界产生的伸展量明显与整个块体向东的位移量不协调,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是巴颜喀喇地块向东挤出的构造响应和应变调整.模拟结果显示阿尔金主断裂上的库仑应力有所增加,东昆仑—柴达木地块可能为下一个强震活跃区,特别是阿尔金断裂的中西段,是今后应该重点关注和监视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ms7.3级地震 阿尔金断裂带 侧向挤出 构造响应 巴颜喀喇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于田M_s7.3级地震近场地表运动和同震位移的初步分析结果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为涛 王阅兵 +2 位作者 连尉平 甘卫军 付广裕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4期838-846,共9页
基于2014年于田M_s7.3级地震周边地区的GPS连续观测站数据,得到了此次地震的近场地表运动和同震位移,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引起的地表运动显著,GPS记录到的最大位移振幅远超过最终的同震位移,其中距离展中... 基于2014年于田M_s7.3级地震周边地区的GPS连续观测站数据,得到了此次地震的近场地表运动和同震位移,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引起的地表运动显著,GPS记录到的最大位移振幅远超过最终的同震位移,其中距离展中约印如m的XJYT站记录到了西向74.7mm和北向39.9mm的最大位移振幅,同震位移为西向20.0mm和北向9.8mm。2008年于田M_s7.3级地震在一定程度上触发了此次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ms7.3级地震 阿尔金断裂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于田7.3级地震前西昆仑地形变的GPS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杰 王晓强 +2 位作者 王琪 方伟 宋和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6-263,共8页
利用GPS观测资料计算并获取了2008年新疆西昆仑地区于田7.3级地震发生前的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通过速度场分布研究了区域内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结果表明:震中以南的龙木错断裂呈左旋走滑性质的运动特征,走滑速率为1.2~2.5mm/a;震中以... 利用GPS观测资料计算并获取了2008年新疆西昆仑地区于田7.3级地震发生前的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通过速度场分布研究了区域内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结果表明:震中以南的龙木错断裂呈左旋走滑性质的运动特征,走滑速率为1.2~2.5mm/a;震中以北的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滑动速率为5mm/a;震中北西面的康西瓦断裂的左旋走滑平均速率约为3~7mm/a。区域应变场分布一定程度上受断裂带分布的影响。7.3级地震就位于断裂活动交汇的部位和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7.3地震 GPS测量 西昆仑构造带 水平运动 滑动速率 最大剪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droid平台的灾情速报系统在于田7.3级地震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军 宋立军 +3 位作者 兰陵 陈述新 李亚芳 古丽孜帕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4期915-920,共6页
本文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的背景及当前灾情获取的主要途径,分析了Android平台的灾情速报系统的架构与设计,以及客户端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服务器端的业务处理流程,并对灾情报送、存储上传及获取的实现方法进行了阐述,同... 本文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的背景及当前灾情获取的主要途径,分析了Android平台的灾情速报系统的架构与设计,以及客户端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服务器端的业务处理流程,并对灾情报送、存储上传及获取的实现方法进行了阐述,同时将该系统成功地应用在于田7.3级地震的灾情快速报送和获取中。实践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Android平台的灾情速报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7.3地震 ANDROID 地震应急 灾情速报 手机终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于田7.3级地震前瞻性预测回顾及其震后趋势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秦四清 薛雷 +1 位作者 李培 李国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79-684,共6页
基于作者提出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与相关预测方法,作者曾对于田地震区未来震情进行了前瞻性预测分析,给出了该地震区强(大)震事件的震级、震中经纬度、震源深度以及临界Benioff应变值四要素预测结果.将上述四要素预测结果与2... 基于作者提出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与相关预测方法,作者曾对于田地震区未来震情进行了前瞻性预测分析,给出了该地震区强(大)震事件的震级、震中经纬度、震源深度以及临界Benioff应变值四要素预测结果.将上述四要素预测结果与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参数进行比较,表明:四要素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差不大,对于田地震区的前瞻性中长期预测结果可信.此外,本文认为2008年新疆于田—策勒ML6.6级震群事件是2014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发震的直接导火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锁固段 预测方法 新疆于田7 3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居富民工程在2008年、2014年于田7.3级地震中的减灾效益对比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军 胡伟华 +3 位作者 李志强 宋立军 谭明 古丽孜帕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3-248,共6页
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北京时间),新疆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根据现场调查,本次地震最大烈度为Ⅸ度。灾区曾遭受过2008年于田7.3级地震灾害的严重影响,之后近6年来大力推进的安居富民工程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本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 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北京时间),新疆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根据现场调查,本次地震最大烈度为Ⅸ度。灾区曾遭受过2008年于田7.3级地震灾害的严重影响,之后近6年来大力推进的安居富民工程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本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通过将2008年、2014年两次于田7.3级地震抗震安居房和安居富民房面积替换为安居工程改造前的简易房屋计算抗震房减灾效益可以看出,相对于2008年于田7.3级地震,本次地震由于灾区覆盖率较高,居住房的经济损失减少3.8亿元,恢复重建经费减少12.9亿元,失去住所户数减少1万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7.3地震 安居富民工程 震害 减灾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北部区域地壳形变、构造地貌与孕震构造模型研究——以2008年与2014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9
8
作者 葛伟鹏 袁道阳 +1 位作者 邵延秀 陈继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0-723,共14页
为了清晰认识发生于青藏高原西北部2008年与2014年的两次于田MS7.3地震发震构造环境与构造地貌特征,本文利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分析"喀喇昆仑—西昆仑—康西瓦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区域活动断裂研究资料、相对于塔里木盆地... 为了清晰认识发生于青藏高原西北部2008年与2014年的两次于田MS7.3地震发震构造环境与构造地貌特征,本文利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分析"喀喇昆仑—西昆仑—康西瓦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区域活动断裂研究资料、相对于塔里木盆地的两期GPS速度场资料和区域运动学特征等讨论两次MS7.3地震所处的青藏高原西北部区域构造环境和地壳运动学特征,分析喀喇昆仑断裂、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段、龙木错-邦达错断裂及贡嘎错断裂所围限的西昆仑地块的地质构造背景、阿尔金断裂西南端发震断裂活动性及孕震环境等发震构造基本条件;进而利用"地形剖面"方法及断裂分布特征分析震源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给出晚第四纪以来的地貌形态与发震构造的关系,从区域构造地貌学和GPS地壳运动学的角度探讨中上地壳变形特征及孕震过程;最后讨论区域孕震构造、克尔牙张性裂谷演化过程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等。通过地形剖面及区域地貌综合分析新疆于田2008年MS7.3拉张型发震构造和2014年MS7.3走滑拉张型地震的发震构造特点的区别,认为2014年发生的地震可能与2008年MS7.3地震同震库伦应力变化、触发过程及震后变形过程密切相关,并且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存在明显的东西向拉张性构造单元,可能与青藏高原1015 Ma以来的地壳减薄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于田7.3地震 数字高程模型 地形地貌特征 GPS速度场 发震构造模型 青藏高原西北部 区域地壳运动特征 区域孕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于田7.3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金 王琼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基于新疆及西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4年2月12日于田7.3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及早期MS≥3.5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7.3级强震为带有正断分量的走滑型地震,结合震源区的构造和余震分布,节面I走... 基于新疆及西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4年2月12日于田7.3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及早期MS≥3.5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7.3级强震为带有正断分量的走滑型地震,结合震源区的构造和余震分布,节面I走向241°/倾角90°/滑动角-22°,判定该节面代表了主震的发震断层面。主震主压力轴方位为194°,与该区历史中强震主压应力P轴方位近NS向较为接近。其5.4级前震和主震震源机制解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8次余震中有10次为走滑型地震,其中6次为正断型,2次为逆断型,且70%的地震的P轴方位近SN向。此次7.3级地震序列震源深度为5~28km,而大部分地震为15~20km,略大于本文得到的主震震源深度1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7.3地震 震源机制 CAP方法 余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于田7.3级地震中安居富民工程的减灾效益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军 李志强 +2 位作者 宋立军 谭明 李洪铭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6-181,共6页
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北京时间),新疆于田县发生了7.3级地震。根据现场调查,该次地震最高烈度为9度。灾区曾遭受过2008年于田—策勒7.3级地震灾害严重影响,之后近6年来大力推进的安居富民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本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 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北京时间),新疆于田县发生了7.3级地震。根据现场调查,该次地震最高烈度为9度。灾区曾遭受过2008年于田—策勒7.3级地震灾害严重影响,之后近6年来大力推进的安居富民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本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通过安居富民工程,可以看出本次地震由于灾区覆盖率较高,居住房屋减少经济损失3.8亿元,减少恢复重建经费12.9亿元,减少失去住所户数1万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7.3地震 安居富民工程 震害 减灾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的震源参数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鹏 郑建常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2-270,共9页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本文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前震和余震序列的波形资料,对S波记录谱进行仪器响应、传播路径和场地响应的校正后,基于Brune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反演了于田地震序列102次ML≥3.0级地震的地震...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本文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前震和余震序列的波形资料,对S波记录谱进行仪器响应、传播路径和场地响应的校正后,基于Brune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反演了于田地震序列102次ML≥3.0级地震的地震矩、视应力、拐角频率等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该地震序列震级为3.0~5.0级;地震矩为3.46×10^11~2.08×10^15N·m;视应力为1.48×10^5~1.16×10^6Pa,均值1.71×10^5Pa;拐角频率为1.4~7.1Hz。通过分析视应力及拐角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可知,于田7.3级地震前震序列的视应力明显高于余震序列,而前震序列的拐角频率明显低于余震序列。主震前视应力出现高值,表明在主震区积聚了较多的应力,随后在应力值降低后的缓慢升高过程中发震,由于释放了大量的应力,震后视应力值又逐渐降低,表现为低应力的余震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应力 2014年于田7.3地震 拐角频率 震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粘弹库仑应力变化的后续最大地震震级估计及2008、2014年于田2次7.3级地震之间关系的讨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亚男 蒋海昆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6,共16页
在前人关于于田地区地壳水平分层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于田台GPS连续观测资料粗略确定各层的粘滞系数。基于粘弹水平分层模型,分别计算了2008、2014年2次于田7.3级地震的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基于粘弹库仑应力变化,采用"直接"余震... 在前人关于于田地区地壳水平分层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于田台GPS连续观测资料粗略确定各层的粘滞系数。基于粘弹水平分层模型,分别计算了2008、2014年2次于田7.3级地震的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基于粘弹库仑应力变化,采用"直接"余震频次的计算方法,得到了区域范围内与主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直接相关的理论地震频次。提出了基于理论与实际地震频次对比以及理论与实际地震频次-距离衰减曲线拟合残差对比估计与主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直接相关的后续最大地震震级的方法。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显示,与2008年于田7.3级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直接相关的最大后续地震震级为MS7.2~7.5,而2014年于田7.3级地震的最大后续震级估计为MS6.3。前者与2014年于田地震7.3的震级非常接近。由于震级相同、空间距离较近、时间间隔较短、区域外力作用相同、2次地震构造关联性较强且具有较明确的应力相互作用等,因而认为2008、2014年2次7.3级地震构成一对广义的双震型地震,这与该区域以往序列类型特点相吻合。对震级下限及G-R关系b值对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显示,当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确定之后,震级下限对后续最大地震震级估计影响不大,但G-R关系b值对结果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于田7.3地震 2014年于田7.3地震 粘弹水平分层结构模型 粘滞系数 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 后续最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于田M_S 7.3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及其构造属性讨论 被引量:90
13
作者 徐锡伟 谭锡斌 +4 位作者 吴国栋 陈建波 沈军 方伟 宋和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62-471,共10页
新疆于田MS7.3地震发生在西昆仑块体与昆仑-柴达木-祁连块体之间的阿尔金断裂西南端NE向张剪切段邻近区域,也是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断裂和昆仑断裂带西端玛尔盖茶卡断裂等交会部位,对理解青藏高原的变形及其动力学演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 新疆于田MS7.3地震发生在西昆仑块体与昆仑-柴达木-祁连块体之间的阿尔金断裂西南端NE向张剪切段邻近区域,也是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断裂和昆仑断裂带西端玛尔盖茶卡断裂等交会部位,对理解青藏高原的变形及其动力学演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考察表明,于田地震在阿什库勒火山群南部玉龙喀什河源头近SN向雪山西麓断裂上形成了由不同走向、不同滑动性质的地表破裂组合而成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整体呈NS—NNE向展布,全长约31km。在地表破裂带测量到的最大左旋走滑位移1.8m,最大垂直位移约2.0m,发震断层应归属到阿尔金断裂西南尾端的张性区构造,符合昆仑-柴达木-祁连块体与西昆仑块体向东滑移在其与西昆仑块体之间的张剪切边界力学性质,显示出昆仑-柴达木-祁连块体存在向东滑移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ms7.3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同震位移 康西瓦断裂 阿尔金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于田Ms7.3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发震构造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李海兵 潘家伟 +7 位作者 孙知明 刘栋梁 张佳佳 李成龙 刘亢 CHEVALIER Marie-Luce 云锟 龚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0-194,共15页
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于田县境内西昆仑山东段地区发生了Ms7.3级强烈地震,震后野外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600~5100m的地区形成了由一系列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以及挤压鼓包和裂陷等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地表破裂带,破裂带沿阿尔金... 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于田县境内西昆仑山东段地区发生了Ms7.3级强烈地震,震后野外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600~5100m的地区形成了由一系列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以及挤压鼓包和裂陷等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地表破裂带,破裂带沿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的两条近平行的分支断裂阿什库勒-硝尔库勒断裂和南硝尔库勒断裂分布,整体呈NEE走向,全长约28 km,其中,沿阿什库勒-硝尔库勒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10km,主要呈N63°~65°E走向,以左旋走滑伴随伸展性质的破裂为主,最大左旋位移约0.7m,最大垂直位移约0.4m;沿南硝尔库勒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15km,呈N54°~60°E走向,以左旋走滑伴随逆冲性质的破裂为主,最大左旋位移约1 m,最大垂直位移约0.75m;上述两破裂带之间沿N15°E方向由零星的张裂隙和右阶雁行状分布的张裂隙或张剪裂隙组成的不连续破裂带长约5km,显示为伸展具有左旋走滑的性质;另外,在南硝尔库勒断裂北侧沿N100°~110°E方向展布一系列具有挤压、右旋走滑性质的地表破裂带长约4km,宽约2km,与NEE走向的左旋走滑破裂带构成同震共轭破裂带.这种特殊的地表破裂样式是近期发生的强地震中结构最复杂的走滑断层型地表破裂.发震断裂属于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尾端分支断裂,它与郭扎错断裂和龙木错断裂构成“阿尔金断裂”向SW方向的延伸部分,它们是青藏高原西部晚新生代强烈活动断裂,其大地震活动是由于印度和欧亚板块间碰撞而产生大陆变形的应变能释放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ms7.3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同震位移 发震构造 阿尔金断裂 西昆仑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强震构造背景及其与2008年M_S7.3地震之间的关系讨论 被引量:10
15
作者 程佳 刘杰 +2 位作者 盛书中 姚琪 刘代芹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3-150,共8页
首先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区域构造背景与断裂活动情况;然后分析了此次MS7.3地震震中位置以及周边历史地震震源机制特征,认为2014年2月12日于田MS7.3地震发生在阿什库勒断裂东支上,2014年MS7.3地震和2008年MS7.3地震... 首先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区域构造背景与断裂活动情况;然后分析了此次MS7.3地震震中位置以及周边历史地震震源机制特征,认为2014年2月12日于田MS7.3地震发生在阿什库勒断裂东支上,2014年MS7.3地震和2008年MS7.3地震是阿尔金断裂带南端尾部向西南方向延伸,由左旋走滑为主逐渐转变为拉张作用为主的过程中,在阿什库勒断裂带不同位置发生的2次地震,它们存在着相同的力源作用,2008年MS7.3地震对2014年MS7.3地震的发生有促进作用;最后利用分层地壳模型计算了2008年MS7.3地震对2014年MS7.3地震的库仑应力作用,结果同样显示2008年MS7.3地震促进了2014年MS7.3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于田ms7.3地震 构造背景 发震断层 2008年于田ms7.3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序列特征及早期趋势判断 被引量:4
16
作者 宋春燕 张琳琳 +2 位作者 聂晓红 夏爱国 魏芸芸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8-564,669,共7页
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构造和地震序列特征,并与2008年于田MS7.3地震序列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于田MS7.3地震有MS5.4直接前震,序列强余震频次低、余震衰减较快,目前最大余震震级为MS5.7;... 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构造和地震序列特征,并与2008年于田MS7.3地震序列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于田MS7.3地震有MS5.4直接前震,序列强余震频次低、余震衰减较快,目前最大余震震级为MS5.7;通过分析历史地震序列类型、计算于田单台序列的h值、b值、主震释放的能量与序列能量的比值等参数,初步判断于田MS7.3地震序列为"前震—主震—余震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ms7.3地震 地震序列 强余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及余震序列定位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冉慧敏 魏斌 +1 位作者 张志斌 赵庆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5-571,669,共7页
使用区域一维速度模型,利用单纯形法,结合和田台阵的方位角测定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主震位置。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于田主震和465次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NS、EW和UD3个方向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13km、0.1... 使用区域一维速度模型,利用单纯形法,结合和田台阵的方位角测定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主震位置。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于田主震和465次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NS、EW和UD3个方向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13km、0.14 km、0.15km,平均走时残差为0.012s。余震整体分布呈北东向展布,并向主震的西南和北东两个方向延伸,主震的西南方向长近40km、宽约30km,北东方向长近20km、宽约20km,震源深度集中在5-15km。余震序列的空间形态沿破裂显示了分段和非均匀特征:主震的西南方向地震数量较多,展布较宽,且近南北向分布,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5-15 km之间;北东方向地震较少,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5-10km之间;靠近山脉的地震震源要比远处的深。余震序列的时间特征为在震后的3天内,震源深度集中在5-15 km,此后的震源深度集中在5-10km,震源深度总体呈现变浅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ms7.3地震 单纯形法 方位角 双差定位 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两次于田M_s7.3地震宏观异常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高小其 向阳 +8 位作者 杨晓芳 宋立军 孙甲宁 谭明 聂晓红 高丽娟 张涛 颜龙 梁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0-168,205,共9页
2008年3月21日和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先后发生两次Ms7.3地震,两次地震震中相距110 km.根据大震现场考察的结果,两次地震的宏观异常表现有较大差异.本文从发震构造、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的角度,结合发震时间和空间分布等,... 2008年3月21日和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先后发生两次Ms7.3地震,两次地震震中相距110 km.根据大震现场考察的结果,两次地震的宏观异常表现有较大差异.本文从发震构造、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的角度,结合发震时间和空间分布等,分析了两次于田地震宏观异常异同点的可能原因,初步总结了新疆地区地震宏观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物理特征和时间特征,并结合哈萨克斯坦地震生物观测的研究现状,对我国现阶段的地震宏观观测给出一些建议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ms7.3地震 宏观异常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于田M_S7.3地震前形变异常 被引量:5
19
作者 高丽娟 邢喜民 +2 位作者 高歌 张治广 滕海涛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6-232,共7页
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周围区域前兆监测能力及震前和田台金属摆存在的趋势性异常和中短期异常,并与2008年3月21日于田MS7.3地震前兆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前趋势性异常表现为2012年以后金属摆倾斜趋... 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周围区域前兆监测能力及震前和田台金属摆存在的趋势性异常和中短期异常,并与2008年3月21日于田MS7.3地震前兆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前趋势性异常表现为2012年以后金属摆倾斜趋势性东倾变化,中短期异常表现为两分量的速率变化加速、停滞,矢量方向和模长突变的特征;2次7级地震前和田台金属摆倾斜趋势性异常相同,都发生在趋势性东倾阶段,而中短期异常在持续时间、异常特征和发震间隔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ms7.3地震 和田台金属摆 前兆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及震动图预测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军 孙甲宁 +3 位作者 宋立军 毕雪梅 谭明 何金刚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4-923,共10页
基于地震动的时空衰减规律和传播特征,采用邻近地震监测台站地震动时程对1km×1km尺度的网格点进行近实时插值计算,同时结合场地效应对震区地震动参数进行修正,并以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为例,计算震区格网内各点的地震时... 基于地震动的时空衰减规律和传播特征,采用邻近地震监测台站地震动时程对1km×1km尺度的网格点进行近实时插值计算,同时结合场地效应对震区地震动参数进行修正,并以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为例,计算震区格网内各点的地震时程,同时以8s为时间间隔绘制出地震动峰值等值线图并将其连续播放,得到了于田MS7.3地震峰值地震动(PGV,PGA)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于田县东部至民丰县北部地区受场地条件影响,震区震害在软弱地基土层及浅地下水位等因素作用下对震区地震动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预测的地震动特征与现场宏观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在当前强震台网分布不均匀的情形下,本文方法能较好地描述震区地震动特征,较客观地反映灾区的强地面运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ms7.3地震 地震 监测台站 震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