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图-文”二重证据法的宋代竹家具品类考证研究
1
作者 张小开 朱婷婷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本文旨在对宋代诗词中的竹家具进行品类考证研究。基于文献学资料结合宋代绘画资料,采用“图-文”二重证据法,选取全宋诗词为底本,依据宋代竹家具品类概况,对宋代竹家具的品类进行考证。归纳总结出将宋代竹家具品类分为9大类,根据出现... 本文旨在对宋代诗词中的竹家具进行品类考证研究。基于文献学资料结合宋代绘画资料,采用“图-文”二重证据法,选取全宋诗词为底本,依据宋代竹家具品类概况,对宋代竹家具的品类进行考证。归纳总结出将宋代竹家具品类分为9大类,根据出现的频次高低,分别为竹席类、竹帘类、竹制箱橱柜类、竹制床榻类、竹制几案桌类、竹制架具类、竹制椅凳墩类、竹制屏具类、竹制综合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宋诗词 “图-文”二重证据法 宋代竹家具 品类体系 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史辨”派、“二重证据法”及其相关问题——裘锡圭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27
2
作者 裘锡圭 曹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6,共12页
裘锡圭先生在古文字、古文献、上古史等领域均有很高的成就,为学界所公认。2007年3月,应文史哲编辑部之约,裘先生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在访谈中,裘先生回顾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历程,就"古史辨"派、上古史、出土文献研... 裘锡圭先生在古文字、古文献、上古史等领域均有很高的成就,为学界所公认。2007年3月,应文史哲编辑部之约,裘先生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在访谈中,裘先生回顾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历程,就"古史辨"派、上古史、出土文献研究及"二重证据法"、"五帝时代"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古史辨"派在对上古史认识的大方向上是正确的,在古书辨伪方面则有许多地方需要纠正;我们今天对于疑古思想和学说应持继承与批判相结合的态度。20世纪70年代以后虽然涌现了大批出土文献,但就出土文献研究而言,传世典籍以及历代学者对传世典籍的研究仍然是基础。目前中国古典学,包括出土文献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不在缺乏理论或方法,而在研究者往往缺乏科学的态度。必须大力提倡一切以学术为依归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提倡学术道德、学术良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辨”派 二重证据法 “五帝时代” 出土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出土文献?——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不可证伪性 被引量:17
3
作者 西山尚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52,164,共8页
近几十年来,中国大陆陆续发现诸多出土文献,而王国维所提倡的"二重证据法"仍是目前最有影响的治学方法之一。20世纪90年代,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强调"二重证据法"的积极意义,在学术界也极有影响力... 近几十年来,中国大陆陆续发现诸多出土文献,而王国维所提倡的"二重证据法"仍是目前最有影响的治学方法之一。20世纪90年代,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强调"二重证据法"的积极意义,在学术界也极有影响力。因此,"二重证据法"被许多学者视为金科玉律。以卡尔·波普尔的批判性合理主义为基础,对"二重证据法"进行重新审视,可以发现"二重证据法"无法被证伪,在逻辑上也有问题。如果将"科学"定义为可以证伪的命题,那么,我们便应坚持通过不断证伪来靠近真理的批判合理主义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二重证据法 卡尔·波普尔 不可证伪性 疑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抢占前沿”和“新二重证据法”、“结合论”——由赵彤《战国楚方言音系》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5
4
作者 鲁国尧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2-535,共4页
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的语言研究始终以学习欧美为学术潮流。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钻研、奋争、积累,不少有识之士明确提出:中国的语言学研究在取古今中外学术精华的同时,必须自强不息,必须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一学术观... 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的语言研究始终以学习欧美为学术潮流。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钻研、奋争、积累,不少有识之士明确提出:中国的语言学研究在取古今中外学术精华的同时,必须自强不息,必须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一学术观念,随着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进程的加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以及语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是的,不自主就不能创新。为此,一向鼓励学术创新的本刊特辟"走中国语言学自主创新之路"学术讨论专栏,支持中国语言学研究走自主创新之路。本期隆重推出的何九盈、鲁国尧、孙玉文三位先生的文章,都主张不崇洋、不排外,强调中外平等对话,旨在引发大家的学术探讨热情。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学者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共同促进中国语言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重证据法 战国 楚方言 结合论 汉语音韵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音系 赵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及其文学批评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4-118,共5页
二重证据法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古来有之,而王国维始名之,且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并影响了他的整个学术方法,成为他中西结合的方法论中中国传统方法的核心部分。但他并非不顾研究对象盲目地运用,而是灵活地对待治学方法,从而使研究对象更加... 二重证据法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古来有之,而王国维始名之,且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并影响了他的整个学术方法,成为他中西结合的方法论中中国传统方法的核心部分。但他并非不顾研究对象盲目地运用,而是灵活地对待治学方法,从而使研究对象更加明晰可辨,发掘意义与考证本源互相映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二重证据法 传统概念定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重证据法溯源 被引量:3
6
作者 巩富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1期125-125,共1页
二重证据法是一种将考古和文献互相结合起来,借以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新的治史方法。最早运用这一研究方法的是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先生。他在其传世之作《十七史商榷》一书序言中说:“独处一室,覃思史事,既校始读,亦随读随校。……又搜... 二重证据法是一种将考古和文献互相结合起来,借以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新的治史方法。最早运用这一研究方法的是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先生。他在其传世之作《十七史商榷》一书序言中说:“独处一室,覃思史事,既校始读,亦随读随校。……又搜罗偏霸杂史、稗家野乘、山经地志,谱谍簿录,以及诸子百家、小说笔记、诗文别集、释老异教,旁及于钟鼎尊彝之款识、山林冢墓、祠庙伽蓝、碑碣断缺之文,尽取以供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重证据法 王鸣盛 研究方法 历史文化 治史方法 互相结合 诸子百家 考古 王国维 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和古史新证论 被引量:3
7
作者 吴怀琪 《河北学刊》 1987年第5期74-77,共4页
王国维在史学上的贡献是两个方面.其一是他在史学各个领域内创造的研究业绩;其二是他考据史学的方法论.郭沫若对王国维遗留下的“知识产品”,给了很高的评价:“王国维,研究学问的方法是近代式的”.王国维治史的方法,概括起来在于他的二... 王国维在史学上的贡献是两个方面.其一是他在史学各个领域内创造的研究业绩;其二是他考据史学的方法论.郭沫若对王国维遗留下的“知识产品”,给了很高的评价:“王国维,研究学问的方法是近代式的”.王国维治史的方法,概括起来在于他的二重证据法和古史新证论,确实具有治学的科学因素.现作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古史新证 二重证据法 考史 文字 音韵学 史学 训释 语风 殷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及其逻辑-方法论意义
8
作者 彭汶 《江淮论坛》 CSSCI 1990年第4期49-56,共8页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的著名学者。郭沫若曾赞誉他是“新史学的开山”,推崇“他的甲骨文研究,殷周金文的研究,汉晋竹简的和封泥等的研究,是划时代的工作。”“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的域垒上,灿...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的著名学者。郭沫若曾赞誉他是“新史学的开山”,推崇“他的甲骨文研究,殷周金文的研究,汉晋竹简的和封泥等的研究,是划时代的工作。”“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的域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①这是用诗人的激情,科学家的理智,对王国维所作出的高度而又客观的评价。王国维之所以能在学术上,特别是在史学上作出重大的成就,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吴其昌先生就曾指出“治上古者必须有下列条件:一曰渊博之校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重证据法 方法论 王国维 逻辑 新史学 甲骨文 殷周金文 科学家 郭沫若 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商周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体育文明探赜——源于宗教祭祀仪式的“二重证据法”
9
作者 徐耀铎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0-39,106,共11页
通过文献资料、历史钩沉、文化叙事、辩证分析等方法,借助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探索体育文明的起源、演化和文化哲理,并采取举隅“二重证据法”以勾勒黄河流域早期体育文明原貌。研究认为:黄河流域体育文明生成受“绝地天通”... 通过文献资料、历史钩沉、文化叙事、辩证分析等方法,借助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探索体育文明的起源、演化和文化哲理,并采取举隅“二重证据法”以勾勒黄河流域早期体育文明原貌。研究认为:黄河流域体育文明生成受“绝地天通”巫觋改革的影响,启伐有扈、钧台之享可以推断军事、宗教祭祀仪式构成黄河流域体育文明起源的两大学说;在自然宗教、多神教、宗法礼仪变迁中孕育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体育文明,封禅畤祭宗教、儒道修身养生宗教则是主导秦汉时期体育文明延续的文化空间;夏商周体育文明表现为意识主导下的“祛身化”,秦汉体育养生文明实践了身体本位回归;黄河流域巫觋演变为天神、地祇、人祖概念实践着巫觋文化向体育文明的转向,“祀”与“戎”、“雅”与“俗”是重武习射、图腾崇拜,以及宗教祭祀仪式“退场”后多元体育文明诞生的文化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文明史 黄河流域 夏商周秦汉时期 宗教祭祀仪式 考古学 二重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晋之前导引术存在的二重证据——从文献传说到考古发现 被引量:4
10
作者 魏燕利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9-93,共5页
中国古代导引术大体经历了从原始的舞蹈、巫术、方术,乃至正规化后道教将其吸纳为"道术"的4个阶段。运用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对偶尔涉及到东晋以前导引术的文献资料,划分为子、医、史3类,进行了细致的分... 中国古代导引术大体经历了从原始的舞蹈、巫术、方术,乃至正规化后道教将其吸纳为"道术"的4个阶段。运用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对偶尔涉及到东晋以前导引术的文献资料,划分为子、医、史3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论证,并结合考古证据——马王堆帛书的图证和张家山汉简的书证,论证了东晋之前导引术存在的二重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导引术 东晋 二重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神话—原型理论到人类学“三重证据法”——叶舒宪先生访谈录
11
作者 叶舒宪 汪宇 《现代中文学刊》 1996年第1期18-22,共5页
叶先生大约是在84年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至今已有12个年头,取得了世人嘱目的成就,从叶先生最初著述中,就能感觉到一种迥异于当时的治学路子。援西证中,中西互证,令人耳目一新,思路顿开。也许,您在刚走入学术领域时,就已经对治学思路、... 叶先生大约是在84年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至今已有12个年头,取得了世人嘱目的成就,从叶先生最初著述中,就能感觉到一种迥异于当时的治学路子。援西证中,中西互证,令人耳目一新,思路顿开。也许,您在刚走入学术领域时,就已经对治学思路、途径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还在大学中文系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法 人类学家 原型理论 神话学 二重证据法 原型批评 郭沫若 王国维 学术成果 人类学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重证据法”与人类学──读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 被引量:5
12
作者 路坦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38-39,共2页
“三重证据法”与人类学──读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路坦古语云:“泰山不厌土壤,方能成其高;江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大。”当我们面对楚辞研究史上篇幅最宏大的研究专著之———《楚辞的文化破译》时,首先感到的便是一种虚怀若谷... “三重证据法”与人类学──读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路坦古语云:“泰山不厌土壤,方能成其高;江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大。”当我们面对楚辞研究史上篇幅最宏大的研究专著之———《楚辞的文化破译》时,首先感到的便是一种虚怀若谷、博采兼收的学术风范。作者萧兵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法 文化破译 人类学 民俗神话学 萧兵 《楚辞》 二重证据法 方法论 楚辞学 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史三重证”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书灿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81-86,共6页
继王国维先生所倡导的"二重证据法"之后,徐中舒先生提出自觉将历史文献、考古学资料结合起来,并和民族学资料参互印证的"古史三重证"法。"古史三重证"法的成功实践,使古史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古史研究的... 继王国维先生所倡导的"二重证据法"之后,徐中舒先生提出自觉将历史文献、考古学资料结合起来,并和民族学资料参互印证的"古史三重证"法。"古史三重证"法的成功实践,使古史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古史研究的科学性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不断将中国古史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重证据法 徐中舒 古史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梁王”到“二冯”:文化史研究中的观念传承与范式转型
14
作者 傅才武 严星柔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3-133,共11页
自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特别是晚清以来的中国学术现代转型中,倡导"新史学"和集成创新方法论的梁启超与王国维在中西对接和古今转换中成为了转折性人物,其弟子冯永轩继承了二者之衣钵而在边疆史、先秦文化史继续拓展。传至冯天... 自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特别是晚清以来的中国学术现代转型中,倡导"新史学"和集成创新方法论的梁启超与王国维在中西对接和古今转换中成为了转折性人物,其弟子冯永轩继承了二者之衣钵而在边疆史、先秦文化史继续拓展。传至冯天瑜融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立场、文化生态学方法和知识考古学的传统,发扬并深耕其文化史研究领域,实现了文化史领域的观念传承与范式转型,展呈出中华文化史的框架、文化生成机制、历史文化语义学等系统性成果。冯氏后学在继承中进而分出注重基础理论和学理问题研究的文化史学派与注重现实和应用问题的文化管理(文化产业)"术派"两支,且互为"体用",实现了研究学术与服务国家和社会文化建设需要的统一。"梁王—二冯—冯氏后学"这一文化史学脉络演绎着中国文化研究从在中外交流中创新、继承中拓展、融汇中开新到分途并进的历程,是百年来中国学术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王国维 冯天瑜 二重证据法 文化史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疑古"与"释古"——文明探源与古史重建理论的百年反思与展望
15
作者 黄东阳 成祖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51,共8页
一百年前的疑古派,一方面承宋清以来辨伪思潮余绪,另一方面又值新文化运动和考古学等西方科学方法的熏陶,遂开风气之先,本着科学与理性精神对既成的上古史系统提出疑问和挑战,从而把历史学之根本意义——求真——推向学术研究的中心位置... 一百年前的疑古派,一方面承宋清以来辨伪思潮余绪,另一方面又值新文化运动和考古学等西方科学方法的熏陶,遂开风气之先,本着科学与理性精神对既成的上古史系统提出疑问和挑战,从而把历史学之根本意义——求真——推向学术研究的中心位置.百年来,在文明探源与古史重建的道路上,疑古学派与释古学派、文献史学与考古学在"疑古"与"重建"的尺度上争论不断,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研究理论与方法上存在差异.近年来,受西方新考古学影响,学界对以"二重证据法"为指导的上古史研究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力求在观念和方法上寻求突围.2019年11月8日至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社科处联合举办的"文明探源与古史重建理论的百年反思"学术研讨会,就是这种反思和突围的行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探源 古史 疑古 释古 二重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服饰艺术的多维探析——评《华服史迹:考古视域下的中国服饰艺术研究》
16
作者 罗雅莉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I0003-I0004,共2页
有关中国古代服饰的传统研究多以编年史或断代史的形式,围绕所处的社会背景对服饰文化进行分析。由甄娜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23年1月出版的《华服史迹:考古视域下的中国服饰艺术研究》一书,则秉承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与英国... 有关中国古代服饰的传统研究多以编年史或断代史的形式,围绕所处的社会背景对服饰文化进行分析。由甄娜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23年1月出版的《华服史迹:考古视域下的中国服饰艺术研究》一书,则秉承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与英国史学家彼得·伯克的“图像证史”概念,着眼历史学与服装专业等学科交叉语境下的多维解读与论证思路,从复杂的古籍文献、历史遗存实物和图像资料中,开拓出明晰化、系统化与多元化的中国服饰艺术历史脉络及动态发展路径,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服饰文化传承方面的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艺术 中国古代服饰 服装专业 华服 中国纺织出版社 服饰文化 二重证据法 图像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疑古与新证的交融--顾颉刚与王国维的学术关联 被引量:6
17
作者 曹书杰 杨栋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6-157,共12页
顾颉刚、王国维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两人的交往、王国维对顾颉刚的影响、顾颉刚对王国维的评价等方面来看,王国维对顾颉刚的影响是深远的,顾颉刚一生都在学习王国维的治学方法,在其晚期的文章中甚至透着"二... 顾颉刚、王国维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两人的交往、王国维对顾颉刚的影响、顾颉刚对王国维的评价等方面来看,王国维对顾颉刚的影响是深远的,顾颉刚一生都在学习王国维的治学方法,在其晚期的文章中甚至透着"二重证据法"的影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王国维 古史辨 二重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文献可以改写思想史吗? 被引量:23
18
作者 曹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51,共14页
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与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相关之出土资料大量问世,"出土文献将改写中国思想史"的说法一度频繁见诸报刊。这究竟是一个严肃的命题,还是一个供媒体使用的口号,应予以审视和评价。出土文献的确为改写中国思想... 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与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相关之出土资料大量问世,"出土文献将改写中国思想史"的说法一度频繁见诸报刊。这究竟是一个严肃的命题,还是一个供媒体使用的口号,应予以审视和评价。出土文献的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性,但由于出土文献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出土文献研究的复杂性,使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受到限制,不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文本整理和复原,不能轻易用出土文献来改写中国思想史。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研究方法有相通之处,不应轻易否定传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二重证据法"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没有多少可以指导具体研究的方法论成分。对"二重证据法"的过度推崇,滋长了轻率、粗糙的学风,导致了研究方法的简单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传世文献 思想史 二重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学方法论的现代变革 被引量:10
19
作者 叶舒宪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4-51,共8页
国学方法论的现代变革,关键在于能否在传统文献材料的范围之外去找到新的论证途径和论证依据,给考据学提供可以相互参照的客观标准。如果说以文字训诂为主的传统治学方式是“一重证据法”,利用甲金文等地下材料所进行的印证性研究是... 国学方法论的现代变革,关键在于能否在传统文献材料的范围之外去找到新的论证途径和论证依据,给考据学提供可以相互参照的客观标准。如果说以文字训诂为主的传统治学方式是“一重证据法”,利用甲金文等地下材料所进行的印证性研究是“二重证据法”,那么借助于文化人类学成果而对文字、实物,乃至民俗、神话材料所进行的演绎和闽释则可称之为“三重证据法”。中国传统的人文学术方法在本世纪以来所经历的这种由“一重”到“多重”、由训诂考据到文化阐释的变迁,可以看作是新材料的发现和西方学术的输入在国学领域所激起的反应和调适过程。而这一过程,可以用文化人类学的“涵化”概念在理论上加以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 考据学 文化人类学 人文学术 梁启超 国学 新材料 文化变迁 二重证据法 闻一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长沙走马楼吴简“吏民”问题研究及其学术乱象——兼论大陆史学界“吏户”问题研究60年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文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8-112,共35页
自唐长孺先生于1957年首先提出"吏户"论的基本观点以来,大陆史学界对于"吏户"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整整60年,1996年长沙走马楼吴简出土至今也20年有余。以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出土为界线,大陆史学界"吏户"... 自唐长孺先生于1957年首先提出"吏户"论的基本观点以来,大陆史学界对于"吏户"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整整60年,1996年长沙走马楼吴简出土至今也20年有余。以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出土为界线,大陆史学界"吏户"问题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57—1996),此间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是魏晋南北朝"吏"的身份较普通百姓低贱,"吏"有专门编制的户籍即"吏籍","吏"的身份具有世袭性,等;第二个时期(1997—2017),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出土为"吏户"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性资料,魏晋南北朝"吏户"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黎虎先生所确立的关于"吏户""吏民"问题研究的新学术体系则为其代表。由于吴简研究中"团伙行为"的存在以及传统"吏户"论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界对黎虎先生的新学术体系和相关研究应有的重视和正确判断,其中也暴露出走马楼吴简研究领域存在的诸如肆意剪裁或曲解传世文献以抹黑新说、玩弄文字游戏、不合逻辑地推测甚至臆说以及党同伐异的"团伙行为"等不容忽视的学术不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吏民” “吏户” 走马楼吴简 吴简研究 二重证据法 学术不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