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识制造与空间生产:社会工作政策倡导的二象性 被引量:3
1
作者 金超然 张昱 《社会工作》 CSSCI 2024年第1期80-100,162-164,共24页
政策倡导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已有研究大多沿着西方斗争性、运动性的理论与实践脉络开展。但这类行动取向几乎不符合我国社会工作公信力薄弱的发展现状,也不符合我国权威部门主导的政策过程的情境特征。通过对社会工作在未成年人... 政策倡导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已有研究大多沿着西方斗争性、运动性的理论与实践脉络开展。但这类行动取向几乎不符合我国社会工作公信力薄弱的发展现状,也不符合我国权威部门主导的政策过程的情境特征。通过对社会工作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领域的政策倡导行动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社会工作政策倡导可能存在着共识制造与空间生产的二象性特征。在政策过程领域,社会工作政策倡导表现为以制造价值共识、行动共识和制度共识为主的共识制造行动,在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领域,则表现为以生产直接服务空间和间接服务空间为主的行动空间生产行动。在政策倡导过程中,权威部门的工作需要为社会工作行动创造了机会,社会工作自身拥有的文化与象征资本使得社会工作获得了行动的可能,在上述两重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工作的主要行动方式为游说和知识生产。而当政策共识和行动空间被生产后,它们就获得了自身的能动性,政策共识会沿着权威部门的地理位置、工作条线和政策过程进行扩散,同时带动社会工作行动空间的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政策倡导 政策共识 行动空间 二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波粒二象性初探
2
作者 艾朝阳 《外语与翻译》 2013年第3期1-7,共7页
词、句、乃至语言的实体单位和词的界限问题统称为“索绪尔困境”。“索绪尔困境”其实是一种思维视角上的困境。词的微观结构是具有层次性的,首先词是粒象的,同时也是波象的,是波粒二象的对立统一。如果我们以词的波粒二象性来看待... 词、句、乃至语言的实体单位和词的界限问题统称为“索绪尔困境”。“索绪尔困境”其实是一种思维视角上的困境。词的微观结构是具有层次性的,首先词是粒象的,同时也是波象的,是波粒二象的对立统一。如果我们以词的波粒二象性来看待语言,就会发现词可以是句子,句子也可以是词,句子是词的衍射及其运动过程中的波浪。单纯从语言的单位来看词与词之间的界限,就陷入了单一的粒子思维模式的困境中。如果以词波粒二象性来看待“索绪尔困境”,就打破了索绪尔的粒象思维模式,其困境也就迎刃而解。词波粒二象性理论为我们认识词的微观结构、了解词微观与句宏观的相互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粒二象性 词波粒二象性 实体 索绪尔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力学》自学辅导之一──光的波粒二象性 被引量:2
3
作者 曾心愉 裴文杰 宋宇辰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42-44,共3页
关键词 量子力学 波粒二象性 光电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力学》自学辅导之二──光的波粒二象性(续) 被引量:1
4
作者 曾心愉 裴文杰 宋宇辰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0期44-47,30,共5页
关键词 量子力学 二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波粒二象性? 被引量:1
5
作者 林晓东 邓涛 吴加贵 《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版)》 2009年第6期37-38,共2页
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也是微观世界最根本的属性。而这一知识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针对中学原子物理教学中关于波粒二象性的教学内容,按照从形象、生动再到抽象... 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也是微观世界最根本的属性。而这一知识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针对中学原子物理教学中关于波粒二象性的教学内容,按照从形象、生动再到抽象、复杂的步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便学生能够较容易地掌握这个重要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物理 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实验演示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祥雪 《物理实验》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3-15,共3页
用光子计数仪作光强检测装置 ,通过测量衍射后的光子计数的空间分布来演示光的波粒二象性 .
关键词 光子 光子计数 波粒二象性 光强检测 衍射 空间分布 实验演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邮票上的物理学史(44)——波粒二象性 被引量:1
7
作者 秦克诚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6-48,共3页
关键词 经典物理学 物理学史 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 粒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粒二象性对物理概念和方法论发展的影响
8
作者 刘汉臣 唐远河 《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285-289,共5页
阐述了量子力学中的位置概念、相互作用概念、对称性与守恒律、力学量与算符、物理学方法论的转变等,并指出它们与经典力学的差异及其发展,结果可见,波粒二象性对物理概念和方法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 波粒二象性 物理概念 方法论 量子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波粒二象性的计算机模拟
9
作者 步宇翔 陈淑兰 《大学化学》 CAS 1990年第3期42-43,45,共3页
实物微粒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这是已被实验所证实的结论.也是现代物质结构所必须讲解清楚的内容.微观粒子看起来是比较抽象的东西,且反映其行为的实验教学仪器又比较缺乏,使得在物质结构教学中难以让学生看到它们的真实状况,仅... 实物微粒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这是已被实验所证实的结论.也是现代物质结构所必须讲解清楚的内容.微观粒子看起来是比较抽象的东西,且反映其行为的实验教学仪器又比较缺乏,使得在物质结构教学中难以让学生看到它们的真实状况,仅了解到它们的表面现象.为便于形象化、直观化,本文利用微机方便、灵活、易于普及操作等优点,仿效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使学生看起来生动、真实,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 波粒二象性 计算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波粒二象性
10
作者 陈宗蕴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43-45,41,共3页
关键词 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光的波粒二象性
11
作者 李勇 《河南科技》 2013年第7X期222-222,共1页
光即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这是光所具有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属性,当光在传播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波动性,当光在于物质作用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粒子性,在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上,不能简单的把光的粒子性理解为经典的粒子,也不能把光的波... 光即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这是光所具有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属性,当光在传播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波动性,当光在于物质作用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粒子性,在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上,不能简单的把光的粒子性理解为经典的粒子,也不能把光的波动性理解为经典的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性 粒子性 波粒二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粒二象性知识总结与解题指导
12
作者 蒋纬 《中学生数理化(高二数学、高考数学)》 2017年第1期29-30,34,共2页
一、波粒二象性的基本概念知识总结: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因此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德布罗意波,也... 一、波粒二象性的基本概念知识总结: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因此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德布罗意波,也叫物质波)是一种概率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粒二象性 知识总结 解题指导 实物粒子 德布罗意波 光电效应 波动性 粒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学捕获原理的光波粒二象性演示实验装置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敏 刘超 +1 位作者 刘志海 张羽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3-260,共8页
首次将光纤光镊技术应用于光的波粒二象性演示实验,实现了光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同时演示.基于光学捕获技术,实现了对微粒的三维空间捕获、定位和移动,演示了光的粒子性.基于光束干涉测量技术,实现了对光纤端和捕获粒子表面反射光束干涉信... 首次将光纤光镊技术应用于光的波粒二象性演示实验,实现了光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同时演示.基于光学捕获技术,实现了对微粒的三维空间捕获、定位和移动,演示了光的粒子性.基于光束干涉测量技术,实现了对光纤端和捕获粒子表面反射光束干涉信号的记录和检测,演示了光的波动性.该实验装置具有成本低、体积小、集成度较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捕获 光的波粒二象性 干涉 演示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在长程跳跃随机势模型中的波粒二象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欣 方卉 +1 位作者 霍艺芝 巩龙延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同时安德森局域化是凝聚态物理中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受光子在双臂干涉仪中波粒二象性的启发,研究了一维长程跳跃随机势模型中表征电子粒子性的分辨率D和表征波动性的可见度V。研究结... 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同时安德森局域化是凝聚态物理中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受光子在双臂干涉仪中波粒二象性的启发,研究了一维长程跳跃随机势模型中表征电子粒子性的分辨率D和表征波动性的可见度V。研究结果表明D^2小于,等于,和大于V^2分别对应退局域态,临界态和局域态。从金属态到非金属态,安德森转变可以看作一种从偏向波动样行为到偏向粒子样行为的转变.该结果对认识波粒二象性及安德森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物理 波粒二象性 直接对角化方法 长程跳跃随机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波粒二象性”的课堂教学
15
作者 狄龙 张启迪 《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版)》 2013年第11期26-27,共2页
近代物理部分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难点,波粒二象性又是研究很多近代物理问题的出发点,而对于波粒二象性的理解却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难点.本文从笔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设计课堂小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波粒二象性,并适当上... 近代物理部分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难点,波粒二象性又是研究很多近代物理问题的出发点,而对于波粒二象性的理解却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难点.本文从笔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设计课堂小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波粒二象性,并适当上升到哲学高度,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此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粒二象性 互补原理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以及纠缠现象的一个实验验证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颖 常春蕊 +1 位作者 魏环 谷建生 《大学物理》 2018年第7期5-7,14,共4页
对不相符实验进行深度挖掘,以不可辩驳的实验结果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量子力学最基本的波粒二象性现象、波函数的叠加原理及量子纠缠现象,体现了量子物理学与经典物理学一样,具有实证性,而不仅仅是由推理和假设构建成的纯理论体系.
关键词 不相符实验 波粒二象性 叠加原理 量子纠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光的波粒二象性解释引力红移现象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良瑞 马慧兰 《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54-57,共4页
本文对引力场中的引力红移现象从量子、波动两方向进行解释。以加深对引力红移现象的理解,进而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及爱因斯坦引力场论中“等效原理’的正确性。
关键词 引力红移 引力场 等效原理 波粒二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物质“波粒二象性”的认识
18
作者 朱叶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年第19期63-63,共1页
上世纪初及更早的时候,"光是波动,因此不是粒子;电子是粒子,因此不是波动"这样的观念被牢牢地固化在人们的头脑中。然而,后来在事实面前物理学家们又不得不承认光子和实物粒子等微观客体具有"波与粒子的两重性"。... 上世纪初及更早的时候,"光是波动,因此不是粒子;电子是粒子,因此不是波动"这样的观念被牢牢地固化在人们的头脑中。然而,后来在事实面前物理学家们又不得不承认光子和实物粒子等微观客体具有"波与粒子的两重性"。所谓的既像"波动"又像"粒子",是指它们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得类似于经典的"波动",而在某些情况下又表现得类似于经典的"粒子"。这种奇怪的"二象性"其实恰恰说明微观客体即不是经典的波动又不是经典的粒子,也不是把两者加在一起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 光波 粒子 二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波粒二象性”看股指波动律
19
作者 云飞扬 《股市动态分析》 2023年第6期23-24,共2页
最近两周,上证指数涨跌交错,阴线阳线间隔出现,市场先生似乎故意把方向隐藏起来,让人捉摸不透。那么,面对迷一样的走势,指标、浪形、时间窗口等技术分析工具还有用吗?先来看上证指数日K线。(见图一)由图一可见,从2月初到3月初,上证指数... 最近两周,上证指数涨跌交错,阴线阳线间隔出现,市场先生似乎故意把方向隐藏起来,让人捉摸不透。那么,面对迷一样的走势,指标、浪形、时间窗口等技术分析工具还有用吗?先来看上证指数日K线。(见图一)由图一可见,从2月初到3月初,上证指数逐波上行,直至创出3342.86的近期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证指数 波粒二象性 时间窗口 股指波动 分析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机遇:“第三种波粒二象性”的揭示
20
作者 许声毓 《中国科技财富》 2010年第17期52-54,共3页
“中国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这个疑问人们困绕和热议了很久。落后就要挨打在人类历史上已铁证如山!回顾令人不堪回首的中国近代史,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在科技与体制上的落后。于是今天,当我们拥有较... “中国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这个疑问人们困绕和热议了很久。落后就要挨打在人类历史上已铁证如山!回顾令人不堪回首的中国近代史,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在科技与体制上的落后。于是今天,当我们拥有较为民主的现代社会体系时,中国人民心中对先进科技的渴望化作了对诺贝尔奖的呼吁与呐喊。这个问题寄托着国人以强大科技促进民族复兴的深层次向往,而不再仅仅停留在涉及民族自尊心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波粒二象性 诺贝尔奖 民族复兴 人类历史 社会体系 科技 中国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