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轴对称二维氢氧爆轰驱动激波管的模拟(英文)
1
作者 杨宏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22-628,共7页
对由前向爆轰产生驱动气体并具有局部锥形收缩截面的轴对称激波管利用两相常比热完全气体的欧拉方程组和有限体积TVD格式在局部正交的网格上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将消除两种介质界面处数值振荡的新方法成功地推广到二维情况。分析了该... 对由前向爆轰产生驱动气体并具有局部锥形收缩截面的轴对称激波管利用两相常比热完全气体的欧拉方程组和有限体积TVD格式在局部正交的网格上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将消除两种介质界面处数值振荡的新方法成功地推广到二维情况。分析了该激波管的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对称 二维氢氧爆轰驱动激波管 收缩截面 前向 有限体积TVD格式 数值模拟 欧拉方程组 驱动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波管氢氧爆轰驱动技术的发展进程 被引量:8
2
作者 俞鸿儒 李斌 陈宏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5-322,共8页
回顾了爆轰驱动的出现与认识过程及对其性能的观察结果.采用卸爆管消除爆轰波反射高压和利用变截面缓解Taylor波有害影响,使得反向和前向爆轰驱动模式能用来产生高焓高压试验气源.双爆轰驱动段彻底消除了爆轰波后的Taylor稀疏波,不仅提... 回顾了爆轰驱动的出现与认识过程及对其性能的观察结果.采用卸爆管消除爆轰波反射高压和利用变截面缓解Taylor波有害影响,使得反向和前向爆轰驱动模式能用来产生高焓高压试验气源.双爆轰驱动段彻底消除了爆轰波后的Taylor稀疏波,不仅提高了前向爆轰的驱动品质,而且为进一步提高驱动能力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管 风洞 超高速流 反射 驱动技术 进程 氢氧 TAYLOR 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爆轰波与界面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赵伟 李仲发 +1 位作者 谷笳华 俞鸿儒 《气动实验与测量控制》 CSCD 1996年第2期41-46,共6页
用TVD格式数模拟了初压在0.1~1.0MPa,3H2+O2的爆轰波与固壁的反射特性,以及初压在1.0MPa,3H2+O2的爆轰波与初压在0.002~0.3MPa范围内的卸煤气体(N2)的相互作用特性。并在φ100m... 用TVD格式数模拟了初压在0.1~1.0MPa,3H2+O2的爆轰波与固壁的反射特性,以及初压在1.0MPa,3H2+O2的爆轰波与初压在0.002~0.3MPa范围内的卸煤气体(N2)的相互作用特性。并在φ100mm的爆轰试验管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串接卸爆段后的反射峰压比不串接卸爆段时降低了83%左右;定常驱动时间比反射激波时可延长40%。驱动段产生的定常驱动时间可达到1m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 驱动 波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焓风洞中钝体近尾流红外辐射测试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杭建 林贞彬 +4 位作者 郭大华 林建民 曾明 黄德 葛学真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9-73,共5页
介绍在JF-10氢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中开展再入流场红外辐射测量的实验技术.风洞试验状态的驻室总压为19.6MPa,驻室总温为7920K.实验以球头钝锥体为试验模型,测量其近尾流红外辐射能量通量的横向分布.测量采用插入式锑化铟多元红外成... 介绍在JF-10氢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中开展再入流场红外辐射测量的实验技术.风洞试验状态的驻室总压为19.6MPa,驻室总温为7920K.实验以球头钝锥体为试验模型,测量其近尾流红外辐射能量通量的横向分布.测量采用插入式锑化铟多元红外成像系统,波段范围为2.27~6.0μm.试验数据呈现明显的规律性.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这一测量技术能够提供高焓条件下有较高空间分辨率的、较为准确的红外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驱动风洞 再入流场 红外辐射 钝体 尾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真实气体效应中催化效应对气动热影响的实验探索 被引量:8
5
作者 高冰 杭建 +2 位作者 林贞彬 郭大华 林建民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5-58,64,共5页
主要介绍了在氢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中进行真实气体效应中催化效应对气动热影响的实验研究。首先从测试工作的角度,论述了测热模型、测热传感器及风洞改进等关键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其次描述了在氢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中,首次... 主要介绍了在氢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中进行真实气体效应中催化效应对气动热影响的实验研究。首先从测试工作的角度,论述了测热模型、测热传感器及风洞改进等关键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其次描述了在氢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中,首次开展气动热风洞试验的过程及其初步结果。结果表明:热流数据随测点位置和迎角的改变呈有规律的变化;在同样条件下,完全催化表面比完全非催化表面热流数值有明显增加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驱动 高焓风洞 真实气体效应 催化效应 气动热 测热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