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辽河油田区InSAR形变监测与开采参数反演
1
作者
王子倩
杨成生
+2 位作者
侯祖行
张雪
丁慧兰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4,共12页
针对辽河油田区地表形变特征及变形趋势不明的问题,利用SBAS-InSAR和MSBAS-2D技术对该区2019—2021年地表多维形变特征进行监测,并将Okada矩形位错模型用于典型油田开采区储层参数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曙光采油厂、欢喜岭采油厂和锦州...
针对辽河油田区地表形变特征及变形趋势不明的问题,利用SBAS-InSAR和MSBAS-2D技术对该区2019—2021年地表多维形变特征进行监测,并将Okada矩形位错模型用于典型油田开采区储层参数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曙光采油厂、欢喜岭采油厂和锦州采油厂均存在因石油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降,其中曙光采油厂两年内累积形变达-330 mm,沉降漏斗最大垂直形变和水平位移分别为-150和55 mm,其形变量之比约为3∶1。利用Okada矩形位错模型反演曙光采油厂区域油层深度为1642.22 m,与实际油层深度接近,适用于该区域油田储层参数反演。此外油气开采与周缘的地震事件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该方法能较为全面地监测辽河油田区地表形变特征,可为该区油气生产及沉降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区
地面沉降监测
储层参数反演
二维形变分解
Okada矩形位错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InSAR在云南德钦县一中河泥石流物源汇集及失稳模式中的探究
被引量:
5
2
作者
陈庭轩
李素敏
袁利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8-164,共7页
针对传统方法难以定量描述大尺度泥石流形成机理的问题,提出一种联合SAR卫星影像相位信息和后向散射信息全面识别泥石流发育机制的方法,并使用该方法探究云南省德钦县一中河泥石流物源汇集及失稳模式。通过后向散射系数反演研究区土壤...
针对传统方法难以定量描述大尺度泥石流形成机理的问题,提出一种联合SAR卫星影像相位信息和后向散射信息全面识别泥石流发育机制的方法,并使用该方法探究云南省德钦县一中河泥石流物源汇集及失稳模式。通过后向散射系数反演研究区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利用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坡表二维形变。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含水量与地表形变表现出周期性和强关联性,早期物源汇集受干湿循环影响,1~6月土壤含水量增加,表土受高孔隙压作用出现膨胀现象;7~12月受风化侵蚀作用,表层物源剥落,为泥石流形成区补给物源。通过小基线技术(SBAS-InSAR)获取地表时序形变,结果表明,失稳模式为年初干旱导致土体不稳定,后由暴雨冲刷激活。该方法可为InSAR技术在泥石流发育机制解译方面提供新思路,对泥石流灾害具有预警及预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泥石流
物源汇集
土壤含水量
二维形变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辽河油田区InSAR形变监测与开采参数反演
1
作者
王子倩
杨成生
侯祖行
张雪
丁慧兰
机构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出处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4,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4032)
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21TD-51)
+2 种基金
陕西省地学大数据与地质灾害防治创新团队项目(202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C300040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CHD30102262206)。
文摘
针对辽河油田区地表形变特征及变形趋势不明的问题,利用SBAS-InSAR和MSBAS-2D技术对该区2019—2021年地表多维形变特征进行监测,并将Okada矩形位错模型用于典型油田开采区储层参数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曙光采油厂、欢喜岭采油厂和锦州采油厂均存在因石油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降,其中曙光采油厂两年内累积形变达-330 mm,沉降漏斗最大垂直形变和水平位移分别为-150和55 mm,其形变量之比约为3∶1。利用Okada矩形位错模型反演曙光采油厂区域油层深度为1642.22 m,与实际油层深度接近,适用于该区域油田储层参数反演。此外油气开采与周缘的地震事件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该方法能较为全面地监测辽河油田区地表形变特征,可为该区油气生产及沉降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辽河油田区
地面沉降监测
储层参数反演
二维形变分解
Okada矩形位错模型
Keywords
Liaohe Oilfield Area
land subsidence monitoring
inversion of reservoir parameters
two-dimensional deformation decomposition
Okada rectangular dislocation model
分类号
P237 [天文地球—摄影测量与遥感]
P642.26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InSAR在云南德钦县一中河泥石流物源汇集及失稳模式中的探究
被引量:
5
2
作者
陈庭轩
李素敏
袁利伟
机构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云南省高校高原山区空间信息测绘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昆明理工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
出处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8-164,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61062,41861054)
云南省重点研发计划(202003AC100002)。
文摘
针对传统方法难以定量描述大尺度泥石流形成机理的问题,提出一种联合SAR卫星影像相位信息和后向散射信息全面识别泥石流发育机制的方法,并使用该方法探究云南省德钦县一中河泥石流物源汇集及失稳模式。通过后向散射系数反演研究区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利用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坡表二维形变。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含水量与地表形变表现出周期性和强关联性,早期物源汇集受干湿循环影响,1~6月土壤含水量增加,表土受高孔隙压作用出现膨胀现象;7~12月受风化侵蚀作用,表层物源剥落,为泥石流形成区补给物源。通过小基线技术(SBAS-InSAR)获取地表时序形变,结果表明,失稳模式为年初干旱导致土体不稳定,后由暴雨冲刷激活。该方法可为InSAR技术在泥石流发育机制解译方面提供新思路,对泥石流灾害具有预警及预报作用。
关键词
INSAR
泥石流
物源汇集
土壤含水量
二维形变分解
Keywords
InSAR
debris flow
substance source
soil moisture
two-dimensional deformation
分类号
P237 [天文地球—摄影测量与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辽河油田区InSAR形变监测与开采参数反演
王子倩
杨成生
侯祖行
张雪
丁慧兰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InSAR在云南德钦县一中河泥石流物源汇集及失稳模式中的探究
陈庭轩
李素敏
袁利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