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维多粗糙度分层粗糙面与上方目标复合电磁散射计算方法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赵隆 童创明 +2 位作者 田贵龙 王宜进 王庆宽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6-54,共9页
研究了二维多粗糙度分层粗糙面与上方目标复合电磁散射特性的自适应迭代物理光学算法。采用Monte Carlo法并结合高斯谱函数生成高斯粗糙面,基于分区域建模方法,建立了二维多粗糙度分层粗糙面和上方目标的复合模型。利用物理光学法和等... 研究了二维多粗糙度分层粗糙面与上方目标复合电磁散射特性的自适应迭代物理光学算法。采用Monte Carlo法并结合高斯谱函数生成高斯粗糙面,基于分区域建模方法,建立了二维多粗糙度分层粗糙面和上方目标的复合模型。利用物理光学法和等效原理,得到分层粗糙面和目标的直接感应电磁流;基于表面积分方程,分析了分层粗糙面之间以及粗糙面和目标之间的耦合电磁流迭代机理。引入感应电磁流能量改变速率,对传统迭代物理光学法进行改进,使算法自动收敛。将计算结果同多层快速多极子方法和迭代物理光学法进行比较,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目标、不同粗糙度的分层粗糙面的双站RCS计算结果和散射特性,讨论了分层粗糙面间距对双站RCS计算结果和散射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为分层环境及上方超低空突袭目标的探测、分类和识别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多粗糙度分层粗糙面 自适应迭代物理光学法 分区域建模方法 复合电磁散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响应面法的Ti-6Al-4V ELI钛合金铣削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庆贞 魏学涛 +2 位作者 张涛 张磊 魏旭东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3-649,共7页
本研究采用端面铣削方式对Ti-6Al-4V ELI(TC4)钛合金进行加工,结合工艺参数进行建模以预测工件的表面质量并确定最佳切削参数。为了实现对工件表面质量的精确预测,在三轴数控加工中心上进行了相应的试验。试验基于Box Behnken方法(BBD)... 本研究采用端面铣削方式对Ti-6Al-4V ELI(TC4)钛合金进行加工,结合工艺参数进行建模以预测工件的表面质量并确定最佳切削参数。为了实现对工件表面质量的精确预测,在三轴数控加工中心上进行了相应的试验。试验基于Box Behnken方法(BBD)进行了四因素和三水平的设计,减少了试验所需的数目。试验中选择切削深度、切削宽度、切削速度和每齿进给量作为输入参数,将每次试验所测量的表面粗糙度作为输出参数。最终采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建立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之间的二次关系,并进行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以评估所建立的模型。同时,利用RSM进行优化分析,确定铣削参数以实现最小表面粗糙度。分析表明,使用RSM建立铣削参数与表面粗糙度的二次回归模型,其校正系数为96.16%,模型能够较好反应输入参数与表面粗糙度的映射关系,该方法能够提供可靠的用于输入参数限制内任何铣削条件的表面粗糙度预测。经优化分析和试验验证,所得铣削参数能够获得较小的表面粗糙度,可应用于实践生产中的工艺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 次回归模型 粗糙度 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fBm分形分层介质粗糙面电磁波透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任新成 郭立新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3-237,共5页
该文运用微扰法研究了平面波入射分层介质粗糙面的电磁波透射问题,推导出不同极化状态的透射波散射系数公式。采用二维fBm分形粗糙面来模拟实际的分层介质粗糙面,结合其功率谱导出了平面波入射时的透射系数计算公式。通过数值计算得到... 该文运用微扰法研究了平面波入射分层介质粗糙面的电磁波透射问题,推导出不同极化状态的透射波散射系数公式。采用二维fBm分形粗糙面来模拟实际的分层介质粗糙面,结合其功率谱导出了平面波入射时的透射系数计算公式。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HH极化状态下二维fBm分形分层介质粗糙面透射系数随透射波的散射角变化的曲线,分形特征、基本特征、随频率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分维、底层介质介电常数、中间介质介电常数和厚度、粗糙面参数及入射波频率对透射系数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波透射 维fBm分形粗糙 分层介质 微扰法 透射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瓷树脂及玻璃陶瓷贴面疲劳实验前后的磨耗及表面粗糙度的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皓羽 姜婷 +1 位作者 程明轩 张玉玮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研究类瓷树脂和两种玻璃陶瓷贴面在咀嚼和温度疲劳后接触区的磨耗程度及表面粗糙度的变化,优选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贴面材料。方法:将24颗完整的离体人前磨牙预备成面中重度磨耗的形态,轴壁釉质完整、牙尖斜度20°。制... 目的:研究类瓷树脂和两种玻璃陶瓷贴面在咀嚼和温度疲劳后接触区的磨耗程度及表面粗糙度的变化,优选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贴面材料。方法:将24颗完整的离体人前磨牙预备成面中重度磨耗的形态,轴壁釉质完整、牙尖斜度20°。制作1.5 mm厚的类瓷树脂、热压铸造二硅酸锂增强型玻璃陶瓷(热压铸瓷)、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切削二硅酸锂增强型玻璃陶瓷(CAD/CAM切削瓷)贴面。使用树脂粘接剂将贴面粘接到预备体面形成试件,在水中储存72 h后在咀嚼模拟疲劳机上进行模拟5年口内温度疲劳和咀嚼疲劳的实验(5~55℃冷热水循环,模拟后牙咀嚼循环120万次)。用三维激光模型扫描和数字化分析法评价疲劳实验前后贴面的磨耗程度,用三维形貌测量激光显微镜观察其表面形态及粗糙度变化。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咀嚼和温度疲劳实验后没有试件发生脱粘接或折裂。类瓷树脂组、热压铸瓷组、CAD/CAM切削瓷组的平均磨耗为(-0.13±0.03)mm、(-0.05±0.01)mm和(-0.05±0.01)mm,类瓷树脂组的磨耗量显著大于玻璃陶瓷两组(P<0.001);疲劳实验前各组接触区的表面粗糙度(Ra)为(1.24±0.20)μm、(0.75±0.09)μm、(0.73±0.14)μm,类瓷树脂组的表面粗糙度显著高于玻璃陶瓷两组(P<0.001);疲劳实验后的表面粗糙度为(1.81±0.24)μm、(1.53±0.26)μm及(1.77±0.23)μm,热压铸瓷组显著低于类瓷树脂组(P=0.005)及CAD/CAM切削瓷组(P=0.010)。结论:从磨耗速度来看,类瓷树脂贴面显著高于两种玻璃陶瓷,但更接近于对颌牙为天然牙时牙釉质的平均磨耗速度;从表面粗糙度来看疲劳实验前类瓷树脂的表面粗糙度显著高于两种玻璃陶瓷,疲劳实验后热压铸瓷贴面的表面粗糙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贴 类瓷树脂 硅酸锂增强型玻璃陶瓷 磨耗 粗糙度 咀嚼模拟疲劳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