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地震走时反演长白山天池火山地区的二维地壳结构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夫运 张先康 杨卓欣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4-152,共9页
应用一种同时获得地壳上地幔二维速度结构和界面形态的地震走时反演算法 ,对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L1 剖面获得的人工地震折射和宽角反射走时数据进行反演 ,得到了该剖面的地壳上地幔二维速度结构和构造 .结果表明 :长白山天池火山口下方... 应用一种同时获得地壳上地幔二维速度结构和界面形态的地震走时反演算法 ,对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L1 剖面获得的人工地震折射和宽角反射走时数据进行反演 ,得到了该剖面的地壳上地幔二维速度结构和构造 .结果表明 :长白山天池火山口下方中下地壳存在一倒三角状的低速体 ,壳内反射界面和莫霍面一致呈下凹形态 ,幅度 2~ 6km不等 ,形成一个地壳根 ,推测是长白山天池火山系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地壳结构 地震走时反演 速度结构 长白山天池火山 人工地震折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化—大田—惠安地壳构造与速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21
2
作者 蔡辉腾 金星 +2 位作者 王善雄 李培 陈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7-168,共12页
福建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新构造活动强烈,区内北东向断裂带异常发育,是华南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的频发区.为深入认识我国东南沿海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及其深部构造背景,福建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于2010年至2012年... 福建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新构造活动强烈,区内北东向断裂带异常发育,是华南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的频发区.为深入认识我国东南沿海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及其深部构造背景,福建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于2010年至2012年在福建陆域实施由18次人工爆破、四条北西向原生纵测线和四条北东向集成纵测线构成的三维人工地震测深实验.本文对该实验中以北西-南东走向近似垂直穿过政和—海丰断裂的宁化—大田—惠安深地震测深测线数据进行处理解释,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构建了该剖面二维地壳速度模型.结果显示,沿剖面地壳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减薄,其西北侧地壳厚约31.8km,东南侧地壳厚达28.4km.剖面上地壳P波速度从5.90km·s^(-1)逐渐增加至6.20km·s^(-1),上地壳厚度横向变化不大,厚度在16~17km左右,但是下地壳厚度由西向东减薄较为明显.地壳以政和—海丰断裂为界,东西两段具有明显不同的速度结构,呈西段速度偏低、东段速度较高的特性,且西段在上下地壳分界面下方存在一个低速层.研究表明,剖面不同区段呈现出的速度结构差异与该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基本吻合,剖面解释结果和以往远震接收函数研究结果均印证了作为闽西南坳陷带和闽东火山断陷带分界线的政和—海丰断裂是一条切割至下地壳底部的深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地壳速度结构 政和—海丰断裂 福建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东北侧地壳物性结构及其发震环境探讨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志 张先康 +3 位作者 周雪松 赵金仁 张成科 潘纪顺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2-249,共8页
通过对帕米尔东北侧伽师及其周边地区两条深地震测深剖面S波资料的处理计算 ,结合P波研究结果 ,得到了S波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波速比 (vP/vS)分布 .研究表明 :①塔里木块体平均地壳波速比明显高于西昆仑和天山褶皱带 ,显示了“坚硬”、... 通过对帕米尔东北侧伽师及其周边地区两条深地震测深剖面S波资料的处理计算 ,结合P波研究结果 ,得到了S波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波速比 (vP/vS)分布 .研究表明 :①塔里木块体平均地壳波速比明显高于西昆仑和天山褶皱带 ,显示了“坚硬”、稳定地壳物性特征 .下地壳正常偏低的波速比 (泊松比 )值 ,说明塔里木块体的“下插”是该地区地壳运动的主要特征 ;②天山褶皱带上地壳岩层相对较“软” ,易于在应力作用下断裂破碎和应力能量释放 ,是其小震密集分布的重要构造因素 ;③伽师附近正处在下地壳C界面和壳幔边界的上隆顶部或拐点上 ,是强震群发生的深部构造背景 .上地壳中下部的块体边界附近波速比值的交错变化和接触面复杂形态的存在 ,形成了伽师强震群出现的特殊构造环境 .震源处波速比相对较高 ,剪切模量较小 ,可能是伽师强震群应力降偏低的主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波地壳速度结构 波速比 地震测深剖面 发震环境 地壳运动 应力作用 伽师强震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地区云县—宁蒗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结果 被引量:18
4
作者 陈思文 王宝善 +3 位作者 田晓峰 王夫运 刘宝峰 李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106,共16页
位于滇西地区的红河断裂是中国最长的走滑断裂之一,具有很高的地震潜势。为了调查红河断裂的复杂结构,在滇西地区穿过红河深大断裂带完成了1条由云县至宁蒗近SN向长300km的宽角地震反射/折射剖面。结合初至波走时成像及正演建模方法,对... 位于滇西地区的红河断裂是中国最长的走滑断裂之一,具有很高的地震潜势。为了调查红河断裂的复杂结构,在滇西地区穿过红河深大断裂带完成了1条由云县至宁蒗近SN向长300km的宽角地震反射/折射剖面。结合初至波走时成像及正演建模方法,对该测线观测数据进行了一维、二维分析拟合,获得了该地区沿测线的二维地壳速度结构模型。结果显示:地壳P波平均速度为6.2~6.3km/s,基本呈现为1个均匀的正速度梯度结构,但在中地壳和下地壳不同区域有部分低速异常;沿测线Moho界面埋深存在较大的横向变化,自南向北明显变深,南侧Moho埋深约为45km,北侧Moho埋深可达54km,较之典型的大陆地壳,存在明显的增厚现象;而沿测线中上地壳厚度变化不大,地壳增厚主要缘于下地壳厚度的增加;以红河断裂为界,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差异,暗示了红河断裂作为扬子准地台和三江地槽系构造边界的作用;测线穿过区域红河断裂两侧没有明显的Moho埋深变化,结合临近区域的其他研究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在不同区段存在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速度结构 宽角反射/折射 红河断裂 滇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