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4-双-(二硫代羧基)哌嗪乙基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 被引量:12
1
作者 崔元臣 陈权 马跃东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968-971,共4页
采用低温固相反应合成了 1 ,4-双 -(二硫代羧基 )哌嗪乙基聚合物 ,用它作为吸附剂对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苯胺进行了吸附和解吸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聚合物能够定量的吸附重金属离子 ,对 Ag+ 、Pd2 + 有较高的吸附容量 ,吸附率分别达到 ... 采用低温固相反应合成了 1 ,4-双 -(二硫代羧基 )哌嗪乙基聚合物 ,用它作为吸附剂对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苯胺进行了吸附和解吸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聚合物能够定量的吸附重金属离子 ,对 Ag+ 、Pd2 + 有较高的吸附容量 ,吸附率分别达到 98.2 %和 95 .4% ;对初始质量浓度为 5 0 0 mg/ L的苯胺废水进行一次性处理 ,苯胺质量浓度降低为 1 0 mg/ L左右 ,吸附剂具有优良的再生性能 ,可以反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二硫代羧基)哌嗪乙基聚合物 固相合成 吸附性能 废水 重金属离子 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硫代羧基化羟甲基聚丙烯酰胺与Cu^(2+)的螯合稳定性 被引量:4
2
作者 严亚萍 王刚 +1 位作者 王露露 周雅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266-3274,共9页
以聚丙烯酰胺、甲醛、氢氧化钠、二硫化碳为原料制备了重金属螯合絮凝剂二硫代羧基化羟甲基聚丙烯酰胺(DTMPAM),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DTMPAM与Cu2+形成的螯合物在不同Cu^(2+)浓度、二硫代羧基(—CSS-)浓度、不同pH值下的紫外吸收光... 以聚丙烯酰胺、甲醛、氢氧化钠、二硫化碳为原料制备了重金属螯合絮凝剂二硫代羧基化羟甲基聚丙烯酰胺(DTMPAM),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DTMPAM与Cu2+形成的螯合物在不同Cu^(2+)浓度、二硫代羧基(—CSS-)浓度、不同pH值下的紫外吸收光谱,确定了螯合物的配位比,考察了螯合物DTMPAM-Cu在不同pH值、不同—CSS-浓度下的稳定性,并计算了其稳定常数.结果表明,DTMPAM在207和226nm处出现最大吸收峰,而螯合物DTMPAM-Cu分别在220和260nm处出现最大吸收峰,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在不同的—CSS-(3.0×10^(-5)~6.0×10^(-5)mol/L)浓度和pH值(3.0~9.0)下,DTMPAM中的—CSS-与Cu2+的螯合比均为2:1;当—CSS-浓度为3.0×10^(-5)~6.0×10^(-5)mol/L时,DTMPAM-Cu的螯合稳定常数对数值lgβ2在10.5725~11.4473之间,随着—CSS-浓度增大,螯合稳定常数略有减小.不同pH值下,DTMPAM-Cu的螯合稳定常数各不相同,当体系pH值为3.0~5.0时,随着pH值的升高,DTMPAM-Cu的稳定常数逐渐升高,当pH值为6.0~9.0时,DTMPAM-Cu的稳定常数整体上略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分光光度法 稳定常数 螯合物 二硫代羧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有机抑制剂的铜硫分离效果 被引量:14
3
作者 熊道陵 张辉 +3 位作者 汪杨 李金辉 彭建城 陈金洲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9-64,共6页
为解决采用无机抑制剂进行铜硫分离时铜硫分离效果差、伴生贵金属流失严重等问题,开发了新型有机抑制剂三羧基甲基-二硫代碳酸钠。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pH=9~12、三羧基甲基-二硫代碳酸钠浓度为2.4×10^-3 mol/L时,对黄铁矿... 为解决采用无机抑制剂进行铜硫分离时铜硫分离效果差、伴生贵金属流失严重等问题,开发了新型有机抑制剂三羧基甲基-二硫代碳酸钠。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pH=9~12、三羧基甲基-二硫代碳酸钠浓度为2.4×10^-3 mol/L时,对黄铁矿抑制效果较好、对黄铜矿抑制作用较弱,可以实现低碱条件下的铜硫分离。采用三羧基甲基-二硫代碳酸钠进行黄铁矿、黄铜矿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获得了铜品位为31.69%、回收率为91.36%的铜精矿,实现了铜硫有效分离。应用Materials Studio分子模拟软件构建药剂、矿物模型,通过分子模拟方法探讨三羧基甲基-二硫代碳酸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药剂与黄铁矿、黄铜矿的作用能都为负值,其中与黄铁矿作用能为-98.70 kJ/mol,与黄铜矿作用能为-10.36 kJ/mol,故该药剂对黄铁矿抑制作用更强,对黄铜矿的抑制较差,并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结果得到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基甲基-碳酸钠 分子模拟 有机抑制剂 黄铜矿 黄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絮凝剂DT(PEI-PAM)的优化制备及其除Cu(Ⅱ)性能与机理
4
作者 桑芳娟 王刚 +1 位作者 王雪 杨晓敏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7-76,共10页
以聚丙烯酰胺(PAM)、氢氧化钠(NaOH)、次氯酸钠(NaClO)、二硫化碳(CS2)为原料,制备了二硫代羧基化聚乙烯亚胺-聚丙烯酰胺〔DT(PEI-PAM)〕。以DT(PEI-PAM)对水样中Cu(Ⅱ)的去除率为考察目标,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出DT(PEI-PAM)的最佳制备条... 以聚丙烯酰胺(PAM)、氢氧化钠(NaOH)、次氯酸钠(NaClO)、二硫化碳(CS2)为原料,制备了二硫代羧基化聚乙烯亚胺-聚丙烯酰胺〔DT(PEI-PAM)〕。以DT(PEI-PAM)对水样中Cu(Ⅱ)的去除率为考察目标,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出DT(PEI-PAM)的最佳制备条件;利用絮凝实验研究了DT(PEI-PAM)对Cu(Ⅱ)的去除性能;通过表征手段探究了DT(PEI-PAM)的制备机理及其除Cu(Ⅱ)机理。结果表明,以PAM质量分数为1%、n(PAM)∶n(NaClO)∶n(NaOH)为1∶1∶2、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120 min、反应介质pH为6.5的最佳条件制备出中间产物聚乙烯亚胺(PEI);再以PEI、CS_(2)、NaOH质量浓度比为1∶2∶3、预反应温度为25℃、预反应时间为40 min、主反应温度为60℃,主反应时间为120 min的最佳条件制备出最终产物DT(PEI-PAM)。DT(PEI-PAM)对含Cu(Ⅱ)水样〔Cu(Ⅱ)初始质量浓度25 mg/L、pH 6.0〕中Cu(Ⅱ)的最高去除率为96.15%。红外表征和能谱分析的结果表明,DT(PEI-PAM)制备过程中成功引入了二硫代羧基,DT(PEI-PAM)对Cu(Ⅱ)的去除机理主要为氧化还原作用和螯合沉淀作用,絮凝作用机理主要为吸附架桥作用,并辅以网捕卷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二硫代羧基 含铜废水 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制备新型除铜螯合絮凝剂 被引量:5
5
作者 何宝菊 王刚 +1 位作者 徐敏 戴亮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4-78,共5页
以聚丙烯酰胺、甲醛、亚硫酸氢钠、二硫化碳、氢氧化钠为原料,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新型螯合絮凝剂二硫代羧基化磺甲基聚丙烯酰胺(DTSPAM)。以水样中Cu(Ⅱ)的去除率为考察对象,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出DTSPAM制备条件中的主要影... 以聚丙烯酰胺、甲醛、亚硫酸氢钠、二硫化碳、氢氧化钠为原料,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新型螯合絮凝剂二硫代羧基化磺甲基聚丙烯酰胺(DTSPAM)。以水样中Cu(Ⅱ)的去除率为考察对象,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出DTSPAM制备条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再通过最陡爬坡实验确定出各主要影响因素水平值的中心点,并以响应面法(RSM)中的中心复合设计(CCD)对DTSPAM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CCD法建立的二次多项式模型回归性显著,且失拟项不显著,决定系数R2为0.995 1,模型拟合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代羧基化磺甲基聚丙烯酰胺 Plackett-Burman实验 最陡爬坡实验 响应面法 含铜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絮凝剂DTMPAM去除Cr(Ⅵ)的性能与机理 被引量:1
6
作者 周雅琦 王刚 +1 位作者 张航 马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658-5667,共10页
以二硫代羧基化羟甲基聚丙烯酰胺(DTMPAM)作为高分子絮凝剂,研究DTMPAM对水中Cr(Ⅵ)的去除性能,考察了DTMPAM投加量、pH值、Cr(Ⅵ)初始浓度以及共存浊度、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对DTMPAM处理含Cr(Ⅵ)废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TMPAM在酸性... 以二硫代羧基化羟甲基聚丙烯酰胺(DTMPAM)作为高分子絮凝剂,研究DTMPAM对水中Cr(Ⅵ)的去除性能,考察了DTMPAM投加量、pH值、Cr(Ⅵ)初始浓度以及共存浊度、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对DTMPAM处理含Cr(Ⅵ)废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TMPAM在酸性条件下对不同Cr(Ⅵ)初始浓度的含Cr(Ⅵ)水样均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且Cr(Ⅵ)的去除率随着体系初始pH值的降低而升高;当pH值为3.0时,DTMPAM对Cr(Ⅵ)初始浓度为5,15,25和50mg/L水样中Cr(Ⅵ)的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94.78%,96.52%,96.53%和97.49%.共存浊度对DTMPAM去除Cr(Ⅵ)具有抑制作用.在低DTMPAM投加量下,共存无机阳离子K^(+)、Na^(+)、Ca^(2+)、Mg^(2+),共存无机阴离子SO_(4)^(2-)、NO_(3)^(-)、Cl^(-),以及共存有机物质柠檬酸钠、乙酸钠、三氯乙酸和氨基乙酸等对DTMPAM去除Cr(Ⅵ)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在高DTMPAM投加量下,这些物质的存在会对DTMPAM去除Cr(Ⅵ)表现出较小的促进作用.无机阳离子Fe^(3+)、Ni^(2+)、Ba^(2+)的存在对DTMPAM去除Cr(Ⅵ)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Ba^(2+)的抑制作用最显著.红外光谱和能谱分析显示,DTMPAM高分子链上的二硫代羧基可将水样中Cr(Ⅵ)还原为Cr(Ⅲ),Cr(Ⅲ)进一步和DTMPAM分子链上的二硫代羧基、胺基发生螯合反应形成絮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絮凝剂 二硫代羧基 含铬废水 氧化还原 螯合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