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有4,5-二氮芴-9-酮锌(Ⅱ)、钴(Ⅱ)化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被引量:4
1
作者 张荣兰 刘红梅 +4 位作者 赵建社 顾爱萍 胡娟 何水样 刘建宁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722-726,共5页
Two compound crystals of (Hdafo)2·2H2O (1) and (Hdafo)2·2H2O (2) were obtained when we tried synthesizing the mixed ligand compounds of Zinc (Ⅱ)and Cobalt(Ⅱ)with 4,5 diazafluorene 9 one(dafo) and o phthali... Two compound crystals of (Hdafo)2·2H2O (1) and (Hdafo)2·2H2O (2) were obtained when we tried synthesizing the mixed ligand compounds of Zinc (Ⅱ)and Cobalt(Ⅱ)with 4,5 diazafluorene 9 one(dafo) and o phthalic acid, respectively. Their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single crystal X ray diffraction. The crystals all belong to monoclinic system, C2/c space group with crystallographic data:(Hdafo)2·2H2O, a=1.6768(5)nm, b=1.2052(3)nm, c=1.3888(4)nm, β=116.793(3), V=2.5053(12)nm3, Z=4, F(000)=1232, Mr=609.57, Dc=1.616g·cm-3, μ(MoKα)=1.444mm-1, R1=0.0373, wR2=0.0765; (Hdafo)2·2H2O, a=1.6787(4)nm, b=1.2078(3)nm, c=1.3911(4)nm, β=116.665(3)°, V=2.5204(11)nm3, Z=4, F(000)=1220, Mr=603.13, Dc=1.589g·cm-3, μ(MoKα)=1.142mm-1, R1=0.0257, wR2=0.0654. The constitutes of the two compounds were proved by elemental, IR Spectra and thermal analyses. CCDC: 1, 198516; 2, 1985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 5-二氮芴-9-酮 锌(Ⅱ)配合物 钴(Ⅱ)配合物 合成 晶体结构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链状超分子化合物[Zn(dafo)_2(H_2O)_2](NO_3)_2(dafo=4,5-二氮芴-9-酮)的合成、表征和晶体结构 被引量:4
2
作者 徐晨 毛红艳 +4 位作者 张鸿云 刘红磊 吴庆安 侯红卫 朱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9-542,共4页
A novel one-dimensional chain complex [Zn(dafo)2(H2O)2](NO3)2 was synthesized. It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IR, UV, TGA, Elemental analysis and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The crystal belongs to triclinic system, P1 s... A novel one-dimensional chain complex [Zn(dafo)2(H2O)2](NO3)2 was synthesized. It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IR, UV, TGA, Elemental analysis and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The crystal belongs to triclinic system, P1 space group. The Crystallographic data are: a = 0.702 7(14) nm, b = 0.828 95(17) nm, c = 10.225(2) nm, α = 95.02(3)°, β = 91.45(3)°, γ = 99.85(3)°. The crystal structur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Zn(Ⅱ) ion was coordinated with the four nitrogen atoms of two dafo and two oxygen atoms of two coordination water molecules, respectively. The complex has a one-dimensional chain structure, which is formed by hydrogen bo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链状超分子化合物 [Zn(dafo)2(H2O)4(NO3)2 4 5-二氮芴-9-酮 合成 表征 晶体结构 锌配合物 超分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时电量法测定4,5-二氮芴-9-酮的扩散系数和反应速率常数 被引量:5
3
作者 吕桂琴 马淑贤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0-654,共5页
运用循环伏安法测定4,5-二氮芴-9-酮(DAFO)在DMF溶液中不同扫描速率时的循环伏安图,出现2对峰形良好的氧化还原峰;采用计时电量法通过控制阶跃电位,测得不同温度下DAFO在DMF溶液中的扩散系数和反应速率常数,293 K时扩散系数为5.39×... 运用循环伏安法测定4,5-二氮芴-9-酮(DAFO)在DMF溶液中不同扫描速率时的循环伏安图,出现2对峰形良好的氧化还原峰;采用计时电量法通过控制阶跃电位,测得不同温度下DAFO在DMF溶液中的扩散系数和反应速率常数,293 K时扩散系数为5.39×10^(—6)cm^2·s^(—1);当选择阶跃电位使电极过程处于扩散和电化学混合控制时,测得不同电位的反应速率常数κ_f.根据不同温度下的标准速率常数κ_0,得到表观活化能E_a为10.5 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 5-二氮芴-9-酮 循环伏安 计时电量 扩散系数 反应速率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配合物[Cu(AFO)_2(N_3)_2](DMF)(H_2O)的合成和晶体结构(AFO=4,5-二氮芴-9-酮)
4
作者 朱霞 朱利明 +1 位作者 李宝龙 张勇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32-834,共3页
A new compound [Cu(AFO)2(N3)2](DMF)(H2O)(AFO=4,5-diazafluorene-9-one)was synthesized.Its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single X-ray diffraction.The crystal belongs to monoclinic system,space group C2/c.The cry... A new compound [Cu(AFO)2(N3)2](DMF)(H2O)(AFO=4,5-diazafluorene-9-one)was synthesized.Its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single X-ray diffraction.The crystal belongs to monoclinic system,space group C2/c.The crystallographic data,were determined a=1.2609(2)nm,b=0.8000(1)nm,c=2.6220(4)nm,β=109.964(6)°,V=2.4859(6)nm3,Z=4,F(000)=1236,Mr=603.07,Dc=1.611 Mg/m3,μ=0.937 nm-1,R1=0.0561,and wR2=0.1290.In the crystal Cu(II) atom is coordinated with four nitrogen from two AFO ligands and two nitrogen atoms from two azide ions to form an elonged-octahedron geome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Cu(AFO)2(N3)2](DMF)(H2O) 合成 晶体结构 4 5-二氮芴-9-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二氮芴-9-酮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陈明华 蔡元志 +2 位作者 易君明 郑玉国 马培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83-1187,共5页
介绍了4,5-二氮芴-9-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在新型催化剂和光电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标题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是一类结构、性质特殊的化合物,提示其更广泛的性质和应用还有待人们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 4 5--9-酮 偶联反应 C-H键的选择氧化 光电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列含4,5-二氮杂-9,9′-螺二芴配体的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童碧海 刘远远 +3 位作者 张曼 梅群波 华中胜 张千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74-1178,共5页
合成了3个钌髤配合物,[Ru(bpy)2(SB)](PF6)2、[Ru(bpy)(SB)2](PF6)2和[Ru(SB)3](PF6)2(bpy=2,2′-bipyridine,SB=4,5-diaza-9,9′-spirobifluorene),通过核磁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定。[Ru(bpy)2(SB)](PF6)2通过X射线单晶衍... 合成了3个钌髤配合物,[Ru(bpy)2(SB)](PF6)2、[Ru(bpy)(SB)2](PF6)2和[Ru(SB)3](PF6)2(bpy=2,2′-bipyridine,SB=4,5-diaza-9,9′-spirobifluorene),通过核磁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定。[Ru(bpy)2(SB)](PF6)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认了结构。研究了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能。结果表明[Ru(bpy)2(SB)](PF6)2在乙腈中的发桔红光,波长为606 nm,量子产率约为0.001 2。在同样条件下[Ru(bpy)(SB)2](PF6)2和[Ru(SB)3](PF6)2的发光非常微弱甚至几乎没有发光。还研究了这些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性能。随着配体中SB含量的增加,发光的峰电压从1.36 V增加到1.58 V,相对发光强度从731降低到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钌(Ⅱ)配合物 杂螺 晶体结构 磷光 电致化学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氮杂芴-9-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7
作者 张丽芬 程振平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02-303,共2页
采用KromasilC18柱为分离柱 ,甲醇 -水 (体积比 6 0∶4 0 )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 2 5 4nm ,苯乙酮做内标 ,对二氮杂芴 9 酮的含量进行了液相色谱定量检测。在 8~ 180 μg/mL峰面积 (y ,Ai/As)对标准溶液的质量浓度 (x ,μg/mL)线性关... 采用KromasilC18柱为分离柱 ,甲醇 -水 (体积比 6 0∶4 0 )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 2 5 4nm ,苯乙酮做内标 ,对二氮杂芴 9 酮的含量进行了液相色谱定量检测。在 8~ 180 μg/mL峰面积 (y ,Ai/As)对标准溶液的质量浓度 (x ,μg/mL)线性关系良好 (r =0 99996 ) ,该法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酮 苯乙酮 HPLC 内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二氮杂芴-9-苯亚胺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8
作者 谈春霞 冯若飞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11期1617-1618,1622,共3页
由化合物邻菲啰啉及苯胺合成了4,5-二氮杂芴-9-酮和4,5-二氮杂芴-9-苯亚胺,它们的结构由IR及1H NMR谱、元素分析得以确认,并且通过紫外光谱法、循环伏安法等对其电化学行为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电子亲和势和电离势... 由化合物邻菲啰啉及苯胺合成了4,5-二氮杂芴-9-酮和4,5-二氮杂芴-9-苯亚胺,它们的结构由IR及1H NMR谱、元素分析得以确认,并且通过紫外光谱法、循环伏安法等对其电化学行为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电子亲和势和电离势,说明他们的电子传输性能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 5--9-酮 4 5--9-苯亚胺 电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二氮杂芴光电材料的合成及薄膜器件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伟杰 刘彬 +2 位作者 孙明礼 解令海 黄维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7-106,共10页
氮杂芴类是构筑有机、聚合物半导体的重要单元,已经成为塑料电子领域研究的热点。对比芴类单元,二氮杂芴具有配位超分子作用与强电子亲合能双层功能,因此,该类半导体材料延伸了芴类半导体在有机薄膜器件、生物传感以及医学中的应用。目... 氮杂芴类是构筑有机、聚合物半导体的重要单元,已经成为塑料电子领域研究的热点。对比芴类单元,二氮杂芴具有配位超分子作用与强电子亲合能双层功能,因此,该类半导体材料延伸了芴类半导体在有机薄膜器件、生物传感以及医学中的应用。目前,4,5-二氮杂芴类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传输材料、有机发光类材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发光配合物、传感材料及其杀菌材料等方面,文中重点描述了4,5-二氮杂芴光电材料的合成以及薄膜器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 5- 有机 聚合物半导体 薄膜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氮杂芴纳米粒子及其酸调制光学特性研究
10
作者 林进义 刘彬 +2 位作者 凌海峰 解令海 黄维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4-111,共8页
近年来,水相分散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为实现疏水共轭聚合物在绿色水溶液加工器件、生物传感及其成像提供了便捷的途径,然而在荧光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后功能化及其光电特性调控方面研究较少。文中将特异配位能力的氮杂芴基团引入共轭聚... 近年来,水相分散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为实现疏水共轭聚合物在绿色水溶液加工器件、生物传感及其成像提供了便捷的途径,然而在荧光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后功能化及其光电特性调控方面研究较少。文中将特异配位能力的氮杂芴基团引入共轭聚合物,合成了一类新型聚氮杂芴材料,PF8-co-DAF8,通过再沉淀法制备了尺寸均一的聚合物纳米粒子,并研究通过以酸H+作为后修饰基团分子,开展了PF8-co-DAF8在有机溶液和水分散纳米粒子的后功能化研究,显示出优异的发光可调特性,为进一步实现水相纳米粒子的后功能化及其在有机喷墨打印电子器件应用方面提供可能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功能化 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 4 5- 水相体系 光学特性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缓蚀环氧结构控制及海洋环境防腐性能研究
11
作者 郝剑 黄从树 +5 位作者 梁宇 李治 邓玉 慕松伟 曹艳辉 王晶晶 《涂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4,共7页
环氧涂层在固化过程中容易出现微裂纹、缩孔、缝隙等缺陷,给腐蚀介质的渗透提供了路径,为了防止腐蚀介质渗透,从环氧树脂的分子结构设计出发,以9,9-双(4-羟苯基)芴、双酚A和环氧氯丙烷为单体,通过调节9,9-双(4-羟苯基)芴的含量,制备了... 环氧涂层在固化过程中容易出现微裂纹、缩孔、缝隙等缺陷,给腐蚀介质的渗透提供了路径,为了防止腐蚀介质渗透,从环氧树脂的分子结构设计出发,以9,9-双(4-羟苯基)芴、双酚A和环氧氯丙烷为单体,通过调节9,9-双(4-羟苯基)芴的含量,制备了一系列含有二氮芴结构的自缓蚀环氧树脂。然后通过红外、核磁、元素分析等,确定制备的树脂结构与设计结构的一致性。最后通过附着力、耐盐雾测试和EIS分析,探究其在海洋环境下的防腐性能。结果表明:二氮芴结构中的氮非配位电子和苯环的π电子能够吸附于金属表面,同时与腐蚀初期的铁离子发生缓蚀配位,有效提升了环氧树脂与基材的附着力,在3.5%NaCl溶液中浸泡60 d后阻抗值达10^(6)Ω·cm^(2),且划痕盐雾测试中锈蚀产物下降明显,具有良好的综合防腐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9 9-双(4-羟苯基) 吡啶 缓蚀 二氮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芴的衍生物为载体的PVC膜铜(Ⅱ)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颜振宁 侯彦辉 +2 位作者 周稚仙 杜晨霞 吴养洁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4-106,共3页
报道了4,5_二氮杂_9_对甲氧基亚氨基芴为铜(Ⅱ)离子载体的聚氯乙烯(PVC)膜电极的研制;研究了电极膜中增塑剂种类及载体和离子定域体(KTpClPB)含量对电极性能的影响,得到了电极膜中各组分的最佳质量比为m(载体)∶m(PVC)∶m(o_NPOE)∶m(KT... 报道了4,5_二氮杂_9_对甲氧基亚氨基芴为铜(Ⅱ)离子载体的聚氯乙烯(PVC)膜电极的研制;研究了电极膜中增塑剂种类及载体和离子定域体(KTpClPB)含量对电极性能的影响,得到了电极膜中各组分的最佳质量比为m(载体)∶m(PVC)∶m(o_NPOE)∶m(KTpClPB)=2.0∶32.3∶65.6∶0.1;该选择电极对铜(Ⅱ)离子有良好的能斯特响应性能和较高的选择性,线性响应范围为10-6~10-2mol/L,斜率为29.9mV/decade;电极具有优良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电位滴定Cu2+的指示电极和水体中铜离子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 5-杂-9-对甲氧基亚氨基 离子选择电极 铜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极性铼配合物的低浓度淬灭电致发光器件
13
作者 陈熳 肖燏萍 +5 位作者 王月 周跃跃 王平 童碧海 叶尚辉 王松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51-658,共8页
合成了一种含双极性9,9-双(9-乙基咔唑-3-基)-4,5-二氮芴(ECAF)配体的新型三羰基铼配合物Re(CO)3(ECAF)Cl,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及高分辨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确定。以含有4,5-二氮-9,9-螺二芴(SB)配体的铼配合物Re(CO)3(SB)Cl作为参比物,对... 合成了一种含双极性9,9-双(9-乙基咔唑-3-基)-4,5-二氮芴(ECAF)配体的新型三羰基铼配合物Re(CO)3(ECAF)Cl,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及高分辨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确定。以含有4,5-二氮-9,9-螺二芴(SB)配体的铼配合物Re(CO)3(SB)Cl作为参比物,对比研究了其热稳定性及光电性能。结果表明,与参比物的分解温度(366℃)相比,配合物Re(CO)3(ECAF)Cl有极好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419℃)。由于富电子咔唑基团导致的能隙增大,相比参比物的发光波长(572 nm),Re(CO)3(ECAF)Cl的发光波长蓝移至565 nm。Re(CO)3(ECAF)Cl的发光量子效率(39%)稍高于参比物(37%)。以旋涂法制成电致发光器件后,基于Re(CO)3(ECAF)Cl器件的最佳掺杂浓度(质量分数)高达30%,是基于参比物器件的2.4倍,而且开启电压低至2.9 V,明显比参比物器件的4.0 V低,说明ECAF配体能有效抑制发光浓度淬灭,且明显改善了铼配合物的载流子传输性能。基于Re(CO)3(ECAF)Cl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及最大外量子效率分别为8.2 cd·A^-1和3.0%,低于参比物器件的9.7 cd·A^-1和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羰基铼 咔唑 二氮芴 发光淬灭 双极性配体 有机电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双光子吸收化合物NT-G1和NO-G1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国华 杨平 +5 位作者 蒋宛莉 郭晓稚 许贵宝 蒋雪璋 沈梁 王筱梅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0-603,共4页
选择氮杂芴(咔唑)为π中心,分别以三苯胺和二唑取代基为“枝”,合成了两个强双光子吸收的氮杂芴衍生物2,8 双(4 三苯胺乙烯基) N 乙基氮杂芴(简称NT G1)和2,8 双(2 (4’乙氧基) 5 (4’苯乙烯) 1,3,4 二唑) N 基氮杂芴(简称NO G1),... 选择氮杂芴(咔唑)为π中心,分别以三苯胺和二唑取代基为“枝”,合成了两个强双光子吸收的氮杂芴衍生物2,8 双(4 三苯胺乙烯基) N 乙基氮杂芴(简称NT G1)和2,8 双(2 (4’乙氧基) 5 (4’苯乙烯) 1,3,4 二唑) N 基氮杂芴(简称NO G1),进行了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等表征。飞秒钛宝石激光器泵浦下,NT G1 和NO G1 溶液发出强双光子上转换荧光,且后者的双光子荧光发射截面是前者的7倍;双光子荧光法计算出NT G1 和NO G1 双光子吸收截面分别为215GM和454GM。分子构型优化表明,NT G1分子中心“氮杂芴”所在平面与两端苯环呈螺旋桨式排布;而NO G1 分子共轭长度增大,且中心的“氮杂芴”与两端延伸的“枝”呈平面构型;从结构上看,NO G1分子属“D A πA D”型,具有明显的pn 结模式,这些都使NO G1 分子具有更好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能力,因而有较高的双光子吸收截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8-双(4-三苯胺乙烯基) 2 8-双(2-(4’-乙氧基)-5-(4’-苯乙烯)-1 3 4-噁唑)-N-乙基 双光子吸收 双光子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