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掺杂钨纳米二氧化钒控温微胶囊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鑫 党洪洋 龙柱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36,共6页
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以阴离子石蜡为芯材,掺杂钨纳米二氧化钒(W-VO_2)与羧甲基纤维素改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MC-PMMA)为壳材的双层智能控温微胶囊(PCM/W-VO_2),并研究了其形貌、结构、成分及相关性能。结果表明,PCM/W-VO_2微胶囊形态完整... 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以阴离子石蜡为芯材,掺杂钨纳米二氧化钒(W-VO_2)与羧甲基纤维素改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MC-PMMA)为壳材的双层智能控温微胶囊(PCM/W-VO_2),并研究了其形貌、结构、成分及相关性能。结果表明,PCM/W-VO_2微胶囊形态完整,表面附着一定量的W-VO_2颗粒,平均粒径为12μm,石蜡含量约为50. 06%,相变温度为41. 2℃,熔融焓为48. 96 J/g。与传统微胶囊(PCM)相比较,PCM/W-VO_2微胶囊随着温度的升高,质量损失减小,失重曲线明显向后推移,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同时,微胶囊的释放速度慢,密封性能良好,可以长期保存;温升曲线表明,PCM/W-VO_2微胶囊也具有很好的导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微胶囊 掺杂纳米二氧化 阴离子石蜡 智能控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掺杂二氧化钒@聚多巴胺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建华 李昕悦 刘庚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9-42,78,共5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钨掺杂二氧化钒(W-VO_(2)),用聚多巴胺包裹W-VO_(2),得到钨掺杂二氧化钒@聚多巴胺(W-VO_(2)@PDA)。通过XRD、SEM、DSC对W-VO_(2)的结构形貌、相变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W掺杂含量的增加,W-VO_(2)的相变温度和相...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钨掺杂二氧化钒(W-VO_(2)),用聚多巴胺包裹W-VO_(2),得到钨掺杂二氧化钒@聚多巴胺(W-VO_(2)@PDA)。通过XRD、SEM、DSC对W-VO_(2)的结构形貌、相变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W掺杂含量的增加,W-VO_(2)的相变温度和相变焓逐渐降低,当W原子百分比为5%时,相变温度为36.9℃,相变焓49.78 J/g。W掺杂原子百分比为5%的W-VO_(2)@PDA整理织物的调温效果最好,与未整理织物相比,整理织物表面温度降低了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整理 掺杂二氧化 聚多巴胺改性 调温 棉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钨还原过程相成分探讨 被引量:9
3
作者 傅小明 吴晓东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2003年第4期7-9,6,共4页
探讨了三氧化钨在770~900℃温度范围内不同还原阶段的相成分对最终产物钨粉颗粒大小的影响。实验表明:在β-氧化钨(WO2.9)、γ-氧化钨(WO2.72)和二氧化钨(WO2)中,γ-氧化钨对钨粉颗粒的影响最大,二氧化钨对钨粉颗粒的影响最小,β-氧化... 探讨了三氧化钨在770~900℃温度范围内不同还原阶段的相成分对最终产物钨粉颗粒大小的影响。实验表明:在β-氧化钨(WO2.9)、γ-氧化钨(WO2.72)和二氧化钨(WO2)中,γ-氧化钨对钨粉颗粒的影响最大,二氧化钨对钨粉颗粒的影响最小,β-氧化钨介于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β-氧化 γ-氧化 二氧化钨 氢还原 相成分 颗粒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钨VO_(2)纳米粉双相界面自组装成膜及微结构的光学性质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杨洋 姜佳彤 +3 位作者 张笑然 田梦杰 董博文 朱亚彬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8-208,共11页
VO_(2)的相变温度68℃限制了其在室温环境中的应用和安全性,采用W^(6+)离子掺杂的方法可有效降低VO_(2)相变温度。利用涂有真空硅脂的聚苯乙烯模具和添加表面活性剂的W_(x)V_(1-x)O_(2)纳米溶液,在玻璃基底上通过双相界面自组装方法将... VO_(2)的相变温度68℃限制了其在室温环境中的应用和安全性,采用W^(6+)离子掺杂的方法可有效降低VO_(2)相变温度。利用涂有真空硅脂的聚苯乙烯模具和添加表面活性剂的W_(x)V_(1-x)O_(2)纳米溶液,在玻璃基底上通过双相界面自组装方法将水热法合成的W_(x)V_(1-x)O_(2)纳米粉末制备成薄膜,在此基础上加装直径1μm的聚乙烯线制备W_(x)V_(1-x)O_(2)/glass微结构。直接观察到液/固双相界面上毛细管流的运动过程,以及微结构两侧对称出现半月形的现象。液-固-气系统复杂的动态变化的过程,遵循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的规律。X射线衍射表征结果表明,自组装W_(x)V_(1-x)O_(2)薄膜为多晶结构,主要成分为M相VO_(2)和少量钒的其他价态氧化物及少量钨钒的氧化物(WVO_4);近红外透过率测试显示W_(x)V_(1-x)O_(2)/glass薄膜随温度变化规律与理论模拟计算的趋势吻合;其温度-透过率曲线“突变”特性优于旋涂法制备的薄膜;可见光的微结构衍射图样类似光栅衍射图样,表明此种薄膜和微结构制备方法可行。研究结果可应用于防护涂层制备和微结构光学调控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微结构 二氧化 双相界面自组装 光学透过率 衍射图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钨VO_2微胶囊智能控温包装纸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鑫 龙柱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20-827,共8页
为了改善传统型隔热控温材料在控温性及防水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不能精确控制温度范围而用于化学药品、精密仪器等物品保护的缺陷。以水性丙烯酸树脂为主要成膜物,掺杂钨二氧化钒微胶囊(PCMs/WVO_2)为填料,辅以流平剂、防水剂等制备... 为了改善传统型隔热控温材料在控温性及防水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不能精确控制温度范围而用于化学药品、精密仪器等物品保护的缺陷。以水性丙烯酸树脂为主要成膜物,掺杂钨二氧化钒微胶囊(PCMs/WVO_2)为填料,辅以流平剂、防水剂等制备出PCMs/W-VO_2智能控温水性涂料,涂布于白卡纸,制成PCMs/W-VO_2智能控温包装纸,通过SEM、FTIR、EDS、DSC对样品形貌、结构、相变性能进行了分析,并测试了其隔热温差、接触角及机械性能。结果表明:制得的包装纸相变温度为45℃,包装原纸近红外透射率为78%,而智能控温包装纸的透射率只有46%,隔热温差可达10.7℃,具有优异的隔热控温性能;EDS结果表明,智能控温包装纸表面含有PCMs/W-VO_2微胶囊和适量防水剂;SEM结果表明,微胶囊均匀分布在纸页表面,接触角明显增大,说明纸页具有较好的疏水性;纸页物理性能有所提高,考虑到涂料成本,其抗张指数和撕裂指数的最佳值分别为6.84 kN/m和22.69 (mN·m^2)/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微胶囊 掺杂二氧化 智能控温包装纸 隔热温差 水性涂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VO2@聚多巴胺改性聚氨酯固-固相变材料及其调温织物
6
作者 周建华 李昕悦 刘庚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70-1276,共7页
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聚乙二醇(PEG)为相变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硬段,聚多巴胺包覆的钨掺杂二氧化钒(W-VO_(2)@PDA)为填料,制备了钨掺杂二氧化钒@聚多巴胺改性聚氨酯固-固相变材料(W-VO_(2)@PDA/PUPCM)。考察了PEG相对分子质量... 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聚乙二醇(PEG)为相变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硬段,聚多巴胺包覆的钨掺杂二氧化钒(W-VO_(2)@PDA)为填料,制备了钨掺杂二氧化钒@聚多巴胺改性聚氨酯固-固相变材料(W-VO_(2)@PDA/PUPCM)。考察了PEG相对分子质量(简称分子量)对W-VO_(2)@PDA/PUPCM乳液稳定性和整理织物调温性的影响。通过FTIR、TEM、POM、XRD、DSC和TG对材料的化学结构、结晶性能、相变性能和热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PEG分子量对W-VO_(2)@PDA/PUPCM的储热性能和相变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当PEG分子量为8000时,W-VO_(2)@PDA/PUPCM具有良好的形状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熔融温度和熔融焓最高,分别为51.52℃和144.82 J/g,与未经整理织物相比,经W-VO_(2)@PDA/PUPCM整理后织物升温和降温最大温差分别为7.8和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固相变材料 聚氨酯 掺杂二氧化 相变调温 织物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纳米W-VO2纸基控温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鑫 王凤 +1 位作者 党洪洋 龙柱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7-33,共7页
现阶段以磁控溅射法制备的掺杂钨二氧化钒控温薄膜,其热滞回线陡峭、机械加工性能以及强度性能较差,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湿法非织造法制备了红外光学性能优异、相变温度较低的纳米掺杂钨二氧化钒(W-VO2)纸基控温材料.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 现阶段以磁控溅射法制备的掺杂钨二氧化钒控温薄膜,其热滞回线陡峭、机械加工性能以及强度性能较差,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湿法非织造法制备了红外光学性能优异、相变温度较低的纳米掺杂钨二氧化钒(W-VO2)纸基控温材料.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分析方法,对纳米W-VO2纸基控温材料的微观结构及红外相变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纳米W-VO2纸基控温材料的红外透射率及相变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表面改性处理后可促进纳米W-VO 2晶粒均匀分散,采用湿法非织造法制备的纳米W-VO2纸基控温材料,能够将相变温度控制在45℃附近,使红外透射率前后对比值达到37.5%,实现了对红外波段透射率差值的优化;当纳米W-VO 2控温材料加填量达到15 mL时,抗张指数、撕裂指数、耐破指数和耐折次数分别为7.62 kN/m、23.97 mN·m^2/g、5.37 kPa·m^2/g和92次(分度值14.7 N),为深入研究智能控温包装材料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基控温材料 纳米掺杂二氧化钒(M) 热致相变 单斜相M 相变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ght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 for photocatalyst 2.0%WO_3-TiO_2 with oxygen vacancies for water splitting
8
作者 童海霞 陈启元 +1 位作者 胡慧萍 尹周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5期943-946,共4页
Using carbon felt,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latex and powder catalyst to assembly a light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catalyst 2.0%WO3-TiO2 (2%WO3 compounding TiO2) with oxygen vacancies ... Using carbon felt,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latex and powder catalyst to assembly a light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catalyst 2.0%WO3-TiO2 (2%WO3 compounding TiO2) with oxygen vacancies was studied through the water splitting for O2 evolution, using a high pressure mercury lamp as the light source and Fe^3+ as the electron acceptor in two different devices: an ordinary photolysis device with catalyst powder suspending through a magnetic stirrer and a self-assembly light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12 h irradiation,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2.0%WO3-TiO2 with oxygen vacancies in the self-assembly light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rdinary photolysis device, and the amount of oxygen evolution is about 12 and 9 mmol/L respectively in these two devices. After 12 h, the rates of 02 evolution are slow in each device and the photocatalyst almost loses the photoactivity in the ordinary photolysis device. So, compared with the ordinary photocatalytic device, the rate of oxygen evolution and the life time of the catalyst are improved in the self-assembly light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02 evolution oxygen vacancy photo splitting wa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