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栽培基质的二氧化钛电极EGFET pH传感器设计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西良 高涵 +3 位作者 张家祺 徐云峰 陈成 陆海燕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43-748,共6页
针对农业生产中栽培基质直接在线检测pH准确性差的问题,采用化学腐蚀法,制备出具有氢离子敏感特性和超亲水特性的二氧化钛(TiO_(2))电极,并且采用退火工艺以提高电极表面硬度;将TiO_(2)电极与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组合成基于... 针对农业生产中栽培基质直接在线检测pH准确性差的问题,采用化学腐蚀法,制备出具有氢离子敏感特性和超亲水特性的二氧化钛(TiO_(2))电极,并且采用退火工艺以提高电极表面硬度;将TiO_(2)电极与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组合成基于延伸式栅极场效应晶体管(EGFET)的pH传感器.测试得到传感器灵敏度为0.05063 V/pH,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最大为0.0057.测试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灵敏度、重复性和稳定性.选取4种典型栽培基质进行pH在线检测应用试验,pH检测误差的绝对值最大为0.18,经过温度补偿后误差的绝对值最大为0.11;使用后电极表面的亲水性依旧保持良好.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适用于栽培基质pH在线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传感器 二氧化钛电极 延伸式栅极场效应晶体管 栽培基质 pH在线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溅射二氧化钛电极对过氧化氢电化学检测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庆利 袁青 +1 位作者 于晶 吴坚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87-1492,共6页
介绍一种使用微电子技术制造的二氧化钛电极,并且研究了该电极在磷酸缓冲液中的电化学特性。循环伏安法测量的结果显示,过氧化氢和氧气都能在该电极上还原,而且过氧化氢的还原更为明显。在磷酸盐缓冲液中,以Ag/AgCl为参考电极,当所施加... 介绍一种使用微电子技术制造的二氧化钛电极,并且研究了该电极在磷酸缓冲液中的电化学特性。循环伏安法测量的结果显示,过氧化氢和氧气都能在该电极上还原,而且过氧化氢的还原更为明显。在磷酸盐缓冲液中,以Ag/AgCl为参考电极,当所施加电压为-300V时,安培法显示二氧化钛电极对过氧化氢有很快的响应速度,其对于0.1mmol/L过氧化氢的响应电流是0.4μA,而由于溶解氧所带来的背景还原电流仅为14nA。为了研究这种电极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可能性,实验中把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在钛氧化物电极薄膜上并测试了相应特性,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酶在氧化钛表面的固定较为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电极 氧化 溅射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钛纳米电极制备及其水质分析的应用
3
作者 宋燚 彭英 邱会东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5-168,共4页
在氟化铵和乙二醇水溶液的电解液中,以钛片为阳极、铂片为阴极,通过阳极氧化法制备得到三维立体网状结构TiO_(2)纳米电极。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和光电子能谱仪(XPS)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外加电压和... 在氟化铵和乙二醇水溶液的电解液中,以钛片为阳极、铂片为阴极,通过阳极氧化法制备得到三维立体网状结构TiO_(2)纳米电极。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和光电子能谱仪(XPS)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外加电压和紫外光照射条件下,测试其光电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阳极氧化法制备出的三维立体网状TiO_(2)晶型为锐钛矿相,该电极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加速光生电子和光生空穴的分离效率,能较好氧化还原性物质,适合于测定化学需氧量1000 mg/L以内的水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纳米电极 光电催化反应 化学需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流阻抗法研究四羧基酞菁锌掺杂的二氧化钛半导体电极 被引量:9
4
作者 张俊颉 吴敏 +4 位作者 秦艳涛 陈蕊 蒋银花 孙岳明 杨朝晖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9-84,共6页
用电沉积和丝网印刷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钛膜电极及四羧基酞菁锌(ZnPcTc)掺杂的多孔纳米二氧化钛半导体电极.采用交流阻抗法(EIS)对二氧化钛膜的电子传输性能以及界面性质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各阻抗弧对应的电极过程.采用合理的模型计算了... 用电沉积和丝网印刷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钛膜电极及四羧基酞菁锌(ZnPcTc)掺杂的多孔纳米二氧化钛半导体电极.采用交流阻抗法(EIS)对二氧化钛膜的电子传输性能以及界面性质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各阻抗弧对应的电极过程.采用合理的模型计算了电极的电子传输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掺杂ZnPcTc后,膜电阻明显降低,且电极-电解液界面电容有所增大,有利于TiO2电极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器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电极 掺杂 四羧基酞菁锌 交流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制备CuS二氧化钛纳米管复合电极及光催化有机磷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军 王焕伟 +3 位作者 孙墨杰 刘春光 田磊 李健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398-2401,共4页
采用阳极氧化和水热法制备CuS二氧化钛纳米管复合电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成功制备了CuS二氧化钛纳米管复合电极。研究了复合电极对磷系阻垢剂的光电催化性能,同时详细研究了掺杂... 采用阳极氧化和水热法制备CuS二氧化钛纳米管复合电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成功制备了CuS二氧化钛纳米管复合电极。研究了复合电极对磷系阻垢剂的光电催化性能,同时详细研究了掺杂物浓度(CuCl2、Na2S2O3)、水热时间、降解电压对CuS二氧化钛纳米管复合电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半导体耦合掺杂的二氧化钛纳米管的的光电化学性质,优于纯的二氧化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二氧化钛纳米管复合电极 光电催化 磷系阻垢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取代基卟啉衍生物敏化纳米TiO_2多孔膜电极的光电性质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潘凯 刘兆阅 +4 位作者 徐金杰 于苗 王德军 白玉白 李铁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34-937,共4页
采用含有不同取代基的卟啉衍生物四羟基苯基卟啉 ( THPP)和四羧基苯基卟啉 ( TCPP)分别对纳米Ti O2 多孔膜电极进行敏化 .对两种敏化电极进行了 UV-Vis光谱、FTIR光谱和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XPS)测试 .结果表明 ,Ti O2 与 TCPP的作用比与... 采用含有不同取代基的卟啉衍生物四羟基苯基卟啉 ( THPP)和四羧基苯基卟啉 ( TCPP)分别对纳米Ti O2 多孔膜电极进行敏化 .对两种敏化电极进行了 UV-Vis光谱、FTIR光谱和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XPS)测试 .结果表明 ,Ti O2 与 TCPP的作用比与 THPP的作用强 .在相同浸泡条件下 ,Ti O2 电极吸附 TCPP的量大于吸附 THPP的量 .将两种敏化电极分别组装成光电化学电池 ,从正背两个方向照射光电池 ,研究它们在不同照射方向下的光电流响应 .从光电化学电池的 I-V曲线计算 TCPP敏化的光电化学池的总光电转换效率( η)为 0 .1 3 % ,而 THPP敏化的光电化学电池的 η为 0 .0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钛多孔膜电极 取代基 卟啉衍生物 敏化剂 光电流作用谱 总光电转换效率 光电化学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Pt修饰电极的制备及电催化活性 被引量:16
7
作者 褚道葆 王凤武 +2 位作者 魏亦军 姚文俐 李晓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2-185,共4页
采用电化学合成前驱体直接水解法和电沉积法制备高活性纳米TiO2-Pt修饰电极,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电极的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纳米TiO2-Pt修饰电极在H2SO4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以及对Mn2+氧化为Mn3+的电... 采用电化学合成前驱体直接水解法和电沉积法制备高活性纳米TiO2-Pt修饰电极,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电极的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纳米TiO2-Pt修饰电极在H2SO4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以及对Mn2+氧化为Mn3+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纳米TiO2的晶粒大小约30nm,修饰在纳米TiO2膜表面的Pt微粒呈现单分散状态,平均粒径约60nm,纳米TiO2-Pt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优于纯Pt电极,对Mn2+的电氧化具有高催化活性,非均相无隔膜电解氧化Mn2+生成Mn3+平均电流效率可达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钛-铂修饰电极 制备 电催化活性 循环伏安法 电化学行为 复合电催化剂 锰离子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合成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薄膜电极及其性能
8
作者 时方晓 李春枝 +4 位作者 李晶 赵倩 马颖 高旭 李敬辉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7-515,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水热反应条件对薄膜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使其光电转换效率达到较高水平.方法采用通常的水热合成方法制备纳米Ti O2和掺Zn2+纳米Ti O2,用其组装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测试分析不同薄膜样品对染料的吸附量和... 目的研究不同水热反应条件对薄膜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使其光电转换效率达到较高水平.方法采用通常的水热合成方法制备纳米Ti O2和掺Zn2+纳米Ti O2,用其组装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测试分析不同薄膜样品对染料的吸附量和吸光特性,利用标准太阳光模拟器和数字源表测定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薄膜形貌.结果用180℃水热反应12 h合成的纳米Ti O2制作成的电池,所得光电转换效率最高可达到4.00%.用200℃水热反应12 h并且掺杂Zn2+的纳米Ti O2制作成的电池,所得光电转换效率最高可达3.65%.纳米Ti O2薄膜对染料的吸附量最高可达2.51×10-7mol/cm2.结论扫描电镜观察揭示出样品的孔结构丰富,有较小的粒径,说明水热合成法制备的纳米Ti O2薄膜电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当230℃水热反应12 h时,Ti O2薄膜对染料的吸附量最大.当180℃水热反应12 h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最大.Zn2+的掺杂并未改善薄膜电极的光电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合成 二氧化钛薄膜电极 掺锌薄膜 光电转换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与葡萄糖的光电催化协同氧化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迪 李雪瑾 +4 位作者 殷伟平 陈红冲 张嘉凌 李金花 周保学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41,共6页
利用薄层反应器研究了典型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三环癸胺在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电极表面的光电催化降解性能,重点考察了三环癸胺与葡萄糖的光电催化协同氧化作用.研究表明,三环癸胺作为一种化学性质稳定的化合物,在薄层反应器中难以在... 利用薄层反应器研究了典型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三环癸胺在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电极表面的光电催化降解性能,重点考察了三环癸胺与葡萄糖的光电催化协同氧化作用.研究表明,三环癸胺作为一种化学性质稳定的化合物,在薄层反应器中难以在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电极光电催化中实现完全降解.在三环癸胺COD浓度50—400 mg.L-1条件下,其降解效率均低于30%,且随着三环癸胺浓度的增加降解效率下降.三环癸胺与葡萄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光电催化协同氧化作用,且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协同作用增强,当葡萄糖与三环癸胺浓度比值大于2时,可以实现三环癸胺的完全降解.在光电催化协同氧化过程中,三环癸胺与葡萄糖的降解并非同步进行,易降解的多羟基葡萄糖所产生的大量羟自由基,可能促进了三环癸胺或三环癸胺中间产物的氧化.该研究也为难降解的有机物的光电催化处理提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环癸胺 难降解有机物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电极 葡萄糖 光电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TiO_2/ITO膜的制备、表征及其光电化学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舒东 何春 +1 位作者 张汉霞 熊亚 《电化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97-204,共8页
 以甲酸作空穴捕获剂,采用直接光还原法将Cu2+沉积到TiO2膜表面制备纳米Cu TiO2/ITO膜.并分别应用紫外可见光漫反射、X 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光开路电压等实验表征.再以甲酸为模型化合物,研究Cu沉积和外加电场对TiO2光催化活性的协同...  以甲酸作空穴捕获剂,采用直接光还原法将Cu2+沉积到TiO2膜表面制备纳米Cu TiO2/ITO膜.并分别应用紫外可见光漫反射、X 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光开路电压等实验表征.再以甲酸为模型化合物,研究Cu沉积和外加电场对TiO2光催化活性的协同增强作用.结果表明:沉积在TiO2膜表面的铜是以Cu(0)形式存在,Cu沉积对抑制光生电子 空穴的复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于Cu TiO2/ITO膜电极施加适当正偏压,即能明显提高其催化活性.在本文实验条件下,以外加电场和Cu沉积相结合能使TiO2光催化降解甲酸的速率常数增加2.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氧化 甲酸 二氧化钛电极 制备 光电化学活性 光阳极 协同增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光电池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蒲敏 吴东 孙予罕 《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3-116,共4页
本文介绍了TiO2 光电池的制备工艺及其光电性能的表征方法 ,最后评述了TiO2 光电池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TIO2膜 光电池 制备 表征 应用 二氧化钛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entifying the active sites in C-N codoped TiO_(2) electrode for electrocatalytic water oxidation to produce H_(2)O_(2) 被引量:1
12
作者 XUE Sheng-guo TANG Lu +5 位作者 TANG Tian ZHANG Feng LYU Hua-gang LIU Hong-yu JIANG Jun HUANG Yan-h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9期3016-3029,共14页
Unveiling the active site of an electrocatalyst is fundament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electrode material.For the two-electron water oxidation to produce H_(2)O_(2),competitive reactions,including four-and on... Unveiling the active site of an electrocatalyst is fundament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electrode material.For the two-electron water oxidation to produce H_(2)O_(2),competitive reactions,including four-and one-electron water oxidation and surface reconstruction derived from the high-oxidative environment co-existed,leading to great challenges to identify the real active sites on the electrode.In this work,Ti/TiO_(2)-based electrodes calcined under air,nitrogen,or urea atmospheres were selected as electrocatalysts for two-electron water oxidation.Electrochemical analyses were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The morphological and current change on the electrode surface were determined by scanning electrochemical microscopy,while the chemical and valence evolutions with depth distributions were tested by XPS combined with cluster argon ion sputtering.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i/TiO_(2) nanotube arrays served as the support,while the functional groups of carbonyl groups and pyrrolic nitrogen derived from the co-pyrolysis with urea were the active sites for the H_(2)O_(2) production.This finding provided a new horizon to design efficient catalysts for H_(2)O_(2)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n peroxide in-situ characterization titanium dioxide electrode CARBONYL pyrrolic nitrog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