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提取茜草挥发油的工艺研究
1
作者 王天骄 曹雪 高峰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20期21-21,共1页
目的:探讨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提取茜草挥发油的工艺。方法:将茜草挥发油的提取率作为考查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SFE)提取茜草挥发油。然后,找出用SFE提取茜草挥发油的最佳萃取温度、最佳萃取时间、最佳萃取压... 目的:探讨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提取茜草挥发油的工艺。方法:将茜草挥发油的提取率作为考查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SFE)提取茜草挥发油。然后,找出用SFE提取茜草挥发油的最佳萃取温度、最佳萃取时间、最佳萃取压力、二氧化碳的最佳流速。结果:使用SFE提取茜草挥发油的最佳萃取温度为60℃、最佳萃取时间为60min、最佳萃取压力为20MPa、二氧化碳的最佳流速为25 L/h。在上述条件下,茜草挥发油的提取率可达到5.88%。结论:使用SFE工艺提取茜草挥发油具有较高的提取率,此工艺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提取率高等特点,是提取茜草挥发油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 提取 茜草挥发油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及其在油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温娅晴 郭梦姚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2期286-295,共10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作为一种独特、清洁、高效、节能的分离方法,可以解决传统提取技术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如使用有毒的有机试剂、高能源的使用以及低萃取得率等,因此在食品加工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油脂作为人体的3大营养素之一,在...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作为一种独特、清洁、高效、节能的分离方法,可以解决传统提取技术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如使用有毒的有机试剂、高能源的使用以及低萃取得率等,因此在食品加工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油脂作为人体的3大营养素之一,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同时,也具有诸多有益的生理功能,对改善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本文聚焦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系统地总结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概念、作用机制、工艺流程及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近几年在如小麦胚芽油、米糠油、大豆胚芽油等植物油脂和鱼油、昆虫油等动物油脂方面应用的研究现状,旨在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科学研究和食品加工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油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仪的使用与维护
3
作者 曾尊祥 胡玉斐 +2 位作者 胡玉玲 凌连生 肖华 《化学分析计量》 2025年第2期113-118,共6页
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仪的工作原理,通过精准调控温度、压力,使二氧化碳流体呈现介于气液之间的超临界态,利用其高扩散性与可调溶解能力选择性萃取目标组分,最终通过减压分离实现目标组分的回收。从样品准备、工作方式、7个仪器模... 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仪的工作原理,通过精准调控温度、压力,使二氧化碳流体呈现介于气液之间的超临界态,利用其高扩散性与可调溶解能力选择性萃取目标组分,最终通过减压分离实现目标组分的回收。从样品准备、工作方式、7个仪器模块、萃取时间等方面,阐述了仪器使用和参数设置的注意问题。细致讲解了如何依据不同样品特性进行预处理,以确保萃取效果。阐述了其自动化与手动操作相结合的模式,以及不同工作模式的适用场景。对于仪器的7个关键模块,即萃取剂模块、制冷模块、高压模块、改性剂模块、温度控制模块、萃取模块和分离模块,深入介绍了各模块参数设置的要点,并分别说明了仪器的日常维护内容,针对常见问题,详细分析了可能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保障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仪的稳定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仪器使用 仪器维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工艺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蒋雨桥 赵仲恺 张文斌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5,共6页
为了得到品质优良的元宝枫籽油产品,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以油脂萃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工艺条件,并对所得元宝枫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指标、甾醇和生育酚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 为了得到品质优良的元宝枫籽油产品,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以油脂萃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工艺条件,并对所得元宝枫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指标、甾醇和生育酚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度380~830μm(20~40目)、二氧化碳流量28 L/h、萃取温度37℃、萃取压力44 MPa、萃取时间100 min,在该条件下油脂萃取率达(98.7±0.2)%;元宝枫籽油中神经酸含量高达9.34%,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6.7%,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总甾醇和总生育酚含量分别为988.1μg/g和991.4μg/g,综合品质优于正己烷萃取和低温压榨制取的油脂。综上,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的萃取率高,产品品质优良,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提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枫籽油 临界二氧化碳 脂肪酸组成 油脂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页岩相互作用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一波 陈耀旺 +3 位作者 赵金洲 王志强 魏兵 Kadet Valeriy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0-1194,共15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页岩相互作用机制及规律对页岩油气开发非常重要。目前缺少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页岩储层后页岩润湿性、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规律的研究。为了明确在不同条件下经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页岩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变...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页岩相互作用机制及规律对页岩油气开发非常重要。目前缺少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页岩储层后页岩润湿性、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规律的研究。为了明确在不同条件下经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页岩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四川盆地龙马溪地区页岩为研究对象,对其总有机碳含量、矿物成分、表面形貌及低压N2和CO_(2) 吸附进行了测试。通过对不同浸泡时间、压力和含水条件下页岩处理前、后的物理性质和微观结构进行定量表征,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对页岩孔隙度、渗透率以及润湿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浸泡时间和浸泡压力的增加,页岩中的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降低,石英含量增加,有机质含量降低明显。②扫描电镜图像显示页岩中微观孔隙结构变化受萃取作用、溶蚀作用和吸附膨胀作用共同影响。页岩中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导致了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改变。页岩渗透率变化受到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③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页岩的润湿性发生改变,随着浸泡时间和压力的增加,页岩-水接触角增大,页岩的润湿性由强水湿转变为弱水湿和中等润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 渗透率 润湿性 临界二氧化碳 页岩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短时作用煤体裂隙演化CT/XRD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勇 李海超 +3 位作者 魏建平 邓玉洁 李翔 高梦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29-3844,共16页
ECBM可以在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同时实现CO_(2)封存,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在深部煤层气的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煤层裂隙结构和分布规律决定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的压裂效果,是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关键。长时作用下SC-CO... ECBM可以在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同时实现CO_(2)封存,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在深部煤层气的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煤层裂隙结构和分布规律决定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的压裂效果,是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关键。长时作用下SC-CO_(2)与煤体接触产生的吸附膨胀和溶解萃取作用能够改变煤体裂隙形态,但压裂过程中SC-CO_(2)与煤体接触时间较短,短时作用下SC-CO_(2)的吸附膨胀及溶解萃取作用对煤体裂隙的影响尚未明确。因此开展了SC-CO_(2)短时作用下煤体的裂隙演化研究,通过CT扫描研究不同变质煤体裂隙随累计浸泡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CT二维扫描图像的灰度分布函数并构建浸泡时间与裂隙演化规律的关系,定量表征煤体裂隙的变化。结合XRD实验研究浸泡时间对煤体物质成分变化的影响,明确SC-CO_(2)短时作用煤体裂隙演化规律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SC-CO_(2)短时作用下吸附膨胀作用会导致煤体裂隙收缩,溶解萃取作用使裂隙发生扩展;浸泡煤体过程中吸附膨胀和溶解萃取作用同时发生且强度随时间发生变化,在不同时间段内分别交替占据对煤体裂隙的主导作用;不同变质煤会影响吸附膨胀和溶解萃取作用的强度和主导时间。褐煤浸泡30 min时吸附膨胀占据主导作用,浸泡90~240 min溶解萃取作用增强并占据主导。烟煤浸泡30~90 min时吸附膨胀作用较强,浸泡90~240 min时溶解萃取占据主导。无烟煤浸泡30~150 min时吸附膨胀作用占据主导,浸泡150~240 min时溶解萃取占据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短时浸泡 裂隙发展 吸附膨胀 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用于异种脱细胞骨修复材料的制备
7
作者 郝峰 泮凯锋 +4 位作者 黄柳云 陈叙宏 尉海坤 陈献花 张建锋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2-778,共7页
目的:评价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脱细胞后动物源性骨修复材料的免疫原性和成骨能力。方法:将猪股骨前处理后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常规方法(常规对照组)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实验组)进行脱细胞处理,并以同种脱钙骨基质作为阳性对照。通过酶联... 目的:评价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脱细胞后动物源性骨修复材料的免疫原性和成骨能力。方法:将猪股骨前处理后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常规方法(常规对照组)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实验组)进行脱细胞处理,并以同种脱钙骨基质作为阳性对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荧光染色法检测半乳糖-α-1,3-半乳糖(α-Gal)抗原清除率和DNA残留量。9只6周龄SPF级雄性裸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常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在裸鼠股二头肌肌间隙中植入不同骨组织,术后4周取材,分别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植入部位诱导成骨能力及成骨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和常规对照组α-Gal抗原清除率分别为(99.09±0.26)%和(30.18±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7,P<0.01)。实验组、常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DNA残留量分别为(13.49±0.07)、(15.20±0.21)和(14.70±0.17)ng/mg,其中实验组DNA残留量低于常规对照组(t=-13.41,P<0.01)和阳性对照组(t=-11.30,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4周植骨部位有多个骨生发中心伴成骨活跃、骨髓丰富;常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仅有少量骨生发中心,无明显的成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实验组成骨相关蛋白碱性磷酸酶、Runt相关转录因子2、Ⅰ型胶原蛋白和骨钙蛋白的表达量较常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均有增加的趋势。结论:经超临界二氧化碳脱细胞处理的骨组织比临床上常用的同种脱钙骨基质和常规方法处理的骨修复材料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和更好的诱导成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修复 异种移植 脱细胞支架 临界二氧化碳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测定玩具中15种致敏芳香化合物 被引量:10
8
作者 郑琳 林力 +4 位作者 曹国洲 王谦 金献忠 卫碧文 曹良惠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56,共6页
该文以欧盟新玩具指令中限用或禁用的15种致敏芳香化合物为研究目标,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压力、温度、夹带剂等条件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建立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玩具中15种致敏芳香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最佳萃取... 该文以欧盟新玩具指令中限用或禁用的15种致敏芳香化合物为研究目标,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压力、温度、夹带剂等条件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建立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玩具中15种致敏芳香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50℃,压力300 bar,二氧化碳流速30g/min,夹带剂甲醇含量3%,动态萃取30 min,静态萃取30 min.萃取物经DB-17MS色谱柱分离后,采用质谱仪进行检测,内标法定量.15种化合物在0.02~60 μg/mL范围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3 2~0.9999,检出限(S/N=10)为0.02~0.09 μg/mL.该法检测聚丙烯(PP)、聚乙烯(P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塑料的回收率分别为79.6%~114.5%、75.0%~118.9%、72.7%~114.9%,相对标准偏差为3.2%~11.0%、0.6%~11.6%、3.5%~11.0%.建立的方法灵敏、环保,可用于玩具中致敏芳香化合物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流体 气质联用仪 致敏芳香化合物 玩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漆籽中漆蜡的工艺研究
9
作者 韩飞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3期128-131,141,共5页
采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可破坏漆籽果皮细胞结构,加速细胞内漆蜡的溢出。本文以漆蜡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漆蜡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漆籽果皮的超声波预处理(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30 min、超声频率30 kHz)可... 采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可破坏漆籽果皮细胞结构,加速细胞内漆蜡的溢出。本文以漆蜡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漆蜡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漆籽果皮的超声波预处理(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30 min、超声频率30 kHz)可有效提高漆籽果皮中漆蜡提取率;以乙酸乙酯为夹带剂,在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120 min、萃取压力40 Pa、二氧化碳流速30 L/h的条件下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对漆籽果皮中漆蜡的提取率为41.3%;采用超声波辅助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漆蜡各指标符合《漆蜡》(GB/T 17526—2008)中食品用漆蜡质量指标的要求(除酸值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籽 漆蜡 临界二氧化碳 声辅助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三叶青藤挥发油成分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黎颖君 宋伟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22期26-27,共2页
目的采用GC-MS法分析三叶青藤挥发油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SFE-CO2)萃取并分离三叶青藤药材中的挥发油,所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运用GC-MS进行分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结果从三叶青藤药... 目的采用GC-MS法分析三叶青藤挥发油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SFE-CO2)萃取并分离三叶青藤药材中的挥发油,所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运用GC-MS进行分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结果从三叶青藤药材中提取的挥发油经GC-MS分析,共检测到84个色谱峰,通过NIST库检索一共鉴定出39个化合物的具体结构,占所提取的三叶青藤挥发油总量的56.47%(g/g),其中棕榈酸、十三烷酸、芳樟醇等在该药材挥发油中占的比例较高。结论该方法提取条件优良,初步揭示了该药材挥发性成分,对进一步研究其化学成分打下基础,为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青藤 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籽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最佳工艺参数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董海洲 万本屹 +1 位作者 刘传富 侯汉学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58,63,共5页
本文就葡萄籽油超临界CO2 萃取最佳工艺参数及其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萃取工艺为葡萄籽粒度 4 0目、水分含量 5 .0 % ,湿蒸时间 30min、萃取压力 2 8Mpa、温度 33℃、循环气速 3.5kg·h- 1,80min内萃... 本文就葡萄籽油超临界CO2 萃取最佳工艺参数及其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萃取工艺为葡萄籽粒度 4 0目、水分含量 5 .0 % ,湿蒸时间 30min、萃取压力 2 8Mpa、温度 33℃、循环气速 3.5kg·h- 1,80min内萃取率为 94 .6 % ;葡萄籽油感官和理化指标优于国际标准 ;不饱和脂肪含量高达 90 %以上 ,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 75 .8% ,U/S比值 12 .0 ;а -VE 含量 7.7× 10 - 4g/g ;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营养价值丰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籽油 最佳工艺参数 保健油 临界二氧化碳 取率 理化特性 理化指标 含量 不饱和脂肪 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甘草黄酮的工艺 被引量:34
12
作者 付玉杰 祖元刚 +1 位作者 赵春建 李春英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217-1219,共3页
Supercritical CO 2 extraction was applied to the extraction of flavonoids from licorice.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are: CO 2 pressure 30 MPa, temperature 50 ℃, solid to entrainer ratio 1∶5(g/mL), CO 2 flow rate 10 kg... Supercritical CO 2 extraction was applied to the extraction of flavonoids from licorice.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are: CO 2 pressure 30 MPa, temperature 50 ℃, solid to entrainer ratio 1∶5(g/mL), CO 2 flow rate 10 kg/h, separation pressure 5.5 MPa temperature 40 ℃.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avonoids yield obtained by supercritical CO 2 extraction was 2.2 times that obtained by common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甘草黄酮 临界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蛹油脂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及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静 郝小松 +3 位作者 孙林涛 代黎娜 陈开勋 高贵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112-115,共4页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案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蚕蛹油脂的工艺参数进行研究,考察温度、压力、CO2流量和分离Ⅰ压力等参数对油脂萃取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25kg/h、分离Ⅰ压力9MPa为最佳参数...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案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蚕蛹油脂的工艺参数进行研究,考察温度、压力、CO2流量和分离Ⅰ压力等参数对油脂萃取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25kg/h、分离Ⅰ压力9MPa为最佳参数组合,此条件下油脂萃取率可达30.53%,影响油脂萃取量的主要因素是压力。并对其脂肪酸组成及理化性质指标进行分析和测定,结果表明所得油样中游离脂肪酸较少,有害的过氧化值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无臭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蚕蛹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中3种丹参酮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及液相色谱分析 被引量:35
14
作者 李迎春 曾健青 +1 位作者 刘莉玫 金雪松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0-42,共3页
用超临界CO2 流体及共溶剂乙醇萃取丹参中的 3种丹参酮 ,分别采用正交设计法和系统法考察了萃取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在甲醇 水 (体积比为 80∶2 0 )溶液为流动相和检测波长为 2 80nm的条件下 ,以外标法检测... 用超临界CO2 流体及共溶剂乙醇萃取丹参中的 3种丹参酮 ,分别采用正交设计法和系统法考察了萃取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在甲醇 水 (体积比为 80∶2 0 )溶液为流动相和检测波长为 2 80nm的条件下 ,以外标法检测了萃取产物中 3种丹参酮的含量。实验得到的最佳条件为 :萃取压力 2 0MPa ;萃取温度 4 5℃ ;分离温度 35℃ ;共溶剂 95 % (体积分数 )乙醇 ;流量 1 0mL/min。建立的HPLC测定方法简便快捷 ,准确度高 ,重现性良好 ,相关系数r为 0 9994~ 0 99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 2 37%~ 3 4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Ⅰ 临界二氧化碳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丹参 隐丹叁酮 中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亚麻籽油的生产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文侠 张慧君 +1 位作者 任健 陈经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32-234,共3页
以亚麻籽为原料,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亚麻籽油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亚麻籽油的较优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40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90min,CO2流量50kg/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萃取得率为80.18%,其中亚麻籽油中油... 以亚麻籽为原料,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亚麻籽油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亚麻籽油的较优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40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90min,CO2流量50kg/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萃取得率为80.18%,其中亚麻籽油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4.71%、15.03%、43.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油 亚麻酸 临界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疯树叶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廖金旭 颜钫 +4 位作者 徐莺 唐琳 王胜华 张志林 陈放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04-705,共2页
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及常用的溶剂提取法(SolventDraw)研究麻疯树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用气 质联用(GC/MS)方法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对... 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及常用的溶剂提取法(SolventDraw)研究麻疯树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用气 质联用(GC/MS)方法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对其进行分析。两种提取法结果显示: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具有对有效成分提取完全、效率高、耗时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疯树叶 二氧化碳 临界取物 化学成分 溶剂提取法 GC/MS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芫荽籽油的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玉平 孙宝国 +1 位作者 石华治 黄明泉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7-159,共3页
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芫荽籽油中萃取压力、二氧化碳流量、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芫荽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得出萃取的较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0 MPa、二氧化碳流量30 L/h、萃取时间180 m in、萃取温度42℃,芫荽籽油萃... 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芫荽籽油中萃取压力、二氧化碳流量、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芫荽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得出萃取的较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0 MPa、二氧化碳流量30 L/h、萃取时间180 m in、萃取温度42℃,芫荽籽油萃取率大于12%。对所得的芫荽籽油中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芫荽籽油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辣椒碱工艺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孙益民 陶伟 +3 位作者 卞国琛 汤宏 孙若琼 江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7-122,共6页
对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萃取辣椒碱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压力、分离温度4个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均匀设计法安排试验,以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辣椒碱的含量。选择分离釜1中产物的辣椒碱含量为试验指标,用自主提... 对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萃取辣椒碱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压力、分离温度4个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均匀设计法安排试验,以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辣椒碱的含量。选择分离釜1中产物的辣椒碱含量为试验指标,用自主提出的多因素多水平试验结果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多维空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最佳工艺范围为萃取压力10~21MPa、萃取温度41~52℃、分离釜1压力8~8.7MPa、分离釜1温度53~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碱 临界二氧化碳 均匀设计 高效液相色谱 多因素多水平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萃取压力和时间对蛋黄粉中胆固醇脱除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佳程 骆承庠 +4 位作者 卢明春 宋建国 张福琪 包永明 王世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8-42,共5页
研究了在萃取温度为40℃时,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萃取压力(20~30MPa)和萃取时间(1~4h)对蛋黄粉中胆固醇脱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萃取压力为30Mpa时,超临界二氧化碳对蛋黄粉中胆固醇的选择性脱除作用效果最佳。从蛋黄粉成... 研究了在萃取温度为40℃时,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萃取压力(20~30MPa)和萃取时间(1~4h)对蛋黄粉中胆固醇脱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萃取压力为30Mpa时,超临界二氧化碳对蛋黄粉中胆固醇的选择性脱除作用效果最佳。从蛋黄粉成分在萃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来看,萃取时间不改变萃取压力对胆固醇的选择性;但是,随着萃取时间的延长,胆固醇的脱除率会大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胆固醇 蛋黄粉 脱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连续萃取蒜油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臧志清 周端美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1-24,共4页
本文提出乙醇溶剂浸出与超临界二氧化碳(SCFCO2)萃取结合的提取蒜油的工艺路线。以此结合的工艺路线,从大蒜中获得的蒜油得率和品质与直接用SCFCO2萃取法相当,又可实现高压萃取釜不卸压的连续作业模式,便于实现工业化... 本文提出乙醇溶剂浸出与超临界二氧化碳(SCFCO2)萃取结合的提取蒜油的工艺路线。以此结合的工艺路线,从大蒜中获得的蒜油得率和品质与直接用SCFCO2萃取法相当,又可实现高压萃取釜不卸压的连续作业模式,便于实现工业化。实验测试表明:乙醇浸出液中蒜油在SCFCO2萃取过程中很稳定,损失少。萃取物中蒜素含量高,稳定易保存;表观透明、粘度小、蒜味浓烈,保持大蒜原有新鲜风味和药用成分。实验显示,SCFCO2提取蒜油的提取率与操作压力和CO2气量关系密切,萃取压力在10~14Mpa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临界 精油 工艺路线 蒜油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