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深层稠油水平井前置CO_(2)蓄能压裂技术
被引量:
9
1
作者
杨兆臣
卢迎波
+5 位作者
杨果
黄纯
弋大琳
贾嵩
吴永彬
王桂庆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4,共7页
利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中深层稠油油藏参数,对水平井前置CO_(2)蓄能压裂技术的开发机理、关键操作参数及开发效果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伴随压裂—焖井—生产等开发阶段的延伸,前置CO_(2)蓄能压裂后的油井逐步显现出...
利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中深层稠油油藏参数,对水平井前置CO_(2)蓄能压裂技术的开发机理、关键操作参数及开发效果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伴随压裂—焖井—生产等开发阶段的延伸,前置CO_(2)蓄能压裂后的油井逐步显现出增能改造、扩散降黏、膨胀补能、释压成泡沫油流等特性,井底流压提高了2~4MPa,CO_(2)扩散至油藏的1/3,原油黏度降至500mPa·s以下,泡沫油流明显;②研究区最优压裂段间距为60m、裂缝半长为90m、裂缝导流能力为10t/m,CO_(2)最佳注入强度为1.5m3/m,注入速度为1.8m3/min,油井焖井时间为30d,油藏采收率提高了2%~3%;③通过与常规压裂生产效果进行对比,前置CO_(2)蓄能压裂技术可使产油量提高5.2t/d,预测CO_(2)换油率达2.45,开发效果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稠油
水平井
二氧化碳蓄能压裂
低碳采油
乌夏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深层稠油水平井前置CO_(2)蓄能压裂技术
被引量:
9
1
作者
杨兆臣
卢迎波
杨果
黄纯
弋大琳
贾嵩
吴永彬
王桂庆
机构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风城油田作业区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4,共7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编号:2016ZX05012)
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重大专项“未动用稠油开采新技术研究”(编号:2019B-1411)
+1 种基金
“新疆油田浅层稠油稳产提效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号:2017E-0408)
“稠油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21DJ1403)联合资助。
文摘
利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中深层稠油油藏参数,对水平井前置CO_(2)蓄能压裂技术的开发机理、关键操作参数及开发效果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伴随压裂—焖井—生产等开发阶段的延伸,前置CO_(2)蓄能压裂后的油井逐步显现出增能改造、扩散降黏、膨胀补能、释压成泡沫油流等特性,井底流压提高了2~4MPa,CO_(2)扩散至油藏的1/3,原油黏度降至500mPa·s以下,泡沫油流明显;②研究区最优压裂段间距为60m、裂缝半长为90m、裂缝导流能力为10t/m,CO_(2)最佳注入强度为1.5m3/m,注入速度为1.8m3/min,油井焖井时间为30d,油藏采收率提高了2%~3%;③通过与常规压裂生产效果进行对比,前置CO_(2)蓄能压裂技术可使产油量提高5.2t/d,预测CO_(2)换油率达2.45,开发效果显著提升。
关键词
中深层稠油
水平井
二氧化碳蓄能压裂
低碳采油
乌夏地区
准噶尔盆地
Keywords
medium-deep heavy oil
horizontal well
CO_(2)energy storage fracturing
low-carbon oil recovery
Wuxia area
Junggar Basin
分类号
TE34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深层稠油水平井前置CO_(2)蓄能压裂技术
杨兆臣
卢迎波
杨果
黄纯
弋大琳
贾嵩
吴永彬
王桂庆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