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马酸二甲酯防霉效力检验——二氧化碳法 被引量:2
1
作者 田河山 计成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7-38,共2页
为推广应用富马酸二甲酯防止饲料霉变,我们用测定二氧化碳产量的方法检验富马酸二甲酯的防霉效力和确定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为科学使用提供依据,原理是饲料受霉菌作用会生成二氧化碳,通过检测二氧化碳的生成量,可以准确了解饲料的霉变状况... 为推广应用富马酸二甲酯防止饲料霉变,我们用测定二氧化碳产量的方法检验富马酸二甲酯的防霉效力和确定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为科学使用提供依据,原理是饲料受霉菌作用会生成二氧化碳,通过检测二氧化碳的生成量,可以准确了解饲料的霉变状况.1 材料与仪器250ml锥形瓶和配套的洗瓶塞口配件;100ml烧杯;恒温培养箱;Draeqer氏气体检测器;0.1%Draeqer氏二氧化碳管(CH23501);1%Draeqer氏二氧化碳管(CH25501);富马酸二甲酯(湖南京湘防霉保鲜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的产品);未加防霉剂的0—3周龄肉仔鸡全价配合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 富马酸二甲酯 防霉效力 二氧化碳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法制备纳米级氧化锌工艺研究与生产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田伟军 陈宜政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2-64,66,共4页
以锌泥为原料,采用二氧化碳法制备纳米级氧化锌,考察了锌泥乳化、碱锌合成、干燥煅烧等工艺过程,结果表明:在锌浆固液质量比为1/4,反应温度80℃,反应压力0.8MPa,搅拌速度1000r/min,碳化时间90min,煅烧温度400℃,煅烧时间120min条件下,... 以锌泥为原料,采用二氧化碳法制备纳米级氧化锌,考察了锌泥乳化、碱锌合成、干燥煅烧等工艺过程,结果表明:在锌浆固液质量比为1/4,反应温度80℃,反应压力0.8MPa,搅拌速度1000r/min,碳化时间90min,煅烧温度400℃,煅烧时间120min条件下,得到的纳米级氧化锌产品粒径小于50nm,比表面积在50m2/g以上,应用该工艺建成了1套产能3000t/a的生产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级氧化 锌泥 二氧化碳法 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法制备超强吸水剂
3
作者 张斌 陈鸣才 +1 位作者 刘伟区 谈晶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1-33,共3页
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为交联剂,研究了疏水性单体丙烯酸十八酯(OA)与亲水性单体丙烯酸(AA)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聚合反应,制备了超强吸水剂。结果表明,65℃、压力大于13MPa时,制备的产物都为白色固体粉末。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 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为交联剂,研究了疏水性单体丙烯酸十八酯(OA)与亲水性单体丙烯酸(AA)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聚合反应,制备了超强吸水剂。结果表明,65℃、压力大于13MPa时,制备的产物都为白色固体粉末。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可以对产物进行纯化,50℃、20MPa下,产物经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2次后纯度可大于95%,4次后单体残留率为0 28%。该超强吸水剂的吸水率有一定下降,然而保水率却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法 吸水剂 交联剂 丙烯酸十八酯 BIS 聚合反应 保水率 高分子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TA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法制备碳酸钡粒子形貌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铭 霍冀川 刘树信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2-746,共5页
以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气体为原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法,通过添加乙二胺四乙酸(EDTA)并控制其用量,制备出柱状、棒状、椭球状和球状等不同形貌的碳酸钡颗粒。采用TG/SDTA、SEM、XRD和FT-IR等对产品进行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不同形貌碳... 以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气体为原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法,通过添加乙二胺四乙酸(EDTA)并控制其用量,制备出柱状、棒状、椭球状和球状等不同形貌的碳酸钡颗粒。采用TG/SDTA、SEM、XRD和FT-IR等对产品进行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不同形貌碳酸钡粒子均属于正交晶系。同时对EDTA形貌控制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钡 EDTA 超临界二氧化碳法 形貌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法合成 偶氮苯-环糊精纳米复合体(英文)
5
作者 吴敏 汤口宜明 +2 位作者 熊谷贵子 远藤贵士 广津孝弘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5期30-35,共6页
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溶媒,将偶氧苯分子插入到α 以及β 环糊精的分子环空洞中合成 出了偶氧苯-环糊精纳米复合体。环糊精与偶氧苯的摩尔分子为1∶1的混合物,放入压力 30MPa、温度120℃的超临界装置中处理后,对其生成物采用红外、... 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溶媒,将偶氧苯分子插入到α 以及β 环糊精的分子环空洞中合成 出了偶氧苯-环糊精纳米复合体。环糊精与偶氧苯的摩尔分子为1∶1的混合物,放入压力 30MPa、温度120℃的超临界装置中处理后,对其生成物采用红外、固体核磁共振、X 射线衍 射、差热分析及化学元素分析等手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偶氧苯成功地插入到β 环糊精分子 环空洞中形成了纳米复合体,而α 环式糊精与偶氮苯之间只是简单的物理混合物,没有形成纳 米复合体。所得到的偶氮苯 β 环式糊精复合体具有通道式分子结构:二个β 环式糊精分子捕 获一个偶氧苯分子,β 环式糊精的分子环空洞连成一个通道。偶氧苯插入到β 环式糊粉分子 环空洞中后其热稳定性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法合成 偶氮苯 环糊精 纳米复合体 固体核磁共振 X-射线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D_3-壳聚糖复合物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制备工艺 被引量:1
6
作者 洪流 沈佩琼 +1 位作者 孙丽君 赵亚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24,共4页
以壳聚糖粒子为载体,VD3为模型物,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制备VD3-壳聚糖复合物。采用紫外测试法考察过程参数压力、温度以及时间对VD3在VD3-壳聚糖复合物中负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增加,VD3负载量均为先增大后减小;... 以壳聚糖粒子为载体,VD3为模型物,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制备VD3-壳聚糖复合物。采用紫外测试法考察过程参数压力、温度以及时间对VD3在VD3-壳聚糖复合物中负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增加,VD3负载量均为先增大后减小;当压力20MPa、温度35℃时,VD3负载量达到最大值;当温度和压力一定时,时间由1h增至3h,VD3负载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 VD3-壳聚糖复合物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制备叶黄素壳聚糖微粒 被引量:2
7
作者 洪流 赵亚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01-203,207,共4页
以壳聚糖粒子为载体,叶黄素为原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成功地制备了叶黄素壳聚糖微粒,考察了过程参数如温度、压力和时间对叶黄素在叶黄素壳聚糖微粒中负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叶黄素负载量减小;随着压力的增大,... 以壳聚糖粒子为载体,叶黄素为原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成功地制备了叶黄素壳聚糖微粒,考察了过程参数如温度、压力和时间对叶黄素在叶黄素壳聚糖微粒中负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叶黄素负载量减小;随着压力的增大,叶黄素负载量增大。当温度为35℃,压力为25MPa时,叶黄素负载量达到最大值。当温度和压力一定时,时间由1h增至4h,叶黄素负载量也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 叶黄素 壳聚糖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线二氧化碳发生原位再溶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水样中无机碳 被引量:3
8
作者 段旭川 霍然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63-765,共3页
基于二氧化碳在水中具有较大的溶解度,提出了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水样中无机碳含量时,用离线二氧化碳发生及原位再溶解作为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取一定量水样与4mL盐酸(1+9)溶液反应,使样品中碳酸盐及碳酸氢... 基于二氧化碳在水中具有较大的溶解度,提出了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水样中无机碳含量时,用离线二氧化碳发生及原位再溶解作为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取一定量水样与4mL盐酸(1+9)溶液反应,使样品中碳酸盐及碳酸氢盐转化为二氧化碳,并在原溶液中原位再溶解。样品溶液的总体积为50mL,经过仪器上常规采用的单管进样装置导入于仪器中,经气液分离器在172.4kPa压力条件下,使试液中的二氧化碳分离析出,用ICP-AES测定其浓度。二氧化碳质量浓度在400mg·L-1以内与测定信号之间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k)为0.087mg·L-1。在20mg·L-1浓度水平做重复性试验,计算其相对标准偏差(n=10)为0.97%。应用此方法分析了4个水样,所得二氧化碳的测定值与滴定法测定值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二氧化碳-发生 溶解二氧化碳 碳酸盐 碳酸氢盐 水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压法回收生产高纯度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梁仁建 梁力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7-29,共3页
分析了酒精厂二氧化碳形成机理,比较各种二氧化碳生产方法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中压法回收生产高纯度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的生产方法及压缩、净化、液化和灌装技术。
关键词 二氧化碳:中压 净化 冷冻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制备α-生育酚/β-环糊精复合物
10
作者 沈佩琼 孙丽君 +1 位作者 赵翔宇 赵亚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3-36,共4页
以β-环糊精为载体,α-生育酚为模型物,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制备α-生育酚/β-环糊精固体复合物。考察注入压力、注入温度和注入时间等参数对α-生育酚负载量的影响以及复合物在水相中的分散性。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合物的负载... 以β-环糊精为载体,α-生育酚为模型物,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制备α-生育酚/β-环糊精固体复合物。考察注入压力、注入温度和注入时间等参数对α-生育酚负载量的影响以及复合物在水相中的分散性。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合物的负载量,FTIR、DSC和TGA对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注入压力和温度的增加,α-生育酚的负载量先增大后减小,当温度35℃、压力18MPa、注入时间1h时,负载量最高达38.7%;制备的复合物能在水相中均匀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 Α-生育酚 Β-环糊精 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制备α生育酚/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物
11
作者 忻娜 沈佩琼 +1 位作者 王燕 赵亚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94-197,共4页
以介孔二氧化硅为载体,α-生育酚为负载物,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制备α-生育酚/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物的工艺,分析和表征了复合物的结构,考察了注入压力、温度和时间对α-生育酚负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注入时间一定时,α-生育酚... 以介孔二氧化硅为载体,α-生育酚为负载物,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制备α-生育酚/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物的工艺,分析和表征了复合物的结构,考察了注入压力、温度和时间对α-生育酚负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注入时间一定时,α-生育酚的负载量随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当温度为35℃,压力为18MPa,注入时间为1h时,α-生育酚的负载量达到76.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 Α-生育酚 介孔二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碱在二氧化碳-甲醇法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40
12
作者 何永刚 淳远 +1 位作者 朱建华 须沁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77-484,共8页
本文探讨了固体碱的制备和预处理等因素对于CO_2~-甲醇法合成碳酸二甲酯(DMC)的影响,发现微波法所制碱性沸石等多孔材料的反应活性高于浸渍法所制样品。本文首次报道了微波辐射低压合成DMC的新方法,该法能极大地缩短反应... 本文探讨了固体碱的制备和预处理等因素对于CO_2~-甲醇法合成碳酸二甲酯(DMC)的影响,发现微波法所制碱性沸石等多孔材料的反应活性高于浸渍法所制样品。本文首次报道了微波辐射低压合成DMC的新方法,该法能极大地缩短反应时间并提高产物选择性。研究表明: CO_2和甲醇生成 DMC的反应在热力学上是几乎不能进行的,加入固体碱的实质是提供了一条耦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二甲酯 固体碱 二氧化碳一甲醇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浸渍法对于蓝莓酒香气成分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董莹璨 吴皓玥 +1 位作者 刘雪平 战吉宬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5-140,共6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传统法和二氧化碳浸渍法酿造的蓝莓酒中的香气成分,共检测出80种香气物质,其中传统法中检测到61种香气物质,在二氧化碳浸渍10 d、15 d、20 d的蓝莓酒中分别检测到55种、65种、61种香气...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传统法和二氧化碳浸渍法酿造的蓝莓酒中的香气成分,共检测出80种香气物质,其中传统法中检测到61种香气物质,在二氧化碳浸渍10 d、15 d、20 d的蓝莓酒中分别检测到55种、65种、61种香气物质。采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定量法计算两种方法所酿造的蓝莓酒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发现两者香气组成差别较大,并且浸渍15 d为宜。二氧化碳浸渍法酿造的蓝莓酒中酯类和萜烯类含量高于传统法,较传统法蓝莓酒更具有清新优雅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酒 二氧化碳浸渍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浸渍法在蓝莓酒酿造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皓玥 董莹璨 +1 位作者 刘雪平 战吉宬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2-66,共5页
利用二氧化碳浸渍法酿造蓝莓酒,对比二氧化碳浸渍法和传统酿造法酿造的蓝莓酒在各理化指标方面的不同,探究该方法对蓝莓酒品质的影响。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CO2不同浸渍时间对于蓝莓酒中10种有机酸酸、9种酚酸含量的影响。... 利用二氧化碳浸渍法酿造蓝莓酒,对比二氧化碳浸渍法和传统酿造法酿造的蓝莓酒在各理化指标方面的不同,探究该方法对蓝莓酒品质的影响。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CO2不同浸渍时间对于蓝莓酒中10种有机酸酸、9种酚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莓酒中含量最高的有机酸是柠檬酸,最主要的酚酸是绿原酸;二氧化碳浸渍法相比于传统酿造法能够降低蓝莓酒的酸度(P<0.05),但浸渍时间越长,有机酸含量越高;二氧化碳浸渍法蓝莓酒总酚含量低于传统法(P<0.05),但能提高总黄酮和酚酸类物质的浸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酒 二氧化碳浸渍 有机酸 酚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酒二氧化碳浸渍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敏 张昊 +1 位作者 刘源 朱传合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20年第6期72-77,共6页
二氧化碳浸渍法是红葡萄酒酿造中一种重要浸渍工艺。某些葡萄原料因营养组分及组织结构特殊,葡萄酿造工艺无法体现其原料优良特点。二氧化碳浸渍法因具有独特的降酸、增香、改变原料组织结构等优点被用于葡萄酒酿造。本文综述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浸渍法是红葡萄酒酿造中一种重要浸渍工艺。某些葡萄原料因营养组分及组织结构特殊,葡萄酿造工艺无法体现其原料优良特点。二氧化碳浸渍法因具有独特的降酸、增香、改变原料组织结构等优点被用于葡萄酒酿造。本文综述二氧化碳浸渍法对糖类物质、酸组分、色素、酚类物质、香气、挥发性物质、含氮物质、微生物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分析影响二氧化碳浸渍的原因,并对二氧化碳浸渍法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二氧化碳浸渍法在酒类酿造中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浸渍 葡萄酒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浸渍法及其在红葡萄酒酿造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梁学军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01年第4期40-43,共4页
关键词 二氧化碳浸渍 红葡萄酒 酿造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过程 被引量:2
17
作者 占秀珍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33,47,共3页
关键词 中学 化学教学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课 教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助剂对合成甲醇工业催化剂二氧化碳加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文艳 王华 +2 位作者 高文桂 张明宇 张逢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6-99,共4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以工业铜基催化剂C301为基体,含CeO2、ZrO2、La2O3、MnO2、Pr2O3、SrO、V2O5助剂的一系列催化剂,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其对CO2加氢合成甲醇的催化性能及影响,并采用XRD、BET、H2-TPR和CO2-TPD等手段进行了表征。...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以工业铜基催化剂C301为基体,含CeO2、ZrO2、La2O3、MnO2、Pr2O3、SrO、V2O5助剂的一系列催化剂,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其对CO2加氢合成甲醇的催化性能及影响,并采用XRD、BET、H2-TPR和CO2-TPD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除助剂Pr2O3外,CeO2、ZrO2、La2O3、MnO2、SrO、V2O5助剂的加入均促进了C301催化剂的CO2加氢合成甲醇活性,其中ZrO2的加入使CO2转化率提高了近5%,甲醇收率提高了近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渍甲醇改性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置换开采CH_(4)水合物的深海地层多场耦合连续介质数值方法研究
19
作者 蒋明镜 李子煜 +1 位作者 李承超 姜朋明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54-1364,共11页
通过诱导水合物分解的开采方式将致使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后称能源土)力学性质劣化,进而可能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CO_(2)置换法能有效改善地层强度,但目前鲜有研究考虑CO_(2)置换开采的分析方法。基于此,针对CO_(2)置换法开展数值方... 通过诱导水合物分解的开采方式将致使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后称能源土)力学性质劣化,进而可能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CO_(2)置换法能有效改善地层强度,但目前鲜有研究考虑CO_(2)置换开采的分析方法。基于此,针对CO_(2)置换法开展数值方法研究和应用。通过拓展TOUGH+HYDRATE数学模型、嵌入Chen-Guo模型计算CH_(4)-CO_(2)多元水合物相平衡条件,建立CO_(2)置换的数值模拟器T+MixH V1.0,并与室内试验和已有数值计算结果对比,验证模拟器的可靠性。随后与FLAC3D结合,建立了CO_(2)置换开采工况下的温-压-力-化多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最后对比分析了南海储层降压、置换开采CH_(4)水合物两种情景以及经历不同开采时间后的能源土地基载荷板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降压开采方式,置换开采提高了产气量并减缓了地层沉降,其原因在于降压造成的能量损失使CH_(4)水合物分解范围有限,而置换开采在合适的温压条件下自发进行且生成的CO_(2)水合物对地层有一定支撑作用。此外,能源土地基承载特性主要受控于两种因素:孔压变化引起的有效应力变化,水合物分解/生成引起的胶结强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能源土 二氧化碳置换 Chen-Guo水合物模型 多场耦合模拟 地基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法测定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贾鹏 董利锋 +1 位作者 屠焰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839-4847,共9页
反刍动物与猪、家禽等单胃动物不同,其具有复杂的复胃系统,有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反刍动物采食的饲粮进入瘤胃后,经过瘤胃微生物厌氧发酵,不可避免地产生甲烷,这将直接造成饲粮能量的损耗。另外,甲烷属于温室气体并且其增温潜势远高于... 反刍动物与猪、家禽等单胃动物不同,其具有复杂的复胃系统,有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反刍动物采食的饲粮进入瘤胃后,经过瘤胃微生物厌氧发酵,不可避免地产生甲烷,这将直接造成饲粮能量的损耗。另外,甲烷属于温室气体并且其增温潜势远高于二氧化碳,也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反刍动物甲烷的减排研究已成为当下研究热点之一,甲烷检测方法是必备工具,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综述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的间接测定方法的应用现状,为合理选用测定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二氧化碳示踪 嗅探器 激光检测器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