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孙书桩 郭亚飞 +18 位作者 赵传文 邵斌 胡军 孙楠楠 李嘉楠 秦昌雷 金波 梁志武 张肖宇 刘文强 张毅然 曲雅琨 孙洪满 王耀祖 余柏呈 周会 赵虓仝 朱园 吴春飞 《洁净煤技术》 2025年第6期53-107,共55页
碳捕集与利用(CCU)技术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与碳净零排放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受制于冗长的工艺步骤和高企的能源资金投入难以推广实施。集成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利用(ICCU)为一体可通过原位催化转化的方式协同实现CO_(2)升级和吸附剂... 碳捕集与利用(CCU)技术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与碳净零排放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受制于冗长的工艺步骤和高企的能源资金投入难以推广实施。集成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利用(ICCU)为一体可通过原位催化转化的方式协同实现CO_(2)升级和吸附剂再生,避免了传统CCU技术中高耗能的温压变换再生和气体压缩储运等中间步骤,显示出极具竞争力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ICCU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从与CO_(2)捕集集成的反应出发,分析应用于ICCU过程的“捕集-催化”双功能材料的设计准则,探讨材料与碳捕集与催化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解析原位催化转化的反应机理,以期为材料与过程的理性设计提供参考。结合非热催化转化技术,本文综述了前沿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其在ICCU领域的发展前景与方向。基于ICCU设计思路耦合其他高碳排过程,拓展了相关的应用场景,为相关过程创新提供了思路。本综述总结了ICCU系统及双功能材料体系的发展现状、前景与机遇,从材料到过程进行了综合的评论,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及工业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一体化 双功能材料 逆水煤气变换 甲烷化 甲烷干重整 CO_(2) CO_(2)催化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学链矿化技术的火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工业试验
2
作者 宋作玉 田景奇 +4 位作者 蔡力宏 李卫国 丁春宏 孙志国 马志红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6-494,共9页
以工业废料通过化学链矿化捕集二氧化碳制备微细碳酸钙,是火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并资源化利用的途径之一。介绍了国家能源集团在大同热电厂建设的电石渣矿化二氧化碳工业化试验装置的工艺、运行情况、碳减排量以及碳酸钙产品特性。该中试... 以工业废料通过化学链矿化捕集二氧化碳制备微细碳酸钙,是火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并资源化利用的途径之一。介绍了国家能源集团在大同热电厂建设的电石渣矿化二氧化碳工业化试验装置的工艺、运行情况、碳减排量以及碳酸钙产品特性。该中试采用氯化氨为循环提取剂,二氧化碳的吸收矿化在三相反应器中一步完成。试验装置设计处理量为1000 t/a(以二氧化碳计),试验累计运行超3000 h,最长连续运行时间为768 h,最大运行负荷达设计值为148%。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吸收率大于90%,原料钙提取矿化率大于90%,经第三方评测,二氧化碳净减排率达到68.6%;碳酸钙产品达到工业沉淀碳酸钙标准,粒度(D_(50))小于2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封存与利用(CCUS) 二氧化碳矿化 电石渣 碳酸钙 氯化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捕集及其原位甲烷化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马花花 刘日新 +5 位作者 赵明辉 宋婷婷 崔鹏俊 王露潞 郑浩 曾亮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共16页
近年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在减少CO_(2)排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高能耗和复杂的工艺流程限制了大规模推广应用。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集成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integrated CO_(2)c... 近年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在减少CO_(2)排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高能耗和复杂的工艺流程限制了大规模推广应用。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集成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integrated CO_(2)capture and utilization,ICCU)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该技术通过双功能材料(dual-functional materials,DFM)实现CO_(2)的捕集与原位转化,直接将捕集的CO_(2)高效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化学品。与传统CCU技术相比,ICCU技术大幅简化了CO_(2)解吸、压缩和运输等步骤,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围绕ICCU-甲烷化(ICCU-Methanation,ICCU-Met)技术,首先系统介绍了ICCU-Met过程并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该技术实现CO_(2)捕集与转化的可行性;随后重点探讨了应用于该过程的双功能材料,分析了其在CO_(2)捕集能力、催化活性、稳定性等方面的表现;并针对ICCU-Met技术面临的过程放大挑战,分析了实际工业烟气条件、反应器设计及技术经济性等方面的问题;最后总结了该技术的发展瓶颈,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与利用 原位甲烷化 双功能材料 过程放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捕集并利用燃煤电厂二氧化碳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新工艺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晓龙 郜时旺 +2 位作者 刘练波 蔡铭 王金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64-167,共4页
二氧化碳矿化封存是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以固体碳酸盐形式永久封存起来,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缓温室效应的一种新技术。文中阐述了近期矿化封存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分析了未来发展的趋势,介绍了二氧化碳捕集与矿化一体化新工艺... 二氧化碳矿化封存是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以固体碳酸盐形式永久封存起来,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缓温室效应的一种新技术。文中阐述了近期矿化封存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分析了未来发展的趋势,介绍了二氧化碳捕集与矿化一体化新工艺。二氧化碳捕集与矿化一体化新工艺可以克服以往工艺能耗高,效率低的缺点,同时还能生产有经济价值的副产品来降低CCS的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二氧化碳 矿石碳化 一体化 高附加值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赤泥捕集二氧化碳 被引量:12
5
作者 林建飞 李忆冬 +3 位作者 韩敏芳 伊元荣 高立晟 戴运泽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9-552,共4页
以拜耳法生产氧化铝产生的赤泥为捕集剂,对CO2进行捕集,考察了液固比、反应温度、搅拌速率、CO2流量对单位CO2捕集量(以每克赤泥捕集的CO2质量计)和赤泥脱碱率(以钠去除率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液固比为7∶1、反应温度为30℃、搅... 以拜耳法生产氧化铝产生的赤泥为捕集剂,对CO2进行捕集,考察了液固比、反应温度、搅拌速率、CO2流量对单位CO2捕集量(以每克赤泥捕集的CO2质量计)和赤泥脱碱率(以钠去除率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液固比为7∶1、反应温度为30℃、搅拌转速为500 r/min、CO2流量为200 mL/min的最佳实验条件下,最大单位CO2捕集量为0.026 3 g/g,赤泥的脱碱率可达到42.43%。赤泥具有较强的捕集CO2的能力,因此,利用固体废弃物赤泥吸收工业废气中的CO2可以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二氧化碳 脱碱 综合利用 废气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经济性与规模预测 被引量:20
6
作者 赵小令 肖晋宇 +4 位作者 侯金鸣 吴佳玮 吕循岩 张瑾轩 刘耀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7-668,共12页
针对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产业发展潜力和规模预测的全局性量化研究相对缺乏的问题,预测和梳理了CCUS技术不同环节的未来技术经济成本,以及在化石能源延续场景下不同行业碳捕集需求。基于中国CO_(2)利用、... 针对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产业发展潜力和规模预测的全局性量化研究相对缺乏的问题,预测和梳理了CCUS技术不同环节的未来技术经济成本,以及在化石能源延续场景下不同行业碳捕集需求。基于中国CO_(2)利用、封存潜力及其空间分布构建2060年中国不同地区成本-规模计算模型,预测CCUS技术的全流程经济成本及其对应规模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宜采用就地和异地相结合的封存调度方式,以及就地利用的方式,满足化石能源延续场景下27×10^(8)t/a的CO_(2)减排需求。其中,采用利用方式减排CO_(2)约5×10^(8)t,全流程成本约为-1400~200元/t;采用地质封存方式减排CO_(2)约22×10^(8)t,全流程成本约为200~450元/t。基于模型计算结果,提出了重点发展基于电制原材料(P2X)技术的化工利用产业、构建CCUS产业集群、探索多方共赢合作模式的建议,形成连接减排需求密集地区和封存靶区的全国主干输送管道推荐方案,计算得到基于CCUS技术的火电减排成本约为0.16元/(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利用和封存(CCUS) 全流程建模 成本-规模计算模型 运输管道 火电减排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海洋封存的技术和研究现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海滨 卢迪 +4 位作者 王永昌 田文爽 沈国飞 宋学行 魏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21,共14页
全球变暖的问题正变得日益严峻,碳减排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努力目标。作为CO_(2)减排的重要方式之一,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近年来备受关注并且发展迅猛。CO_(2)海洋封存作... 全球变暖的问题正变得日益严峻,碳减排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努力目标。作为CO_(2)减排的重要方式之一,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近年来备受关注并且发展迅猛。CO_(2)海洋封存作为其中一种最具潜力的减排方式,了解其发展现状对进一步研究CO_(2)封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介绍了CO_(2)海洋封存的方法和封存机理,总结了该技术在国内外研究进展。此外,文章还概述了我国在CO_(2)海洋封存上的巨大潜力和库源匹配上的优势,以及海洋封存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最后,指出推进CO_(2)海洋封存技术的研究并开发相应的能力,将有助于加速推进碳减排进程、尽快实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利用和封存 海洋封存 研究进展 海洋环境 海洋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二氧化碳捕集与甲烷化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郭真良 卞晓律 +3 位作者 杜宇搏 张纹超 姚丁丁 杨海平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303,共11页
开发新型高效的二氧化碳捕集或利用技术对于减少化石能源利用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缓解全球变暖等具有重要意义。集成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ICCU)因其能耗低和效率高等优势获得了广泛关注。该技术利用一种双功能材料通过集成二氧化碳... 开发新型高效的二氧化碳捕集或利用技术对于减少化石能源利用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缓解全球变暖等具有重要意义。集成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ICCU)因其能耗低和效率高等优势获得了广泛关注。该技术利用一种双功能材料通过集成二氧化碳吸附和原位转化两个主要过程,实现CO_(2)的高效转化并获得含碳燃料。本工作综述了ICCU中主要技术之一集成二氧化碳捕集与甲烷化转化。首先对实现该过程的双功能材料的组成和特性进行概述,重点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气体成分等角度探讨了影响ICCU甲烷化反应的因素,并对该技术未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中国“双碳”目标下致力于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与利用 甲烷化 双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二氧化碳捕集的固体吸附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高婉 严格 +1 位作者 徐永辉 冯艳艳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5-155,共11页
近年来,温室效应引发的环境与社会问题愈发严重。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其减排已迫在眉睫。在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中,固体吸附剂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吸附材料且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根据吸附/解吸温度的不同,固... 近年来,温室效应引发的环境与社会问题愈发严重。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其减排已迫在眉睫。在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中,固体吸附剂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吸附材料且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根据吸附/解吸温度的不同,固体吸附剂被分为3类:适用温度为200℃以下的低温吸附剂,如碳基材料、沸石分子筛、金属有机骨架、碱金属碳酸盐和胺基吸附剂;适用温度为200~400℃的中温吸附剂,如氧化镁和类水滑石衍生吸附剂;适用温度为400℃以上的高温吸附剂,如氧化钙和硅酸盐吸附剂。介绍了3类固体吸附剂的合成方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法等)、二氧化碳的吸附容量和稳定性,以及改性方法等,并对固体吸附剂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与利用 多孔材料 固体吸附剂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同步埋存量计算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高峰 秦积舜 +1 位作者 黄春霞 崔翔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7期148-154,共7页
埋存潜力评价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潜力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区分二氧化碳驱油项目评价期内的埋存量(同步埋存量)和油藏废弃后的埋存量(深度埋存量)基础上,提出了"三参量法"同步埋存量计算方法;在辨析气驱换油率概念... 埋存潜力评价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潜力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区分二氧化碳驱油项目评价期内的埋存量(同步埋存量)和油藏废弃后的埋存量(深度埋存量)基础上,提出了"三参量法"同步埋存量计算方法;在辨析气驱换油率概念基础上,依据物质平衡原理,考虑压敏效应、溶解膨胀、干层吸气和裂缝疏导等,首次得到二氧化碳换油率理论计算公式;联合油气渗流分流方程、Corey模型和Stone方程等相对渗透率计算公式,给出了自由气相形成的生产气油比确定油藏工程方法;根据气驱增产倍数概念,结合水驱递减规律,预测低渗透油藏气驱产量变化情况。总结提出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项目评价期内埋存量"3步评价法",即"油藏筛选→三参量预测→同步埋存量计算",完善了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潜力评价油藏工程理论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与封存 二氧化碳 低渗透油藏 同步埋存量 换油率 气油比 气驱增产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极埋存情景下二氧化碳驱油极限采收率探讨 被引量:22
11
作者 廖广志 何东博 +9 位作者 王高峰 王连刚 王正茂 苏春梅 秦强 白军辉 胡占群 黄志佳 王锦芳 王胜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62-1268,共7页
基于国内外CO_(2)驱油矿场实践启示,探讨终极埋存情景下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利用与埋存(CCUS-EOR)开发方式的采收率问题。碳中和背景下,向地质体注入CO_(2)应追求永久埋存,CCUS-EOR成为一种终极开发方式,应追求采收率最大化,为此提出了CO... 基于国内外CO_(2)驱油矿场实践启示,探讨终极埋存情景下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利用与埋存(CCUS-EOR)开发方式的采收率问题。碳中和背景下,向地质体注入CO_(2)应追求永久埋存,CCUS-EOR成为一种终极开发方式,应追求采收率最大化,为此提出了CO_(2)驱油极限采收率概念,明确其与终极采收率、经济合理采收率概念的内涵区别,指出实现极限采收率已具备成熟配套的CCUS-EOR全流程技术基础。根据吉林油田黑79北小井距CO_(2)驱先导试验等国内外CO_(2)驱油项目生产实际数据,回归得到了混相气驱采收率与累计注入量的经验关系式;结合气驱增产倍数概念,建立了任意混相程度下CO_(2)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计算的油藏工程方法。累计注气量为1.5倍烃类孔隙体积时,采出程度与极限采收率的相对偏差小于5%,绝对差值小于2.0个百分点。基于扩大波及体积技术的大孔隙体积倍数注入是逼近CCUS-EOR极限采收率的必要条件,需从大孔隙体积注入方案设计、提高混相程度和持续扩大波及体积3个方面入手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终极埋存 二氧化碳、驱油利用与埋存(CCUS-EOR) 极限采收率 注气量 波及体积 混相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和石油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进展
12
作者 吴冲冲 张斯然 +5 位作者 辛靖 杨国明 李永恒 苏梦军 宋宇 王连英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25年第5期1211-1223,共13页
中国提出了2030年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石油行业和石油化工(简称石化)行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但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CO_(2)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为实现“双碳”目标,石油和石化行业任重道远。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 中国提出了2030年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石油行业和石油化工(简称石化)行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但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CO_(2)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为实现“双碳”目标,石油和石化行业任重道远。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碳减排问题,对CCUS技术进行了概述,总结了不同CCUS技术的原理及研究进展,并针对石油和石化行业CCUS技术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石油和石化行业应致力于开发高效低成本的CO_(2)捕集技术,重点研发效率更高的捕集材料和工艺。此外,推动CO_(2)转化技术的创新,创制多活性位、多尺度结构的催化剂,开发CO_(2)高效转化为烯烃、芳烃、可持续航空煤油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新型技术。对于CO_(2)封存技术,需要深入研究封存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利用 封存 石油行业 石油化工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工业氧-燃料燃烧碳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13
作者 周月桂 王玉亭 +1 位作者 黄冠硕 陈涛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3-180,共18页
水泥工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的主要工业领域之一,其二氧化碳(CO_(2))排放控制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热点。氧-燃料燃烧技术是水泥工业高效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重要技术之一,对减少CO_(2)排放和提升水泥熟料产量具... 水泥工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的主要工业领域之一,其二氧化碳(CO_(2))排放控制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热点。氧-燃料燃烧技术是水泥工业高效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重要技术之一,对减少CO_(2)排放和提升水泥熟料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系统综述了水泥工业增氧燃烧、部分氧-燃料燃烧以及全氧-燃料燃烧技术在试验研究、数值模拟、流程优化和工业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增氧燃烧技术通过提高燃烧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来提高燃烧温度、热效率和增加熟料产量,其最佳氧气体积分数一般在27%~30%,该技术已在国内外多个水泥生产线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节省燃料和增产效果。部分氧-燃料燃烧是在分解炉中采用氧-燃料燃烧的碳捕集技术,该技术能够提高CO_(2)体积分数并减少NO_(x)排放,但需要适当提高分解炉温度以维持相同的石灰石分解率,燃料消耗量也会有所增加。全氧-燃料燃烧技术是在分解炉和回转窑中均采用氧-燃料燃烧的碳捕集技术,可获得高CO_(2)体积分数的烟气,是水泥工业碳捕集技术的未来方向。为了实现与空气气氛相同的炉内温度和产品质量,全氧-燃料燃烧的总体氧气体积分数一般在27%~29%,需要进一步优化以确定分解炉和回转窑氧-燃料燃烧器一二三次风氧气体积分数的合理分配。通过对水泥工业氧-燃料燃烧改造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分析,其CO_(2)捕集成本一般在200~250元/t,低于燃烧后化学吸收碳捕集技术的成本,表明水泥工业氧-燃料燃烧碳捕集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性。未来水泥工业氧-燃料燃烧碳捕集技术将进一步向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方向发展,聚焦全氧-燃料燃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低成本制氧技术以及与可再生能源电转气和可再生合成燃料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水泥工业CCUS和净零CO_(2)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工业 二氧化碳利用与封存 氧-燃料燃烧 增氧燃烧 部分氧-燃料燃烧 全氧-燃料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路线图
14
作者 张超林 许江 彭守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331-335,共5页
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直辖市,同时也是第一批低碳试点省市,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能源消费总量由2000年的2 411万t标准煤增加到2014年的7 694万t标准煤,15年内年均增长率为8.64%。通过调查发现:重庆市2014年不... 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直辖市,同时也是第一批低碳试点省市,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能源消费总量由2000年的2 411万t标准煤增加到2014年的7 694万t标准煤,15年内年均增长率为8.64%。通过调查发现:重庆市2014年不同行业CO_2年排放量大于0.1 Mt的集中排放源共41个,年排放总量为57.27 Mt,其中水泥行业排放量比重最大,为56.6%,这也是重庆的特色所在;重庆市CCUS减排潜力总量为17.74亿t,其中枯竭气田封存潜力最大,达9.38亿t。综合重庆市目前的碳排放及CO_2封存容量情况,初步制定重庆市CCUS技术发展路线图,总体愿景是到2030年,实现水泥、火电行业排放CO_2在天然气田的商业化应用,为重庆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可行和经济可承受的技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碳排放 能源 二氧化碳利用与封存 路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中CO_(2)腐蚀与防护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昆 孙悦 +3 位作者 王池嘉 葛红江 朱艳吉 汪怀远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3-52,共10页
国际上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作为实现长期减碳减排的重要措施,CCUS技术对于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至关重要。CCUS也是实现我国长期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然而CCUS技术高速发展必然会带来装备的腐蚀与防护难题。针对... 国际上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作为实现长期减碳减排的重要措施,CCUS技术对于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至关重要。CCUS也是实现我国长期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然而CCUS技术高速发展必然会带来装备的腐蚀与防护难题。针对油气开采以及CCUS过程涉及到的碳捕集设备、运输管道和油井管等设备受到的CO_(2)腐蚀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其腐蚀机理,包括CO_(2)腐蚀过程,以及不同因素(包括水含量、离子耦合、温度、压力、流速以及混合相中的油相)对CO_(2)腐蚀速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总结归纳,特别是高温高压超临界CO_(2)腐蚀机理。针对目前的3种CO_(2)防护手段进行了介绍,考虑到合金防护成本较高,缓蚀剂防护存在二次污染,防护涂层具备更好的发展前景。最后对CO_(2)防护涂层未来研发重点与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与封存 二氧化碳腐蚀 二氧化碳腐蚀防护 缓蚀剂防护 涂层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炼化一体化新路径与实践 被引量:25
16
作者 周红军 周颖 徐春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26-2230,共5页
通过对传统炼化一体化流程的思考,本文提出以纵向串联模式分析温度如何强化炼化过程,以横向并联思维归纳炼化工艺。提出通过电供能重构传统的蒸汽裂解技术,获得再电气化下炼化一体化新的技术路线和创新发展空间。文中指出:通过电供能代... 通过对传统炼化一体化流程的思考,本文提出以纵向串联模式分析温度如何强化炼化过程,以横向并联思维归纳炼化工艺。提出通过电供能重构传统的蒸汽裂解技术,获得再电气化下炼化一体化新的技术路线和创新发展空间。文中指出:通过电供能代燃料炉,电烯氢技术及干重整技术不仅使传统的炼油厂和烯烃厂节能减排绿色低碳转型,电供能置换出的干气制合成气及氢用于氢冶金还原铁,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及利用(CCUS),甲醇及汽车生产,也使中国钢铁产业同时脱碳,促进中国CCUS及氢能汽车产业发展,支撑中国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烯氢 炼化一体化 氢能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封存及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矿化及吸收-矿化一体化(IAM)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7
作者 王中辉 苏胜 +7 位作者 尹子骏 安晓雪 赵志刚 陈逸峰 刘涛 汪一 胡松 向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18-2327,共10页
为避免温室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CO_(2)减排已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CO_(2)矿物碳酸化作为一种有潜力的CO_(2)减排技术,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CO_(2)矿物碳酸化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干法碳酸化、直接湿法碳酸化以及间接碳酸化等不同工艺过... 为避免温室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CO_(2)减排已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CO_(2)矿物碳酸化作为一种有潜力的CO_(2)减排技术,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CO_(2)矿物碳酸化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干法碳酸化、直接湿法碳酸化以及间接碳酸化等不同工艺过程。目前,CO_(2)直接或间接碳酸化方法面临的关键挑战是提升CO_(2)碳酸化反应动力学特性;反应速率慢、碳酸化效率较低是当前该技术的主要问题。传统CO_(2)胺类化学吸收法具有吸收速率快、吸收容量大和吸收剂能循环再生的优点,但能耗和运行成本较高。将CO_(2)胺类化学吸收法与CO_(2)碳酸化过程结合而开发的CO_(2)吸收-矿化一体化技术(IAM)不仅解决了传统工艺高能耗、低转化率的问题,而且使工艺流程简化、成本降低,有利于应用于工业化。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CO_(2)矿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比了各种工艺技术路线的不同特点,并分析指出加强对IAM工艺反应机理的研究以及开发出高效、经济的吸收剂和矿化原料,将是该工艺未来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矿物碳酸化 二氧化碳集与封存技术 吸收-矿化一体化技术 直接碳酸化 间接碳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差压模型的文丘里管气液两相CO_(2)流量测量
18
作者 张翼辰 张文彪 +1 位作者 李浩洋 宁晓阳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93-1503,共11页
为了实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条件下CO_(2)管道输送流量的准确测量,在液相为连续相的CO_(2)气液两相流工况下,基于虚高模型提出了一种利用文丘里管收缩段和扩张段差压比值的气液两相CO_(2)流量测量方法。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揭示了... 为了实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条件下CO_(2)管道输送流量的准确测量,在液相为连续相的CO_(2)气液两相流工况下,基于虚高模型提出了一种利用文丘里管收缩段和扩张段差压比值的气液两相CO_(2)流量测量方法。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揭示了差压比值与Lockhart-Martinelli(L-M)参数及液相虚高之间的对应规律。针对经典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使用迭代方法计算液气质量流量比的模型,实现了CO_(2)气液两相流分相流量的准确测量。在管道压力为4.9~5.2 MPa,温度为14~17℃,液气质量流量比在8.78~28.85的条件下,总质量流量测量相对误差优于±2.3%,液相流量相对误差优于±2.2%,气相流量相对误差优于±6.3%。结果表明基于双差压模型的文丘里流量计为气液两相CO_(2)流量测量提供了一种简单可靠、经济实用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与封存 二氧化碳 仪表 气液两相流 文丘里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钢铁行业CCUS技术的减排潜力分析
19
作者 苗青 雷涯邻 +5 位作者 闫锋 陈文会 欧阳欣 张安 刘志晓 邵振权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91,共11页
【目的】钢铁行业CO_(2)排放占中国总排放的16%,实现“双碳”目标面临挑战。本研究聚焦于CCUS在钢铁行业的适用性评估,旨在明确示范区域及技术经济可行性,为行业低碳转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粗钢生产全流程,系统解析各环节CO_(2... 【目的】钢铁行业CO_(2)排放占中国总排放的16%,实现“双碳”目标面临挑战。本研究聚焦于CCUS在钢铁行业的适用性评估,旨在明确示范区域及技术经济可行性,为行业低碳转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粗钢生产全流程,系统解析各环节CO_(2)排放源特征,从捕集技术成熟度、减排潜力及经济性三个维度综合筛选重点捕集环节,并量化其排放量与捕集潜力;进一步构建企业级技术经济评价模型与源汇匹配模型,系统评估CCUS全流程的成本效益、减排潜力及空间分布规律,并结合中国区域地质封存潜力,提出优势示范区的筛选标准与方法。【结果】①长流程炼钢年CO_(2)排放高达17.08亿t,其中烧结、高炉炼铁、炼焦三大工艺环节的CO_(2)捕集潜力达11.55亿t/年,CO_(2)源集中分布于华北、东北及华东地区。②河北、山东、江苏、山西等省份与具备良好CO_(2)埋存潜力的渤海湾盆地、苏北盆地及临汾盆地形成源汇匹配组合,其CO_(2)管道运输以250 km短距离为主。③综合CCUS全流程成本与捕集潜力分析表明,河北、山西、江苏三省的CO_(2)捕集潜力约为3.4亿t/年,全流程成本低于450元/t,技术经济优势显著。【结论】中国钢铁行业CCUS技术的早期示范应优先聚焦于河北、山西、江苏等区域,通过源汇匹配的优化设计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减排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行业 二氧化碳利用与封存 减排潜力 源汇匹配 技术经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泥基材料的CO_(2)矿化封存利用技术综述 被引量:23
20
作者 李林坤 刘琦 +2 位作者 黄天勇 李扬 彭勃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78-86,共9页
为了减缓水泥行业排放的CO_(2)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基于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技术,通过CO_(2)与水泥基材料中含Ca^(2+)和Mg^(2+)的胶凝材料及其水化产物之间的矿化反应,将CO_(2)以无机碳酸盐形式封存在水泥基材料中。在实现封... 为了减缓水泥行业排放的CO_(2)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基于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技术,通过CO_(2)与水泥基材料中含Ca^(2+)和Mg^(2+)的胶凝材料及其水化产物之间的矿化反应,将CO_(2)以无机碳酸盐形式封存在水泥基材料中。在实现封存CO_(2)的同时,因其矿化产物(主要为碳酸钙和无定形SiO_(2))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填充效应以及成核效应,CO_(2)矿化处理后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得到有效提高,短时间内获得了具有高性能的水泥基材料。本文总结了现阶段CO_(2)在水泥基材料中矿化封存利用的研究进展,从混凝土矿化养护过程中不同胶凝材料与CO_(2)的反应特性、再生骨料CO_(2)矿化强化处理对其微观结构和性能影响以及水泥基材料矿化封存CO_(2)的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该技术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封存与利用 矿化封存 水泥基材料 二氧化碳矿化养护 再生骨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