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分解的工业二氧化碳强度驱动因素分析——以新疆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李磊 刘继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38,共5页
新疆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对与能耗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研究其背后的驱动因素,能够为有的放矢地制订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提供重要的实证依据。文章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方法,对新疆工业二氧... 新疆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对与能耗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研究其背后的驱动因素,能够为有的放矢地制订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提供重要的实证依据。文章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方法,对新疆工业二氧化碳强度变动的分解结果表明:1994~2001年工业二氧化碳强度略有上升,其正向驱动因素是部门结构和行业结构,负向驱动因素是能耗强度和能耗结构;2002~2007年二氧化碳强度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能耗强度的上升,能耗结构、部门结构和行业结构虽有负向贡献但相对较小。此外,各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强度普遍呈上升趋势,主要资源型工业行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滞后是新疆工业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 二氧化碳强度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CF模型的城市人口规模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2
作者 田丽君 晁晖 +1 位作者 王春磊 焦琳琳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3-191,共9页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在控制其他驱动变量的条件下,研究某种因子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影响效应仍然面临一定挑战。该文首先以中国地级市尺度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数据源,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方法...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在控制其他驱动变量的条件下,研究某种因子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影响效应仍然面临一定挑战。该文首先以中国地级市尺度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数据源,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别分析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相关性;其次,构建贝叶斯因果森林(Bayesian causal forest,BCF)模型,在控制混杂因子的基础上,得到了2005—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因果效应,结果呈现出“U”型曲线特征,探究了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最后,基于上述分析,针对不同地区提出合理减排政策建议。研究可为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空间异质性 空间相关性 贝叶斯因果森林模型 因果效应 城市人口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分析 被引量:101
3
作者 刘华军 赵浩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6-50,共5页
本文采用IPCC的方法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省际层面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Dagum(1997)提出的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演变态势。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 本文采用IPCC的方法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省际层面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Dagum(1997)提出的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演变态势。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呈增大趋势,但并不明显;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对地区差异贡献率增加,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变化不明显,超变密度贡献率呈下降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地区差异 基尼系数 Dagu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贸易竞争力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兵兵 田曦 朱晶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1-68,共8页
首先通过构建的两国家理论模型,对贸易竞争力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解析。然后,基于全球66个国家(或地区)的跨国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贸易竞争力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针对全样本国家,贸易... 首先通过构建的两国家理论模型,对贸易竞争力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解析。然后,基于全球66个国家(或地区)的跨国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贸易竞争力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针对全样本国家,贸易竞争力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倒"U"型关系;从国家分类来看,贸易竞争力的非线性变化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特征,上述结论在发展中国家成立,而在发达国家并不成立;分阶段来看,针对同一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阶段不同,贸易竞争力的非线性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同质性。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其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依然具有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竞争力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倒“U”型 全球价值链 国际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视角下经济增长、城镇化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关系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降斌 刘秋明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4-188,共5页
本文基于STIRPAT理论模型,以我国2003-2017年30个省域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来研究分析经济增长、城镇化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强... 本文基于STIRPAT理论模型,以我国2003-2017年30个省域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来研究分析经济增长、城镇化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促进作用,两者关系处在EKC曲线上升阶段,且达到曲线顶峰仍需一定时间;城镇化水平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产生抑制作用,得益于我国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促使我国城镇化走向绿色发展道路;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均产生促进作用,科技水平提升对我国碳排放环境具有很大的改善作用;经济增长、城镇化、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作用程度不大,均以直接效应为主,但科技水平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程度要远大于直接效应的作用程度。实证研究结论对我国经济实现稳步增长,高效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及深入推进清洁能源转型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城镇化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空间效应 空间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双向FDI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路正南 罗雨森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1-84,共4页
文章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外商直接投资(IFDI)、对外直接投资(OFDI)和二者与环境规制变量的交互项,分析中国双向FDI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双向FDI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呈现区域非均衡的特征。IFDI和环... 文章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外商直接投资(IFDI)、对外直接投资(OFDI)和二者与环境规制变量的交互项,分析中国双向FDI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双向FDI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呈现区域非均衡的特征。IFDI和环境规制的交互项对二氧化碳强度的影响在西部地区显著为正。OFDI和环境规制的交互项对二氧化碳强度的影响在东部和东北地区显著为负,在西部地区却显著为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FDI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环境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浙沪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承龙 周德群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9,共6页
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0%~45%,这实际上要求CO_2排放强度应是收敛态才能完成预期目标。江苏、浙江和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研究苏浙沪的CO_2排放强度收敛性主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以... 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0%~45%,这实际上要求CO_2排放强度应是收敛态才能完成预期目标。江苏、浙江和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研究苏浙沪的CO_2排放强度收敛性主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以空间为主轴的传统收敛模型主要探讨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趋同性,并不反映CO_2排放强度收敛随时间变化的向下趋势。故而将收敛模型中的比较基期改为动态的后向移动平均期,修正为以时间为主轴的收敛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江苏、浙江和上海CO_2排放强度在长时间尺度呈现出波浪式σ收敛趋势,但是在短时间尺度下的江苏、浙江和上海的CO_2排放强度收敛不连续,即江苏、浙江和上海的CO_2排放强度在时间轴上不具有严格的σ收敛;上海CO_2排放强度存在β绝对收敛;在产业结构、人均GDP和固态能源比重等变量控制作用下,江苏省CO_2排放强度存在条件收敛;在产业结构、人均GDP和外商投资比重等变量控制作用下,浙江省CO_2排放强度存在条件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绝对收敛 条件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制造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被引量:7
8
作者 姚西龙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65,161-162,共7页
为了测算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制造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利用改进的份额转换模型对制造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变动率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技术进步,年平均贡献率为88.146%... 为了测算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制造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利用改进的份额转换模型对制造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变动率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技术进步,年平均贡献率为88.146%,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的技术效应较大;行业结构效应也对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年平均贡献率为6.414%,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的结构效应最为明显;能源结构对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年贡献率为4.049%,其他效应对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效应 能源结构效应 行业结构效应 制造业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减排的双赢路径分析 被引量:42
9
作者 何建坤 卢兰兰 王海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17,共9页
实现《巴黎协定》下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目标,要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相结合,促使各国走上"发展"和"减碳"双赢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其核心指标是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也就是大幅度提升单位... 实现《巴黎协定》下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目标,要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相结合,促使各国走上"发展"和"减碳"双赢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其核心指标是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也就是大幅度提升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产出效益。一方面要大力节能,提高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同时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减少终端能源需求,从而降低单位GDP的能源强度;另一方面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结构的低碳化,降低单位能耗的二氧化碳强度。实现控制温升不超过2℃目标,全球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年下降率2030年前需尽快达到4%以上,但按目前趋势只有2%左右,各国都必须加大能源变革的经济转型力度。中国实现在《巴黎协定》下提出的203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年下降率要持续维持4%以上。并将不断加大力度,在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同时,促使二氧化碳排放早日达峰,从而为促进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协调共赢的低碳发展路径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能源变革 低碳发展 GDP的二氧化碳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的动态分解研究——基于“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67,143-144,共8页
针对"十二五"规划中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7%的目标,设定两种分解路径——等比路径和等差路径,采用数理经济学理论,将之分别对应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项指标的幂函数路径和对数函数路径。根据1990~2007年全球主要... 针对"十二五"规划中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7%的目标,设定两种分解路径——等比路径和等差路径,采用数理经济学理论,将之分别对应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项指标的幂函数路径和对数函数路径。根据1990~2007年全球主要地区和中国的历史经验数据,对上述两个函数的参数进行模拟,并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路径进行预测。研究发现,幂函数最优路径比国际经验对应的最优路径更为激进;幂函数最优路径比对数函数最优路径更为灵活,但后者减排潜力更大。若走对数函数路径,在远期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7%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到2038年我国将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峰值,之后便逐步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动态分解 能源战略 减排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外商直接投资的计量经济研究——以东中西部地区为研究视角 被引量:1
11
作者 任晓燕 杨水利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2-378,共7页
为了分析我国CO2排放强度与外商直接投资额之间的关系,以东中西部地区1997—2011年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CO2排放总量,采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CO2排... 为了分析我国CO2排放强度与外商直接投资额之间的关系,以东中西部地区1997—2011年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CO2排放总量,采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CO2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加并不会引起CO2排放强度的增加,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等原因使得三个地区均实现了低碳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外商直接投资 协整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溢出、双向FDI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12
作者 路正南 罗雨森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基于文献综述发现双向FDI(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可能同时具有“污染光环效应”和“污染避难效应”。因此,选择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市(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通过莫兰指数(Moran... 基于文献综述发现双向FDI(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可能同时具有“污染光环效应”和“污染避难效应”。因此,选择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市(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通过莫兰指数(Moran’s I)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刻画,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双向FDI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与双向FDI都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中国双向FDI对本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均显著为正;中国双向FDI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抑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增加。最后,提出了合理利用双向FDI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典型碳酸盐岩流域风化碳汇的影响——以云南小江岩溶流域研究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长礼 林良俊 +7 位作者 宋超 王秀艳 侯宏冰 张云 王俊坤 姜建梅 王晶晶 裴丽欣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79-488,共10页
地球陆地岩石的风化过程要消耗大气或土壤中的CO2,成为大气CO2巨大的汇。以中国云南小江流域为例,研究了典型岩溶地区碳酸盐岩风化吸收CO2(碳汇)强度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选择了有代表性的12块土地及其利用变化的25个地下水监测点... 地球陆地岩石的风化过程要消耗大气或土壤中的CO2,成为大气CO2巨大的汇。以中国云南小江流域为例,研究了典型岩溶地区碳酸盐岩风化吸收CO2(碳汇)强度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选择了有代表性的12块土地及其利用变化的25个地下水监测点,分析了1982年、2003年这些监测点的600多组地下水化学监测数据。12块土地利用变化中,有4块为林地变耕地,3块未利用地变耕地,4块未利用地变林地,1块为林地变建设用地。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土地利用变化后,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极大;第二,将风化过程中吸收大气或土壤中CO2的那部分C(用HCO3-表示)与整个风化过程中参与风化的全部C的百分比,定义为碳酸盐岩化学风化对土壤或大气CO2吸收强度(简写为CIS,%),推出了计算式子为CIS(%)=100×[1-(Ca2++Mg2+)total waters)/HCO3-total waters]。估算了4种土地利用类型从1982年到2003年22年间CIS的变化值。结果是,(1)林地的CIS比未利用地高,前者为48.84%,后者47.66%;(2)未利用地转变为耕地后,CIS平均减少了7.85%;林地转变为耕地后,CIS平均减少了8.59%;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后,CIS平均减少了1.66%,而未利用地转变为林地后,CIS平均增加了1.74%。(3)讨论了土地利用变化对CIS的影响机理,如未利用地或林地变为耕地后,(NH4)2PO4、CO(NH2)2、NH4NO3、(NH4)2SO4等氮肥的大量使用,硝化后产生的硝酸等干扰或抵消了碳酸对碳酸盐岩化学风化作用,导致了岩溶地下水中Ca2+,Mg2+离子的相对增多,HCO3-离子相对减少,促使CIS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吸收强度 土地利用变化 化学风化 喀斯特地区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的有效能量及CO_2排放强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曦 刘振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265-2269,共5页
与天然气、石油、煤等常规化石能源以富集态赋存、以赋存态开采不同,天然气水合物大都以固态分散赋存于地层的孔隙中,对其中所含天然气的开采要求水合物的原位分解。天然气水合物原位分解需要能量输入,既包括水合物的分解焓,也包括水合... 与天然气、石油、煤等常规化石能源以富集态赋存、以赋存态开采不同,天然气水合物大都以固态分散赋存于地层的孔隙中,对其中所含天然气的开采要求水合物的原位分解。天然气水合物原位分解需要能量输入,既包括水合物的分解焓,也包括水合物和多孔地层(介质)升温所需的热量。由于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条件差异很大,开采时水合物和多孔地层升温所需的热量不同,一些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的可利用能量(有效能量)会远低于常规天然气,单位有效能量所产生的总CO2排放量甚至会高于石油和煤。为了量化认识这个现象,本文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能耗的热力学计算,分析了水合物赋存状况与产出天然气的有效(净)能量的关系,计算和讨论了不同赋存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在热能利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并与常规化石能源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赋存状况 有效能量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部市场需求与企业环境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佟家栋 赵思佳 冯祥玉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30,共15页
本文使用CPEII-BACI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中国海关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数据构成的2000—2010年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面板数据,对外部市场需求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环境绩效的效果及作用机理展开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市场需求增... 本文使用CPEII-BACI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中国海关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数据构成的2000—2010年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面板数据,对外部市场需求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环境绩效的效果及作用机理展开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市场需求增加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污染物排放强度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这主要源于外需上升引起了企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投入强度的扩大,而绿色创新效应的影响不明显,但外需会促进企业出口产品结构“清洁化”发展,这有利于企业环境绩效的改善。除此之外,外需扩大对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资本密集型行业和以发展中经济体为主要出口对象的企业的环境污染排放强度负面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市场需求 综合污染物排放强度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能源投入 产品结构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业开放是否能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碳减排 被引量:4
16
作者 佟家栋 赵思佳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20,共18页
随着“双碳”时代的到来,中国生态文明发展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本文以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生产和污染数据为基础,采用部门法测算了企业层面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并详细探讨了服务业开放政策与下游制造业企业二氧... 随着“双碳”时代的到来,中国生态文明发展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本文以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生产和污染数据为基础,采用部门法测算了企业层面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并详细探讨了服务业开放政策与下游制造业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通过研究发现,平均而言,服务业开放水平每提高1%,制造业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约0.25%。机制分析显示,服务业开放水平提高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这主要是由于服务业开放可以通过制造业企业要素结构清洁化、技术升级、高碳排放行业资源配置改善等促使制造业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服务业开放的制造业低碳效应对环境规制较弱地区的企业、大中型企业和高技术企业的影响更加突出;服务业开放与地区要素市场扭曲对制造业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互相增补的关系。本文研究结论为继续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来助力制造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服务业开放 要素结构清洁化 技术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业低碳经济演进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建中 袁小量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8-141,共4页
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选取工业能源消耗量、工业能耗强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工业碳生产力等指标分析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三个阶段的低碳演进特征,并根据1985~2008年中国工业经济数据通过回归分析预测工业低碳经... 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选取工业能源消耗量、工业能耗强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工业碳生产力等指标分析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三个阶段的低碳演进特征,并根据1985~2008年中国工业经济数据通过回归分析预测工业低碳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从1985~2008年尽管能源消费量和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工业能耗强度呈下降趋势,工业碳生产能力提高,工业能耗强度的降低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贡献度较大,基于此提出了促进中国工业低碳发展的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工业能耗强度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碳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