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碳埋存井筒的腐蚀行为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志超 柏明星 陈巧珍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57,61,共5页
通过室内二氧化碳腐蚀试验研究了二氧化碳存井筒完整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二氧化碳腐蚀使井筒水泥环中的纤维状或无定形硅酸盐凝胶(CSH)、Ca(OH)_(2)等碱性矿物溶解,弱凝胶、棒状高孔隙度的CaCO_(3)矿物沉淀,最终导致水泥环的强度和... 通过室内二氧化碳腐蚀试验研究了二氧化碳存井筒完整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二氧化碳腐蚀使井筒水泥环中的纤维状或无定形硅酸盐凝胶(CSH)、Ca(OH)_(2)等碱性矿物溶解,弱凝胶、棒状高孔隙度的CaCO_(3)矿物沉淀,最终导致水泥环的强度和胶结性能变差,渗透率增加,井筒完整性遭到破坏。且随着二氧化碳温度、分压的增加和腐蚀时间的延长,水泥环的腐蚀加剧,封存井井筒完整性降低。在设计二氧化碳封存井时,应注意在高温、高二氧化碳分压腐蚀井段采用抗腐蚀水泥,防止腐蚀引起井筒密封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埋存 室内试验 腐蚀因素 井筒完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气候变暖及二氧化碳埋存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0
2
作者 江怀友 沈平平 +3 位作者 宋新民 胡永乐 李治平 郭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23-328,共6页
由于CO2大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21世纪环境保护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全球气温上升控制目标比工业革命前水平高2℃以内,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捕获和埋存废气中的CO2是避免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要求CO... 由于CO2大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21世纪环境保护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全球气温上升控制目标比工业革命前水平高2℃以内,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捕获和埋存废气中的CO2是避免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要求CO2须埋存几百或几千年。埋存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小、成本较低且遵守国际法规。CO2地下埋存的主要场所是枯竭的油气藏、深部的盐水储集层、不能开采的煤层和深海等。CO2地下埋存可应对因能源需求增长和CO2排放量增加带来的挑战,必将为全球资源及环境的高水平、高效益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二氧化碳埋存 枯竭油气藏 深部盐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技术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66
3
作者 宋新民 王峰 +2 位作者 马德胜 高明 张云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6-218,共13页
全面梳理中国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CCUS-EOR)攻关探索、矿场试验、工业化应用3个阶段发展历程,系统阐述近年来在CO_(2)驱油机理和矿场实践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认识和相应的CCUS-EOR工程配套技术成果,指出未来发展前景。经过近60年... 全面梳理中国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CCUS-EOR)攻关探索、矿场试验、工业化应用3个阶段发展历程,系统阐述近年来在CO_(2)驱油机理和矿场实践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认识和相应的CCUS-EOR工程配套技术成果,指出未来发展前景。经过近60年的探索攻关,创新发展了适合中国陆相沉积油藏的CO_(2)驱油与埋存理论,提出C7—C15也是影响CO_(2)与原油混相的重要组分的新认识,在矿场试验中验证了CO_(2)快速恢复地层能量、大幅提高区块产能和采收率等机理。创建了陆相沉积油藏CCUS-EOR油藏工程设计技术,形成了以保持混相提高驱油效率、均匀驱替提高波及效率为重点的油藏工程参数设计及井网井距优化设计技术,初步形成了CO_(2)捕集、注采工艺、全系统防腐、埋存监测等全流程配套技术。为实现CO_(2)的高效利用和永久埋存,需将油水过渡带油藏统筹考虑,由单油藏升级到构造整体控制区域的规模化CO_(2)驱油与埋存,在构造高部位实施注CO_(2)稳定重力驱,利用CO_(2)开采油水过渡带油藏,超前进行微生物促使残余油、CO_(2)转甲烷等储备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CCUS-EOR) 驱油机理 理论 注采工艺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地质埋存中套管-水泥环-地层二维模型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宋力 谭雨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8-293,356,共6页
在二氧化碳被注入地层过程中,井下温度和流体压力的变化会导致套管-水泥环-地层模型发生渗透性变化,从而导致二氧化碳泄漏。针对此问题,本文通过计算机软件FLAC,建立了套管-水泥环-地层的二维模型,并分析了界面处的温度变化、流体压力... 在二氧化碳被注入地层过程中,井下温度和流体压力的变化会导致套管-水泥环-地层模型发生渗透性变化,从而导致二氧化碳泄漏。针对此问题,本文通过计算机软件FLAC,建立了套管-水泥环-地层的二维模型,并分析了界面处的温度变化、流体压力、固体变形对二维模型的影响,给出了当界面处发生拉伸破坏时孔底内压与界面破坏单元数目的变化关系,得到安全系数随井筒内部压力变化关系:当压力介于8 MPa和750 MPa之间时,安全系数的绝对值大于1,此时二氧化碳注入将处于安全状态,否则将会发生渗漏的风险。以此结果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 套管 水泥环 渗漏 压力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极埋存情景下二氧化碳驱油极限采收率探讨 被引量:22
5
作者 廖广志 何东博 +9 位作者 王高峰 王连刚 王正茂 苏春梅 秦强 白军辉 胡占群 黄志佳 王锦芳 王胜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62-1268,共7页
基于国内外CO_(2)驱油矿场实践启示,探讨终极埋存情景下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利用与埋存(CCUS-EOR)开发方式的采收率问题。碳中和背景下,向地质体注入CO_(2)应追求永久埋存,CCUS-EOR成为一种终极开发方式,应追求采收率最大化,为此提出了CO... 基于国内外CO_(2)驱油矿场实践启示,探讨终极埋存情景下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利用与埋存(CCUS-EOR)开发方式的采收率问题。碳中和背景下,向地质体注入CO_(2)应追求永久埋存,CCUS-EOR成为一种终极开发方式,应追求采收率最大化,为此提出了CO_(2)驱油极限采收率概念,明确其与终极采收率、经济合理采收率概念的内涵区别,指出实现极限采收率已具备成熟配套的CCUS-EOR全流程技术基础。根据吉林油田黑79北小井距CO_(2)驱先导试验等国内外CO_(2)驱油项目生产实际数据,回归得到了混相气驱采收率与累计注入量的经验关系式;结合气驱增产倍数概念,建立了任意混相程度下CO_(2)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计算的油藏工程方法。累计注气量为1.5倍烃类孔隙体积时,采出程度与极限采收率的相对偏差小于5%,绝对差值小于2.0个百分点。基于扩大波及体积技术的大孔隙体积倍数注入是逼近CCUS-EOR极限采收率的必要条件,需从大孔隙体积注入方案设计、提高混相程度和持续扩大波及体积3个方面入手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终极 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利用与(CCUS-EOR) 极限采收率 注气量 波及体积 混相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地质埋存中固井结构损伤因素 被引量:2
6
作者 谭雨 李宏 宋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50-1054,共5页
针对二氧化碳注入地层过程,综述固井结构随流压增加完整性遭受破坏形成渗漏途径的力学影响因素,采用计算机软件FLAC和FLAC3D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套管-水泥环-地层及其间界面胶结良好情况下的三维模型.给出随孔底套管内压升高,水泥环受... 针对二氧化碳注入地层过程,综述固井结构随流压增加完整性遭受破坏形成渗漏途径的力学影响因素,采用计算机软件FLAC和FLAC3D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套管-水泥环-地层及其间界面胶结良好情况下的三维模型.给出随孔底套管内压升高,水泥环受剪切或拉伸破坏的分析方法,得到孔底内压与水泥环安全系数的关系;给出流体侵入界面持续开裂情况的分析方法,建立相应的轴对称模型,得到孔底内压与界面破坏单元数目及其安全系数的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 套管 水泥环 渗漏 结构完整性 压力 界面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咸水层析盐现象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郭会荣 陈颖 +2 位作者 吕万军 蔺琳琳 李兰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4-149,共6页
把CO2注入深部咸水层进行埋存,是减缓温室效应的一个重要途径。CO2注入地下咸水层后咸水中析出的盐会堵塞地层孔隙而严重影响注入效率。理解析盐产生的条件、发生的过程以及盐在孔隙结构中的分布对含水层孔渗性的影响十分必要。在总结... 把CO2注入深部咸水层进行埋存,是减缓温室效应的一个重要途径。CO2注入地下咸水层后咸水中析出的盐会堵塞地层孔隙而严重影响注入效率。理解析盐产生的条件、发生的过程以及盐在孔隙结构中的分布对含水层孔渗性的影响十分必要。在总结国内外CO2注入地下咸水层析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析盐发生的条件及析盐效应,指出需要通过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毛细压力、重力、黏滞力协同影响下不同的多相流动体制对析盐过程的控制,把握析盐现象的发生、分布及其对介质孔渗性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 咸水层 析盐 注入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家寨气田CO_(2)地质封存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罗瑜 母若愚 +4 位作者 张婷婷 秦楠 周俊豪 甘泉 李波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8,共8页
基于罗家寨嘉陵江组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利用FLAC3D-TOUGHREACT模拟评估了CO_(2)注入地层后的地质压力、储层物性变化和CO_(2)运移规律等。结果表明,在CO_(2)注入的10年间,CO_(2)的注入提高了整个地层压力,高压场以注入井为中心呈现梯度... 基于罗家寨嘉陵江组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利用FLAC3D-TOUGHREACT模拟评估了CO_(2)注入地层后的地质压力、储层物性变化和CO_(2)运移规律等。结果表明,在CO_(2)注入的10年间,CO_(2)的注入提高了整个地层压力,高压场以注入井为中心呈现梯度递减向四周扩大。储层的孔渗性随着CO_(2)的注入逐渐增大,而盖层物性未发生明显变化。CO_(2)羽流主要在中间储层中运移,未突破上下盖层。此外,通过模拟研究发现嘉陵江组的CO_(2)总封存量为3.211×10^(7)kg。结果说明嘉陵江组所选层位可有效封存C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埋存 枯竭气藏 数值模拟 嘉陵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咸含水层埋存CO_2储存容量初步估算 被引量:15
9
作者 巫润建 李国敏 +2 位作者 黎明 许志刚 曾荣树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0-104,共5页
沉积盆地深部存在体积巨大的咸含水层,是很好的埋存CO2的地质储体。可靠合理的估计CO2储存容量是选择场址的重要前提。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评价CO2储存容量是金字塔评价方法。松辽盆地咸含水层岩性以白垩系的嫩江组砂岩和青山口组砂岩... 沉积盆地深部存在体积巨大的咸含水层,是很好的埋存CO2的地质储体。可靠合理的估计CO2储存容量是选择场址的重要前提。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评价CO2储存容量是金字塔评价方法。松辽盆地咸含水层岩性以白垩系的嫩江组砂岩和青山口组砂岩为主,空隙发育较好,盖层连续完整且封闭良好,决定了其可以作为储存CO2的地质储体。以松辽盆地为实例,估算了咸含水层CO2理论储存容量大约为6916G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下 沉积盆地 咸含水层 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沉积盆地咸水层CO_2埋存场地选址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洋 成建梅 +2 位作者 徐付桥 赵静 赵锐锐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52,共7页
为了优化咸水层CO2埋存场地的选址工作,本文针对陆相沉积盆地咸水层CO2埋存场地选址相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经研究认为:CO2地质埋存场地选址与油气勘探工作的结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储盖条件考虑,应优先考虑在滩坝相和河流三角... 为了优化咸水层CO2埋存场地的选址工作,本文针对陆相沉积盆地咸水层CO2埋存场地选址相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经研究认为:CO2地质埋存场地选址与油气勘探工作的结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储盖条件考虑,应优先考虑在滩坝相和河流三角洲前缘相分布区实施后续场地选址工作,而针对盆地类型,结构简单的盆地如坳陷盆地一般更适宜CO2的埋存;从圈闭适宜性分析,规模较大、储层渗透性较好的透镜体岩性圈闭是潜在的CO2埋存场地,由于水动力圈闭和断层圈闭涉及复杂的地下水动力场、CO2参与下复杂的地球化学反应和岩体力学稳定性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以论证其作为CO2埋存场地的可行性,而背斜是良好的圈闭类型;从勘探程度条件考虑,若其他影响因素空间差异不明显,应优先选取圈闭预探和评价阶段被核销或放弃的圈闭以及未实施预探工作的区域进行后续场地选址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 陆相沉积盆地 咸水层 场地选址 储盖条件 圈闭 勘探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