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凝胶改善二氧化硅颗粒薄荷醇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魏玉磊 郭鹏 +3 位作者 高云 刘群 张豪洋 邹立强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4-49,共6页
[目的]改善二氧化硅的薄荷醇吸附性能。[方法]采用二氧化硅吸附熔融薄荷醇油凝胶制备附香颗粒,探究棕榈油的添加比例对油凝胶硬度、保油率、热力学特性的影响。对比附香颗粒的微观形态、流动性能及其负载薄荷醇的包封率、贮藏稳定性和... [目的]改善二氧化硅的薄荷醇吸附性能。[方法]采用二氧化硅吸附熔融薄荷醇油凝胶制备附香颗粒,探究棕榈油的添加比例对油凝胶硬度、保油率、热力学特性的影响。对比附香颗粒的微观形态、流动性能及其负载薄荷醇的包封率、贮藏稳定性和释放特性,并评价油凝胶对二氧化硅颗粒的吸附性能改善作用。[结果]当棕榈油添加量为50%,80%时,油凝胶保油率均在90%以上,油凝胶的硬度和熔融峰值温度随棕榈油比例的提高而增大。微观结果显示,附香颗粒表面有油凝胶附着,薄荷醇包封率由73.43%提高至82.05%和91.19%,贮藏终点包封率由30.77%提高至69.83%和80.28%,且有效改善了薄荷醇的缓释性能。[结论]油凝胶能有效改善二氧化硅颗粒的薄荷醇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凝胶 薄荷醇 二氧化硅颗粒 包封率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HL-7702细胞黏附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潘涛 郭彩霞 +4 位作者 金明华 刘晓梅 刘颖 杜海英 孙志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2-736,共5页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HL-7702细胞黏附迁移能力的影响,为其安全性评价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的人正常肝细胞株HL-7702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暴露组,暴露浓度分别为12.5、25.0、50.0和100.0mg·L-1。采用透...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HL-7702细胞黏附迁移能力的影响,为其安全性评价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的人正常肝细胞株HL-7702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暴露组,暴露浓度分别为12.5、25.0、50.0和100.0mg·L-1。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DLS)对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进行观察。细胞处理24h后,细胞黏附实验检测细胞黏附能力;划痕修复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EM观察细胞对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摄取及颗粒在细胞内的分布。结果:TEM观察,纳米二氧化硅呈圆形,颗粒大小均匀一致,分散性良好,颗粒平均粒径为(67.42±5.69)nm。DLS法检测,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在无血清RPMI-1640培养液中水合粒径为(134.13±2.78)nm,而在含1%、5%和10%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的水合粒径明显增大。细胞黏附实验及划痕修复实验,与对照组比较,在无毒剂量下,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暴露组细胞的相对黏附率和损伤修复率明显下调(P<0.05),且随着作用浓度的升高下调作用愈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在无毒剂量作用下,纳米二氧化硅暴露组大量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已被细胞摄取,颗粒主要以成簇的形式分布于内吞小泡中或散在分布于胞质中,可见细胞膜凹陷、包裹吞噬纳米颗粒的过程。结论: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能够抑制HL-7702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 HL-7702细胞 细胞黏附 细胞迁移 细胞摄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带苯并[a]芘的纳米碳/二氧化硅颗粒引起大鼠氧化应激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华山 杨丹凤 +3 位作者 袭著革 杨在明 刘焕亮 李君文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70-374,共5页
通过人工制备载带B[a]P的纳米碳(C)和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采用气管滴注染毒方式,以7.5mg·kg-1(以体重计)的染毒剂量急性染毒大鼠,观察染毒24小时后载带B[a]P的纳米C/SiO2颗粒对机体产生氧化应激损伤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通过人工制备载带B[a]P的纳米碳(C)和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采用气管滴注染毒方式,以7.5mg·kg-1(以体重计)的染毒剂量急性染毒大鼠,观察染毒24小时后载带B[a]P的纳米C/SiO2颗粒对机体产生氧化应激损伤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急性染毒后大鼠外周血中反映机体脂质过氧化损伤程度指标的丙二醛(MDA)含量表现为染毒组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表明纳米颗粒诱发机体发生了氧化应激反应.在急性染毒后各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活力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载带B[a]P的纳米SiO2组除外);载带B[a]P的纳米SiO2组肺泡灌洗液中GSH-PX活力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与单纯纳米SiO2组和B[a]P组比较显著降低,推测与抗氧化酶的一过性增高有关;载带B[a]P的纳米C组肺泡灌洗液T-SOD活力与其单纯纳米C组和单纯B[a]P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由此表明载带B[a]P的复合纳米C/SiO2颗粒在致机体氧化损伤效应方面二者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颗粒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 苯并[A]芘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性二氧化硅颗粒的合成、表征及自组装微胶囊 被引量:2
4
作者 范顶进 喻玲玲 +1 位作者 尹杉杉 孙杰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7年第6期32-35,共4页
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AB)为结构导向剂、Brij-56为助表面活性剂,成功合成了一种两亲性介孔二氧化硅颗粒,通过XRD、FTIR、TEM、SE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以其为乳化剂稳定皮克林乳液自组装得到水包油型... 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AB)为结构导向剂、Brij-56为助表面活性剂,成功合成了一种两亲性介孔二氧化硅颗粒,通过XRD、FTIR、TEM、SE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以其为乳化剂稳定皮克林乳液自组装得到水包油型微胶囊。结果表明,该两亲性介孔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具有大量的孔道样结构,大小较为均一,平均直径约100~110nm;自组装微胶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直径约100~50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性 二氧化硅颗粒 合成 表征 皮克林乳液 自组装 微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二氧化硅颗粒表面的疏水改性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储鸿 倪忠斌 +1 位作者 刘机关 陈明清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309-311,327,共4页
比较了硬脂酸钠、四乙氧基硅烷以及乙烯基烷氧基硅烷/丙烯酸缩水甘油醚复合改性球形SiO2的改性效果。对改性前后SiO2颗粒样品的接触角、含水率、吸油值以及环氧树脂分散液黏度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改性剂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SiO2表... 比较了硬脂酸钠、四乙氧基硅烷以及乙烯基烷氧基硅烷/丙烯酸缩水甘油醚复合改性球形SiO2的改性效果。对改性前后SiO2颗粒样品的接触角、含水率、吸油值以及环氧树脂分散液黏度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改性剂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SiO2表面的疏水性,其中复合改性后SiO2样品的亲油性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固化后的复合材料断面观察发现:复合改性SiO2颗粒与环氧树脂间的界面模糊,表明其亲合性明显优于未改性SiO2。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改性SiO2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增加了35%,弯曲强度增加了42%,而硬脂酸钠改性却弱化了界面作用,复合材料的强度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颗粒 表面改性 疏水性 拉伸强度 弯曲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亲水性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稳定范德华乳液 被引量:3
6
作者 樊晔 王俏瑶 方云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70-1575,共6页
利用未修饰的高亲水性纳米二氧化硅颗粒(SiO_(2)NPs)在其等电点附近制备了范德华乳液。结果表明,在等电点(pH 2.7)下,SiO_(2)NPs借助高速均质与油/水界面剧烈混合,并受范德华引力的驱动逼近界面,在SiO_(2)NPs质量分数0.5%、水相体积分数... 利用未修饰的高亲水性纳米二氧化硅颗粒(SiO_(2)NPs)在其等电点附近制备了范德华乳液。结果表明,在等电点(pH 2.7)下,SiO_(2)NPs借助高速均质与油/水界面剧烈混合,并受范德华引力的驱动逼近界面,在SiO_(2)NPs质量分数0.5%、水相体积分数50%的条件下稳定为平均粒径244μm的O/W型范德华乳液。增加SiO_(2)NPs的质量分数或减小油相体积分数可提高单位油滴界面附近的颗粒数,增大连续相黏度并促进乳液液滴之间形成三维网络结构,从而提高乳液稳定性。通过调节连续相的pH以促进SiO_(2)NPs表面的羟基发生质子化与去质子化的转变,可实现乳液3次pH响应乳化-破乳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德华乳液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 等电点 PH响应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锰功能基包覆二氧化硅颗粒的SOD活性研究
7
作者 荣喜才 潘志权 周红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6年第5期28-31,共4页
以5-甲基水杨醛和乙二胺为原料合成席夫碱化合物,用NaBH4将其还原,还原产物与3-溴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经水解反应后和锰离子配位得到一种锰配合物修饰的功能基固体颗粒。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及X-射线能谱对其结构进行... 以5-甲基水杨醛和乙二胺为原料合成席夫碱化合物,用NaBH4将其还原,还原产物与3-溴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经水解反应后和锰离子配位得到一种锰配合物修饰的功能基固体颗粒。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及X-射线能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用改进的四氮唑蓝法对其SOD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锰配合物修饰的功能基固体颗粒的SOD活性单位IC_(50)为0.055g·L^(-1),其具有SOD活性和循环使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夫碱 功能基 二氧化硅颗粒 SOD活性 锰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协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防滑和耐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郑占模 董从林 +1 位作者 袁成清 白秀琴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3-607,共15页
为了增强摩擦制动材料的防滑性能和耐磨性能,采用具有高强度的碳纤维(CF)和优异增摩性能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O_(2) NPs)改性聚氨酯(TPU)并制备新型SiO_(2) NPs/CF/TPU复合材料,探究不同质量分数SiO_(2) NPs和CF对复合材料表面在水润... 为了增强摩擦制动材料的防滑性能和耐磨性能,采用具有高强度的碳纤维(CF)和优异增摩性能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O_(2) NPs)改性聚氨酯(TPU)并制备新型SiO_(2) NPs/CF/TPU复合材料,探究不同质量分数SiO_(2) NPs和CF对复合材料表面在水润滑条件下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O_(2) NPs与摩擦副表面微粗糙峰之间的啮合作用将纯TPU材料的黏着磨损行为转变为磨粒磨损,摩擦系数从0.15增大到0.6,改善了复合材料的防滑性能,但降低了其耐磨性能.添加CF有利于改善复合材料在摩擦磨损过程中的失效行为,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另一方面,由于SiO_(2) NPs和CF的疏水性,改性复合材料的水接触角从67.55°增大到了112.10°,将亲水性TPU转变为疏水性复合材料,降低了水分子在摩擦表面的吸附性,削弱了水的润滑作用,进一步改善其在湿滑环境下的防滑性能.当SiO_(2) NPs和CF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和9%时,改性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稳定在0.5附近,平均摩擦系数增大了204.26%,与质量分数12%的SiO_(2) NPs改性复合材料相比,磨损率下降了96.28%,表现出优异的防滑与耐磨性能.该研究可为设计和制造在湿滑环境下具有优异防滑性能和耐磨性能的摩擦制动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碳纤维 热塑性聚氨酯 防滑性能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自噬激活的转录组分析及实验验证
9
作者 阮晨 吴冉 +2 位作者 王来友 杜佳 曹敬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48,I0009,共7页
为寻找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细胞自噬激活的调控蛋白,用20 nm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处理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株,对细胞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及试验.根据CCK-8方法测定的细胞死亡率及自噬Marker蛋白的表达量确定诱导时长,由此制备细胞样品并... 为寻找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细胞自噬激活的调控蛋白,用20 nm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处理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株,对细胞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及试验.根据CCK-8方法测定的细胞死亡率及自噬Marker蛋白的表达量确定诱导时长,由此制备细胞样品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分析预测,通过RNA干扰实验筛选具有自噬调控功能的蛋白质.研究结果表明,20 nm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处理细胞的较优诱导时间为24 h,自噬Marker蛋白LC3B-Ⅱ的表达随着纳米颗粒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高;在转录组测序结果中共筛选到295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基因参与多个自噬调控信号通路;通过RNA干扰实验和免疫印迹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干扰Arrdc4基因的表达可以降低细胞内LC3B-Ⅱ的表达水平.综合考虑所有实验结果,Arrdc4可能通过KEGG显著富集的信号通路影响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的细胞自噬,其调控机制仍有待深入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自噬 转录组 Arrdc4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纳米与微米颗粒作为固定化酶载体的生物效应 被引量:10
10
作者 石慧 何晓晓 +2 位作者 王柯敏 原茵 谭蔚泓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690-1695,共6页
分别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NPs)与微米颗粒(SiMPs)作为固定化载体,选择多聚酶牛肝过氧化氢酶(CAT)和单体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酶模型,通过考察酶固定化后在酶活回收率、热稳定性、酶促反应最适温度以及酶在水-有机溶剂混合体系中... 分别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NPs)与微米颗粒(SiMPs)作为固定化载体,选择多聚酶牛肝过氧化氢酶(CAT)和单体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酶模型,通过考察酶固定化后在酶活回收率、热稳定性、酶促反应最适温度以及酶在水-有机溶剂混合体系中催化能力的变化,对载体与酶所产生的生物效应差异进行了系统研究.酶活回收率结果表明,SiNPs显示出比SiMPs优越的对酶无选择性的高生物亲和性,而SiMPs则能使固定于其上的酶热稳定性大幅度提高,且二者都能使固定化酶在有机相中的稳定性得到明显增强.但酶促反应最适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不同类型的酶所产生的生物效应则表现出无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二氧化硅微米颗粒 固定化载体 生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与碳黑纳米颗粒红外漫反射光谱的测量与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晓占 唐崇敏 +3 位作者 刘自力 姚永毅 李瑞霞 吴大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1-294,共4页
用FTIR-FTS3000光谱仪和漫反射附件分别采集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炭黑纳米颗粒和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与碳黑纳米颗粒的不同配比的混合样品的红外漫反射光谱。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发现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红外漫反射光谱较之体材料有蓝移... 用FTIR-FTS3000光谱仪和漫反射附件分别采集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炭黑纳米颗粒和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与碳黑纳米颗粒的不同配比的混合样品的红外漫反射光谱。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发现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红外漫反射光谱较之体材料有蓝移和宽化现象,此现象可以用纳米粒子的小尺寸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来进行初步解释。而碳黑纳米颗粒因为其强吸光性的原因,实验中没有得到理想的光谱。混合样品中,碳黑纳米颗粒有一个最大吸收临界浓度,此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与碳黑纳米颗粒的质量比是100:20。在这个比例以内,碳黑纳米颗粒的特征峰位的F(R)函数与浓度符合朗伯-比尔定律。当碳黑纳米颗粒在体系中的含量超过这个比值,随着碳黑在体系中比例的增加,吸光度将不再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反射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碳黑纳米颗粒 蓝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响应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可控释放 被引量:9
12
作者 曹杰 何定庚 +2 位作者 何晓晓 王柯敏 赵应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4-918,共5页
选择带负电荷且溶解度和分子结构对pH值非常敏感的聚丙烯酸作为封堵分子,采用静电吸附的修饰方法,制备了pH响应的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利用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比表面积分析... 选择带负电荷且溶解度和分子结构对pH值非常敏感的聚丙烯酸作为封堵分子,采用静电吸附的修饰方法,制备了pH响应的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利用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比表面积分析等手段表征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以联钌吡啶染料分子作为模式客体分子,研究了pH调控下的模式客体分子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中的包裹及释放行为.结果表明,该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pH具有很好的响应性;在近中性条件下,带正电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吸附带负电的聚丙烯酸,导致介孔封堵,使包载的染料分子几乎无释放;客体分子的释放率随着pH值的降低而升高,当pH≤5时,染料分子显著释放,pH=1时客体分子的释放率高达98%,可以实现对包载客体分子的控制释放.该pH响应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载体具有制备简便、价格低廉和包载量大等优点,有望应用于药物的控制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控制释放 聚丙烯酸 pH响应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增强炭纤维/环氧树脂界面性能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凌云 刘璐琪 +2 位作者 汤龙程 高云 张忠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2-36,共5页
纤维与基体间的界面性能是决定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采用单纤维断裂实验方法研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炭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的增强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涂覆在炭纤维表面和均匀分散在环氧树脂基体中的二氧化... 纤维与基体间的界面性能是决定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采用单纤维断裂实验方法研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炭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的增强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涂覆在炭纤维表面和均匀分散在环氧树脂基体中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含量分别为4.9g/m2和25%(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均得到改善,界面抗剪强度相比纯树脂体系分别提高了10.0%和15.0%。通过对纤维断点处双折射光斑和样品断面形貌等信息分析,可知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并镶嵌到炭纤维表面沟槽中形成的锁扣结构是界面性能提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炭纤维 复合材料 界面抗剪强度 单纤维断裂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二氧化硅微颗粒的基因载体的制备新方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霞 何晓晓 +1 位作者 王柯敏 谭蔚泓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45-848,共4页
建立了一种基于二氧化硅微颗粒的基因载体的制备新方法.首先将正硅酸乙酯在乙醇和氨水环境下水解,合成得到二氧化硅微颗粒,然后通过静电作用将多聚赖氨酸修饰到硅微颗粒上,制备出可有效地结合DNA的基因载体.所制备的基因载体可将绿色荧... 建立了一种基于二氧化硅微颗粒的基因载体的制备新方法.首先将正硅酸乙酯在乙醇和氨水环境下水解,合成得到二氧化硅微颗粒,然后通过静电作用将多聚赖氨酸修饰到硅微颗粒上,制备出可有效地结合DNA的基因载体.所制备的基因载体可将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EGFP导入COS-7细胞中,实现了绿色荧光蛋白的高效表达.本方法简便、快速,在基因转染与基因治疗研究领域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颗粒 基因载体 多聚赖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号肽功能化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线粒体靶向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晓晓 袁媛 +3 位作者 石慧 王柯敏 何定庚 秦迪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376-2380,共5页
以N-(p-Maleimidophenyl)isocyanate(PMPI)为交联剂,将线粒体信号肽分子共价修饰到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表面,构建线粒体信号肽功能化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Zeta电位仪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修饰前后的二氧化硅纳米... 以N-(p-Maleimidophenyl)isocyanate(PMPI)为交联剂,将线粒体信号肽分子共价修饰到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表面,构建线粒体信号肽功能化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Zeta电位仪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修饰前后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信号肽可被成功修饰在纳米颗粒表面,并且纳米颗粒粒径在信号肽分子修饰前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以分离纯化的细胞核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考察了信号肽功能化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与分离纯化后的线粒体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线粒体信号肽修饰到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后依然保持良好的生物活性,能够介导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特异性识别及结合分离纯化的线粒体,从而为线粒体监测及其功能调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线粒体信号肽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颗粒对铜层的化学机械抛光性能
16
作者 龚剑锋 潘国顺 +1 位作者 周艳 刘岩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22,共5页
随着集成电路线宽变窄,要求铜互连表面具有更低的表面粗糙度,对化学机械抛光(CMP)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采用聚苯乙烯(PS)-二氧化硅(SiO2)复合颗粒作为铜层CMP的抛光磨粒,研究出PS-SiO2核壳结构的形成条件,分析新型抛光液体系中各颗粒含... 随着集成电路线宽变窄,要求铜互连表面具有更低的表面粗糙度,对化学机械抛光(CMP)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采用聚苯乙烯(PS)-二氧化硅(SiO2)复合颗粒作为铜层CMP的抛光磨粒,研究出PS-SiO2核壳结构的形成条件,分析新型抛光液体系中各颗粒含量、pH值等因素对Cu抛光效果的影响,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等手段探讨其中的抛光机制和颗粒残留等问题。结果表明:较之PS、SiO2颗粒抛光液,复合颗粒抛光液抛光Cu后,获得更大的去除和更好的表面质量,且与抛光过程中摩擦因数的关系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机械抛光 聚苯乙烯颗粒 二氧化硅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焰燃烧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团聚现象及流化特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春忠 汪齐方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3-167,共5页
利用氢氧焰燃烧合成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研究了其自发团聚现象及流化过程中的二次团聚行为,考察了流化床床层压降随操作气速和温度的变化,以及颗粒表面能及热处理温度对起始流化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范德华力等粘性力作用下,纳米二... 利用氢氧焰燃烧合成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研究了其自发团聚现象及流化过程中的二次团聚行为,考察了流化床床层压降随操作气速和温度的变化,以及颗粒表面能及热处理温度对起始流化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范德华力等粘性力作用下,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形成团聚体,团聚体粒度随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吸附水分的增多而增大;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在流化过程中,一次团聚体在流体力作用下进一步团聚形成二次团聚体;流化停止后二次团聚体解体,此时纳米二氧化硅的团聚行为与流化前无明显差异;热处理温度对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起始流化速度影响不大,但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起始流化速度随颗粒表面能的减小而显著降低,而且颗粒的表面处理对床层塌落与膨胀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 流态化行为 起始流化速度 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酸适配体封盖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用于肌红蛋白的检测 被引量:6
18
作者 高蕾 王青 +4 位作者 羊小海 王柯敏 邓鹏 张华 李志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7-192,共6页
利用核酸适配体封盖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构建了一种新型、简便及免标记的肌红蛋白定量检测方法.首先,用肌红蛋白核酸适配体将荧光小分子罗丹明6G封盖在介孔颗粒内,当存在目标物肌红蛋白时,由于介孔颗粒上的核酸适配体可特异性结合肌... 利用核酸适配体封盖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构建了一种新型、简便及免标记的肌红蛋白定量检测方法.首先,用肌红蛋白核酸适配体将荧光小分子罗丹明6G封盖在介孔颗粒内,当存在目标物肌红蛋白时,由于介孔颗粒上的核酸适配体可特异性结合肌红蛋白而脱离介孔颗粒表面,进而释放介孔颗粒内的罗丹明6G,使溶液荧光强度增强.实验结果表明,荧光强度与肌红蛋白的浓度呈正相关,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可实现对肌红蛋白的定量检测.该方法的检出限低至1.1 nmol/L,且选择性好,可满足临床医学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适配体 肌红蛋白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聚合物功能化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分离识别马兜铃酸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悦美 郭丽华 +3 位作者 李一峻 何锡文 陈朗星 张玉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37-1145,共9页
马兜铃酸是马兜铃科植物中含有硝基菲羧酸基团的一类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研究表明含有马兜铃酸的植物或植物衍生产品对人体有害,需要监测药物中马兜铃酸的存在。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目标物的高亲和力使其特别适合作为吸附剂... 马兜铃酸是马兜铃科植物中含有硝基菲羧酸基团的一类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研究表明含有马兜铃酸的植物或植物衍生产品对人体有害,需要监测药物中马兜铃酸的存在。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目标物的高亲和力使其特别适合作为吸附剂从混合物中去除和识别目标物。以SiO_(2)胶体纳米颗粒为基底,利用表面分子印迹的方法合成了核-壳结构SiO_(2)表面印迹纳米颗粒(SiO_(2)@MIP NPs)。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模板分子马兜铃酸Ⅰ和功能单体丙烯酸、甲基丙烯酸、2-乙烯基吡啶、丙烯酰胺及甲基丙烯酰胺的作用,发现2-乙烯基吡啶与马兜铃酸Ⅰ的作用最强,被选为制备印迹聚合物的单体。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仪、氮气吸附比表面分析仪对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TEM显示印迹纳米颗粒的粒径在270 nm左右,分子印迹层的厚度为35 nm,有利于模板分子的传输。TEM、FT-IR和热重分析仪的结果均证明实验成功合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实验进一步研究了印迹聚合物SiO_(2)@MIP NPs和非印迹聚合物SiO_(2)@NIP NPs的吸附性能,并结合SiO_(2)@MIP NPs和SiO_(2)@NIP NPs的比表面积和孔径测定数据,发现SiO_(2)@MIP NPs表面的印迹位点是导致二者吸附差异的主要原因。SiO_(2)@MIP NPs和SiO_(2)@NIP NPs的动力学吸附表明SiO_(2)@MIP NPs具有快的吸附平衡时间(120 s),而且SiO_(2)@MIP NPs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SiO_(2)@MIP NPs的选择性通过印迹因子(IF)和选择性系数(SC)来评价。实验结果表明,SiO_(2)@MIP NPs具有高的印迹因子(4.9),对模板结构类似物有较好的选择性,选择系数为2.3~6.6。最后将制备的SiO_(2)@MIP NPs作为吸附剂用于加标中药样品川木通的预处理,用HPLC进行分析测定,方法的回收率为73%~83%,实验结果显示SiO_(2)@MIP NPs可作为高选择性材料用于中药中马兜铃酸的选择性分离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印迹技术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马兜铃酸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与核酸染料SYBR Green Ⅰ的双色显微成像技术用于E.coli O157∶H7的检测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丽霞 何定庚 +3 位作者 何晓晓 石慧 王柯敏 曹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274-2279,共6页
将免疫荧光纳米标记技术与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方法相结合,发展了一种基于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和核酸染料SYBR Green Ⅰ的双色显微成像技术用于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采用联吡啶钌(RuBpy)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对羊抗大肠杆菌O157∶H7... 将免疫荧光纳米标记技术与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方法相结合,发展了一种基于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和核酸染料SYBR Green Ⅰ的双色显微成像技术用于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采用联吡啶钌(RuBpy)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对羊抗大肠杆菌O157∶H7抗体进行修饰,基于抗体-抗原相互作用实现了其对目标大肠杆菌O157∶H7的特异性标记;同时以核酸染料SYBR GreenⅠ对细菌进行染色,将细菌和纳米颗粒团聚体区分开,实现了对大肠杆菌O157∶H7的双色标记,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免分离的荧光成像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缓冲溶液体系和混合细菌样品中目标大肠杆菌O157∶H7的特异性检测,在仅含5%目标菌的混合样品中仍能观察到具有明显黄色荧光的大肠杆菌O157∶H7,且整个检测步骤包括样品预处理可在3 h内完成.该方法则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可检出2.6×103 Cell/mL的目标细菌样品.若采用针对其它病原菌细胞壁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则有望发展成为一种通用技术用于多种病原菌的快速和灵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 SYBRGreenⅠ 大肠杆菌O157∶H7 双色显微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