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米二氧化硅微球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1
作者 余梦楠 韩晶 +2 位作者 郭婷 余中 万一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14-3224,共11页
微米级介孔SiO_(2)微球具有单分散、比表面积大和对光漫反射等特点,在吸附、电子和化妆品等工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但制备粒径大于20μm的SiO_(2)微球仍具有挑战。研究通过Stöber法优化水醇比制备SiO_(2),将其疏水改性后作为Picker... 微米级介孔SiO_(2)微球具有单分散、比表面积大和对光漫反射等特点,在吸附、电子和化妆品等工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但制备粒径大于20μm的SiO_(2)微球仍具有挑战。研究通过Stöber法优化水醇比制备SiO_(2),将其疏水改性后作为Pickering乳液法的固体乳化剂成功制备了平均尺寸为41.8μm的单分散性SiO_(2)微球。SEM研究表明其表面存在裂纹,内部填充大量多孔纳米SiO_(2)球;N_(2)吸脱附测试表明其为介孔材料,经550℃煅烧后微球破碎,表面积增大为369.47 m^(2)/g。煅烧前后SiO_(2)微球对不同离子类型染料的吸附具有选择性。与Ni/Fe双金属-有机框架相比,煅烧后SiO_(2)微球与其复合作为电极进行电化学检测多巴胺的氧化峰电流提升了561.3%,灵敏度提升了51.0%,检出限为0.08μmol/L,大幅度提升了1172.9%,并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SiO_(2) Pickering乳液法 吸附 电极修饰材料 多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2
作者 马奇文 于广宁 +2 位作者 石纪 汪成 郑荣荣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55,共6页
为开发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PI)复合材料以满足高频高速微电子封装需求,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不同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HMSMs,质量分数为0~2.5%)掺杂的HMSMs/PI复合薄膜,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水接触角... 为开发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PI)复合材料以满足高频高速微电子封装需求,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不同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HMSMs,质量分数为0~2.5%)掺杂的HMSMs/PI复合薄膜,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水接触角及介电性能测试系统表征其性能。结果表明:随着HMSMs含量增加,复合薄膜介电常数从纯PI的3.40降至2.5%时的1.90(降幅为44.1%),且介电损耗稳定低于0.005;薄膜的热分解温度始终高于470℃,疏水性显著增强(水接触角从65.5°升至99.7°)。力学性能呈非单调变化,HMSMs质量分数为1.5%时薄膜的拉伸强度达峰值161.7 MPa(弹性模量1311 MPa),过量填充引发微球团聚导致力学性能下降。结论表明,含2.5.%HMSMs的复合薄膜在维持力学强度的同时,兼具低介电常数(1.90)及高疏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亚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 复合薄膜 低介电常数 原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多巴胺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合成及其用于负载左旋薄荷醇凉味剂 被引量:1
3
作者 白家峰 王希庆 +4 位作者 陈义昌 邓勇辉 李志华 刘鸿 刘绍华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45-850,共6页
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具有巨大的孔隙率、开放的孔道结构、易于改性的孔道表面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广泛用于药物传递、吸附分离以及催化等领域。本研究通过非极性溶剂辅助共组装法合成了具有较大孔径(6.9 nm)和比表面积(615 m2/g)的介孔... 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具有巨大的孔隙率、开放的孔道结构、易于改性的孔道表面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广泛用于药物传递、吸附分离以及催化等领域。本研究通过非极性溶剂辅助共组装法合成了具有较大孔径(6.9 nm)和比表面积(615 m2/g)的介孔二氧化硅微球。采用纳米浇铸的方法,成功地将左旋–薄荷醇负载到该材料的孔内。进一步通过界面聚合的方法,在所得微球的表面涂覆一层聚多巴胺(PDA)涂层,从而将薄荷醇封装在微球的孔道内。利用PDA作为半透膜,研究了复合微球在不同温度的空气吹扫下释放薄荷醇的行为,发现在相对适宜的温度下PDA涂层有利于薄荷醇的可控缓慢释放。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聚多巴胺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材料有望用于开发食品和医药等领域的缓释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硅 多巴 薄荷醇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多巴胺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对PLA/PBS共混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赵聪 司鹏翔 +2 位作者 杨昆 王文琪 汪济奎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2-125,140,共5页
通过一种简便的方法制备了聚多巴胺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D-SiO_2),并利用红外光谱对粒子结构进行了表征。进一步使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D-SiO_2共混复合材料,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 通过一种简便的方法制备了聚多巴胺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D-SiO_2),并利用红外光谱对粒子结构进行了表征。进一步使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D-SiO_2共混复合材料,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和万能拉力试验机研究了D-SiO_2对共混物的断面形貌、热性能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SiO_2的加入提高了无机粒子的分布,提高了材料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同时提高了材料的结晶度,降低了结晶温度,提高了材料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多巴 二氧化硅 力学性能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多巴胺表面修饰纳米二氧化硅对PP/POE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杨昆 汪济奎 +2 位作者 赵聪 王文琪 李申喆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20,共4页
利用多巴胺在固体表面氧化自聚合的特性,通过一种简便易行的方式制备了聚多巴胺表面修饰的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粒子PD-SiO_2。红外光谱测试表明,聚多巴胺在没有破坏纳米二氧化硅结构的前提下成功黏附其表面。将改性粒子PD-SiO_2与聚丙烯/乙... 利用多巴胺在固体表面氧化自聚合的特性,通过一种简便易行的方式制备了聚多巴胺表面修饰的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粒子PD-SiO_2。红外光谱测试表明,聚多巴胺在没有破坏纳米二氧化硅结构的前提下成功黏附其表面。将改性粒子PD-SiO_2与聚丙烯/乙烯-辛烯共聚物(PP/POE)通过熔融共混的方式制备了具有亲水效果的高性能聚丙烯复合材料,并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力学性能、接触角、DSC和扫描电镜(SEM)测试分别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结构、力学性能、表界面性能、结晶性能和断面形貌。结果表面,PD-SiO_2的加入起到了明显的刚性粒子增强效果,提高了材料的刚性和韧性,提高了PP/POE复合材料的亲水性,降低了PP/POE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提高了结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 多巴 纳米二氧化硅 力学性能 亲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剂修饰聚多巴胺包覆二氧化硅/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辛华 李新琦 +2 位作者 李阳帆 刘海毓 罗浩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0-166,共7页
以聚多巴胺包覆二氧化硅(PDA@SiO_(2))、三氯氧磷(POCl_(3))和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DDM)为原料,合成了阻燃剂修饰的聚多巴胺包覆二氧化硅(P/N-PDA@SiO_(2)),将其引入水性聚氨酯(WPPU),制得阻燃剂修饰聚多巴胺包覆二氧化硅/水性聚氨酯(P... 以聚多巴胺包覆二氧化硅(PDA@SiO_(2))、三氯氧磷(POCl_(3))和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DDM)为原料,合成了阻燃剂修饰的聚多巴胺包覆二氧化硅(P/N-PDA@SiO_(2)),将其引入水性聚氨酯(WPPU),制得阻燃剂修饰聚多巴胺包覆二氧化硅/水性聚氨酯(P/N-PDA@SiO_(2)/WPPU)。通过扫描电镜、万能试验机、热失重、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及锥形量热等测试了涂层的化学结构、断面形貌、力学性能、热稳定性、燃烧性能和阻燃机理。结果表明:加入P/N-PDA@SiO_(2)后,涂膜的力学性能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大拉伸强度可达9.08MPa。涂层的热重分析表明,复合涂膜的残炭量高于纯WPPU涂膜。此外,复合涂膜的极限氧指数值随着P/N-PDA@SiO_(2)的添加而上升,阻燃等级达到V-0,热释放速率峰值、总热释放量、材料总升烟量分别降低了25.9%、13.5%、52.8%,表明了P/N-PDA@SiO_(2)对复合涂膜阻燃性能的稳定提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 纳米二氧化硅 阻燃剂 水性氨酯 涂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扫描电镜研究反相胶束法合成介孔二氧化硅微球 被引量:7
7
作者 罗洁 庄峙厦 +4 位作者 鄢庆枇 陈发荣 黄华斌 齐士林 王小如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3-78,共6页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为模板,采用反相胶束法合成不同粒径的二氧化硅微球,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对所制备的微球进行表征.考察了体系中乙醇/水比例、氨水用量、CTAB用量、温度和搅拌速度这5个条件对所制备的二氧化硅微球的粒径、...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为模板,采用反相胶束法合成不同粒径的二氧化硅微球,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对所制备的微球进行表征.考察了体系中乙醇/水比例、氨水用量、CTAB用量、温度和搅拌速度这5个条件对所制备的二氧化硅微球的粒径、均一性及分散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增加体系中乙醇/水的比例将减小纳米颗粒的粒径,同时显著提高纳米颗粒的均一性和分散性;随着氨水用量的增加,微球的粒径先减小后增加,适当的氨水浓度有利于制备粒径均一的微球;增加CTAB的用量,微球的粒径增加;降低反应温度有利于合成大粒径、均一性好的微球;同时,提高搅拌速度也有利于制备均一性良好的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胶束法 介孔二氧化硅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廉价硅源制备二氧化硅微球及其粒径控制 被引量:2
8
作者 胡中阳 司徒粤 +1 位作者 黄洪 邹坚涛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9-83,共5页
将廉价的硅酸钠作为硅源生产二氧化硅微球有着重要的意义。以硅酸钠为硅源,聚乙二醇(PEG)为结构导向剂,在超声波辅助下,成功合成出高分散的二氧化硅微球。探索了PEG及超声波对产物形貌的影响,讨论了反应温度、pH、PEG相对分子质量与产... 将廉价的硅酸钠作为硅源生产二氧化硅微球有着重要的意义。以硅酸钠为硅源,聚乙二醇(PEG)为结构导向剂,在超声波辅助下,成功合成出高分散的二氧化硅微球。探索了PEG及超声波对产物形貌的影响,讨论了反应温度、pH、PEG相对分子质量与产物粒径的关系。结果表明,PEG能够引导产物成球,超声波可以提高产物的分散性,升高温度及pH会降低产物粒径,增加PEG的相对分子质量会提升产物粒径。当控制温度为40℃、pH为3.5、聚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时,所得的产品分散性较好,粒径为6.34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 硅酸钠 乙二醇 超声波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I改性多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其对巴豆醛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谢兰英 汤龙 +2 位作者 罗玮 郭君康 尹双凤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8-56,共9页
以十二胺(DA)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模板剂,制备具有不同孔径的多孔二氧化硅微球,然后采用聚乙烯亚胺(PEI)对微球进行改性制得复合材料,探究其对卷烟主流烟气中巴豆醛的选择性吸附性能。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 以十二胺(DA)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模板剂,制备具有不同孔径的多孔二氧化硅微球,然后采用聚乙烯亚胺(PEI)对微球进行改性制得复合材料,探究其对卷烟主流烟气中巴豆醛的选择性吸附性能。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热失重(TG)和低温氮气吸脱附等方法探究材料的组成、形貌和结构,并结合动态重量法(DVS)、吸附动力学模拟以及卷烟抽吸实验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二氧化硅微球具有均匀的介孔结构,且随着PVP分子量的增大,微球孔径逐渐增大;经PEI改性后,二氧化硅载体材料表面及部分孔道被PEI所覆盖,导致复合材料的孔容、比表面积以及孔径均有所减小;巴豆醛在复合材料上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且受颗粒内扩散作用影响。与对照品相比,复合材料对主流烟气中的巴豆醛的选择性去除率达到1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多孔二氧化硅 乙烯亚 巴豆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光子晶体在涤纶织物上的结构生色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义臣 刘国金 +1 位作者 邵建中 周岚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2-67,共6页
为开发无机/聚合物复合微球在纺织品结构色上的应用,在制备粒径可控、单分散性优良的二氧化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SiO_2/PMMA)微球基础上,通过垂直沉积自组装法,在涤纶织物表面构建有序的SiO_2/PMMA光子晶体结构。应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 为开发无机/聚合物复合微球在纺织品结构色上的应用,在制备粒径可控、单分散性优良的二氧化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SiO_2/PMMA)微球基础上,通过垂直沉积自组装法,在涤纶织物表面构建有序的SiO_2/PMMA光子晶体结构。应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三维视频显微镜和多角度分光光度仪分别表征了涤纶织物表面SiO_2/PMMA光子晶体的排列及结构生色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涤纶织物表面的SiO_2/PMMA光子晶体呈现三维有序的非密堆积面心立方结构;结构色鲜艳明亮,随微球粒径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观察角度下结构色呈现出不同的色相及色彩饱和度,具有明显的虹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晶体 结构色 垂直沉积自组装 二氧化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非密堆积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阴离子多肽为模板合成二氧化硅纳米空心球(英文)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丽颖 王金桂 +3 位作者 孙平川 刘晓航 丁大同 陈铁红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9-363,共5页
以聚阴离子多肽(聚谷氨酸钠)控制合成了微孔二氧化硅空心球.在合成过程中,以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MS)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聚谷氨酸钠为模板.硅源与阴离子多肽模板之间的组装依照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组装合成介孔二氧化... 以聚阴离子多肽(聚谷氨酸钠)控制合成了微孔二氧化硅空心球.在合成过程中,以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MS)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聚谷氨酸钠为模板.硅源与阴离子多肽模板之间的组装依照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组装合成介孔二氧化硅的机理,即S-N+-I-机理,其中S表示阴离子多肽,I表示TEOS,N表示共结构导向剂APMS.组装过程中质子化的APMS与阴离子多肽之间形成静电相互作用,同时,AMPS和TEOS共同水解聚合形成围绕阴离子多肽模板的二氧化硅骨架,多肽的二级结构为微孔孔道的模板.以阴离子多肽为模板可以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控制微孔纳米空心球,微孔亚微米空心球和实心球形貌的合成.在生物矿化过程中,阴离子多肽往往控制碳酸钙或磷酸钙的沉积,而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的硅源存在下,阴离子多肽也可以诱导二氧化硅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氨基酸 谷氨酸钠 二氧化硅 空心纳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结构聚酰亚胺基碳微球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12
作者 周鑫 许成成 +2 位作者 俞娟 黄培 王晓东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127,共7页
为了获得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分别以1,6-己二胺(HMDA)、4,4′-二氨基二苯醚(ODA)和对苯二胺(PDA)为二胺单体,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为二酐单体,通过溶剂热的方法合成三种不同分子构型的聚酰亚胺(HMDA-PMDA、ODA-PMDA、PDA-PMDA)... 为了获得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分别以1,6-己二胺(HMDA)、4,4′-二氨基二苯醚(ODA)和对苯二胺(PDA)为二胺单体,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为二酐单体,通过溶剂热的方法合成三种不同分子构型的聚酰亚胺(HMDA-PMDA、ODA-PMDA、PDA-PMDA),经高温退火处理得到聚酰亚胺(PI)基碳微球材料。结果表明,ODA-PMDA型PI碳微球作为电极材料时,在较大的比表面积(752.3m^(2)/g),微介孔共存的孔道结构,以及丰富的N、O杂原子(N含量5.7%,O含量11.6%)掺杂多重协同作用下,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0.5A/g时,实现了277.4F/g的高比电容,并在大电流密度下具有高倍率性能。即使在1000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能保持其初始容量的98.7%,具有卓越的循环寿命。因此,ODA-PMDA型PI基电极材料展示了在超级电容器中广泛应用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亚 电极材料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多巴胺纳米球/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复合材料的亚硝酸盐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田田 陆佳丹 张静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9-254,共6页
以盐酸多巴胺为单体,在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溶液中聚合,合成了聚多巴胺纳米球(PDANSs)。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PDANSs进行了形貌表征,PDANSs直径为200~300nm。将制备的PDANSs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溶液中超声,通过静电作用得到... 以盐酸多巴胺为单体,在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溶液中聚合,合成了聚多巴胺纳米球(PDANSs)。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PDANSs进行了形貌表征,PDANSs直径为200~300nm。将制备的PDANSs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溶液中超声,通过静电作用得到复合物(PDANSs/CTAB),并将复合物分散液滴涂在电极表面得到PDANSs/CTAB修饰电极。将PDANSs/CTAB修饰电极用于溶液中亚硝酸盐的富集,对电极上富集的亚硝酸盐含量用差分脉冲伏安法进行了测定,构建了亚硝酸盐电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检测亚硝酸钠的线性范围为0.2~2000μmol/L,检出限为0.08μmol/L,且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将该传感器用于腌制肉样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回收率范围为98.1%~104.0%,说明此方法准确度很好,该传感器能用于腌制肉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纳米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复合材料 电化学传感器 亚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多巴胺球支撑银纳米粒子制备无酶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署东 李卫东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2016年第4期79-83,共5页
近年来,以聚多巴胺球支撑的纳米复合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聚多巴胺球有表面功能化基团如-OH、-NH4等,决定了聚多巴胺球可以充当多种纳米复合材料的活性载体。利用聚多巴胺良好的还原性制备并负载银纳米粒子于聚多巴胺球表面,... 近年来,以聚多巴胺球支撑的纳米复合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聚多巴胺球有表面功能化基团如-OH、-NH4等,决定了聚多巴胺球可以充当多种纳米复合材料的活性载体。利用聚多巴胺良好的还原性制备并负载银纳米粒子于聚多巴胺球表面,制备出的新型复合材料银纳米粒子一聚多巴胺球(以下简写为Ag@pdop)。Au修饰电极和银纳米粒子对过氧化氢的还原反应均具有很好的催化性能,利用两者特点将其复合制备修饰电极实现对H2O2的无酶传感,检测灵敏度达到了14.7μA/(mm01·L。),检出限可达11.8〉mol/L,线性范围0.2~6.0mmol/L,检测结果及抗干扰能力均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 银纳米粒子 无酶传感器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EAEMA介导贵金属M复合的二氧化钛纳米微球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曦 刘守信 +4 位作者 徐超 齐晓君 党莉 吕海燕 韦聪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6-52,共7页
制备了一种由聚N,N-二乙基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PDEAEMA)介导、贵金属M(Pd,Pt,Au)纳米颗粒复合的二氧化钛(TiO2)纳米微球.将合成的多巴胺基引发剂通过羟基键合在纳米TiO2微球的表面,利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SI-ATRP)将N,N-... 制备了一种由聚N,N-二乙基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PDEAEMA)介导、贵金属M(Pd,Pt,Au)纳米颗粒复合的二氧化钛(TiO2)纳米微球.将合成的多巴胺基引发剂通过羟基键合在纳米TiO2微球的表面,利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SI-ATRP)将N,N-二乙基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DEAEMA)接枝在纳米TiO2微球表面形成PDEAEMA聚合物刷.PDEAEMA聚合物刷包覆在TiO2微球表面后进一步与碘代甲烷(CH3I)反应形成季铵化的聚电解质Q-PDEAEMA,Q-PDEAEMA与贵金属离子(如PdCl42-、AuCl4-、PtCl62-)进行离子交换后用硼氢化钠(NaBH4)还原后得TiO2-Q-PDEAEMA/M(0)复合纳米微球.贵金属颗粒粒径为2~10nm,且均匀分布于Q-PDEAEMA聚电解质刷中.红外、透射电镜(TEM)和EDS能谱等对所制备的复合纳米微球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 N N-二乙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PDEAEMA) 贵金属 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合(SI-ATRP) 复合纳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型聚多巴胺丁香酚微球的制备及抑菌性能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茹茹 施冬健 储鸿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98-202,共5页
以盐酸多巴胺在碱性条件下氧化自聚形成的PDA微球为载体,原位吸附丁香酚制备聚多巴胺负载丁香酚(EO@PDA)微球。通过纳米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FT-IR和UV-Vis等对EO@PDA微球的形貌、粒径以及释放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EO@PDA微球呈... 以盐酸多巴胺在碱性条件下氧化自聚形成的PDA微球为载体,原位吸附丁香酚制备聚多巴胺负载丁香酚(EO@PDA)微球。通过纳米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FT-IR和UV-Vis等对EO@PDA微球的形貌、粒径以及释放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EO@PDA微球呈规整球形,粒径在272~866 nm之间可控,丁香酚平衡负载量为0.295 mg/mg,释放符合Higuchi模型,在24 h内累积释放率达到74.62%。抑菌实验结果表明,EO@PDA微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分别为16.5 mg/mL和66 mg/mL;对大肠杆菌(E.coli)的MIC和MBC分别为33 mg/mL和132 mg/mL;与游离丁香酚相比,EO@PDA微球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24 h的抑菌率提高了46.02%。因此,丁香酚经PDA微球负载后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和长效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酚 多巴 缓释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多巴胺在强负电型微球表面的形貌调控 被引量:2
17
作者 章晶晶 肖鑫 +1 位作者 施冬健 陈明清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56-763,共8页
多巴胺(DA)已被证实可在多种材料的表面进行氧化自聚而形成聚多巴胺(PDA),但其在带强负电荷的表面上的聚合机理和所形成的形貌却还不太明确。为考察材料表面的电负性、氧化条件等对DA氧化自聚速度和聚多巴胺层形貌的影响,本文通过无皂... 多巴胺(DA)已被证实可在多种材料的表面进行氧化自聚而形成聚多巴胺(PDA),但其在带强负电荷的表面上的聚合机理和所形成的形貌却还不太明确。为考察材料表面的电负性、氧化条件等对DA氧化自聚速度和聚多巴胺层形貌的影响,本文通过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了以聚苯乙烯(PS)为核、聚丙烯酸(PAA)为壳的纳米粒子(PS/PAA NPs),探究其表面的阴离子在不同pH缓冲液、反应时间下与DA的加入量对聚合过程及其形貌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Zeta电势对所得纳米粒子的结构、形貌与尺寸等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pH值为8.5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缓冲溶液中,当DA与PS/PAA NPs的质量比为1∶[KG-3/5]1时,在反应24 h后,PDA以纳米颗粒的形式存在于PS/PAA NPs的表面,即所形成的PS/PAA/PDA NPs为明显的树莓状结构。随着DA含量的增加和反应时间的延长,所形成的树莓状粒子粒径增大;当DA远远过量时,PDA最终在微球表面形成致密、均匀的壳层。Zeta电势结果表明树莓状结构是由于DA在PAA表面聚合过程中受到静电相互作用和电荷排斥作用间的竞争而形成的,随着DA量的增大和反应时间的延长,形成的静电作用增大,使较多的PDA粘附至PAA表面而形成较致密的均匀壳层。同时,DA在电负性较小的PS/SDS微球和非离子的PS微球表面聚合时,均形成致密的PDA壳层。因而,材料表面的电负性大小可以调控DA在其表面的沉积,以制备不同形貌的PDA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型 多巴 形貌调控 树莓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二甲基硅氧烷/微纳米银/聚多巴胺修饰的超疏水海绵的制备和应用 被引量:20
18
作者 杨啸天 帅茜 +4 位作者 罗艳梅 董亦可 谭月明 陈波 马铭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6-732,共7页
受海洋贝类生物黏附蛋白的启发,在碱性环境下利用多巴胺的自聚合性质,在聚氨酯海绵表面聚合活性聚多巴胺薄层,采用葡萄糖还原银离子进一步沉积微纳米银粒子构筑表面微纳结构,并水解聚二甲基硅氧烷前驱体对表面进行疏水改性,制备出了接... 受海洋贝类生物黏附蛋白的启发,在碱性环境下利用多巴胺的自聚合性质,在聚氨酯海绵表面聚合活性聚多巴胺薄层,采用葡萄糖还原银离子进一步沉积微纳米银粒子构筑表面微纳结构,并水解聚二甲基硅氧烷前驱体对表面进行疏水改性,制备出了接触角大于150°的超疏水表面。利用接触角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量弥散X射线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技术手段对制备的改性海绵进行了表征,表明微纳米银粒子和硅甲基疏水基团被成功修饰到了海绵表面。改性海绵对有机溶剂和油类物质具有高选择性和高吸收性。吸收的有机溶剂和油类物质的质量能够达到其自身质量的12倍以上。饱和吸收后的海绵仅通过物理挤压即可将吸收的物质回收并使海绵恢复弹性和吸附能力,得到再生。该研究为油水分离和废油回收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海绵 改性海绵 多巴 纳米银粒子 二甲基硅氧烷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克多巴胺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6
19
作者 刘道峰 邓省亮 +1 位作者 赖卫华 夏骏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3-77,共5页
以荧光微球作为新型标记物,采用EDC法进行偶联,制备莱克多巴胺抗体荧光微球复合物,复合物粒度均一、性质稳定,并以之为探针建立莱克多巴胺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检测限为2.5ng/mL,且特异性强、检测范围宽。与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相比... 以荧光微球作为新型标记物,采用EDC法进行偶联,制备莱克多巴胺抗体荧光微球复合物,复合物粒度均一、性质稳定,并以之为探针建立莱克多巴胺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检测限为2.5ng/mL,且特异性强、检测范围宽。与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相比,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方法的灵敏度更高,新型的荧光微球可以提高免疫层析方法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 莱克多巴 免疫层析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微球负载的己二胺型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制备及对胆红素的吸附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丽平 张政朴 +2 位作者 郭义 王勇 陆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36-1444,共9页
通过反相悬浮反应制备了戊二醛交联的壳聚糖(CS)微球,以CS微球为载体,合成了己二胺型低代数聚酰胺-胺(Polyamidoamine,PAMAM)树枝状大分子(Genaration≤3).考察了该微球在生理条件下对水溶液中胆红素的吸附行为,探讨溶液的pH值、离子强... 通过反相悬浮反应制备了戊二醛交联的壳聚糖(CS)微球,以CS微球为载体,合成了己二胺型低代数聚酰胺-胺(Polyamidoamine,PAMAM)树枝状大分子(Genaration≤3).考察了该微球在生理条件下对水溶液中胆红素的吸附行为,探讨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温度、胆红素初始浓度和牛血清白蛋白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剂对胆红素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CS-G2.0,CS-G3.0,CS-G1.0,CS-G0和CS微球的平衡吸附率分别为94.61%,93.44%,92.97%,86.47%和52.38%;CS-G1.0~CS-G3.0微球在0.5 h的吸附率已经超过70%,1 h基本接近平衡,对胆红素的吸附量高达42.78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吸附 己二 丙烯酸甲酯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