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剥离膨润土支撑氟改性二氧化钛高效降解甲醛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琪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18-24,共7页
二氧化钛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光催化剂,虽然已被广泛研究,但却存在若干缺点而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为解决二氧化钛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容易团聚而导致样品不好回收的问题,以及为进一步提高其催化活性,将天然膨润土剥离为片状膨润土,用来... 二氧化钛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光催化剂,虽然已被广泛研究,但却存在若干缺点而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为解决二氧化钛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容易团聚而导致样品不好回收的问题,以及为进一步提高其催化活性,将天然膨润土剥离为片状膨润土,用来支撑经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氟掺杂二氧化钛,再以光催化降解甲醛为目标来评价样品的降解活性.结果表明,当氟掺杂量为5%时,样品具有最好的降解效果,氟的掺杂量对样品的活性具有很大影响;氟与二氧化钛有两种结合方式,一种是氟离子物理吸附在二氧化钛表面使得产生大量的羟基自由基,另一种方式是氟可取代氧进入二氧化钛晶格中,进而在样品中形成氧空位与三价钛.羟基自由基和氧空位都有利于光催化反应的发生,因此提高了样品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掺杂二氧化 甲醛 剥离膨润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活性碳负载F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林晓霞 吉翔 +1 位作者 付德刚 郝凌云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97-1002,共6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F掺杂纳米TiO2(F-TiO2),将其负载到磁性活性碳(MAC)上,制得易回收分离的高效催化剂(F-TMAC)。通过XRD、SEM、UV-Vis、XPS、VSM对样品进行表征。以合成样品为催化剂降解模拟废水活性染料艳红(X-3B),结果表明该负载型...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F掺杂纳米TiO2(F-TiO2),将其负载到磁性活性碳(MAC)上,制得易回收分离的高效催化剂(F-TMAC)。通过XRD、SEM、UV-Vis、XPS、VSM对样品进行表征。以合成样品为催化剂降解模拟废水活性染料艳红(X-3B),结果表明该负载型催化剂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照射下光催化效果均优于P25催化剂。0.2 g负载型催化剂分别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照射下降解200 mL浓度为100 mg/L的X-3B溶液,90 min后经18 W紫外光照射X-3B去除率达到99.8%;250 W可见光照射X-3B去除率为83.1%。溶液中的复合催化剂可以用磁铁很容易分离,具有优良的重复利用性能。经5次重复试验,复合催化剂F-TMAC对X-3B的降解率仅下降了约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活性碳 磁分离 掺杂二氧化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二氧化氯及其氯酸盐消毒副产物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3
作者 闫云涛 毛岩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512-517,共6页
以NaClO_3和盐酸之间的反应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产生的复合二氧化氯及其氯酸盐消毒副产物的影响。研究发现:产生的复合二氧化氯在对饮用水消毒的过程中不产生氯酸盐,从复合二氧化氯进行消毒的自来水中检测... 以NaClO_3和盐酸之间的反应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产生的复合二氧化氯及其氯酸盐消毒副产物的影响。研究发现:产生的复合二氧化氯在对饮用水消毒的过程中不产生氯酸盐,从复合二氧化氯进行消毒的自来水中检测出:氯酸盐消毒副产物来源于NaClO_3和盐酸反应中未反应完全的NaClO_3。未反应完全的NaClO_3是影响消毒水体中氯酸盐含量的主要因素,其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或反应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反应残液随ClO_2和Cl_2一同进入水体,有效氯的投加浓度为2mg/L、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10min时,消毒水体中NaClO_3的含量超过0.7mg/L的国家标准;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30min以上,或反应温度为30℃以上时,消毒水体中NaClO_3的含量低于0.7mg/L的国家标准,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70min时,消毒水体中的NaClO_3含量最低,为0.019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二氧化氟 有效氯 消毒副产物 氯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负载活性炭催化氧化处理印染废水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伟峰 祝社民 +2 位作者 宋天顺 陈英文 沈树宝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5-8,47,共5页
用自制金属负载活性炭催化剂(Cu/AC、Fe/AC、Ni/AC、Mn/AC)对印染废水进行了空气和ClO2催化氧化实验比较,并对影响催化氧化效果的几个因素:不同活性成分、pH值、反应时间、催化剂投加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pH为5.7、反应... 用自制金属负载活性炭催化剂(Cu/AC、Fe/AC、Ni/AC、Mn/AC)对印染废水进行了空气和ClO2催化氧化实验比较,并对影响催化氧化效果的几个因素:不同活性成分、pH值、反应时间、催化剂投加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pH为5.7、反应时间为60min、载铜活性炭催化剂投加量6g/L、ClO2投加量40mg/L时,催化氧化效果最佳,CODCr去除率可达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载活性炭 催化氧化 印染废水 二氧化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氟掺杂双芯光子晶体光纤偏振光分束器的设计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贺锋涛 孙力 +1 位作者 惠战强 韩永兰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12,共6页
在光子晶体光纤二氧化硅材料中掺入氟元素、在光纤中引入七个椭圆空气孔以及三角形和矩形周期性空气圆孔,设计了一种氟掺杂双芯光子晶体光纤偏振光分束器.对该分束器结构参量进行优化,对分束器分离两正交偏振光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在光子晶体光纤二氧化硅材料中掺入氟元素、在光纤中引入七个椭圆空气孔以及三角形和矩形周期性空气圆孔,设计了一种氟掺杂双芯光子晶体光纤偏振光分束器.对该分束器结构参量进行优化,对分束器分离两正交偏振光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优化结构尺寸下,当光纤长度为102.717μm的超短长度时,在1.55μm波长处具有超强的分离两束正交偏振光的能力,消光比可以达到126.442dB,具有60nm的有效带宽.此偏振光分束器在大容量光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学 双芯光子晶体光纤 偏振光分束器 有限元法 二氧化 模耦合长度 消光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光致热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高尚鹏 黄庆林 +1 位作者 戴维 肖长发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共6页
为解决减压膜蒸馏过程中温度极化现象造成膜渗透通量下降的问题,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成膜聚合物,引入具有红外致热效应的功能性纳米掺锑二氧化锡(ATO),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PVDF/ATO纳米纤维膜,并对其进行热压处理优化纤维结构和孔径... 为解决减压膜蒸馏过程中温度极化现象造成膜渗透通量下降的问题,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成膜聚合物,引入具有红外致热效应的功能性纳米掺锑二氧化锡(ATO),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PVDF/ATO纳米纤维膜,并对其进行热压处理优化纤维结构和孔径,然后探讨ATO质量分数、热压温度对纤维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测试了红外辐照下纤维膜的致热效果和膜蒸馏性能。结果表明:PVDF/ATO纳米纤维膜经170℃热压处理后,具有更优异的综合性能;当ATO质量分数为3%时,PVDF/ATO纳米纤维膜经120s红外辐照后,表面温度升高了40℃以上,其膜蒸馏渗透通量相对于原膜从12L/(m^2·h)提高到22L/(m^2·h),并且在5h运行时间内,截盐率保持在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聚偏乙烯/掺锑二氧化锡纳米纤维膜 热压处理 温度极化 膜蒸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振动辅助激光退火对FTO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任乃飞 曹海迪 +2 位作者 黄立静 李保家 祖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83-1088,共6页
在激光退火处理掺氟二氧化锡(FTO)透明导电薄膜过程中引入超声振动,研究了超声振动辅助激光退火对FTO薄膜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施加超声振动时相比,该方法可使薄膜上下位移而引起激光聚焦状态发生连续变化... 在激光退火处理掺氟二氧化锡(FTO)透明导电薄膜过程中引入超声振动,研究了超声振动辅助激光退火对FTO薄膜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施加超声振动时相比,该方法可使薄膜上下位移而引起激光聚焦状态发生连续变化,由此保证薄膜处于最佳退火范围内,同时还可使薄膜表面激光熔融区域的颗粒被振动分散,由此抑制颗粒团聚,提高颗粒分布的均匀性和致密度,最终有效地改善薄膜的光电性能。当振动功率为300 W时,薄膜表面结构最为均匀、致密和平整,此时光电性能达到最佳,它在400~800 nm波段的平均透光率为84.7%,方块电阻为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锡(FTO) 超声振动 激光退火 光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降温纳米纤维医用防护服面料及传感系统集成 被引量:12
8
作者 吴钦鑫 侯成义 +3 位作者 李耀刚 张青红 秦宗益 王宏志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4-30,共7页
针对传统医用防护服的穿着舒适性差、功能单一等问题,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具有辐射降温功能的二氧化硅/聚偏氟乙烯(SiO_(2)/PVDF)纳米纤维,采用热压法将SiO_(2)/PVDF纳米纤维与非织造布制成新型防护服面料(SiO_(2)/PVDF-NWF)。测试了Si... 针对传统医用防护服的穿着舒适性差、功能单一等问题,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具有辐射降温功能的二氧化硅/聚偏氟乙烯(SiO_(2)/PVDF)纳米纤维,采用热压法将SiO_(2)/PVDF纳米纤维与非织造布制成新型防护服面料(SiO_(2)/PVDF-NWF)。测试了SiO_(2)/PVDF纳米纤维的结构和红外光透过率,以及新型防护服面料的穿着舒适性、防护性、辐射降温性能。结果表明:在质量分数为15%的PVDF纺丝液中,当SiO_(2)粒径为2μm,SiO_(2)与PVDF的质量比为0.15时,SiO_(2)/PVDF纳米纤维的红外光透过率最好;将传统防护服上的部分面料替换为SiO_(2)/PVDF-NWF,测试人员穿着时的服内温度比传统防护服低2℃,相对湿度下降5%。此外,在辐射降温防护服面料上集成了血氧、温湿度和定位传感器,构筑了多功能防护系统,其在医疗应急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服面料 二氧化硅/聚偏乙烯 静电纺丝 辐射降温 多功能防护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covery of high specific area silica and sodium fluoride from sodium hexafluorosilicate 被引量:4
9
作者 徐徽 李贵 +1 位作者 程俊峰 刘卫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1期4084-4090,共7页
Sodium fluoride and high specific area silica were synthesized by using sodium hexafluorosilicate(Na2Si F6) and sodium carbonate decahydrate(Na2CO3·10H2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act temperature, contact ti... Sodium fluoride and high specific area silica were synthesized by using sodium hexafluorosilicate(Na2Si F6) and sodium carbonate decahydrate(Na2CO3·10H2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act temperature, contact time, 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 and molar ratio of Na2 Si F6 to Na2CO3·10H2O were investigated. The optimum process involves the reaction of 0.075 mol Na2 Si F6 and 150 m L, 0.225 mol Na2CO3·10H2O(molar ratio of 1:3) at 85 °C for 90 min, and 2.0×10-3 mol 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 as additi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urities of Si O2 and Na F at extraction yields of 96.5% and 98.0% are 91.0% and 98.6%, respectively. The obtained Si O2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ray(FTIR),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DSC-TGA), N2 absorption/desorption(BET) and laser particle size analyzer. The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Si O2 particles have a high BET surface area of 103 m2/g, and a mean grain size of 985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overy sodium hexafluosilicate sodium fluoride sili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G/FTO双层薄膜接触特性研究
10
作者 王敏 蔡文豪 +3 位作者 郁建元 王智浩 周昊哲 赵洪力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62-2272,共11页
本文采用湿法刻蚀法将单层石墨烯(G)与掺氟二氧化锡(FTO)薄膜复合在一起,采用拉曼(Raman)光谱、聚焦离子束(FIB)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G/FTO双层薄膜的结构、表面和界面形貌、元素分布等信息;采用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开尔文... 本文采用湿法刻蚀法将单层石墨烯(G)与掺氟二氧化锡(FTO)薄膜复合在一起,采用拉曼(Raman)光谱、聚焦离子束(FIB)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G/FTO双层薄膜的结构、表面和界面形貌、元素分布等信息;采用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KPFM)和导电原子力显微镜(C-AFM)研究了FTO薄膜和G/FTO双层薄膜的形貌、接触电势差(CPD)、功函数、接触势垒。结果表明,FTO薄膜和G/FTO双层薄膜的接触电势差分别为-0.474、-0.441 V,两者功函数分别为5.329、5.296 eV。与FTO薄膜相比,G/FTO双层薄膜的迁移率由21.26 cm^(2)·V^(-1)·s^(-1)增加到23.82 cm^(2)·V^(-1)·s^(-1)。FTO薄膜和G/FTO双层薄膜相应的势垒高度分别(0.39±0.06) V和(0.33±0.05) V,G/FTO双层薄膜的势垒高度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二氧化 双层结构 接触特性 接触电势差 功函数 接触势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