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滑液囊支原体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的诱导表达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曹晓怡 胡巧 +6 位作者 张文婷 邓兰兰 郭云清 卢琴 张蓉蓉 张鹤平 罗青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205-210,共6页
为了获得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PdhD)的蛋白表达产物,分析蛋白的免疫原性,采用DNAStar Protean软件分析PdhD的二级结构和主要抗原域。将PdhD基因的第593、731、1712、1833 nt处的A突变为G,使改造成... 为了获得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PdhD)的蛋白表达产物,分析蛋白的免疫原性,采用DNAStar Protean软件分析PdhD的二级结构和主要抗原域。将PdhD基因的第593、731、1712、1833 nt处的A突变为G,使改造成功的基因能够在大肠杆菌BL21中正确表达;经IPTG诱导后获得约70 ku的蛋白。对PdhD蛋白的622个氨基酸进行二级结构的预测,Garnier-Robson法预测出18个α螺旋中心、12个β折叠区段和17个T转角区段,Chou-Fasman法预测出24个α螺旋中心、23个β折叠区段和37个T转角区段,Karplus-Schulz法预测出42个柔性区域。PdhD的主要抗原域为Gln27-Phe36、Vla38-Val51、Ala89-Ala99、Pro137-Asp159、Gly307-Ile336、Gly369-Gly386、Gly397-Gln416、Ala433-Val447、Ieu486-Tyr504、Ala541-Asn549。免疫原性分析发现,PdhD重组蛋白能与兔源Anti-MS血清发生强烈反应,与兔源Anti-MG血清和兔源血清Blank均不发生反应。PdhD具有免疫原性,可作为候选抗原用于亚单位疫苗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 MS) 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诱导表达 免疫原性分析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弧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庞欢瑛 陈立明 +4 位作者 蔡佳 汤菊芬 王蓓 吴灶和 简纪常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1-8,共8页
根据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dihydrolipoamide dehydrogenase,DLD)的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结果显示,DLD(GenBank登录号AGK62253)全长1 428 bp,共编码475个氨基酸残基。根据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根据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dihydrolipoamide dehydrogenase,DLD)的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结果显示,DLD(GenBank登录号AGK62253)全长1 428 bp,共编码475个氨基酸残基。根据推导的氨基酸序列预测其分子质量约为50.998 ku,等电点为5.51。细胞定位、SignalP 4.0、TMHMM Server 2.0和SoftBerry-Psite预测结果显示,DLD位于细胞质中,在第29至30个氨基酸之间存在信号肽,不存在跨膜区,氨基酸序列含有1个Asn-糖基化位点、5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6个酪蛋白激酶II磷酸化位点等多个活性位点。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溶藻弧菌DLD与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聚为一簇。用Kyte-Doolittle亲水性参数、Karplus-Schulz柔韧性参数、Emini表面可及性参数和Jameson-Wolf抗原性参数分别预测,DLD可能的B细胞抗原优势表位分别是第5~10、106~110、120~125、158~163和175~180区段。利用SWISS-MODEL软件,模拟DLD亚基三维结构模型,结果显示其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DLD蛋白有相似构型。Kegg分析发现,其涉及糖酵解和糖异生等9条信号通路。从生物信息学角度验证了DLD作为弧菌共同抗原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基因克隆 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化氢的毒理及害虫对磷化氢的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争艳 张闪 +1 位作者 刘之源 常珍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2-430,共9页
近60年来,熏蒸剂磷化氢被广泛用于储藏物害虫的防治。但是,长期、不合理地使用磷化氢,导致储藏物害虫抗药性的广泛产生。了解磷化氢的毒理机制可以为磷化氢抗性机制研究提供思路。早期的研究发现,磷化氢通过干扰神经传导、抑制能量代谢... 近60年来,熏蒸剂磷化氢被广泛用于储藏物害虫的防治。但是,长期、不合理地使用磷化氢,导致储藏物害虫抗药性的广泛产生。了解磷化氢的毒理机制可以为磷化氢抗性机制研究提供思路。早期的研究发现,磷化氢通过干扰神经传导、抑制能量代谢和破坏氧化还原系统,引起害虫死亡;但近年的研究表明,磷化氢致死害虫的主要机制是抑制能量生成和通过干扰氧化还原系统来增加氧化损伤。早期的研究发现,害虫对磷化氢的抗性机制主要包括主动排斥磷化氢、保护性昏迷和增强解毒酶活性。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应用,相继出现一些新的磷化氢抗性机制,如穿透抗性、磷化氢作用靶标敏感性降低、能量代谢模式调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靶标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突变以及抗氧化酶和解毒酶活性增强是主要的抗性机制,而能量代谢模式调整可能是抗性形成初期抵抗磷化氢不良影响的重要机制。采用基因渐渗的方法研究害虫磷化氢抗性突变的适合度代价可以更精准地预测抗性突变的进化方向。研究害虫的磷化氢抗性机制和抗性突变的进化潜力不仅有助于理解害虫抗药性的形成和生物的进化,同时对害虫的磷化氢抗性监测和治理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 抗药性 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氧化还原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死亡相关基因DLD在泛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免疫浸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余春波 周俞 +3 位作者 李大玉 徐先林 李长福 范芳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2,共9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联合多数据库分析铜死亡相关基因DLD在泛癌中的表达与预后、肿瘤微环境及肿瘤免疫浸润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TCGA、GTEx、TISDB、GEO、UCSC、TARGET、TIMER2.0、GEPIA2、SangerBox、PrognoScan数据库及相关R软件...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联合多数据库分析铜死亡相关基因DLD在泛癌中的表达与预后、肿瘤微环境及肿瘤免疫浸润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TCGA、GTEx、TISDB、GEO、UCSC、TARGET、TIMER2.0、GEPIA2、SangerBox、PrognoScan数据库及相关R软件包,分析DLD在人类癌症和邻近正常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探讨DLD表达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探索DLD在人类癌症不同免疫亚型和分子亚型中的表达,分析DLD表达与肿瘤免疫浸润和肿瘤微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探究DLD表达与60个免疫检查点基因的相关性。结果:DLD在人类不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6种肿瘤中DLD低表达、3种肿瘤中DLD高表达与较好的预后显著相关;15种肿瘤的免疫亚型、11种肿瘤的分子亚型与DLD的表达显著相关;在37种癌症中DLD表达与免疫浸润显著相关;23种肿瘤基质评分、26种肿瘤免疫评分及25种肿瘤ESTIMATE评分中DLD表达与免疫浸润显著相关;39种肿瘤中60个免疫检查点基因与DLD表达显著相关。结论:DLD在泛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预后及免疫浸润有关,可能是肿瘤预后的潜在预测因子,可能是肿瘤的免疫调节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泛癌 免疫浸润 肿瘤微环境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