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主城区二次有机碳气溶胶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敏 周志恩 +3 位作者 张丹 李振亮 孟小星 吕平江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6年第5期43-47,共5页
为研究重庆市大气PM_(2.5)中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于2013年1—12月运用URG-3000ABC型中流量颗粒物采样仪连续同步采集重庆市主城区大气PM_(2.5)样品,选取OC/EC比值对PM_(2.5)中的SOC污染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该市主城区PM_(2.5)中SOC... 为研究重庆市大气PM_(2.5)中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于2013年1—12月运用URG-3000ABC型中流量颗粒物采样仪连续同步采集重庆市主城区大气PM_(2.5)样品,选取OC/EC比值对PM_(2.5)中的SOC污染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该市主城区PM_(2.5)中SOC年平均质量浓度为12.5μg/m3,占OC质量浓度的50.0%,占PM_(2.5)质量浓度的10.1%,SOC质量浓度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机动车排放是SOC前体物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有机气溶胶 污染特征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区夏季碳气溶胶特征及改进的二次有机碳估算方法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家营 刘保双 +4 位作者 毕晓辉 元洁 肖致美 张裕芬 冯银厂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04-1518,共15页
为更加准确地估算环境受体PM_(2.5)中SOC(二次有机碳)的质量浓度,于2015年6—8月利用在线监测仪器同步采集小时分辨率的PM_(2.5)及OC(有机碳)和EC(元素碳)样品数据,分析碳气溶胶的变化特征,并尝试运用改进的EC示踪法估算ρ(SOC).结果表... 为更加准确地估算环境受体PM_(2.5)中SOC(二次有机碳)的质量浓度,于2015年6—8月利用在线监测仪器同步采集小时分辨率的PM_(2.5)及OC(有机碳)和EC(元素碳)样品数据,分析碳气溶胶的变化特征,并尝试运用改进的EC示踪法估算ρ(SOC).结果表明:天津市区夏季ρ(PM_(2.5))为(70.9±46.0)μg/m3,ρ(OC)和ρ(EC)分别为(7.6±3.1)(2.2±1.5)μg/m3,占ρ(PM_(2.5))的11.8%±4.6%和3.1%±1.4%,OC/EC(质量浓度之比,下同)的平均值为4.0±2.0.ρ(OC)与ρ(EC)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仅为0.66,说明OC和EC的来源较为复杂,SOC的产生可能是重要影响因素.ρ(NO2)与OC/EC呈显著负相关(R=-0.47,P<0.01),并且OC/EC(4.0)相对较低,说明天津市区机动车可能对碳气溶胶具有重要影响.ρ(SO2)与ρ(OC)、ρ(EC)的相关性较低(R均为0.33,P均小于0.01),说明天津市区碳气溶胶可能受燃煤源的影响较低.改进的EC示踪法主要是利用O3和CO、EC作为光化学反应和一次源排放的指标,并结合ρ(OC)、ρ(EC)和OC/EC的变化特征,逐步筛选一次排放源主导的时间段的ρ(OC)和ρ(EC)数据,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获得ρ(OC)和ρ(EC)的线性方程,最后进行ρ(SOC)和ρ(POC)(POC为一次有机碳)的估算.天津市区夏季ρ(SOC)的平均值为(2.5±2.0)μg/m3,分别占ρ(OC)和ρ(PM_(2.5))的28.8%±15.0%和3.7%±3.6%;ρ(POC)的平均值为(5.2±1.7)μg/m3,分别占ρ(OC)和ρ(PM_(2.5))的71.2%±15.0%和8.1%±5.2%,说明天津市区夏季有机碳的主要来源是一次排放源.研究显示,相比于EC示踪法,改进的EC示踪法估算的ρ(SOC)明显降低,ρ(POC)明显升高.AT(大气温度)对ρ(SOC)的影响较为显著,而WS(风速)对ρ(POC)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气溶胶 有机(soc)估算方法 天津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_(2.5)中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组成及其对有机碳的贡献 被引量:3
3
作者 鞠法帅 王鑫彤 +1 位作者 韩德文 汪午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2-180,共9页
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浙江一中学夏季PM_(2.5)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各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OA)示踪物的浓度水平及SOA形成的影响因素,并利用示踪物产率法分析了二... 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浙江一中学夏季PM_(2.5)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各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OA)示踪物的浓度水平及SOA形成的影响因素,并利用示踪物产率法分析了二次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对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的贡献.结果表明:异戊二烯SOA示踪物在总SOA示踪物浓度中所占比重较大,达到31.3%~52.2%,其中2-甲基甘油酸是主要的异戊二烯SOA示踪物;而α-蒎烯SOA示踪物所占比重最小,仅占总SOA示踪物浓度的16.4%~35.8%.甲苯SOA示踪物的浓度范围为6.49~12.60 ng/m^3,高于上海宝山和中国香港地区,低于北京和广州地区.甲苯SOC对OC的贡献率为11.5%~17.7%,是SOC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人为源排放是当地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另外,各示踪物浓度以及总SOC浓度都与O_3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O_3对SOC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气溶胶 PM2.5 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秋冬季颗粒物二次有机碳的估算 被引量:10
4
作者 康宝荣 刘立忠 +3 位作者 刘焕武 李扬扬 艾双双 曹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663-3670,共8页
2017年9月4日~2018年1月19日期间分别在关中地区的5个主要城市西安(XA),渭南(WN),铜川(TCH),宝鸡(BJ),咸阳(XY)设置采样点进行PM2.5,PM10颗粒物手工采样观测,采用热光透射法(TOT)分析碳组分,最小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OC)浓度,结果显示PM... 2017年9月4日~2018年1月19日期间分别在关中地区的5个主要城市西安(XA),渭南(WN),铜川(TCH),宝鸡(BJ),咸阳(XY)设置采样点进行PM2.5,PM10颗粒物手工采样观测,采用热光透射法(TOT)分析碳组分,最小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OC)浓度,结果显示PM2.5与PM10中SOC平均浓度分别为(7.44±5.54),(9.62±7.49)μg/m^3,一次有机碳(POC)平均浓度分别为(7.04±2.59),(9.33±4.33)μg/m^3,不同粒径颗粒物中SOC各点位的浓度值分布表现基本相同为XY>XA>WN>BJ>TCH.PM2.5中SOC含量为8.76%,OC占比为48.03%,PM10含量为6.28%,OC占比为48.09%,季节分布均呈现为秋季低冬季高,关中地区SOC污染严重.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污染气团传输主要是关中地区局部污染和西北,东北方向传输,其中局部污染轨迹的数量占比较多,浓度较高.低空传输与近地面风向风速及污染物分布存在差异,结合关中地区盆地地形,静风频率高,边界层低等多种因素造成颗粒物中SOC浓度较高,其中BJ点位易受到东北气团的污染物传输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颗粒物 有机 污染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碳质气溶胶变化特征及二次有机碳的估算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朝阳 袁亮 +2 位作者 张小玲 韦荣 李双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504-2513,共10页
利用2020年6月~2021年5月在成都市观测的碳质气溶胶小时分辨率数据,分析了气溶胶中总碳(TC)、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二次有机碳(SOC)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m(TC)、m(OC)、m(EC)和r(OC/EC)的年均值分别为(9.5±4.4)μg/m^(... 利用2020年6月~2021年5月在成都市观测的碳质气溶胶小时分辨率数据,分析了气溶胶中总碳(TC)、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二次有机碳(SOC)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m(TC)、m(OC)、m(EC)和r(OC/EC)的年均值分别为(9.5±4.4)μg/m^(3),(6.4±3.2)μg/m^(3),(3.2±1.1)μg/m^(3),2.2±0.5.成都m(TC)、m(OC)、m(EC)均表现冬为季最高((15.8±8.2),(11.1±5.8),(4.6±2.5)μg/m^(3)),春秋次之,夏季最低((6.1±0.9),(4.5±2.0),(2.7±1.4)μg/m^(3))的特征.r(OC/EC)季节均值(1.9~2.6)以及四个季节的m(TC)、m(OC)、m(EC)呈现早(07:00~09:00)晚(22:00~01:00)“双峰”的日变化特征,表明机动车排放源对成都碳质气溶胶的影响较大.春夏季OC与EC的相关性小于秋冬季,表明春夏季OC、EC来源差异较大.由EC示踪法和最小相关性法得到m(SOC),r(SOC/OC)在夏季最大(40.4%),冬季最小(27.3%).春、夏季SOC与O3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较强的光化学反应对SOC生成有重要贡献.选取各季节连续高m(TC)时段与季节平均作对比,发现碳质气溶胶有明显夜间积累过程,夏季高浓度时段二次生成使得m(OC)增长显著高于m(EC),r(OC/EC)也迅速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气溶胶 有机 元素 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中二次有机气溶胶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叶文媛 吴琳 +1 位作者 冯银厂 朱坦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7-131,共5页
大气中二次有机气溶胶产生于光化学反应或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气-粒转化,目前没有直接测定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方法,一般采用间接方法估算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贡献。通过分析对比各种二次有机气溶胶估算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认为EC示... 大气中二次有机气溶胶产生于光化学反应或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气-粒转化,目前没有直接测定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方法,一般采用间接方法估算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贡献。通过分析对比各种二次有机气溶胶估算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认为EC示踪法操作简单,参数容易获得,但参数的不确定性高;化学迁移模型法能详细反映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情况,但所需参数不易获得;有机物受体模型示踪法,不需要模拟复杂的情况,但难于保证成分谱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因此,在选择估算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到各种方法的局限性及适用范围,将试验观测与环境空气质量模型联合用于二次有机气溶胶估算应成为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有机气溶胶(SOA) 元素(EC) 有机(OC) 估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门市PM_(2.5)中碳组分污染特征及二次有机碳评估
7
作者 邱程 方义铭 +2 位作者 郭红霞 方羽 赵鸣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0期87-91,共5页
为研究荆门市PM_(2.5)中碳组分不同季节污染特征及二次有机碳生成,于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进行了为期1年的细颗粒物碳组分采样监测。利用OCEC分析仪对其质量浓度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最小相关系数法(MRS)对二次有机碳(SOC)进行了评估,结果... 为研究荆门市PM_(2.5)中碳组分不同季节污染特征及二次有机碳生成,于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进行了为期1年的细颗粒物碳组分采样监测。利用OCEC分析仪对其质量浓度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最小相关系数法(MRS)对二次有机碳(SOC)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荆门市PM_(2.5)中TC均值为10.9μg/m^(3),占PM 2.5的14.2%,其中OC均值为8.8μg/m^(3),EC均值为2.1μg/m^(3);不同季节碳组分污染特征显示冬季OC、EC浓度水平最高,春夏季最低,而占比特征正好相反,说明相比冬季,春夏季碳组分对PM_(2.5)贡献较大;相关性及比值分析显示春季OC和EC相关性较好,夏季的相关性最差,OC/EC均值为4.5,符合机动车尾气及燃煤复合污染特征,各季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二次有机污染过程;SOC评估结果显示SOC对OC贡献春季>夏季>冬季>秋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元素 有机 最小相关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钛/多孔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2
8
作者 陆瑶瑶 叶俊涛 +1 位作者 阮承祥 娄瑾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75,共9页
为实现纳米二氧化钛(TiO_(2))的回收和重复使用,采用静电纺丝、高温煅烧和酸溶技术制备了多孔碳纳米纤维(PCNF),随后使用二次形核法将锐钛矿相TiO_(2)负载到其表面,得到具有光催化活性的TiO_(2)/PCNF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 为实现纳米二氧化钛(TiO_(2))的回收和重复使用,采用静电纺丝、高温煅烧和酸溶技术制备了多孔碳纳米纤维(PCNF),随后使用二次形核法将锐钛矿相TiO_(2)负载到其表面,得到具有光催化活性的TiO_(2)/PCNF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等表征了TiO_(2)/PCNF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成分和光吸收性能,并测试了其对降解亚甲基蓝(MB)溶液的光催化性能。结果显示: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高达331.9 m^(2)/g,光照30 min后对MB溶液(5 mg/L)的去除率为98.6%,光照60 min后对MB溶液的去除率可达99.6%,均高于同等TiO_(2)含量的对比组;重复使用5次后,其对MB溶液的去除率仍然保持在95.0%;PCNF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光催化载体材料,它不仅能够实现对纳米TiO_(2)的固定和回收,而且能提高TiO_(2)的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染料 光降解 氧化钛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亚甲基蓝 形核法 光催化性能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城市快速路区域空气PM_(2.5)中碳质组分的季节变化
9
作者 刘钲楠 张锦丽 +3 位作者 胡辉 陈楠 张晓勇 黄浩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0,共12页
当前,机动车排放已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机动车排放控制受到广泛关注。依据武汉市三环线城市快速路细颗粒物(PM_(2.5))、臭氧(O_(3))、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浓度和交通流量等数据,借... 当前,机动车排放已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机动车排放控制受到广泛关注。依据武汉市三环线城市快速路细颗粒物(PM_(2.5))、臭氧(O_(3))、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浓度和交通流量等数据,借助EC示踪法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开展了三环线空气PM_(2.5)中碳质组分的四季变化特征研究。研究发现,季节性气象因素和机动车排放使OC和EC浓度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春、秋、冬季PM_(2.5)中,OC和EC之间呈现出极强的正相关性;一次有机碳(Primary Organic Carbon,POC)浓度明显大于夏季,且其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夏季PM_(2.5)中,二次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浓度大于POC浓度,二次生成为OC的主要来源。POC与SOC浓度随机动车总流量的变化而变化。SOC浓度峰值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在夏季出现于昼间,在冬季则出现于夜间,并且夏季的SOC与OC浓度比值(SOC/OC=0.46)大于其他季节(0.29~0.41)。同时,SOC/OC值与机动车流量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除冬季外,其他季节的SOC/OC值随机动车流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快速路 机动车 有机(OC) 元素(EC) 有机(s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碳质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10
作者 邹蓓 周晚晴 +3 位作者 谢圣涵 陈崇泰 方引 林田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74-2184,共11页
为了解长江口典型地理环境下大气颗粒物中碳组分变化和来源差异,2021年分别在上海(临港)和舟山(花鸟岛)采集大气总悬浮颗粒态(TSP)样品,测定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结果显示,两地TS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79.45±82.11)... 为了解长江口典型地理环境下大气颗粒物中碳组分变化和来源差异,2021年分别在上海(临港)和舟山(花鸟岛)采集大气总悬浮颗粒态(TSP)样品,测定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结果显示,两地TS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79.45±82.11)、(127.62±63.87)μg·m^(−3),均表现为昼高夜低,季节变化表现为冬>春>秋.临港OC、EC和char、soot年平均浓度分别为(4.50±3.41)、(1.51±1.05)μg·m^(−3)和(0.87±0.88)、(0.63±0.29)μg·m^(−3),花鸟岛为(3.65±2.21)、(1.13±0.87)μg·m^(−3)和(0.66±0.71)、(0.46±0.23)μg·m^(−3),两地OC、EC和char、soot的变化规律相同,除临港的秋季外均表现为昼高夜低,季节变化为秋冬高春季低.应用OC/EC比值法对SOC的含量进行了估算,临港SOC和POC质量浓度分别为(1.92±2.10)、(2.58±1.99)μg·m^(−3),花鸟岛为(1.48±1.00)、(2.17±1.70)μg·m^(−3).同样,临港除秋季POC外均呈现昼高夜低,两地SOC和POC的季节变化为秋冬高春季低,POC在碳组分中占比最高.两地OC/EC值的范围大部分在2—7之间,OC与EC的拟合回归方程分析结果和图谱分析都表明,污染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燃煤和生物质燃烧,冬季和春季的沙尘长距离迁移以及秋季本地扬尘污染等季节性污染时有发生.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指出,陆源传输是花鸟岛OC、EC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陆源输出的海洋大气污染物传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 有机 总悬浮颗粒物 有机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PM_(2.1)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8
11
作者 吴梦龙 郭照冰 +3 位作者 刘凤玲 卢霞 刘杰 任玉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60-1166,共7页
采用DRI Model 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了2011年南京市区(南师)和郊区工业区(南化)大气气溶胶细粒子(PM2.1)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并对两地的OC、EC污染特征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细粒子中含碳物质的来源.结果显示,在PM2.1中,南... 采用DRI Model 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了2011年南京市区(南师)和郊区工业区(南化)大气气溶胶细粒子(PM2.1)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并对两地的OC、EC污染特征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细粒子中含碳物质的来源.结果显示,在PM2.1中,南京市市区OC、EC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2.79,3.18μg/m3,郊区工业区分别为13.44,3.74μg/m3,工业区污染更加严重.市区和工业区冬春季OC、EC含量较高且冬季OC、EC相关性较高,这与冬季燃煤量增加,并且受内陆西风及逆温的影响,污染物集中在南京市上空不易扩散有关;夏季两地OC、EC含量及相关性均达到最低,可能由于夏季降雨频繁,加上台风作用,稀释和清除了部分污染物.应用OC/EC比值法对市区和郊区工业区二次有机碳(SOC)含量进行了估算,两地均是夏季SOC占TOC比例最高,分别为46.63%、45.65%,SOC主要来自于光化学反应,可见在光照充裕、辐射强烈的夏季更加有助于SOC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1 南京市 有机 元素 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庄市春节期间大气颗粒物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2
作者 康苏花 高康宁 +3 位作者 赵鑫 杨丽杰 李亚卿 靳伟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82,共6页
为研究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于2013年2月6—19日春节期间在石家庄市采集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样品,对其有机碳、元素碳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石家庄TSP、PM10、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89、330、245μg/m3... 为研究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于2013年2月6—19日春节期间在石家庄市采集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样品,对其有机碳、元素碳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石家庄TSP、PM10、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89、330、245μg/m3,颗粒物污染严重;碳组分在颗粒物中占有较大比重,且随着粒径的减少,碳组分比重逐渐增加;存在不严重的次生有机碳污染;OC与EC的相关系数较高,说明两者有较为相似的污染源,主要为燃煤、机动车排放源。各种气象条件对PM2.5、OC、EC浓度和OC/EC的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TSP PM10 PM2.5 元素 有机 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冬季天津PM_(2.5)及其二次组分的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36
13
作者 姚青 韩素芹 蔡子颖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3-318,共6页
2011年11月—12月于天津城区和武清采集PM2.5样品,分析其中的二次水溶性无机离子(NH4+、NO3-和SO24-)、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估算二次成分浓度,并分析采样期间气象因素对一次持续重污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冬季PM2.5污染严... 2011年11月—12月于天津城区和武清采集PM2.5样品,分析其中的二次水溶性无机离子(NH4+、NO3-和SO24-)、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估算二次成分浓度,并分析采样期间气象因素对一次持续重污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冬季PM2.5污染严重、城区和武清PM2.5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66.9μg.m-3和180.0μg.m-3;城区样品中SO24-、NO3-和OC在PM2.5的比例依次为19.4%、16.7%和15.4%,武清样品中则为19.2%、15.5%和20.4%;二次组分占PM2.5质量浓度的47%(城区)和46%(武清),雾霾日二次组分含量明显高于非雾霾日;高湿和静小风等不利气象条件是造成PM2.5质量浓度持续增加以及二次组分浓度迅速升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水溶性无机离子 有机 天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大气细颗粒物中有机碳与元素碳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英红 段菁春 +4 位作者 郑乃嘉 谭吉华 饶志国 马永亮 贺克斌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0-497,共8页
采集兰州冬季采暖期及夏季PM2.5样品共60个,通过DRI测定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结果显示:冬季OC和EC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5.39±13.88)μg/m3和(13.80±5.41)μg/m3,夏季分别为(9.74±3.30)μg/m3和(4.44±2.00)μg/m3... 采集兰州冬季采暖期及夏季PM2.5样品共60个,通过DRI测定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结果显示:冬季OC和EC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5.39±13.88)μg/m3和(13.80±5.41)μg/m3,夏季分别为(9.74±3.30)μg/m3和(4.44±2.00)μg/m3,冬季污染远高于夏季.冬夏季OC和EC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76,表明冬季兰州PM2.5中OC和EC的来源相似.二次有机碳质量浓度冬夏季分别为(8.48±6.10)μg/m3和(3.07±2.20)μg/m3,约占OC含量的(22.46±11.93)%和(31.29±18.51)%,表明兰州冬夏季PM2.5中OC的来源均以一次排放为主,夏季二次源贡献高于冬季.对8种不同温度段碳质组分分析表明,兰州冬季生物质燃烧较夏季有所增加,夏季可能主要为机动车尾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有机 元素 有机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PM_(10)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季节变化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许丹丹 屈晓萍 +1 位作者 汪伟峰 俞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9-52,共4页
为了探讨宁波市大气颗粒物中浓度水平与季节变化,2010年1、5、8、11月分季节采集了宁波市大气中PM10样品,在宁波连续观测了PM10以及有机碳(OC)、元素碳(EC)的浓度变化,并探讨宁波全年各季碳气溶胶污染变化特征;PM10中OC和EC相关性较好,... 为了探讨宁波市大气颗粒物中浓度水平与季节变化,2010年1、5、8、11月分季节采集了宁波市大气中PM10样品,在宁波连续观测了PM10以及有机碳(OC)、元素碳(EC)的浓度变化,并探讨宁波全年各季碳气溶胶污染变化特征;PM10中OC和EC相关性较好,说明OC与EC的来源相同,各采样点PM10中OC/EC的各季均值大部分超过2.0,表明宁波空气中存在一定的二次污染。宁波秋季SOC占OC含量高于其他季节。从PM10中8个碳组分丰度初步判断宁波市颗粒物中碳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道路扬尘及燃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有机 无机 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PM_(10)中有机碳和元素碳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焦荔 祁国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25-629,共5页
2001年2月至2002年4月在杭州5个空气质量国控点采集176组PM10样品,分析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含量,并采用TEOM法同步监测PM10质量浓度,其中在卧龙桥国控点同时测PM2.5质量浓度.全市PM10年日均质量浓度为119.2μg·m^-1.... 2001年2月至2002年4月在杭州5个空气质量国控点采集176组PM10样品,分析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含量,并采用TEOM法同步监测PM10质量浓度,其中在卧龙桥国控点同时测PM2.5质量浓度.全市PM10年日均质量浓度为119.2μg·m^-1.PM2.5年日均质量浓度为68μg·m^-3.PM2.5与PM10质量浓度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M2.5/PM10日质量浓度比值范围在0.31~0.95间变化,平均比值为0.62.0C和EC质量浓度分别为20.4μg·m^-3和4.0μg·m^-2,其相关性不好,表明碳的来源复杂.二次有机碳(SOC)分别占各季OC的37.1%,45.8%,58.0%,44.7%,说明杭州空气中存在一定的二次有机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有机 元素 有机 杭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城区PM_(2.5)中水溶性有机碳浓度特征及其来源 被引量:1
17
作者 瞿群 张智胜 +1 位作者 刘随心 朱李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0-53,66,共5页
水溶性有机碳(WSOC)是碳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环境与气候效应。该研究在广州城区采集了冬季和夏季PM_(2.5)日样品,分析了其中的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离子、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等化学成分,同步收集了臭氧(O_3)的浓度资料... 水溶性有机碳(WSOC)是碳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环境与气候效应。该研究在广州城区采集了冬季和夏季PM_(2.5)日样品,分析了其中的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离子、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等化学成分,同步收集了臭氧(O_3)的浓度资料,并利用因子分析模型(FA)探讨了广州城区大气PM_(2.5)中WSOC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冬季和夏季WSO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9.2±6.2)μg/m^3和(5.2±3.1)μg/m^3,浓度处于较高水平。冬夏两季WSOC与基于EC示踪方法估算的二次有机碳(SOC)均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且夏季WSOC与O_3亦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了广州城区观测的WSOC在夏季能较好地示踪SOC的污染程度。因子分析结果则进一步揭示了广州城区WSOC主要来源于SOC的生成和生物质燃烧,而其它污染源对其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 有机 O_3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区PM_(2.5)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45
18
作者 张婷婷 马文林 +3 位作者 亓学奎 曲晶明 贾凯 刘艳菊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758-2766,共9页
为研究北京城区PM_(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浓度水平、季节变化特征与主要来源,于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在北京西三环交通带附近采集4个季节PM_(2.5)有效样品95组,利用热光反射法测定了PM_(2.5)中OC和EC的质量浓度,并对OC/EC值... 为研究北京城区PM_(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浓度水平、季节变化特征与主要来源,于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在北京西三环交通带附近采集4个季节PM_(2.5)有效样品95组,利用热光反射法测定了PM_(2.5)中OC和EC的质量浓度,并对OC/EC值、OC与EC相关性、二次有机碳(SOC)等特征及污染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109.9±7.99)μg·m^(-3). PM_(2.5)中OC的年平均质量浓度为(13.49±4.32)μg·m^(-3),占PM_(2.5)的13.13%; EC的年平均质量浓度为(5.41±1.83)μg·m^(-3),占PM_(2.5)的5.2%.OC和EC平均浓度及OC和EC在PM_(2.5)中所占比例的季节变化特征均为冬季最高,秋季大于春季,夏季最低.4个季节PM_(2.5)中OC/EC比值均大于2.0,表明各季节存在二次有机碳(SOC)的生成,采用OC/EC最小比值法对SOC含量进行了估算,SOC年平均浓度为(6.88±1.10)μg·m^(-3),占OC含量的50.86%,冬秋季节的SOC浓度水平高于春夏季节.夏季SOC对OC的贡献率为62.22%,高于其他季节.相关性分析表明,OC与EC的相关性在春季(R2=0.9046)和秋季(R2=0.8886)高于夏季(R2=0.4472)和冬季(R2=0.6018),表明春秋两季OC与EC来源相似且相对简单.进一步对PM_(2.5)中8个碳组分质量浓度进行分析显示,北京城区大气碳质气溶胶主要来自汽油车排放和燃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有机 元素 有机 季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河子市PM_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变化特征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郑晓伍 陈家灯 +3 位作者 刘子龙 李姗蔓 宁建英 鲁建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5-122,共8页
本研究采集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石河子市不同类型天气下大气颗粒物样品,根据气象条件进行霾与沙尘分类,使用热光碳分析仪DRI 2001A进行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与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测定,采用最小比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eco... 本研究采集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石河子市不同类型天气下大气颗粒物样品,根据气象条件进行霾与沙尘分类,使用热光碳分析仪DRI 2001A进行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与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测定,采用最小比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econd organic carbon,SOC)质量浓度,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析其可能来源.结果表明:中霾天气下OC和EC平均质量浓度达到20.85±5.03、2.75±0.46μg·m^(-3)(沙尘天气18.9±4.4μg·m^(-3),2.6±0.9μg·m^(-3)).二次有机碳SOC在中霾天气下质量浓度为10.62±3.94μg·m^(-3)(沙尘天气9.3±3.7μg·m^(-3)),占OC浓度67%(沙尘天气67%).霾与沙尘天气OC与EC相关系数低于非霾非沙尘天气,表明霾与沙尘天气较非霾非沙尘天气有着复杂的污染源.PCA分析表明,霾与沙尘天气下的碳气溶胶的主要排放源为机动车尾气,固定燃煤源和道路扬尘.本项研究分析了石河子市霾和沙尘天气下的碳气溶胶分布,有望为中国西部城市的霾和沙尘天气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元素OC/EC 有机soc 主成分分析 新疆石河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邯郸市PM_(2.5)和PM_(10)中有机碳与元素碳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14
20
作者 薛凡利 牛红亚 +5 位作者 武振晓 任秀龙 李淑娇 王金喜 岳亮 樊景森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246-3257,共12页
为了研究邯郸市PM_(2.5)和PM_(10)中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的污染特征,于2016年1月—10月对邯郸市大气PM_(2.5)和PM_(10)样品进行采集,运用热光反射法(TOR)分析了样品中的OC、EC的质量浓度,同时对OC和EC浓度水平与季节变化、OC/EC的比... 为了研究邯郸市PM_(2.5)和PM_(10)中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的污染特征,于2016年1月—10月对邯郸市大气PM_(2.5)和PM_(10)样品进行采集,运用热光反射法(TOR)分析了样品中的OC、EC的质量浓度,同时对OC和EC浓度水平与季节变化、OC/EC的比值特征及其相关性、二次有机碳(SOC)的估算、碳组分与气态污染物及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和碳质气溶胶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邯郸市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均呈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规律,PM_(2.5)和PM_(10)中OC质量浓度均值为20.8μg·m^(-3)和34.9μg·m^(-3),EC质量浓度均值为6.6μg·m^(-3)和10.9μg·m^(-3);OC、EC对邯郸市PM_(2.5)质量浓度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24.0%和7.0%,对PM_(10)质量浓度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18.7%和5.9%;总碳气溶胶(TCA)占PM_(2.5)的比重为45.4%,TCA/PM_(10)为35.8%,碳质气溶胶是邯郸市PM_(2.5)的重要组成部分;PM_(2.5)和PM_(10)中OC/EC年均值分别为3.6和3.4,各季OC/EC比值均大于2,表明邯郸全年均存在SOC污染;PM_(2.5)和PM_(10)中SOC浓度在秋季和冬季相对较高,春季和夏季较低;SOC对PM_(2.5)和PM_(10)的贡献率分别为11.7%和7.3%.OC、EC和SOC与SO_(2)和NO_(2)呈显著正相关,表明邯郸市大气环境常年受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后向轨迹分析得出,研究期间到达邯郸市的气团主要来自我国东北、西北和东南地区;颗粒物浓度雷达图分析,颗粒物、OC和EC可能与西北风向的关联性更强,表明当地西部工业区和高度城市化对当地碳质气溶胶的污染有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和PM_(10) 有机 元素 有机 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