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原市春夏季VOCs组成特征及其对二次有机气溶胶和臭氧的贡献
1
作者 陈思宇 孙丽娟 +1 位作者 苏枞枞 于兴娜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8-555,共8页
基于太原市2023年春夏季VOCs观测数据,结合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太原市春夏季VOCs的组成成分、污染特征及其日变化特征,并利用MIR系数、等效丙烯浓度及FAC系数法评估并研究各类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 基于太原市2023年春夏季VOCs观测数据,结合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太原市春夏季VOCs的组成成分、污染特征及其日变化特征,并利用MIR系数、等效丙烯浓度及FAC系数法评估并研究各类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结果表明,太原市春夏季大气TVOCs小时平均体积分数为(20.0±0.87)×10^(-9),其中烷烃和含氧有机化合物(OVOCs)是含量最丰富的VOCs组分。太原市TVOCs浓度呈现明显的“双峰型”日变化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22:00;从VOCs种类上看,烷烃、烯烃、乙炔和芳香烃与TVOCs浓度的日变化特征较一致,呈现早晚高午后低的变化趋势,OVOCs与其他VOCs物种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通过φ(T)/φ(B)的比值分析发现太原市春夏季大气中VOCs主要受机动车尾气和生物质燃烧源的共同影响。太原市春夏季大气VOCs的SOAFP为25.4×10^(-2)μg.m^(-3),其中芳香烃为绝对优势物种,其贡献率超过90%;TVOCs的OFP为49.1×10^(-9),等效丙烯浓度为3.99×10^(-9),各VOCs物种的OFP依次表现为烯烃>OVOCs>芳香烃>烷烃>乙炔,表明烯烃和OVOCs对O_(3)生成具有重要贡献。对涂料溶剂和工业生产排放的有效管控将有利于控制太原市大气中的SOA生成,而控制机动车排放是有效降低O_(3)污染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市 挥发性有机 污染特征 有机溶胶生成潜势 臭氧生成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区环境大气中的半/中等挥发性有机物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贡献
2
作者 陶梓 陈卫 +6 位作者 冯婷婷 赵文慧 袁斌 王超敏 武彩虹 胡伟伟 王新明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2-533,I0006-I0008,共15页
大气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和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VOC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重要前体物。由于S/IVOCs组成、来源复杂,在分子水平上对S/IVOCs定量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之一,目前应用于模型的S/IVOCs的排放清单非常有限。为研究S/IVOC... 大气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和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VOC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重要前体物。由于S/IVOCs组成、来源复杂,在分子水平上对S/IVOCs定量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之一,目前应用于模型的S/IVOCs的排放清单非常有限。为研究S/IVOC对SOA的贡献,当前模型主要用一次有机气溶胶(POA)排放量乘固定系数确定S/IVOCs大气排放量。然而,由于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来源复杂,且受时间和空间影响较大,使用单一比例的估算方法是否合理仍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基于广州城市地区POA浓度和挥发性的外场观测结果,结合源排放研究中不同类型机动车排放源(柴油车排放、未过滤的柴油车排放、汽油车排放)S/IVOCs的挥发性分布特征,借助烟雾箱产率,估算机动车和餐饮源S/IVOCs一次排放量、大气环境消耗量(13.3~46.4μg/m^(3))和其对SOA的贡献。结果表明,S/IVOCs的大气环境消耗量在汽油车排放情景下<柴油车<未过滤的柴油车,与其一次排放因子的排序一致。S/IVOCs与POA的比值为1.2~4.1,可以作为SOA模型的模拟参考值。机动车和餐饮源分别贡献S/IVOCs排放的53%和47%,表明餐饮源也是城市地区S/IVOCs的重要来源。不同情景下,S/IVOCs对SOA的总贡献为24%~53%(其余由VOCs贡献),表明S/IVOCs是SOA的重要贡献源。汽油车排放的估算结果与测量差异最小,表明城市地区汽油车排放可能与实际环境S/IVOCs挥发性分布更为接近。机动车和餐饮源分别贡献SOA的13%~29%和11%~24%,阐明与化石燃料燃烧相关的人为源排放以及非化石源家庭烹饪排放对SOA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溶胶 半/中等挥发性有机 机动车源/餐饮源 光化学龄 挥发性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蒎烯臭氧氧化反应中二次有机气溶胶理化特性与云凝结核活性?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时政 马嫣 +3 位作者 郑军 姚磊 周瑶瑶 王振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33-1641,共9页
采用环境烟雾箱模拟实验,在近大气条件下研究了α-蒎烯气相臭氧氧化反应.通过气体与气溶胶膜采样进样口FIGAERO(Filter Inlet for Gas and AEROsols)与高分辨率飞行时间化学电离质谱(HRTo F-CIMS)联用对颗粒相产物进行了鉴别,鉴别结果表... 采用环境烟雾箱模拟实验,在近大气条件下研究了α-蒎烯气相臭氧氧化反应.通过气体与气溶胶膜采样进样口FIGAERO(Filter Inlet for Gas and AEROsols)与高分辨率飞行时间化学电离质谱(HRTo F-CIMS)联用对颗粒相产物进行了鉴别,鉴别结果表明,颗粒相产物中浓度最高的是蒎酮醛,其它主要产物包括蒎酮酸、蒎醛酸、降蒎酮酸、降蒎醛酸和蒎酸.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气溶胶质量分析仪(APM)与云凝结核计数器(CCNC)联用考察了臭氧氧化反应生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粒径谱分布、密度、产率以及云凝结核活性发现,随着臭氧氧化反应的进行,SOA的密度、质量浓度以及云凝结核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同时研究了重要的大气物种SO2对α-蒎烯臭氧氧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O2能大大促进气溶胶成核,气溶胶数浓度、质量浓度和产率均提高,同时云凝结核活性也显著增强,其可能的机制是反应中稳定化的Criegee中间体与SO2反应生成硫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蒎烯 臭氧氧化 有机溶胶 云凝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苯光氧化产生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及反应机理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黄明强 郝立庆 +4 位作者 周留柱 顾学军 王振亚 方黎 张为俊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6-601,共6页
在自制的烟雾腔内,研究羟基自由基(OH·)启动的乙苯的光氧化反应和一系列后续反应,产生了二次有机气溶胶.采用空气动力学直径粒谱分析仪分析了气溶胶粒子的尺寸分布;并用自制的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快速、实时地测量了单个二次有机... 在自制的烟雾腔内,研究羟基自由基(OH·)启动的乙苯的光氧化反应和一系列后续反应,产生了二次有机气溶胶.采用空气动力学直径粒谱分析仪分析了气溶胶粒子的尺寸分布;并用自制的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快速、实时地测量了单个二次有机气溶胶粒子的分子组分.初步探讨了这些组分的可能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苯 有机溶胶 烟雾腔 激光解吸附电离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挥发性有机物大气氧化反应与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机制研究现状 被引量:7
5
作者 周闪闪 李彪 +3 位作者 韦娜娜 胡长进 王振亚 张为俊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3-253,共11页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评估其在大气环境中的产生,是全面认识气溶胶的环境、气候与健康效应的关键所在.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曾经被忽略的低挥发性有机物(LVOCs)的大气氧化反应,可能是二次有机气溶胶...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评估其在大气环境中的产生,是全面认识气溶胶的环境、气候与健康效应的关键所在.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曾经被忽略的低挥发性有机物(LVOCs)的大气氧化反应,可能是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来源,因此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国内外近年来相关研究的进展,本文对低挥发性有机物的大气氧化反应及SOA的形成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从LVOCs在大气中的基本氧化机制出发,较为详尽地展示了迄今为止关于LVOCs的实验室定性与定量研究、场地观测研究以及理论模式研究.鉴于LVOCs研究面临的困难,如LVOCs的难以探测性、其在大气中反应的复杂性和环境的多变性、以及理论模拟中多参数化等,本文提出了未来深入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研究方向,有望为将来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同时也将为国内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的防控减排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挥发性有机 有机溶胶 氧化机制 实验室模拟研究 外场观测 模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有机气溶胶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6
作者 郑玫 闫才青 +2 位作者 李小滢 王雪松 张远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55-564,共10页
我国区域复合污染日趋严重,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组成之一.本研究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定量估算SOA的主要方法,包括EC示踪法、WSOC法、受体模型法、示踪物产率法、数值模拟法等.通过对各种方法的原理介绍与比较,指出1)E... 我国区域复合污染日趋严重,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组成之一.本研究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定量估算SOA的主要方法,包括EC示踪法、WSOC法、受体模型法、示踪物产率法、数值模拟法等.通过对各种方法的原理介绍与比较,指出1)EC示踪法、WSOC法、受体模型法简单易行,与在线连续观测数据结合可估算高时间分辨率的SOA浓度,但受限于对当地源谱和特定物种的了解;2)示踪物产率法虽分析技术难度高,但可针对不同来源的SOA估算;3)数值模拟可获得大尺度SOA的空间分布.针对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概述,不同方法的研究表明中国二次有机气溶胶是总有机气溶胶的重要部分,人为源VOCs对二次有机气溶胶发挥着重要贡献.本文旨在为未来我国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溶胶 细颗粒物 定量估算方法 来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7
作者 汪午 王省良 +4 位作者 李黎 张东平 王扬君 盛国英 傅家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7-86,共10页
二次有机气溶胶由于其对环境、气候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地域辽阔,森林占国土面积的12%,几乎具有北半球的全部植被类型,对天然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不容忽视。综合当前的研究成果,着重阐述了两种代表性生物挥... 二次有机气溶胶由于其对环境、气候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地域辽阔,森林占国土面积的12%,几乎具有北半球的全部植被类型,对天然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不容忽视。综合当前的研究成果,着重阐述了两种代表性生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异戊二烯和α-蒎烯与大气中主要的氧化剂,如O3、OH和NO3等物种的反应,以及其二次气溶胶形成的过程。最后,对目前的研究手段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溶胶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异戊 Α-蒎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化企业挥发性有机物与环境空气中臭氧、二次有机气溶胶关系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李石 孙慧 +3 位作者 高少华 邹兵 路帅 赵东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23-2028,共6页
近年来,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针对石化企业VOCs排放组分及不同组分对周边环境空气如何产生影响的研究却少有报道。本文以我国某典型石化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其正常工况运行条件下,... 近年来,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针对石化企业VOCs排放组分及不同组分对周边环境空气如何产生影响的研究却少有报道。本文以我国某典型石化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其正常工况运行条件下,在其厂界周围选取5个监测点位,开展了7天的VOCs采样与监测工作。通过对采集VOCs样品的定性定量分析表明,本次研究中检测出的VOCs的浓度范围为11.5~148.8μg/m^3,VOCs组分种类主要为烷烃、烯烃和芳香烃,其中烷烃占60%以上,是该石化企业排放VOCs的主要组分。进一步通过对VOCs各组分的臭氧(O_3)及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潜势进行估算,结果表明:烯烃是该石化企业排放的VOCs组分中对O_3贡献的关键前体物质,贡献率为50%~70%左右;芳香烃是SOA的主要前体物质,贡献率达80%以上,VOCs全部组分对SOA的贡献量为2.5046μg/m^3。本研究对石化企业VOCs的防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合物 污染 臭氧生成潜势 有机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自由基浓度对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郝立庆 王振亚 +2 位作者 黄明强 方黎 张为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7期65-67,共3页
在烟雾腔中光照甲苯/亚硝酸甲酯(CH3ONO)/NO混合物,模拟了羟基自由基(OH?)启动甲苯光氧化反应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过程.结果表明,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数量随着CH3ONO的浓度增加而增加;在CH3ONO浓度为225.4μL/L时,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 在烟雾腔中光照甲苯/亚硝酸甲酯(CH3ONO)/NO混合物,模拟了羟基自由基(OH?)启动甲苯光氧化反应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过程.结果表明,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数量随着CH3ONO的浓度增加而增加;在CH3ONO浓度为225.4μL/L时,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数量达到最大;此后,增加CH3ONO的浓度反而会降低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粒子密度.因此,对于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过程来说,存在一个羟基自由基浓度的最佳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 有机溶胶 羟基自由基 CH3O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中二次有机气溶胶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0
作者 叶文媛 吴琳 +1 位作者 冯银厂 朱坦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7-131,共5页
大气中二次有机气溶胶产生于光化学反应或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气-粒转化,目前没有直接测定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方法,一般采用间接方法估算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贡献。通过分析对比各种二次有机气溶胶估算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认为EC示... 大气中二次有机气溶胶产生于光化学反应或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气-粒转化,目前没有直接测定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方法,一般采用间接方法估算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贡献。通过分析对比各种二次有机气溶胶估算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认为EC示踪法操作简单,参数容易获得,但参数的不确定性高;化学迁移模型法能详细反映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情况,但所需参数不易获得;有机物受体模型示踪法,不需要模拟复杂的情况,但难于保证成分谱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因此,在选择估算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到各种方法的局限性及适用范围,将试验观测与环境空气质量模型联合用于二次有机气溶胶估算应成为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有机溶胶(SOA) 元素碳(EC) 有机碳(OC) 估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油松及侧柏单萜烯变化规律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的估算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静 陈丽华 +2 位作者 余新晓 陈俊刚 娄源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1-336,344,共7页
利用动态顶空采集法、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以及外标法,以油松、侧柏挥发的单萜烯为基础,分析其日变化规律及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同时利用气溶胶生成系数估算单萜烯二次有机气溶胶。结果表明:α-蒎烯、柠檬烯是油松挥发最多的2种... 利用动态顶空采集法、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以及外标法,以油松、侧柏挥发的单萜烯为基础,分析其日变化规律及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同时利用气溶胶生成系数估算单萜烯二次有机气溶胶。结果表明:α-蒎烯、柠檬烯是油松挥发最多的2种萜烯物质,其平均含量为15.61%,11.77%;侧柏挥发最多的也是这2种,其平均含量为17.49%,15.34%。油松、侧柏均挥发的α-蒎烯、β-月桂烯、柠檬烯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且均在13:00—14:00出现最高峰。β-蒎烯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松油烯变化较为平稳,维持在1.20%左右。单萜烯的挥发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高温、低相对湿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单萜烯的释放,而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单萜烯的释放与光合有效辐射无关。单萜烯对二次有机气溶胶有一定的生成潜势,生成的SOA浓度与释放的VOCs浓度呈正相关,且各时间段内油松、侧柏单萜烯SOA浓度均显著高于林外大气单萜烯SOA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侧柏 单萜烯 有机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二次有机气溶胶危害性及环境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多宏 张涛 +7 位作者 蒋斌 岳玎利 周炎 钟流举 王伯光 毕新慧 张干 周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305-309,共5页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细颗粒物中重要组成成分,相比一次有机气溶胶(POA),SOA对环境、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有着更大的影响。国内外已经在城市、郊区和背景区域开展了SOA基础观测与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数据,为掌握SOA演变机理及其...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细颗粒物中重要组成成分,相比一次有机气溶胶(POA),SOA对环境、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有着更大的影响。国内外已经在城市、郊区和背景区域开展了SOA基础观测与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数据,为掌握SOA演变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其研究主要局限于短期观测,对其具体发生条件、变化规律和重要演化过程及形成机理特征并未开展系统的观测与研究。为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亟需长期开展高时间分辨率高物种分辨率的综合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溶胶 危害 环境监测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主城区二次有机碳气溶胶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敏 周志恩 +3 位作者 张丹 李振亮 孟小星 吕平江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6年第5期43-47,共5页
为研究重庆市大气PM_(2.5)中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于2013年1—12月运用URG-3000ABC型中流量颗粒物采样仪连续同步采集重庆市主城区大气PM_(2.5)样品,选取OC/EC比值对PM_(2.5)中的SOC污染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该市主城区PM_(2.5)中SOC... 为研究重庆市大气PM_(2.5)中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于2013年1—12月运用URG-3000ABC型中流量颗粒物采样仪连续同步采集重庆市主城区大气PM_(2.5)样品,选取OC/EC比值对PM_(2.5)中的SOC污染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该市主城区PM_(2.5)中SOC年平均质量浓度为12.5μg/m3,占OC质量浓度的50.0%,占PM_(2.5)质量浓度的10.1%,SOC质量浓度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机动车排放是SOC前体物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有机溶胶 污染特征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室模拟研究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 被引量:7
14
作者 徐永福 贾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7-785,共19页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中重要的气溶胶组分,主要由挥发性有机物(VOCs)经化学转化形成,对天气、气候、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但至今其确切的化学成分和形成机制还十分不清楚。研究SOA的方法主要采用实验室单个物种或多物种...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中重要的气溶胶组分,主要由挥发性有机物(VOCs)经化学转化形成,对天气、气候、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但至今其确切的化学成分和形成机制还十分不清楚。研究SOA的方法主要采用实验室单个物种或多物种的化学过程的模拟研究,野外实际大气的SOA化学成分、源汇和多尺度分析的观测研究,以及大气中SOA形成的数值模拟的回报和预报研究。实验室研究是对SOA形成过程中获取基础数据和推究SOA生成机制的最主要手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特别是近五年,SOA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中包括SOA前体物、SOA形成机制及影响因子的进一步理解。本文就这些方面展开了概要性的综述,重点强调了我国研究人员所做的研究工作。在采用实验室烟雾箱系统模拟研究SOA方面,首先简述了烟雾系统的发展以及表征,讨论了跟烟雾箱箱体相关的壁效应问题,重点综述了萜烯类、芳香烃类、小分子类等化学物种转化形成SOA的研究进展。在采用流动管和其他反应器类模拟研究SOA方面,重点讨论了挥发性有机物在颗粒物表面或在液相中所形成的SOA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可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溶胶 烟雾箱系统 生成机制 非均相反应 挥发性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聚类算法的苯系物二次有机气溶胶质谱数据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明强 郭晓勇 +4 位作者 郝立庆 顾学军 王振亚 方黎 张为俊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3-160,共8页
OH自由基启动苯系物光氧化形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能够影响气候变化,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人类健康.我们实验室自行研制的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能够用于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实时检测研究.该仪器在检测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实验数据,对这些数据快... OH自由基启动苯系物光氧化形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能够影响气候变化,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人类健康.我们实验室自行研制的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能够用于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实时检测研究.该仪器在检测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实验数据,对这些数据快速、自动处理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是整机系统的关键之一.本文介绍模糊聚类算法在苯系物二次有机气溶胶单粒子聚类分析中的成功运用.利用该算法对OH自由基启动1,3,5-三甲苯光氧化形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单粒子质谱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在得到的五个聚类中包含了芳香醛、酚类化合物、硝基酚和羧酸等重要的光氧化产物,为研究苯系物光氧化机理提供了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溶胶 质谱 模糊聚类算法 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异戊二烯大气光解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环境因素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宪云 夏丽 +1 位作者 王振亚 张为俊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7-132,共6页
通过自制的烟雾腔系统研究羟基启动的异戊二烯光解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SOA)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使用气溶胶粒径光谱仪测量了SOA的粒径分布,通过光解实验研究了光照时间、反应物浓度以及CH3ONO浓度对异戊二烯光解形成SOA的影响.结果表... 通过自制的烟雾腔系统研究羟基启动的异戊二烯光解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SOA)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使用气溶胶粒径光谱仪测量了SOA的粒径分布,通过光解实验研究了光照时间、反应物浓度以及CH3ONO浓度对异戊二烯光解形成SOA的影响.结果表明,异戊二烯光解形成的SOA空气动力学直径在0.4mm^1.4mm之间,这些粒子的直径小于2.5μm的微细粒子很容易沉积在人体肺泡内,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危害;不管是SOA粒子的粒子数浓度还是质量数浓度都随着反应时间的增长、光照强度的增强和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该研究为大气颗粒物排放源的外场测量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探测 异戊 羟基自由基 有机溶胶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大气中VOCs的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 被引量:48
17
作者 王扶潘 朱乔 +3 位作者 冯凝 刘芮伶 黄晓锋 何凌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449-2457,共9页
使用气溶胶生成系数法和产率法,对深圳四季5种芳香烃和异戊二烯所生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量分季节计算并比较得出:四季中除春季外,其余三季产率法计算得到的SOA量均高于生成系数法计算的结果,四季所生成SOA的平均值分别为(2.48±... 使用气溶胶生成系数法和产率法,对深圳四季5种芳香烃和异戊二烯所生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量分季节计算并比较得出:四季中除春季外,其余三季产率法计算得到的SOA量均高于生成系数法计算的结果,四季所生成SOA的平均值分别为(2.48±2.02)μg/m3和(2.10±1.21)μg/m3.2种方法计算结果均为夏季SOA的生成量最大,秋季和冬季次之,春季最小.生成系数法计算得出人为源和天然源的贡献分别为96%和4%,而产率法得到两种源的贡献分别为86%和14%.将生成系数法和产率法计算得到的夏季SOA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发现计算值均低于实测值,分别占实测值的21%和31%.最后计算芳香烃和异戊二烯的自由基反应速率得出,与OH自由基反应是其生成SOA最主要的途径,比例为75%,与NO3自由基和O3的反应比例分别为22%和3%.在生成SOA速度上,苯乙烯的速度最快,苯的速度最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生成系数法 产率法 芳香烃 异戊 有机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夏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及其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贡献 被引量:27
18
作者 王倩 王红丽 +6 位作者 周来东 李莉 冯淼 宋丹林 景盛翱 周子航 陈长虹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12,共7页
于2014年7月8日至8月13日在成都市城区和工业区选取两个点位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样品采集工作,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市夏季城区大气中VOCs质量浓度在34.1~458.8μg/m2,平均值为(137.3±91.8)μg/m2;工业区大气中VOC... 于2014年7月8日至8月13日在成都市城区和工业区选取两个点位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样品采集工作,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市夏季城区大气中VOCs质量浓度在34.1~458.8μg/m2,平均值为(137.3±91.8)μg/m2;工业区大气中VOCs质量浓度在26.7~474.9μg/m2,平均值为(135.9±103.5)μg/m2。早高峰时段(7:00~10:00)两个点位VOCs的浓度水平均高于其他时段,说明VOCs浓度受机动车排放的影响较为明显。用·OH消耗速率和臭氧生成潜势评估VOCs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结果显示,芳香烃和烯烃是影响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的关键组分。城区和工业区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潜势分别为4.859、4.559μg/m2,芳香烃不仅是臭氧生成潜势的关键活性组分,同时也是SOA的重要前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 化学活性 有机溶胶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区夏季碳气溶胶特征及改进的二次有机碳估算方法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家营 刘保双 +4 位作者 毕晓辉 元洁 肖致美 张裕芬 冯银厂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04-1518,共15页
为更加准确地估算环境受体PM_(2.5)中SOC(二次有机碳)的质量浓度,于2015年6—8月利用在线监测仪器同步采集小时分辨率的PM_(2.5)及OC(有机碳)和EC(元素碳)样品数据,分析碳气溶胶的变化特征,并尝试运用改进的EC示踪法估算ρ(SOC).结果表... 为更加准确地估算环境受体PM_(2.5)中SOC(二次有机碳)的质量浓度,于2015年6—8月利用在线监测仪器同步采集小时分辨率的PM_(2.5)及OC(有机碳)和EC(元素碳)样品数据,分析碳气溶胶的变化特征,并尝试运用改进的EC示踪法估算ρ(SOC).结果表明:天津市区夏季ρ(PM_(2.5))为(70.9±46.0)μg/m3,ρ(OC)和ρ(EC)分别为(7.6±3.1)(2.2±1.5)μg/m3,占ρ(PM_(2.5))的11.8%±4.6%和3.1%±1.4%,OC/EC(质量浓度之比,下同)的平均值为4.0±2.0.ρ(OC)与ρ(EC)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仅为0.66,说明OC和EC的来源较为复杂,SOC的产生可能是重要影响因素.ρ(NO2)与OC/EC呈显著负相关(R=-0.47,P<0.01),并且OC/EC(4.0)相对较低,说明天津市区机动车可能对碳气溶胶具有重要影响.ρ(SO2)与ρ(OC)、ρ(EC)的相关性较低(R均为0.33,P均小于0.01),说明天津市区碳气溶胶可能受燃煤源的影响较低.改进的EC示踪法主要是利用O3和CO、EC作为光化学反应和一次源排放的指标,并结合ρ(OC)、ρ(EC)和OC/EC的变化特征,逐步筛选一次排放源主导的时间段的ρ(OC)和ρ(EC)数据,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获得ρ(OC)和ρ(EC)的线性方程,最后进行ρ(SOC)和ρ(POC)(POC为一次有机碳)的估算.天津市区夏季ρ(SOC)的平均值为(2.5±2.0)μg/m3,分别占ρ(OC)和ρ(PM_(2.5))的28.8%±15.0%和3.7%±3.6%;ρ(POC)的平均值为(5.2±1.7)μg/m3,分别占ρ(OC)和ρ(PM_(2.5))的71.2%±15.0%和8.1%±5.2%,说明天津市区夏季有机碳的主要来源是一次排放源.研究显示,相比于EC示踪法,改进的EC示踪法估算的ρ(SOC)明显降低,ρ(POC)明显升高.AT(大气温度)对ρ(SOC)的影响较为显著,而WS(风速)对ρ(POC)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溶胶 有机碳(SOC)估算方法 天津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州市冬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其对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贡献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毅 俞颖 +5 位作者 宋锴 万子超 陆思华 于雪娜 曾立民 郭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6期665-675,共11页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火焰离子检测器(Online-GC-MS/FID)对2017年冬季山东德州大气中99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连续测量,研究了VOCs浓度和组分特征、日变化趋势、来源及其对臭氧(O3)、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的贡献.结果表明,德州大...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火焰离子检测器(Online-GC-MS/FID)对2017年冬季山东德州大气中99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连续测量,研究了VOCs浓度和组分特征、日变化趋势、来源及其对臭氧(O3)、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的贡献.结果表明,德州大气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47.74±33.11)×10^-9,烷烃占比最大,为40.66%.总VOCs及其组分表现出早晚体积分数高、中午体积分数低的日变化规律.德州大气中丙烷、丙烯、苯及甲苯和二氯甲烷分别受到液化石油气挥发、生物质燃烧、机动车排放和溶剂使用等人为源的影响.反向轨迹模型分析发现,北方内陆气团对德州VOCs体积分数具有一定贡献.烷烃、烯烃、芳香烃的臭氧生成潜势分别为(34.87±33.60)、(120.48±118.76)和(59.77±94.14)μg/m^3,乙烯、丙烯、甲苯和间/对二甲苯的贡献较大.芳香烃氧化主导了SOA生成,其贡献率为93.7%,甲苯、间/对二甲苯、苯对SOA生成的贡献最大.为解决大气复合污染问题、实现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德州应重点控制甲苯、间/对二甲苯等芳香烃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 芳香烃 臭氧生成潜势 有机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