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门内板零件二次成形缺陷与改进 被引量:3
1
作者 吴磊 聂昕 +1 位作者 周勇 汪晨 《塑性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4-37,共4页
工程中通常采用二次成形技术解决汽车覆盖件中难以一次成形的零件,如门内板、纵梁等,这些零件大多比较复杂,且多为内板。以某车型后门内板为例,研究了该零件局部区域在二次成形过程中的变形特征,采用有限元仿真技术,分析了后门内板在轮... 工程中通常采用二次成形技术解决汽车覆盖件中难以一次成形的零件,如门内板、纵梁等,这些零件大多比较复杂,且多为内板。以某车型后门内板为例,研究了该零件局部区域在二次成形过程中的变形特征,采用有限元仿真技术,分析了后门内板在轮毂处易产生局部颈缩和局部起皱的原因。基于有限元仿真平台,系统研究了拉延筋阻力对拉深破裂极限的影响规律,提出并分析了修模方案。通过现场调试生产,结合网格应变技术,验证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修模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内板 拉延筋 起皱 颈缩 二次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胶板二次成形自动传板合板机构设计
2
作者 郑哲文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2,共2页
本机构设计采用二次成形技术,即将预压机和热压机相结合的方法,先把毛坯经预压机预压,每块毛坯的厚度大约可减少50%,把压机的单层单隔当作单层双隔来用,每隔压两块经预压过的半成品,生产率将提高约40%。为使压板的加工过程在生产线上循... 本机构设计采用二次成形技术,即将预压机和热压机相结合的方法,先把毛坯经预压机预压,每块毛坯的厚度大约可减少50%,把压机的单层单隔当作单层双隔来用,每隔压两块经预压过的半成品,生产率将提高约40%。为使压板的加工过程在生产线上循环往复,成品从压机输送出来后实现自动分离,以便卸料。卸完后放上经预压的半成品,实现垫板自动合成,以便进行第二次热压成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胶板 热压 二次成形 合板机构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F2507双相不锈钢二次急冷淬火成形析出相的析出行为
3
作者 郭幼丹 程晓农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1-177,共7页
采用二次急冷淬火热成形技术进行SAF2507双相不锈钢(SAF2507 DSS)螺旋桨叶片成形,并采用扫描电镜(SEM)、EDAX能谱仪(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研究SAF2507 DSS热成形过程中析出相的析出行为。结果表明:SAF2507 DSS二次急冷淬火热成... 采用二次急冷淬火热成形技术进行SAF2507双相不锈钢(SAF2507 DSS)螺旋桨叶片成形,并采用扫描电镜(SEM)、EDAX能谱仪(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研究SAF2507 DSS热成形过程中析出相的析出行为。结果表明:SAF2507 DSS二次急冷淬火热成形中的析出相以σ相和χ相为主,其中,热成形温度与冷却速度是决定相的析出行为的关键因素。成形时,σ相和χ相的析出均存在着一个析出转变温度:当成形温度低于950℃时,σ相的析出随成形温度升高而增多,当成形温度高于950℃时,σ相的析出随成形温度升高而减少;当二次急冷淬火热成形温度低于850℃时,χ相的析出随成形温度升高而增多,当二次急冷淬火热成形温度高于850℃时,χ相停止析出并逐渐转换为σ相。急冷时,σ相和χ相有效形核并开始析出均存在一个析出临界冷却速度v_(σ)和v_(χ),当冷却速度大于析出临界冷却速度时,σ相和χ相均不能有效地形核析出。此外,二次急冷淬火热成形时,SAF2507 DSS中Cr、Mo、Ni等元素的远程扩散与偏析,成形时表面氧化和表面氧化物情况和成形力作用下晶粒细化情况均会影响σ相和χ相的形核和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F2507双相不锈钢 急冷淬火 析出相 温度 临界冷却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二次椎间孔成形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薛厚军 雷宇 +3 位作者 黄杰彬 陈伟雄 王诗成 潘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8-143,共6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二次椎间孔成形技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6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内镜组(观察组)和传统术式组(对照组),各34例,并随访6~24个月,观察两组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 目的探讨内镜下二次椎间孔成形技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6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内镜组(观察组)和传统术式组(对照组),各34例,并随访6~24个月,观察两组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手术效果,以评估观察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平均随访16个月,性别、年龄、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6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1个月内VAS及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使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价术后1年患者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内观察组有2例1年内症状反复,为中央管狭窄患者,二期开放手术后症状消失,1例术中出现脊髓高压症,经积极处理后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无复发,1例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出现一侧肌力下降,急诊清除血肿后3个月下肢肌力逐渐恢复,1例感染,经I期清创置管冲洗后完全恢复。两组术中均无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硬膜撕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内镜下二次椎间孔成形技术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中央管狭窄需慎用,同时,其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降低住院费用及缩短住院时间上有一定的优势,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窥镜 椎间孔 二次成形 腰椎管狭窄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成形型面对二道次渐进成形板厚分布的影响
5
作者 李军超 杨世涛 +1 位作者 龚鹏程 杨芬芬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5-39,共5页
为了研究预成形型面对金属板材二道次渐进成形板材厚度分布的影响,以直壁件两道次渐进成形为研究对象,首先制定了三种不同的预成形型面设计方案(型面轮廓线分别为圆弧和直线段),而后基于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预成形型面条件下的板厚和... 为了研究预成形型面对金属板材二道次渐进成形板材厚度分布的影响,以直壁件两道次渐进成形为研究对象,首先制定了三种不同的预成形型面设计方案(型面轮廓线分别为圆弧和直线段),而后基于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预成形型面条件下的板厚和等效塑性应变分布,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半径为80mm的圆弧状预成形型面侧面轮廓线可获得更均匀的板材厚度分布、更大的最小板材厚度、更小的等效塑性应变;二道次最小厚度分布并不取决于整个塑性变形区的大小,而决定于第二道次实际参与的变形区域大小,而该区域的大小决定于预成形型面的设计;最终板厚分布和预成形型面曲率并不存在线性关系,当切线夹角为40°左右时,板厚分布最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进 型面 质量 板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楔横轧一次楔成形汽车中间轴毛坯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贾震 张康生 胡正寰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2876-2879,共4页
针对用楔横轧工艺生产具有大断面收缩率特点的汽车变速箱中间轴毛坯所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利用数值模拟与实轧试验对汽车变速箱中间轴毛坯一次楔成形和二次楔成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采用一次楔成形方法加工汽车变速箱中间轴毛坯,轧件... 针对用楔横轧工艺生产具有大断面收缩率特点的汽车变速箱中间轴毛坯所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利用数值模拟与实轧试验对汽车变速箱中间轴毛坯一次楔成形和二次楔成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采用一次楔成形方法加工汽车变速箱中间轴毛坯,轧件不易发生弯曲,中间断面收缩率最大处没有发生缩颈现象,心部质量也较二次楔成形好。研究表明采用一次楔成形方法加工汽车变速箱中间轴毛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横轧 汽车变速箱中间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形链条一次成形模具的研究
7
作者 陈春棉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8-169,共2页
针对环形链条目前需二次成形的工艺,从模具结构上进行了改进。首先用坯料将已经弯曲的圆环链穿起来放在凸模上定位,再采用弹性(浮动)凸模与侧压块结构,对坯料进行一次弯曲成U形,然后利用侧压块对已经压弯的坯料进行侧弯。这样,环形链条... 针对环形链条目前需二次成形的工艺,从模具结构上进行了改进。首先用坯料将已经弯曲的圆环链穿起来放在凸模上定位,再采用弹性(浮动)凸模与侧压块结构,对坯料进行一次弯曲成U形,然后利用侧压块对已经压弯的坯料进行侧弯。这样,环形链条就能在一副模具上一次成形。该成形模具结构并不复杂,但能节省一套模具,减少一半人工工时。该模具可靠性高,使用简单,极具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条 二次成形 结构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式滑板成形工艺对强度性质的影响
8
作者 张海斌 王自强 邹宗树 《黄金学报》 2001年第2期107-110,共4页
应用热弹性力学理论和有限单元法对滑板在服役期间的实际应力情况进行计算 .通过对滑板砖一次成形工艺和二次成形工艺的应力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在外部材料能够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 ,与一次成形工艺比较 ,二次成形工艺更能发挥材料特性 。
关键词 复合式滑板 工艺 二次成形工艺 强度 有限单元法 应力 抗热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三维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应用进展
9
作者 刘允璞 刘威 +1 位作者 王黎明 覃小红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6-234,共9页
静电纺三维纳米纤维材料凭借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内部连通性和厚度可控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为进一步研究制备过程简单普适、性能优良、应用范围广的静电纺三维纳米纤维材料,综述了冷冻干燥法、层层堆叠法、湿度调控法、致孔颗... 静电纺三维纳米纤维材料凭借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内部连通性和厚度可控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为进一步研究制备过程简单普适、性能优良、应用范围广的静电纺三维纳米纤维材料,综述了冷冻干燥法、层层堆叠法、湿度调控法、致孔颗粒溶解法等基于静电纺丝技术的三维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分析了相关制备方法的优势与不足,阐述了三维纳米纤维材料在空气过滤、油水分离、隔热保暖、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讨论了在不同应用领域性能优化的方向。最后对三维纳米纤维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提出制备流程简单化、工艺普适化、尺寸可控化、孔隙结构构筑可控化以及多功能集合化是进一步发展需要突破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 静电纺丝 三维材料 二次成形 直接静电纺丝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