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次演化建模在实时仿真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董文永 李元香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261-1268,共8页
遗传程序设计在复杂系统的建模中表现出智能性、自适应性等特点 ,它可以找出能描述系统的静态和动态过程一系列相关联的函数或微分方程 ,为描述复杂系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针对传统的遗传程序设计方法的搜索效率低、所建模型的精度... 遗传程序设计在复杂系统的建模中表现出智能性、自适应性等特点 ,它可以找出能描述系统的静态和动态过程一系列相关联的函数或微分方程 ,为描述复杂系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针对传统的遗传程序设计方法的搜索效率低、所建模型的精度不高等缺点 ,提出了一种新的演化建模算法 :二次演化建模 ,该算法引入人工智能中的系统公告板来公布最好的树及其子树 ,从而加速了优化过程 ,使之达到实时仿真的目的 ,并将其应用于描述一个实时仿真系统——轮机仿真系统 ,并结合仿真系统的特点来指导遗传算法 ,减少其搜索的盲目性 ,实验的结果表明无论在算法的求解速度还是模型的精度上二次演化建模算法均优于传统的遗传程序设计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 实时仿真 应用 遗传算法 系统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超临界机组的非线性模型及动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梁庆姣 刘吉臻 +2 位作者 薛彦广 闫姝 曾德良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8-123,共6页
以泰州电厂1000 MW超超临界机组为对象,对超超临界机组的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机理分析和模型简化,采用集中参数的方法,建立了从省煤器、蒸发受热面、过热器到汽轮机的综合模型.建模过程中,将相变点的位置作为独立变量置入模型,成功... 以泰州电厂1000 MW超超临界机组为对象,对超超临界机组的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机理分析和模型简化,采用集中参数的方法,建立了从省煤器、蒸发受热面、过热器到汽轮机的综合模型.建模过程中,将相变点的位置作为独立变量置入模型,成功解决了超超临界工况下机组动态仿真所面临的问题.并进行了二次建模,便于计算机的仿真实现.在仿真模型上进行了阶跃扰动试验,试验结果与实际机组的动态特性基本一致.该模型的建立为超超临界机组系统工程分析和仿真机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机组 数学 二次建模 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BN耦合模型的太阳辐照度模拟 被引量:2
3
作者 万岩 陈云怡 《现代电子技术》 2023年第1期79-84,共6页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下,太阳辐射的精确模拟对于光伏发电行业至关重要。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十分复杂,其与许多要素之间都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这使得太阳辐射的模拟变得相对复杂。目前已有研究表明,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太阳辐...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下,太阳辐射的精确模拟对于光伏发电行业至关重要。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十分复杂,其与许多要素之间都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这使得太阳辐射的模拟变得相对复杂。目前已有研究表明,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太阳辐射,可挖掘出太阳辐射和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文中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随机森林(RF)、贝叶斯岭回归(BR)、梯度提升树(GBDT)、BP神经网络(BP)等五种机器学习模型,采用2020年1月—2021年4月位于河南的4个光伏发电站的真实卫星数据及地面观测数据进行机器学习建模以及地面太阳辐射模拟。由于传统单一模型的模拟精度较低,为提升模拟精度,通过引入DBN深度信念网络对五种模型模拟的结果进行二次建模,最终得到4个站点的高精度太阳辐射模拟值。研究结果表明,DBN耦合模型能够有效提取不同机器学习模型模拟结果的特征,其模拟效果和鲁棒性显著优于单一机器学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DBN耦合 数据处理 二次建模 结果分析 交叉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飞机部件制孔末端执行器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伍承旭 雷沛 +3 位作者 孙海龙 谭红 陈强 曾超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0-46,共7页
制孔末端执行器是飞机部件自动制孔的主要功能集成设备,其采用的设计方法对制孔工艺有重大影响。从结构设计部分出发,基于神经网络拟合算法,采用80组包含3类框架组件材料、位移和质量的5维向量样本数据,训练获得均方值MSE为0.06的网络模... 制孔末端执行器是飞机部件自动制孔的主要功能集成设备,其采用的设计方法对制孔工艺有重大影响。从结构设计部分出发,基于神经网络拟合算法,采用80组包含3类框架组件材料、位移和质量的5维向量样本数据,训练获得均方值MSE为0.06的网络模型,从而通过预测获得末端执行器框架的关键尺寸参数,并进而采用拓扑优化方法对框架组件进行轻量化设计。拓扑优化前框架结构在实际工况下最大变形量为0.04 mm、最大应力值为44 MPa,刚强度符合要求;同一工况下,拓扑优化后的框架结构最大变形量为0.026 mm、最大应力值为42 MPa,在质量降低43%的同时,制孔末端执行器框架结构的性能也得到改善。基于神经网络拟合算法对框架关键尺寸的预测,使得设计不再简单依靠经验判断,为末端执行器的结构设计开辟了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轻量化 拓扑 二次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