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豫西济源二叠纪末—三叠纪初陆相微生物成因构造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
7
1
作者
郑伟
齐永安
+3 位作者
邢智峰
白万备
陈百兵
李小燕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1-1132,共12页
在豫西济源地区发现的陆相微生物成因构造(Microbially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s,MISSs),主要发育在孙家沟组和刘家沟组,可分为2大类即微生物席生长构造和微生物席破坏构造,8小类即生长脊构造、瘤状突起、曲形脱水裂痕、纺锤状...
在豫西济源地区发现的陆相微生物成因构造(Microbially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s,MISSs),主要发育在孙家沟组和刘家沟组,可分为2大类即微生物席生长构造和微生物席破坏构造,8小类即生长脊构造、瘤状突起、曲形脱水裂痕、纺锤状脱水裂痕、似正弦状构造、树枝状脱水裂痕、多边形脱水裂痕和直脊状脱水裂痕。镜下分析显示具有大"U"形脊、定向排列的石英颗粒、近平行的暗色黏土矿物条带及悬浮排列的云母颗粒等微生物成因特征。通过与鲁山、黎城中元古界以及宜阳、柳林早三叠系微生物成因构造对比研究,认为研究区的微生物成因构造具有较为特殊的埋藏学特征,受二叠纪末灾变事件、适宜的沉积条件和气候因素控制,代表着研究区以微生物群落为主、后生动物稀少、植被贫乏、气候炎热和水土流失严重等特征的一种陆相灾后生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成因构造
二叠纪末大灭绝
陆地生态系
豫西济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遗迹化石定量表征特征:以华南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为例
被引量:
3
2
作者
丁奕
张立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5-418,共14页
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生物—环境事件往往伴随着古海洋海水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而遗迹化石作为原位保存的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对于解读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对前人常用的遗迹学参数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遗迹化石多样性、生...
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生物—环境事件往往伴随着古海洋海水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而遗迹化石作为原位保存的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对于解读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对前人常用的遗迹学参数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遗迹化石多样性、生物扰动强度、潜穴直径、特征遗迹化石组合这4项定量参数可以表征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文中以华南二叠系乐平统遗迹化石及生物扰动构造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遗迹化石参数表征的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变化特征:自吴家坪期晚期华南古海洋开始出现缺氧,然而该缺氧状态在长兴期不具有持续性,而是呈现出周期性缺氧/贫氧→富氧/有氧的波动特征;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前,煤山剖面高精度的定量遗迹学参数指示长兴组24e层顶部存在缺氧事件,并与大灭绝事件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这一实例具体展示了遗迹学参数在古海洋水体氧化还原条件重建中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
氧化还原条件
遗迹化石
生物扰动
二叠纪
末
生物
大灭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秦岭陕西聂家沟剖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沉积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3
作者
李飞洋
张立军
+3 位作者
李泰然
杨琦琦
牛永斌
宋慧波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9-662,共14页
东秦岭陕西镇安聂家沟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育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序列,较完整地记录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相生物群落演替及环境变化等信息,是研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生态环境变化与沉积响应的理...
东秦岭陕西镇安聂家沟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育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序列,较完整地记录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相生物群落演替及环境变化等信息,是研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生态环境变化与沉积响应的理想区域。通过碳酸盐岩微相分析方法,对陕西镇安聂家沟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碳酸盐岩生物组合和微相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共识别出11个微相类型:斑点状凝块石、叠层石灰岩、鲕粒—纹层状叠层石灰岩、有孔虫颗粒灰岩、藻—海百合泥粒灰岩、含有被包壳和被磨蚀骨屑颗粒的粒泥灰岩、鲕粒颗粒灰岩、集合颗粒灰岩、含鲕粒的粒泥灰岩、泥晶灰岩和泥岩。根据碳酸盐岩微相特征及沉积相标志,在二叠系—三叠系界限附近划分出台地边缘、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3种沉积相,其反映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频繁的沉积相带变更的特点。该剖面碳酸盐岩微相反映的古生态和生物群落演替特征与中国华南同时期其他剖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早三叠世正常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类型和丰度极低,仅含有少量的双壳类、海百合等,灭绝事件界线附近以微生物碳酸盐岩等特殊微生物沉积构造占主导,之后微生物岩等消失,又出现了以双壳类为首的生物碎屑石灰岩。研究结果为了解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中生物和环境的协同演化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微相
生物群落演替
沉积环境
二叠纪
末
生物
大灭绝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豫西济源二叠纪末—三叠纪初陆相微生物成因构造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
7
1
作者
郑伟
齐永安
邢智峰
白万备
陈百兵
李小燕
机构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
出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1-1132,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2110
41472083
41202071)~~
文摘
在豫西济源地区发现的陆相微生物成因构造(Microbially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s,MISSs),主要发育在孙家沟组和刘家沟组,可分为2大类即微生物席生长构造和微生物席破坏构造,8小类即生长脊构造、瘤状突起、曲形脱水裂痕、纺锤状脱水裂痕、似正弦状构造、树枝状脱水裂痕、多边形脱水裂痕和直脊状脱水裂痕。镜下分析显示具有大"U"形脊、定向排列的石英颗粒、近平行的暗色黏土矿物条带及悬浮排列的云母颗粒等微生物成因特征。通过与鲁山、黎城中元古界以及宜阳、柳林早三叠系微生物成因构造对比研究,认为研究区的微生物成因构造具有较为特殊的埋藏学特征,受二叠纪末灾变事件、适宜的沉积条件和气候因素控制,代表着研究区以微生物群落为主、后生动物稀少、植被贫乏、气候炎热和水土流失严重等特征的一种陆相灾后生态系。
关键词
微生物成因构造
二叠纪末大灭绝
陆地生态系
豫西济源
Keywords
microbially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s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Jiyuan
western Henan province
分类号
P512.2 [天文地球—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遗迹化石定量表征特征:以华南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为例
被引量:
3
2
作者
丁奕
张立军
机构
渭南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出处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5-418,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602112、42002004)
陕西省教育厅一般专项项目(编号:22JK0374)
+3 种基金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12300410349)
河南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编号:NSFRF200340)
河南理工大学创新型科研团队(编号:2022-05)
渭南师范学院人才项目(编号:2021RC28)共同资助。
文摘
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生物—环境事件往往伴随着古海洋海水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而遗迹化石作为原位保存的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对于解读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对前人常用的遗迹学参数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遗迹化石多样性、生物扰动强度、潜穴直径、特征遗迹化石组合这4项定量参数可以表征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文中以华南二叠系乐平统遗迹化石及生物扰动构造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遗迹化石参数表征的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变化特征:自吴家坪期晚期华南古海洋开始出现缺氧,然而该缺氧状态在长兴期不具有持续性,而是呈现出周期性缺氧/贫氧→富氧/有氧的波动特征;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前,煤山剖面高精度的定量遗迹学参数指示长兴组24e层顶部存在缺氧事件,并与大灭绝事件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这一实例具体展示了遗迹学参数在古海洋水体氧化还原条件重建中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古海洋
氧化还原条件
遗迹化石
生物扰动
二叠纪
末
生物
大灭绝
Keywords
Palaeo-ocean
redox condition
trace fossil
bioturbation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分类号
Q911.28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秦岭陕西聂家沟剖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沉积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3
作者
李飞洋
张立军
李泰然
杨琦琦
牛永斌
宋慧波
机构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9-662,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602112)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12300410349)
+1 种基金
河南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编号:NSFRF200340)
河南理工大学创新型科研团队(编号:2022-05)。
文摘
东秦岭陕西镇安聂家沟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育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序列,较完整地记录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相生物群落演替及环境变化等信息,是研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生态环境变化与沉积响应的理想区域。通过碳酸盐岩微相分析方法,对陕西镇安聂家沟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碳酸盐岩生物组合和微相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共识别出11个微相类型:斑点状凝块石、叠层石灰岩、鲕粒—纹层状叠层石灰岩、有孔虫颗粒灰岩、藻—海百合泥粒灰岩、含有被包壳和被磨蚀骨屑颗粒的粒泥灰岩、鲕粒颗粒灰岩、集合颗粒灰岩、含鲕粒的粒泥灰岩、泥晶灰岩和泥岩。根据碳酸盐岩微相特征及沉积相标志,在二叠系—三叠系界限附近划分出台地边缘、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3种沉积相,其反映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频繁的沉积相带变更的特点。该剖面碳酸盐岩微相反映的古生态和生物群落演替特征与中国华南同时期其他剖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早三叠世正常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类型和丰度极低,仅含有少量的双壳类、海百合等,灭绝事件界线附近以微生物碳酸盐岩等特殊微生物沉积构造占主导,之后微生物岩等消失,又出现了以双壳类为首的生物碎屑石灰岩。研究结果为了解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中生物和环境的协同演化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认识。
关键词
碳酸盐岩微相
生物群落演替
沉积环境
二叠纪
末
生物
大灭绝
秦岭
Keywords
carbonate microfacies
community successio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Qinling
分类号
P53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豫西济源二叠纪末—三叠纪初陆相微生物成因构造及其古环境意义
郑伟
齐永安
邢智峰
白万备
陈百兵
李小燕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遗迹化石定量表征特征:以华南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为例
丁奕
张立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东秦岭陕西聂家沟剖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沉积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李飞洋
张立军
李泰然
杨琦琦
牛永斌
宋慧波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