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南桂中地区二叠纪—中三叠世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过程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成弓 陈洪德 +1 位作者 林良彪 陈安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4-425,共12页
对野外露头、钻井剖面进行了层序界面识别和层序地层分析,重新厘定了研究区二叠系—中三叠统不同相区的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将研究区二叠系—中三叠统划分出2个超层序和19个三级层序;以超层序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编制了研究区二叠纪—中三... 对野外露头、钻井剖面进行了层序界面识别和层序地层分析,重新厘定了研究区二叠系—中三叠统不同相区的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将研究区二叠系—中三叠统划分出2个超层序和19个三级层序;以超层序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编制了研究区二叠纪—中三叠世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系统揭示了研究区二叠纪—中三叠世各超层序的不同体系域的相带发育规律;分析了研究区二叠纪—中三叠世3个盆地演化阶段(被动陆缘裂谷盆地阶段、弧后裂谷盆地阶段、前陆盆地阶段)的盆地充填特征,并建立了相对海平面升降过程中的沉积充填过程及动态演化模式,提出了研究区被动陆缘裂谷盆地阶段和弧后裂谷盆地阶段的低位期为盆-隆相间期,海侵期为台-盆相间的建设期,高位期为台-盆相间格局定型期,中三叠世的受印支运动破坏了台-盆相间格局,转化为前陆盆地的浊积岩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南桂中 二叠纪中三 层序地层 沉积充填 盆地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西乌旗地区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晓飞 滕超 +6 位作者 周毅 王必任 曹军 李树才 张华川 庞振山 刘俊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03-1927,共25页
中亚造山带南缘晚古生代与早中生代之交的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西乌旗罕乌拉地区发育的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 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LA- ICP- MS 锆石U- Pb测... 中亚造山带南缘晚古生代与早中生代之交的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西乌旗罕乌拉地区发育的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 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LA- ICP- MS 锆石U- Pb测年获得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253. 8±1. 2Ma和240. 5±0. 78Ma,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49. 6±1. 7Ma和240. 4±0. 59Ma,反映了晚二叠世晚期-早中三叠世的构造岩浆作用事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闪长岩铝饱和指数A/CNK为 0. 89~1. 13,属于钙碱性I型花岗岩;SiO 2介于65. 97%~70. 56%(>56%),MgO介于1. 33%~ 1. 70%(<3%),Al 2 O 3 介于14. 75%~15. 01%(≈15%),Sr介于483. 2×10 -6 ~541. 9×10 -6 (>400×10 -6 ),Y介于10. 46×10 -6 ~13. 35×10 -6 (<18×10 -6 ),Yb介于0. 77×10 -6 ~1. 45×10 -6 (<1. 9×10 -6 ),岩石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 N 介于12. 07~33. 05,具Eu轻微负异常(δ Eu=0. 78~0. 89),显示了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铝饱和指数A/CNK为1. 05~1. 20,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高SiO 2 (72. 73%~77. 02%)、富碱(K 2 O+Na 2 O=7. 36%~8. 47%),低P 2 O 5 (0. 016%~0. 085%)和CaO(0. 38%~1. 67%),富集Th、U、K、Nd、Hf,亏损Ba、Nb、Ta、P、T和HREE等元素,明显负Eu异常(δ Eu=0. 08~0. 61),高度分异(DI=85. 78~95. 76),P 2 O 5 含量与SiO 2 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Y含量与Rb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属于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它们为来源于不同深度的加厚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经进一步演化及结晶分异后,不同批次上升就位的产物。结合岩体地质学及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晚二叠世晚期-早中三叠世花岗岩形成于碰撞环境,为晚二叠世末古亚洲洋闭合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事件的岩浆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西乌旗 二叠-中三 埃达克岩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马登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层组合及年代学:火山岩锆石U-Pb定年证据 被引量:17
3
作者 唐靓 薛传东 +5 位作者 杨天南 梁明娟 向坤 廖程 姜丽莉 信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535-2554,共20页
在西南'三江'造山带中段的兰坪盆地内,由于露头状况不好,盆地基底岩石出露状况不详,导致地层划分、归属相当混乱。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揭示,盆地东缘马登地区出露的基底岩石主要由2个构造地层单元组成,上部为火山-沉积序列,下部... 在西南'三江'造山带中段的兰坪盆地内,由于露头状况不好,盆地基底岩石出露状况不详,导致地层划分、归属相当混乱。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揭示,盆地东缘马登地区出露的基底岩石主要由2个构造地层单元组成,上部为火山-沉积序列,下部为浅海相泥岩、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上部火山-沉积序列出露厚约1200m,可分为4个喷发-沉积韵律,由英安质熔岩、流纹质熔岩与晶屑凝灰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流纹质凝灰岩、火山碎屑岩及少量泥岩相间组成。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法测年数据显示,岩浆活动始于250Ma,持续至244Ma,总体处于早三叠世,构成江达-维西-云县弧火山岩带的一部分。强烈变形的海相地层与火山岩二者呈断层接触,其时代老于250Ma。结合砂岩中碎屑锆石年龄结果(大于260Ma)判定,这套沉积岩应属于晚二叠世,其与早三叠世-中三叠世火山岩一起组成兰坪盆地的基底岩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坪盆地东缘 火山岩 锆石U-Pb定年 二叠 -中三 三江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克拉通北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大陆边缘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16
4
作者 何登发 管树巍 +1 位作者 张水昌 孙衍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9-353,共25页
上扬子克拉通北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沉积盆地是在勉-略洋盆南侧发展起来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泥盆纪-中二叠世以稳定沉降为主,向北以碳酸盐岩缓坡与台地向勉略洋盆过渡;中二叠世末期受峨眉地裂运动影响形成隆坳相间的格局;早一... 上扬子克拉通北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沉积盆地是在勉-略洋盆南侧发展起来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泥盆纪-中二叠世以稳定沉降为主,向北以碳酸盐岩缓坡与台地向勉略洋盆过渡;中二叠世末期受峨眉地裂运动影响形成隆坳相间的格局;早一中三叠世构造体制由伸展变为挤压,沉积建造由开阔海碳酸盐岩台地逐渐向半局限台地、半封闭海湾膏盐湖相以及陆相碎屑岩含煤岩系过渡。该陆缘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上扬子北缘前陆盆地、中侏罗世一早白垩世川西、川北前陆盆地,以及晚白垩世至今构造残留盆地的改造。其中,晚三叠世须三一须六期上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大致沿汶川、剑阁和万源一线分布。热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剑阁和万源一线以南的上二叠统烃源岩在早中生代始终处于埋藏增温状态,只是自晚白垩世才进入抬升降温阶段,呈“同代”烃源岩的特征;而汶川、剑阁和万源一线以北的龙门山、米仓山和大巴山山前冲断地区,上二叠统烃源岩则围绕生烃窗经历了多次增温和降温过程,热演化历史复杂,呈“隔代”烃源岩的特征。因此,对于上扬子克拉通北部晚古生代一中三叠世陆缘盆地的勘探,汶川、剑阁和万源一线以南比其北侧更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中三 被动大陆边缘 构造-沉积环境 热年代学 “隔代”烃源岩 上扬子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南部钦州地区早-中三叠世火山事件--台马碎斑熔岩 被引量:7
5
作者 杨丽贞 刘融涛 白艳萍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5-100,共6页
通过对前人划分的十万大山岩带的主要岩体——台马岩体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原台马岩体主要由碎斑熔岩组成,是火山侵出相的产物而不是侵入相的花岗斑岩。结合台马碎斑熔岩与周边火山岩、侵入岩、地层的关系,认为它是... 通过对前人划分的十万大山岩带的主要岩体——台马岩体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原台马岩体主要由碎斑熔岩组成,是火山侵出相的产物而不是侵入相的花岗斑岩。结合台马碎斑熔岩与周边火山岩、侵入岩、地层的关系,认为它是早—中三叠世中心裂隙式火山构造中央部位侵出的穹状岩脊。因此,十万大山岩带是火山-侵入杂岩带,台马碎斑熔岩是该火山-侵入杂岩带的一个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南部 早—中三 台马碎斑熔岩 侵出相复合岩穹 火山-侵入杂岩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中三叠世花岗岩组合岩石成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18
6
作者 陈希节 贠晓瑞 +5 位作者 雷敏 蔡志慧 张盛生 刘若涵 李毅兵 何碧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152-3170,共19页
青海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往有关共和盆地及邻区早-中三叠世岩浆岩成因机制的认识分歧较大,且研究主要集中在露头岩石方面。本文以共和盆地干热岩GR1井深部花岗岩岩芯样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石学、长石电子探针、主微量... 青海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往有关共和盆地及邻区早-中三叠世岩浆岩成因机制的认识分歧较大,且研究主要集中在露头岩石方面。本文以共和盆地干热岩GR1井深部花岗岩岩芯样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石学、长石电子探针、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矿物组成及长石电子探针测试结果显示花岗岩主要为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奥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36.5±1.7Ma,英云闪长岩的岩浆结晶年龄为241.6±3.0Ma。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显示这些花岗岩主要为准铝质,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全岩Ta-Nb-Hf等不相容元素图解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表明共和盆地的236.5~241.6Ma花岗岩显示火山弧及同碰撞花岗岩成分特征,说明中三叠世共和地区发生俯冲-碰撞转换。结合本文数据与区域背景资料,作者认为:共和盆地早-中三叠世花岗岩组合的形成与印支期宗务隆洋的南向俯冲作用密切相关,此时,在宗务隆-青海南山-西秦岭北缘存在统一的大陆边缘弧环境;在236~241Ma时发生俯冲-碰撞转换;晚三叠世时宗务隆-青海南山-西秦岭北缘已处于碰撞期和后碰撞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干热岩 中三 花岗岩组合 俯冲-碰撞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缘早-中三叠世界线附近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宸 周游 +8 位作者 郎兴海 邓煜霖 王旭辉 何青 李壮 娄渝明 向佐朋 吴伟哲 詹宏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0-236,共17页
通过分析四川盆地峨眉山地区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沉积岩元素地球化学及碳、氧同位素特征,探讨了其古环境意义,为四川盆地西北缘早-中三叠世古环境研究提供基础信息。结果表明:样品∑(CaO+MgO+LOI)为13.98%~93.31%,反映了相对动荡的沉积环... 通过分析四川盆地峨眉山地区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沉积岩元素地球化学及碳、氧同位素特征,探讨了其古环境意义,为四川盆地西北缘早-中三叠世古环境研究提供基础信息。结果表明:样品∑(CaO+MgO+LOI)为13.98%~93.31%,反映了相对动荡的沉积环境。δ^(13)C值的变化范围是-6.95‰~0.36‰,δ^(18)O值变化范围为-9.06‰~-0.99‰,δ^(13)C值总体表现趋势为降低-升高-降低-升高。海水盐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复又升高的多段式变化;海水温度7.11~34.94℃,平均温度21.99℃,古海水温度经历了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早-中三叠世界线附近温度急剧升高。研究区整体处于氧化的沉积环境,间有贫氧的沉积环境出现。以上各个地球化学指标间耦合关系较好,一致反映了研究区早-中三叠世为相对潮湿-相对干热-相对潮湿气候下的海相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地球化学 古环境 -中三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中三叠世高分辨率的δ^(13)C_(carb)新记录:来自华南天生桥剖面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桂洁 张晓林 +5 位作者 周长勇 黄金元 张启跃 胡世学 文芠 黄勰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59-467,共9页
以往的研究发现早三叠世存在显著的碳循环扰动.为了验证早-中三叠世碳同位素的变化趋势并深入理解这一时期碳循环规律,我们研究了华南天生桥剖面的早-中三叠世无机碳同位素(δ^(13)C_(carb))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天生桥剖面的δ^(13)C_(ca... 以往的研究发现早三叠世存在显著的碳循环扰动.为了验证早-中三叠世碳同位素的变化趋势并深入理解这一时期碳循环规律,我们研究了华南天生桥剖面的早-中三叠世无机碳同位素(δ^(13)C_(carb))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天生桥剖面的δ^(13)C_(carb)值受到成岩作用的影响较小.δ^(13)C_(carb)首先在嘉陵江组一段呈现幅度为2.2‰的负偏移,随后在嘉陵江组三段底部呈现幅度为3.8‰的正偏移.接着,δ^(13)C_(carb)在嘉陵江组三段出现幅度为2.5‰的负偏移,随后在关岭组一段底部出现正偏移,最大值达到5.0‰.而后,δ^(13)C_(carb)呈现第三次负偏移,并在关岭组二段至杨柳井组恢复且稳定在+1‰至+2‰左右.天生桥剖面的δ^(13)C_(carb)地层变化趋势与全球同时期其他剖面的碳同位素地层演化趋势呈现出一致性.这一特征表明天生桥剖面的早-中三叠世地层记录较为完整.研究结果表明,天生桥剖面的δ^(13)C_(carb)变化特征能够代表全球碳循环的扰动.此外,天生桥剖面记录的碳循环扰动与缓慢生命复苏之间具有地层一致性,这一特征表明碳循环扰动的物理机制可能是导致早三叠世缓慢生命复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地层对比 碳循环扰动 缓慢生命复苏 -中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阿尔塔拉中三叠世A型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金芳 李英杰 +1 位作者 李红阳 董培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61,共11页
在内蒙古二连-贺根山缝合带新发现西乌旗阿尔塔拉A型花岗岩,岩性为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该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242.9±1.5Ma,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阿尔塔拉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 在内蒙古二连-贺根山缝合带新发现西乌旗阿尔塔拉A型花岗岩,岩性为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该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242.9±1.5Ma,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阿尔塔拉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较高的SiO2(75.89%~76.79%)、K2O(4.18%~4.30%)和Na2O+K2O(8.23%~8.57%),贫CaO、MgO、Sr、Ba、Eu、Ti和P,相对富集Ga、Rb和Th。该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海鸥式,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δEu=0.11~0.14)。在地球化学判别图解上,阿尔塔拉A型花岗岩显示A2型后造山花岗岩特征,其形成于后造山伸展环境。结合二连-贺根山缝合带蛇绿岩、岛弧型-后造山型岩浆岩的时空演化关系,古亚洲洋二连-贺根山洋盆可能在二叠纪晚期闭合,并在三叠纪进入后造山伸展构造演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中三 后造山环境 二连-贺根山缝合带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盘江盆地早—中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及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梅冥相 高金汉 +2 位作者 孟庆芬 易定红 李东海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南盘江盆地的早—中三叠世地层中 ,沉积相形成复杂而有序的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大规模台地淹没事件之后 ,三叠纪碳酸盐台地从缓坡型演化为镶嵌陆架型 ;空间上 ,从连陆台地到浊积盆地相分异特别明显 ,而且在盆地中... 南盘江盆地的早—中三叠世地层中 ,沉积相形成复杂而有序的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大规模台地淹没事件之后 ,三叠纪碳酸盐台地从缓坡型演化为镶嵌陆架型 ;空间上 ,从连陆台地到浊积盆地相分异特别明显 ,而且在盆地中发育若干的孤立台地 ,特别是南宁和靖西一带 ,孤立台地上早三叠世的鲕粒滩以及连陆台地边缘的礁滩相灰岩更是引人注目。尽管不同相带的三级沉积层序相序组构千差万变 ,并且它们的形成时限也不尽相同 ,但是由其所表征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则具有大致的同步性 ,因此在早—中三叠世地层中可以识别出 6个三级沉积层序。以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为基本要素 ,可以建立南盘江盆地早—中三叠世的层序地层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格架 -中三 南盘江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东南段中三叠世岩浆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亚洲洋构造演化时限的制约 被引量:11
11
作者 贺宏云 李英雷 +6 位作者 刘汇川 柳永正 张海平 王东星 郭永烈 秦江东 肖剑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46-1061,共16页
大兴安岭东南缘扎赉特旗老山门地区新发现了中三叠世中基性火山岩和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安山岩喷出年龄为238.8±1.8 Ma,花岗岩结晶年龄为242.2±2.1 Ma。中基性火山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为偏铝质,A/CNK值为0.92~0.97... 大兴安岭东南缘扎赉特旗老山门地区新发现了中三叠世中基性火山岩和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安山岩喷出年龄为238.8±1.8 Ma,花岗岩结晶年龄为242.2±2.1 Ma。中基性火山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为偏铝质,A/CNK值为0.92~0.97,Mg#值为41~45,稀土元素配分图和微量元素蛛网图右倾明显,基本无负Eu异常,高场强元素Nb、P、Ti亏损,稀土元素总量为120.61×10^-6~130.19×10^-6,具典型的大陆岩石圈地幔受俯冲板片作用影响改造后的特征。花岗岩为I-A过渡型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总体为弱过铝质,A/CNK值为0.91~1.17,稀土元素配分图和微量元素蛛网图右倾明显,可见明显Ba、Nb、Sr、P、Ti、Eu负异常,稀土元素总量偏低,为81.24×10^-6~290.52×10^-6。老山门中基性火山岩来源于较深的原始地幔,源区岩浆在上涌过程中经过强烈的分离结晶作用,并受到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而老山门侵入岩为上涌的中基性岩浆加热下地壳形成。老山门中三叠世中基性火山岩和花岗岩形成于古亚洲洋碰撞-后碰撞-拉张的转换期,时间为240~220 Ma,属于碰撞造山作用演化晚期的区域性挤压为主并逐渐转为弧后伸展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中三 I-A过渡型花岗岩 古亚洲洋 碰撞-伸展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个旧卡房中三叠世安尼期变火山岩相序恢复及成矿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海 方维萱 +3 位作者 张贵山 甘凤伟 魏宁 郭玉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22-1330,共9页
中三叠世安尼期个旧组卡房段变火山岩恢复为一套碱性基性-超基性岩组合,火山岩-沉积岩岩相组合包括爆发相、喷溢相、火山沉积相、潮坪相、后期盆地流体叠加相、矽卡岩相。垂向相序表现为爆发相→喷溢相→火山沉积相→潮坪相,属于弧后裂... 中三叠世安尼期个旧组卡房段变火山岩恢复为一套碱性基性-超基性岩组合,火山岩-沉积岩岩相组合包括爆发相、喷溢相、火山沉积相、潮坪相、后期盆地流体叠加相、矽卡岩相。垂向相序表现为爆发相→喷溢相→火山沉积相→潮坪相,属于弧后裂谷盆地背景下形成的岩相组合与相序结构。在研究区卡房段可划分为3个期次,进而组成一个旋回,垂直相序特征表明火山活动的多期次性、火山活动由强到弱的变化规律。后期盆地流体叠加相、矽卡岩相作为主要含矿岩相,可以作为今后的找矿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安尼期 火山岩相 碱性基性-超基性岩 云南个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遵义地区早—中三叠世双壳类生物地层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熊鑫琪 黄云飞 童金南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4,共8页
遵义地区位于扬子板块上扬子台地中部,下、中三叠统发育良好,夜郎组、茅草铺组、松子坎组及狮子山组地层出露齐全。其中遵义巷口剖面是扬子台地区的经典下-中三叠统地层剖面之一,其产双壳类化石尤为丰富,是该沉积相区生物地层和生态系... 遵义地区位于扬子板块上扬子台地中部,下、中三叠统发育良好,夜郎组、茅草铺组、松子坎组及狮子山组地层出露齐全。其中遵义巷口剖面是扬子台地区的经典下-中三叠统地层剖面之一,其产双壳类化石尤为丰富,是该沉积相区生物地层和生态系演化研究的关键剖面。迄今已发现双壳类15属55种(亚种)(本次研究鉴定出12属35种),多数属为世界性的分布类型,由下向上可划分出6个双壳类化石带:Pteriaussurica varibilis-Eumorphotis venetiana组合带,Claraiaconcentrica-Claraia wangi组合带,Eumorphotis multiformis顶峰带,Entolium discites microtis顶峰带,Myophoria(Costatoria)goldfussi mansuyi-Asoellaillyrica组合带和Plagiostoma radiata-Palaeoli ma subcostata组合带。其双壳类生态类群的演变与华南其他地区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 双壳类 生物地层 贵州遵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段乐平统-中三叠统沉积物源分析:来自重矿物组合及碎屑锆石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8
14
作者 蔡芃睿 王涛 +4 位作者 王宗起 李龙明 王铭乾 贾建亮 吴彦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549-3564,共16页
黑龙江西部龙江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黑河-贺根山缝合带与西拉木伦缝合带之间,地层记录了两大古板块之间古亚洲洋闭合过程的信息。本文对龙江地区乐平统林西组和下-中三叠统老龙头组的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重矿物和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 黑龙江西部龙江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黑河-贺根山缝合带与西拉木伦缝合带之间,地层记录了两大古板块之间古亚洲洋闭合过程的信息。本文对龙江地区乐平统林西组和下-中三叠统老龙头组的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重矿物和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碎屑重矿物组合以锆石+磷灰石+金红石+角闪石+绿帘石+重晶石的组合为特征,表明物源主要来自于中酸性岩浆岩,并有少量变质岩及沉积岩组分。林西组样品最年轻的锆石年龄为278±3Ma,老龙头组样品最年轻的锆石年龄为247±3Ma、243±4Ma及237±3Ma,结合前人的研究,限定了林西组沉积于乐平世,老龙头组沉积于早三叠世-中三叠世。碎屑锆石年龄谱明显分为五组:237~258Ma、270~329Ma、357~558Ma、680~1633Ma及1893~1966Ma。其中237~258Ma的碎屑锆石主要来自与古亚洲洋洋壳消亡前的俯冲增生过程相关的火山活动,270~329Ma的碎屑锆石主要来自大石寨组火山岩及其同期侵入岩,357~558Ma的碎屑锆石来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期岩浆弧,680~1633Ma的碎屑锆石可能来自兴安及额尔古纳地块的变质基底,而较古老的~1800Ma的锆石年龄暗示了华北克拉通基底的物源信息。通过研究发现林西组及老龙头组样品前30%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与地层沉积年龄之差都小于100Ma,结合对砂岩碎屑组成、重矿物组合及盆地与火山弧位置关系的研究,认为研究区乐平世-中三叠世沉积盆地具有汇聚背景,为弧前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碎屑锆石年代学 碎屑重矿物 乐平-中三 物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源地区中-下三叠统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及其物源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彭深远 杨文涛 +1 位作者 王艳鹏 仲聪聪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6-137,共12页
沉积物源组成及其演化是研究沉积盆地及盆山系统演化的关键。对济源地区中-下三叠统3个组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下三叠统刘家沟组碎屑锆石具有6个年龄峰值:270,329,385,450,1885,2511Ma,其中晚古生代碎屑锆石应来自内... 沉积物源组成及其演化是研究沉积盆地及盆山系统演化的关键。对济源地区中-下三叠统3个组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下三叠统刘家沟组碎屑锆石具有6个年龄峰值:270,329,385,450,1885,2511Ma,其中晚古生代碎屑锆石应来自内蒙古隆起,早古生代碎屑锆石来自秦岭造山带,而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碎屑锆石则来自华北克拉通基底。下三叠统和尚沟组碎屑锆石年龄主峰值为420Ma,次峰值为745Ma和952Ma,均来自秦岭造山带。中三叠统二马营组碎屑锆石年龄主峰值为254Ma,可能来自华北板块南缘再旋回的沉积物,次峰值为1690Ma和2524Ma,应来自华北克拉通基底,其中1690Ma的碎屑锆石对应了华北板块南缘广泛出露的熊耳群。新元古界碎屑锆石由刘家沟组至和尚沟组增多,说明秦岭造山带基底逐渐剥露,是造山作用增强的体现。中三叠世末,秦岭造山带进入全面碰撞造山阶段,从地质演化过程来看,秦岭造山带在中三叠世也应处于持续隆升状态,然而二马营组中却没有来自秦岭造山带的碎屑锆石记录,而是以华北板块南缘盖层和基底为主,推测秦岭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影响到了华北板块南缘,使华北板块南缘不断抬升,阻挡了秦岭造山带为济源地区提供沉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物源分析 -中三 秦岭造山带 济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珠街萤石-锑矿区含矿岩系凝灰岩锆石U-Pb年龄与沉积时代
16
作者 张涵 王维 薛传东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80-1410,共31页
兰坪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三江"造山带与扬子地台西缘结合部的重要含矿沉积盆地之一,其西南部的笔架山萤石-锑矿集区的层控热液成矿特点突出,长期备受关注。前人将其含矿岩系与下伏、上覆地层皆归为上三叠统,但缺乏准确的年... 兰坪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三江"造山带与扬子地台西缘结合部的重要含矿沉积盆地之一,其西南部的笔架山萤石-锑矿集区的层控热液成矿特点突出,长期备受关注。前人将其含矿岩系与下伏、上覆地层皆归为上三叠统,但缺乏准确的年代学证据,影响了对区域地层格架、构造演化和矿床成因的合理认识。本文对笔架山矿集区北部的珠街萤石-锑矿区含矿岩系开展了系统的野外地质研究,发现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或层间网脉状集中赋存在三合洞组的硅质岩、硅质角砾岩夹晶屑玻屑凝灰岩构成的火山-沉积岩组合(T_(3)s^(3-2))中;上覆麦初箐组(T3m)碎屑岩中夹多层凝灰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T_(3)s^(3-2)赋矿凝灰岩的锆石U-Pb平均年龄为239.4 Ma,T3m凝灰岩夹层的锆石U-Pb平均年龄为252.2~216.1 Ma,且具有相似的继承锆石年龄谱。结合区域资料分析,区内T_(3)s^(3-2)含矿岩系沉积时代应为中三叠世晚期,代表了一套弧火山岩的同期近源沉积;而麦初箐组是晚三叠世弧岩浆岩带隆升剥蚀的充填堆积产物。因而,区内萤石-锑矿床属同火山期的火山热液沉积型矿床,硅质岩与凝灰岩组合是本区及邻区类似矿床重要的找矿突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岩 锆石U-Pb定年 中三 珠街萤石-锑矿区 兰坪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康县阳坝岩体岩石成因及壳-幔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秦江锋 赖绍聪 白莉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1-18,共8页
出露于甘肃康县南部阳坝镇一带的阳坝岩体具有典型的岩浆混合特征.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发育,主要类型为暗色细粒-微粒闪长质及石英闪长质岩浆包体,岩浆包体与寄主岩石界限清晰。岩浆包体具淬火结构:角闪石呈长柱状。黑云母呈长条片... 出露于甘肃康县南部阳坝镇一带的阳坝岩体具有典型的岩浆混合特征.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发育,主要类型为暗色细粒-微粒闪长质及石英闪长质岩浆包体,岩浆包体与寄主岩石界限清晰。岩浆包体具淬火结构:角闪石呈长柱状。黑云母呈长条片状,磷灰石呈针状,包体中出现石英颗粒集合体及发育熔蚀环的斜长石捕虏晶。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微粒闪长质包体的(La/Yb)w、Rb/Sr值都比寄主岩石高,且铕亏损程度更大,包体和寄主岩石的Mg^#高(寄主岩石Mg^#=50.8~54.5,暗色包体Mg^#=55.6~60.1)。结合岩相学特征可以认为,暗色微粒包体可能是幔源的高温偏基性岩浆侵入到花岗闪长质岩浆中淬火结晶的产物,在此过程中,花岗质岩浆受到幔源物质混染,表明在中三叠世,扬子板块西北缘曾发生壳-幔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坝岩体 中三 岩浆混合 -幔相互作用 地壳增生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造山带东段构造变形对增生造山末期的响应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凯 计文化 +3 位作者 孟勇 张欣 朱晓辉 李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94-910,共17页
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最南端,是研究和认识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增生造山过程的关键地区。本文聚焦于天山造山带东段发育的最晚一期脆韧性构造变形,通过对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康古尔断裂带和哈尔里克构造带等变形带内的构造几何学和... 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最南端,是研究和认识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增生造山过程的关键地区。本文聚焦于天山造山带东段发育的最晚一期脆韧性构造变形,通过对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康古尔断裂带和哈尔里克构造带等变形带内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解析,认为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表现为由南向北逆冲兼右行剪切变形特征,康古尔断裂带表现为南北向挤压兼右行剪切变形特征,哈尔里克构造带表现为由北向南的逆冲叠加稍晚期的左行走滑剪切变形特征。结合大量已有的构造热年代学数据分析,指出各构造单元内最晚一期脆韧性变形时间为二叠纪晚期-中三叠世,指示该时间段内近东西走向的天山造山带东段和北西-南东走向的东准噶尔造山带与西侧哈萨克斯坦弧形造山系呈现为三向汇聚的动力学特征,代表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末期的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带东段 二叠纪晚期-中三叠世 构造解析 三向汇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印支期碰撞造山——十万大山盆地构造和沉积学证据 被引量:82
19
作者 梁新权 李献华 +1 位作者 丘元禧 杨东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9-112,共14页
十万大山盆地是云开造山带前陆地区的一个窄长的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盆地,位于扬子与华夏陆块拼接位置的西南端。十万大山盆地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由巨厚的磨拉石建造组成,并构成多个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的构造-地层层序。云开造... 十万大山盆地是云开造山带前陆地区的一个窄长的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盆地,位于扬子与华夏陆块拼接位置的西南端。十万大山盆地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由巨厚的磨拉石建造组成,并构成多个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的构造-地层层序。云开造山带及前陆冲断带上泥盆统至下二叠统中发育了大量的印支期形成的薄皮褶皱和冲断构造。这些指示扬子和华夏陆块在印支期发生了强烈陆内碰撞与会聚及前陆盆地的沉积作用。P2 /P1 之间的不整合面是伸展构造向挤压构造转换的转换面,为华南印支期碰撞挤压造山或活化造山的序幕。T3 /T2 之间不整合面是挤压构造向伸展构造转换的转换面,是印支期活化挤压造山结束的界面,标志着晚二叠世开始的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束。华南内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构造运动性质及转换与当时华南南缘存在的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及印支板块与华南陆块的碰撞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活化造山 构造变形和沉积物记录 二叠-中三 十万大山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果可山岩体的岩浆混合作用:来自岩相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23
20
作者 牛漫兰 赵齐齐 +5 位作者 吴齐 李秀财 闫臻 李继亮 孙毅 苑潇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991-2016,共26页
青海南山岩浆岩带沿柴达木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北缘分布,主要由与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相关的晚二叠世-三叠纪花岗岩组成。本文对柴北缘东段果可山石英闪长岩及其中镁铁质微粒包体开展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综合研究及成... 青海南山岩浆岩带沿柴达木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北缘分布,主要由与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相关的晚二叠世-三叠纪花岗岩组成。本文对柴北缘东段果可山石英闪长岩及其中镁铁质微粒包体开展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综合研究及成因约束,为探究壳-幔相互作用提供新信息。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果可山石英闪长岩与镁铁质包体形成于~247Ma。石英闪长岩属中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具有中等K_2O含量(1.43%~2.18%)和高Mg~#值(48.9~52.4),还表现出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如U、K、Pb),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如Nb、Ta、Ti)和弱Eu负异常特征(Eu/Eu~*=0.71~0.85)。Sr-Nd同位素组成和矿物不平衡结构(如斜长石韵律环带和突变环带及角闪石包裹黑云母)表明,石英闪长岩主要源自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并伴有富集地幔来源镁铁质组分的参与。镁铁质微粒包体呈椭球状,发育冷凝边和特殊的显微结构(如针状磷灰石、斜长石反环带和斜长石含刀刃状角闪石),具有更低的SiO 2含量(56.68%~59.28%)、更高的ε#Nd(t)和Mg值(58.5~62.2)以及更平坦的稀土配分曲线,暗示果可山镁铁质包体和寄主花岗岩是由源自遭受俯冲交代地幔的镁铁质岩浆与古老下地壳(古元古代晚期)来源的长英质岩浆不同比例混合形成的。结合前人对区域沉积学和构造解析研究结果,本文认为青海南山早-中三叠世岩浆活动与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诱发的幔源岩浆底侵和岩浆混合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微粒包体 -中三 斜长石复杂环带 岩浆混合 果可山岩体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