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煤山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黄铁矿及其硫同位素组成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姜尧发 唐跃刚 +3 位作者 代世峰 邹星 钱汉东 周国庆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02-1207,T0007,共7页
运用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附近黄铁矿的含量变化、矿物学特征、硫同位素组成及其垂向变化规律等,指出P/T界线附近黄铁矿高含量层位的成因与火山作用有关... 运用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附近黄铁矿的含量变化、矿物学特征、硫同位素组成及其垂向变化规律等,指出P/T界线附近黄铁矿高含量层位的成因与火山作用有关。研究发现,在浙江煤山长兴组顶部,紧靠P/T界线的第24e2分层石灰岩中,黄铁矿骤然增多,含量高达1.84%,比远离P/T界线的第22至24d分层石灰岩中的黄铁矿含量高出90多倍;硫同位素组成发生突变,δ34S值陡然上升为+2.2‰;其特征与火山气体总硫的同位素组成平均值极为相似,而与细菌还原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完全不同。而且,在第24e2分层黄铁矿高含量层位中,还共生有较多β-石英等火山碎屑物质;岩石和黄铁矿中微量元素含量异常富集。因此认为,陆地和海底火山活动曾喷出大量的富含H2S的气体,造成古海洋局部最上层海水中富集大量硫化氢,为形成黄铁矿创造了条件。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强烈的火山作用,使海洋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是造成海洋生物相继灭绝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硫同位素组成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火山作用 浙江煤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龙岗东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热液活动证据及意义 被引量:19
2
作者 蒋裕强 谷一凡 +4 位作者 刘均 邓吉刚 张洁伟 张航 徐艳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共11页
基于川东北龙岗东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岩石学特征研究,结合储层段白云岩和非储层段海相沉积灰岩及其充填矿物的稀土元素、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等分析,认为该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地层中存在鞍状白云石—黄铁矿、萤石—石英等热液矿物组... 基于川东北龙岗东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岩石学特征研究,结合储层段白云岩和非储层段海相沉积灰岩及其充填矿物的稀土元素、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等分析,认为该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地层中存在鞍状白云石—黄铁矿、萤石—石英等热液矿物组合,对应的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均高于正常地层温度。所有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段白云岩样品均具有与海相沉积灰岩相同的Ce显著正异常特征,而大部分则具有与鞍状白云石相似的REE配分曲线特征,呈显著Eu正异常。热液矿物萤石和石英内普遍具有含沥青包裹体,为龙潭组生油高峰所捕获到的含油包裹体高温裂解后的产物。根据矿物占位关系和油气充注时期,可将该区热液活动划分为两期,第一期对应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作用方式为热液流体对白云岩储层形成的促进作用和后期改造作用;第二期对应晚三叠世,作用方式为鞍状白云石、石英、萤石对储渗空间的充填作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初期活跃的张性深大断裂可以为热液流体的活动提供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活动 运移通道 活动时期 二叠系—三叠系 龙岗东地区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新民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有机碳同位素变化特征及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胡庆 曹珺 +3 位作者 黄俊华 喻建新 张宁 冯庆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5-315,共11页
本文研究了贵州新民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组成和疑源类、菌藻类丰度的变化特征。δ13Corg在二叠纪末期存在缓慢降低和陡然降低两个阶段:缓慢降低发生于Clarkina yini带中下部,陡然降低出现在Clarkina meishanen... 本文研究了贵州新民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组成和疑源类、菌藻类丰度的变化特征。δ13Corg在二叠纪末期存在缓慢降低和陡然降低两个阶段:缓慢降低发生于Clarkina yini带中下部,陡然降低出现在Clarkina meishanensis带内部。δ13Corg的缓慢下降与疑源类、菌藻类的丰度值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相一致;δ13Corg的陡然降低是火山活动海洋生态系的破坏以及可能存在甲烷释放等作用的结果。δ13Corg的缓慢降低和陡然降低表明了海洋环境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δ13Corg陡然降低之前出现较高值,该层位与绿硫细菌的繁盛层位相对应,说明绿硫细菌可能是造成这一较高值的主要原因。与浅水相剖面相比,新民剖面δ13Corg在早三叠世早期仍然呈下降趋势,说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海洋生产率低下,生物复苏延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同位素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疑源类及菌藻类 生物绝灭 新民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贵州滩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锶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肖加飞 李荣西 +1 位作者 王兴理 魏家庸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47-652,共6页
位于贵州南部的“大贵州滩”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地层为一套连续的发育完整的碳酸盐岩。二叠系顶部主要为厚层生物屑泥粒灰岩,而三叠系底部则主要为钙质微生物骨架灰岩及厚层粒泥灰岩。穿过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取样累计厚度81m,... 位于贵州南部的“大贵州滩”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地层为一套连续的发育完整的碳酸盐岩。二叠系顶部主要为厚层生物屑泥粒灰岩,而三叠系底部则主要为钙质微生物骨架灰岩及厚层粒泥灰岩。穿过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取样累计厚度81m,二叠系和三叠系大致各占一半的厚度,共取样品91件,n(^87Sr)/n(^86Sr)值变化在0.707269-0.707409之间,平均为0.707327,低于现代海水的锶同位素比值的平均值(0.7090737)。锶同位素比值变化曲线表明从晚二叠世末期到早三叠世初期,同位素比值虽小幅度的起伏波动频繁,但总体上没有明显变化,三叠系底部的平均值(0.707330)略高于二叠系顶部的平均值(0.707323)。大贵州滩晚二叠世末至早三叠世初锶同位素组成的总体演化趋势与扬子台地及世界其它地方同时期的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趋势(呈急剧的上升)不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在全球事件控制的大背景下,由于大贵州滩特殊的环境条件,陆源物质对其影响小,导致了壳源锶对锶同位素组成的制约作用减弱,因而锶同位素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同位素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碳酸盐岩 大贵州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宜阳地区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利伟 杨文涛 牛永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51-1060,共10页
有关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及其生物地质过程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深刻认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桥梁。目前报道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主要集中在海相沉积中,而陆相碎屑岩沉积中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研究... 有关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及其生物地质过程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深刻认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桥梁。目前报道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主要集中在海相沉积中,而陆相碎屑岩沉积中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研究较少。本文介绍了河南省宜阳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陆相碎屑岩中发育的以微生物席生长特征、微生物席破坏特征为主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认为这些沉积构造的发育与二叠纪末地质灾变事件造成的特殊水体化学环境和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相关,属陆相环境中的"错时相"沉积。研究区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发现对于二叠纪末地质灾变期生物绝灭与复苏奥秘的探索、陆相地层的划分、海相—陆相地层的对比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陆相沉积 生物绝灭与复苏 错时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大方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粘土及事件粘土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
6
作者 谭梅 赵兵 +1 位作者 周冰洋 张晓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79-988,共10页
黔北大方地区二叠纪及三叠纪地层发育,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发现12~14cm厚的界线粘土,在界线粘土层之上还发现3~4层5~18cm厚的火山事件粘土层。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粘土、事件粘土及松子坎段底部火山事件粘土岩(绿豆岩)均具有高的K_2... 黔北大方地区二叠纪及三叠纪地层发育,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发现12~14cm厚的界线粘土,在界线粘土层之上还发现3~4层5~18cm厚的火山事件粘土层。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粘土、事件粘土及松子坎段底部火山事件粘土岩(绿豆岩)均具有高的K_2O和MgO含量;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粘土的稀土元素特征与关岭组松子坎段底部绿豆岩相似,与沙堡湾段事件粘土岩的稀土元素特征也十分相似,Eu异常较明显,说明界线粘土及事件粘土成因均与火山活动有密切关系。界线粘土比事件粘土具更明显的Eu异常,部分界线粘土还具有Ce异常。二叠系—三叠界线粘土、事件粘土及关岭组绿豆岩的源区均属于活动大陆边缘的长英质火山岩区,为酸性的长英质火山岩喷发(火山灰)沉积的产物,而沙堡湾段及九级滩段正常沉积泥岩的源区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的长石砂岩岩区。界线粘土中,大部分微量元素与事件粘土及关岭组绿豆岩中对应微量元素的含量相近,但其中的Th、Y、Nb、Cd、Ga、In、Ta明显高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事件粘土及绿豆岩,推测事件粘土与少量宇宙事件外来物质的加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大方地区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界线粘土 事件粘土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二叠系—三叠系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8
7
作者 武超 李宏伟 +3 位作者 盛双占 程甜 师效飞 姜萌蕾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7-148,共12页
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气资源潜力大、剩余资源量多,勘探程度低,托克逊凹陷、三堡凹陷、台北凹陷取得零星油气突破,目前勘探主要集中在库木凸起鲁克沁构造带。研究认为,鲁克沁大型复合鼻状凸起带是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藏最为富... 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气资源潜力大、剩余资源量多,勘探程度低,托克逊凹陷、三堡凹陷、台北凹陷取得零星油气突破,目前勘探主要集中在库木凸起鲁克沁构造带。研究认为,鲁克沁大型复合鼻状凸起带是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藏最为富集的领域,该构造带构造地层格架复杂,油藏类型多。围绕古凸起的地层上超、断陷回返褶皱、不整合、断陷扇体等有利于形成多种复合圈闭,这些有利条件决定了鲁克沁大型鼻状凸起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成藏特征。通过梳理明确了紧邻台北凹陷桃东沟群主力生烃中心是其规模成藏的基础,古隆起为燕山早期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构造背景,早期控制构造的深大断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也是区带差异成藏的关键因素;二叠系梧桐沟组油藏主要受扇三角洲前缘相有利砂体展布控制,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油藏主要受断块等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鲁克沁构造带 二叠系—三叠系 复式油气聚集带 成藏特征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三叠系构造层序格架与沉积叠合演化 被引量:4
8
作者 任海姣 郑孟林 +10 位作者 韩杨 吴海生 王韬 常秋生 李永军 段丰浩 王霞田 张磊 陈洪 郭文建 霍进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3-679,共17页
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重要富烃凹陷和大型地层岩性油藏勘探区域,形成多层系的大型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了查明该区油气分布规律,应用构造层序分析法,通过岩芯观察和地震、录井、测井等资料,对二叠系—三叠系油气主要赋存层系进行... 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重要富烃凹陷和大型地层岩性油藏勘探区域,形成多层系的大型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了查明该区油气分布规律,应用构造层序分析法,通过岩芯观察和地震、录井、测井等资料,对二叠系—三叠系油气主要赋存层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二叠系—三叠系存在多个大型地层不整合面,可划分为下二叠统、中二叠统、上二叠统—三叠系等构造层序。二叠纪到三叠纪,玛湖地区经历了断陷、坳陷和大型坳陷斜坡三大演化阶段,形成了三大构造层序的叠置。下二叠统为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箕状结构构造层序,北部地层厚、南部地层薄,在北深南浅的箕状结构背景下沉积,凹陷区为分布广泛的细粒混积岩,为优质烃源岩建造,朝向斜坡区岩性逐渐变为砂岩、砾岩;中二叠统为坳陷构造背景下形成的中部厚、周缘薄的构造层序,发育盆地边缘扇三角洲,表现为盆大、水浅,盆地边缘扇体有限,盆内砂泥互层沉积;上二叠统—三叠系,玛湖地区处于准噶尔大型坳陷盆地的西北部斜坡区,在浅水、缓坡和湖侵背景下形成大型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砂体呈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分布。三大构造层序的纵向叠置,形成了该区多层分布地层-岩性或构造-岩性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层序 沉积格架 扇三角洲 沉积模式 油气成藏 二叠系—三叠系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礁滩相储层发育机理 被引量:16
9
作者 冯冲 邹华耀 +1 位作者 郭彤楼 韩甲胜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141,共4页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藏的规模受礁滩相储层发育程度的控制。为此,分析了川东北地区古地貌特征,并总结了古地貌背景下礁滩相储层差异发育的机理。研究发现:开江—梁平陆棚的形成与消亡控制着礁滩相储层的沉积演化。长兴组晚期...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藏的规模受礁滩相储层发育程度的控制。为此,分析了川东北地区古地貌特征,并总结了古地貌背景下礁滩相储层差异发育的机理。研究发现:开江—梁平陆棚的形成与消亡控制着礁滩相储层的沉积演化。长兴组晚期,开江—梁平陆棚构造幅度最大,陆棚两侧礁滩相储层最发育;其他时期,开江—梁平陆棚构造幅度相对较小,陆棚两侧多数地区只发育台地边缘浅滩相储层。不同台地边缘坡度控制着礁滩相储层的发育模式。坡度越大,礁滩的垂向加积特征越明显,礁滩厚度越大,礁后浅滩与礁后礁越不发育,礁滩的面积越小。该研究对川东北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大中型天然气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滩相储层 古地貌 陆棚 二叠系—三叠系 碳酸盐岩地层 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先锋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碳酸盐微相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焦学文 巩磊 +2 位作者 王超勇 孙旭 亓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65-877,共13页
根据川南先锋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的沉积特征,结合钻孔岩相及其组合特征,识别出等斜碳酸盐缓坡和局限台地2种沉积相,包括高能生屑浅滩、内缓坡、潮间带等7种亚相。同时采用微相分析的方法,对碳酸盐岩的生物组合、颗粒成分以及支... 根据川南先锋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的沉积特征,结合钻孔岩相及其组合特征,识别出等斜碳酸盐缓坡和局限台地2种沉积相,包括高能生屑浅滩、内缓坡、潮间带等7种亚相。同时采用微相分析的方法,对碳酸盐岩的生物组合、颗粒成分以及支撑类型等微相特征进行了研究,将界线地层沉积归纳为14种微相类型,并由此建立了该时期的沉积相序及其演化。研究区产出一层微生物岩,显微镜观察显示:微生物岩主要是叠层石;在它们内部发现了大量的蓝藻球粒、钙化鞘和微亮晶包覆层等微生物成因的显微组构。对ZK1501孔所采集的0.58 m K9灰岩岩芯连续磨片后进行生物组合分析,在距底6 cm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三叶虫、腹足类和叶枝藻化石,其上出现小型化的介形虫(小于200μm),表明二叠纪末期生物主灭绝界线应位于飞仙关组底面之上6 cm处,而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应位于小型化介形虫层的中下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沉积微相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沉积序列 四川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利川尖子山剖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牙形石生物地层及其对微生物岩发育时代的指示
11
作者 杜漫越 吴奎 +6 位作者 黄云飞 杨波涌 杨良哲 王延达 赵俊杰 李梦凡 黄子航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03-2216,共14页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是显生宙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之后全球范围内广泛发育了一套微生物岩,但是这套微生物岩的发育时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湖北利川尖子山剖面位于扬子碳酸盐岩台地较深水环境...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是显生宙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之后全球范围内广泛发育了一套微生物岩,但是这套微生物岩的发育时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湖北利川尖子山剖面位于扬子碳酸盐岩台地较深水环境,地层序列完整,同样也发育了灾后的微生物岩,有助于探讨灭绝后微生物岩的发育时间。本研究对尖子山剖面开展了细致的牙形石分类学和地层学工作。共鉴定出牙形石3属19种,自下而上建立了5个牙形石带:Clarkina yini带,Hindeodus changxingensis带,Hindeodus parvus带,Isarcicella lobata带及Isarcicella isarcica带。该剖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牙形石序列完整,可以与国内外精确对比。根据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的首现将尖子山剖面二叠纪—三叠纪的界线置于微生物岩段之下0.1 m的泥晶灰岩中,这指示该剖面微生物岩的时代是早三叠世Griesbachian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牙形石 微生物岩 生物地层 生物灭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官坝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地质界面黏土岩的火山岩特征、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碧 张向文 +6 位作者 赵飞 金灿海 任光明 王宁祖 张文斌 张志玺 孙平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28-1042,共15页
贵州省黔西县官坝地区位于华南板块西南部,其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出露较好,界线处出露3层黏土岩。采集贵州黔西官坝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地质界面黏土岩1件U-Pb年龄样品、7件地球化学样品,对其锆石进行U-Pb定年以及主量、微量和稀土元... 贵州省黔西县官坝地区位于华南板块西南部,其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出露较好,界线处出露3层黏土岩。采集贵州黔西官坝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地质界面黏土岩1件U-Pb年龄样品、7件地球化学样品,对其锆石进行U-Pb定年以及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进行测试分析。锆石LA-ICP-MS U-Pb分析结果表明,U和Th含量分别为60.26×10^-6~297.9×10^-6和46.14×10^-6~244.26×10^-6,Th/U比值介于0.76~1.55之间,为典型的岩浆锆石;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52.6±1.4)Ma,谐和年龄为(252.7±0.6)Ma。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黏土岩属于高硅、铝、钾、镁,低铁、钛的钙碱质中酸性火山物质,具有稀土元素总量相对较高、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和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高的特征,负Eu异常明显,δEu=0.19~0.45。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贵州黔西官坝地区(华南板块西南)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位置总体上可与浙江长兴(华南板块东南)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金钉子)相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黏土岩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官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板块西南缘南盘江盆地者堡一带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质特征及牙形石生物地层
13
作者 向坤鹏 贺永忠 +4 位作者 安亚运 易成兴 赵磊 盘应娟 陈明华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9-489,共11页
扬子板块西南缘南盘江盆地在二叠纪末结束了孤立碳酸盐岩台地生长历史,但先成台地在早三叠世对沉积过程的控制作用尚不明确。选取盆地西北缘安然背斜东段者堡一带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剖面测制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牙形石... 扬子板块西南缘南盘江盆地在二叠纪末结束了孤立碳酸盐岩台地生长历史,但先成台地在早三叠世对沉积过程的控制作用尚不明确。选取盆地西北缘安然背斜东段者堡一带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剖面测制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结果表明:罗楼组下部灰岩段包含2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Hindeodus praeparvus带与Hindeodus parvus带;根据区域剖面资料对比,可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限定于剖面第4层1.5 m处。根据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露头特征,结合区域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安然—者堡一带于晚二叠世长兴晚期经历了缓慢隆升→局部暴露形成岛屿并接受风化剥蚀→再次淹没接受沉积的过程。该研究为进行南盘江盆地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古地理演化提供沉积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罗楼组 微生物岩 牙形石 生物地层 长兴晚期 古地理演化 南盘江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古海洋水化学条件变化证据--以贵州织金剖面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超勇 鲍园 孔凡凡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7-227,共11页
基于贵州织金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岩石薄片鉴定及古生物化石识别,划分出了2种碳酸盐岩沉积相、2种亚相和5种微相;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测试结果表明晚二叠世时期有机质的δ^(13)C_(org)值(-27.7‰)向早三叠世时期的δ^(13)C_(o... 基于贵州织金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岩石薄片鉴定及古生物化石识别,划分出了2种碳酸盐岩沉积相、2种亚相和5种微相;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测试结果表明晚二叠世时期有机质的δ^(13)C_(org)值(-27.7‰)向早三叠世时期的δ^(13)C_(org)值(-28.3‰)逐渐偏负,反映了有机质类型由高等植物向低等微生物变化的过程;全岩的δ^(13)C_(rock)值由晚二叠世(-24.2‰)向早三叠世(-20.9‰)变大,反映了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造成了海洋生物的消失,进而引起^(12)C在海洋中强烈富集;Fe-_(HR)/Fe-_T、Fe_(py)/Fe-_(HR)以及微量元素V/(V+Ni)与V/(V+Cr)比值大小,反映了二叠纪末期该区域的海水为氧化环境或弱还原环境,而三叠纪初期海水处于还原与铁化环境,在盆地内部没有发生硫化作用;V/Ni的值从晚二叠世的0.97~1.97向早三叠世的1.67~7.33明显变大,表明水体逐渐加深的过程,该结论与沉积微相变化相符;在生物演化上,从二叠纪末期的有孔虫—藻屑—三叶虫生物组合演变到三叠纪初期小型介壳—微生物组合,反映了该时期中国南方统一的两幕式生物灭绝与演化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深水海相沉积 古海洋化学条件 碳酸盐岩微相 织金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发育特征与孔隙演化定量表征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关龙 王继远 +4 位作者 王斌 刘德志 郑胜 穆玉庆 邱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0-631,共12页
腹部下组合(二叠系—三叠系)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多井钻揭6 km以下优质碎屑岩储层,大大突破了传统碎屑岩有效储层埋深下限,明确储层发育状况及孔隙演化过程是确定油气能否富集成藏的关键问题。以腹部地区典型钻井... 腹部下组合(二叠系—三叠系)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多井钻揭6 km以下优质碎屑岩储层,大大突破了传统碎屑岩有效储层埋深下限,明确储层发育状况及孔隙演化过程是确定油气能否富集成藏的关键问题。以腹部地区典型钻井为例,综合岩石薄片镜下分析、孔渗测试、图像分析技术、孔隙度演化定量表征及包裹体测温和盆地模拟等方法,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全面剖析准噶尔盆地腹部下组合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并定量恢复孔隙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腹部下组合中三叠系百口泉组砂体最为发育,二叠系上乌尔禾组及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次之;各层位岩石类型均以岩屑砂岩为主,少量长石岩屑砂岩,岩屑成分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岩屑,长石、石英含量偏低,二者之和普遍低于20%;克拉玛依组原生孔隙发育,物性最好,孔隙度最高可达13.18%。上乌尔禾组和百口泉组以次生溶蚀孔为主,溶蚀物质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岩屑、浊沸石胶结物及少量长石,二者物性较其上覆克拉玛依组差;克拉玛依组孔隙演化经历较弱压实(压实减孔量21.08%)、弱胶结(胶结减孔量2.88%)和弱溶蚀(溶蚀增孔量1.4%),现今高孔隙度主要得益于弱压实、晚期弱胶结作用下原生孔隙的大量保存;百口泉组和上乌尔禾组经历强压实(压实减孔量分别为26.60%和26.43%)、强胶结(胶结减孔量分别为7.43%和11%)和中等—强溶蚀(溶蚀增孔量分别为6.32%和4.21%),溶蚀作用是二者增孔的最主要途径,但不足以弥补强压实和强胶结的减孔效应,导致二者现今孔隙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发育特征 孔隙演化 深层—超深层碎屑岩 二叠系—三叠系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三台凸起多边断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涛 姚燕飞 +2 位作者 代瑜 刘万辉 王科朋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53,共6页
为研究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断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在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岩性组合、黏土矿物组成、压力分布、已知油藏特征等因素,对断层发育特征、形成机制及其与油气藏关系进行了描述与探讨。结果表明:该套断层具有&... 为研究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断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在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岩性组合、黏土矿物组成、压力分布、已知油藏特征等因素,对断层发育特征、形成机制及其与油气藏关系进行了描述与探讨。结果表明:该套断层具有"垂向层控性"、"平面多边性"特征,属于典型的多边断层,主要是细粒沉积物在密度反转作用机制下形成的;多边断层发育的地层下部紧邻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在油气聚集成藏过程中起到了运移通道的作用,密集的空间断层网络为油气藏局部连片提供了条件,在精细勘探中应当高度重视多边断层的解释与分析。该研究对北三台凸起的油气滚动勘探和油藏精细评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 多边断层 油气藏分布 北三台凸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科技情报》2006年(第25卷)总目次(期-页码)
17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I0001-I0003,共3页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水化物 地质 吴冲龙 诺尔特地区 深水油气勘探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科技情报 科学技术情报 页码 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