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修水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海平面下降的岩石学证据 被引量:24
1
作者 吴亚生 YANG Wan +1 位作者 姜红霞 范嘉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039-3046,共8页
在江西修水四都镇东岭村发现了一个连续的、出露完好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剖面。在剖面中有一段厚约2.1m 的地层具有指示海平面下降的岩石组构。这段地层的底部为红色的碳酸盐颗粒岩。红色是颗粒表面的红色铁染,成分为褐铁矿,是出露... 在江西修水四都镇东岭村发现了一个连续的、出露完好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剖面。在剖面中有一段厚约2.1m 的地层具有指示海平面下降的岩石组构。这段地层的底部为红色的碳酸盐颗粒岩。红色是颗粒表面的红色铁染,成分为褐铁矿,是出露地表风化形成的。这层红色颗粒岩之上有约2.0 m 的去白云石化灰岩,其中保留了原来粉晶白云石的晶形。去白云石化作用是白云岩受淡水影响而发生的,指示海平面下降事件。这段地层之上是厚1m 的颗粒岩和灰泥岩,代表浅水潮下环境。其上是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这段地层之下的地层中生物丰富多样,并且有复(蜒)、钙藻等大绝灭前的生物。这段地层及其以上的地层中生物种类很少,(蜓)、钙藻等已经消失,表明集群绝灭事件开始于这段地层之下,生物大绝灭的发生与海平面下降事件的发生是基本同时的。由此认为,可能是海平面下降有关的环境剧变事件引发了二叠纪末的集群绝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二叠纪末 集群绝灭 海平面下降 去白云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生植物在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存在集群灭绝吗? 被引量:3
2
作者 熊聪慧 王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7-585,共9页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PTB)集群绝灭是显生宙以来海洋生物界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灾变事件,但陆生植物在PTB是否存在集群绝灭却颇有争议。这个争议主要归咎于如何定义陆生植物的集群绝灭。通过考虑集群绝灭定义的4个基本特点(即量值、广...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PTB)集群绝灭是显生宙以来海洋生物界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灾变事件,但陆生植物在PTB是否存在集群绝灭却颇有争议。这个争议主要归咎于如何定义陆生植物的集群绝灭。通过考虑集群绝灭定义的4个基本特点(即量值、广度、幅度和时续),本文简要评述了陆生植物穿过PTB的多样性变化,认为它与海洋动物在二叠纪末的多样性变化可能是互相耦合的,这暗示着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在PTB都遭受了剧烈的扰动。陆生植物穿过PTB发生了全球性的古植代—中植代交替,经历了大的群落重组和新种的演化,这个过程持续了约25Ma。基于孢粉学资料,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植物群的演变具有明显的连续性,陆生植物在PTB没有突然发生大规模的绝灭事件。在不同的植物地理区、气候带和保存条件下,陆生植物穿过PTB的多样性变化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总体上都显示了危机—残存—复苏的演化式样。基于化石数据库,冈瓦纳植物区和华夏植物区陆生植物属的多样性在PTB显著衰减;而安加拉植物区和欧美植物区,属的多样性在PTB稍许增加。陆生植物中存在的一次高绝灭率事件(中三叠世安尼期)稍微滞后于海洋无脊椎动物和陆生四足动物在PTB同时发生的集群绝灭,这暗示着陆生植物与动物界发生集群绝灭的根本原因及其响应方式可能不尽相同。作为宏体自养型初级生产者的陆生植物拥有更加多样化的地方特有性分子、生存对策和生境,在PTB可能对灾变事件具有更强的缓冲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笔者等建议在分析全球陆生植物多样性变化式样时,应该综合考虑植物区、气候带、化石采样和保存偏差因素以及大化石和微体化石的相互补充和印证,而基于有限的资料(例如来自一个植物地理区、一个或少数的产地和植物分类群(或分类等级)以及单凭植物大化石的研究)来论证陆生植物在PTB存在集群绝灭极有可能是不可靠的。笔者等倾向于认为陆生植物在PTB不存在全球性的、突然的、多种分类单元的集群绝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陆生植物 集群绝灭 二叠—三叠纪界线(pt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刘萍 郑荣才 +2 位作者 常海亮 梁宁 周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44,共16页
PTB界线是地学界长期以来讨论最热烈、最前缘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之一。以华蓥山涧水沟和重庆尖刀山2个PTB界线地层剖面为例,按生物演化过程和沉积相特征,将剖面中的PTB界线地层划分为生物富集层、生物绝灭层和生物萧条层3个生物演替层... PTB界线是地学界长期以来讨论最热烈、最前缘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之一。以华蓥山涧水沟和重庆尖刀山2个PTB界线地层剖面为例,按生物演化过程和沉积相特征,将剖面中的PTB界线地层划分为生物富集层、生物绝灭层和生物萧条层3个生物演替层组,从中识别出生物地层PTB(B)界线和岩石地层PTB(R)界线2种性质的PTB界线,其中位于下部的PTB(B)界线以Hindeodus parvus牙形石首现为标志,上部的PTB(R)界线以古暴露面和暴露面两侧岩性、岩相突变的沉积超覆面为标志,两者相距约4.56 m,分别为3个生物演替层的组分界线。P—T之交发生的所有海平面下降、生物绝灭、火山喷发及晚二叠世晚期正常海向早三叠世早期文石海转化等复杂地质事件,都发生在此2个不同性质的PTB界线之间。Fe、Mn、Sr微量元素和C、O、Sr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规律性变化与相关控制因素,也都出现在此2个PTB界线之间,与PTB界线地层中所出现的各种复杂地质事件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和沉积学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三叠纪界线地层 全球海平面下降 生物大绝灭 火山活动 牙形石带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部二叠、三叠纪“混生生物群”及二叠、三叠系界线 被引量:2
4
作者 何锡麟 沈树忠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121-128,共8页
本文系统描述了中国南部二叠、三叠纪“混生生物群”。根据笔者的统计,目前巳经发现有“二叠纪型”分子36属53种与三叠纪菊石、双壳类、牙形剌共生。 笔者认为中国南部可以以牙形剌Anchignathodus parvus 的出现作为三叠系的底界,双壳类... 本文系统描述了中国南部二叠、三叠纪“混生生物群”。根据笔者的统计,目前巳经发现有“二叠纪型”分子36属53种与三叠纪菊石、双壳类、牙形剌共生。 笔者认为中国南部可以以牙形剌Anchignathodus parvus 的出现作为三叠系的底界,双壳类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菊石 Hypophiceras的出现可以作为三叠系开始的辅助标志。文中还将这一界线与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二叠、三叠系界线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 三叠纪 生物群 混生 界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方二叠纪—三叠纪界线粘土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景华 张元纪 +2 位作者 王玉琦 陈冰如 孙景信 《岩矿测试》 CAS 1983年第2期81-86,共6页
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包括川、黔、桂、湘、赣、闽、浙、皖、鄂等省),在二叠纪和三叠纪的交替时期,广泛地沉积了一至数层蒙脱石—伊利石粘土岩。它们分布面积广、厚度薄(多不超过10cm)、十分稳定。而且顶、底界面都非常平整清晰、颗粒均细... 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包括川、黔、桂、湘、赣、闽、浙、皖、鄂等省),在二叠纪和三叠纪的交替时期,广泛地沉积了一至数层蒙脱石—伊利石粘土岩。它们分布面积广、厚度薄(多不超过10cm)、十分稳定。而且顶、底界面都非常平整清晰、颗粒均细、成分单纯,其中未见有任何风化残余物质和生物化石痕迹。甚至在经过氢氟酸处理后,都没有发现孢子花粉、藻类和有机片颗粒。由于二叠纪和三叠纪交替时期,海洋无脊椎动物曾发生了非常突出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无脊椎动物 微量元素特征 粘土岩 伊利石粘土 二叠—三叠纪界线 生物化石 风化残余 南方广大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年龄测定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自超 J.C.Claouè-Long +1 位作者 马国干 杜绍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72-381,T001,共11页
本文报道了用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离子探针,测定的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临界层位,斑脱岩中锆石的U-Pb年龄,结果为351.3±3.4Ma(2σ)。这是国际上首次直接从界线层位准确测定的二叠—三叠系界线的同位素年龄。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 本文报道了用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离子探针,测定的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临界层位,斑脱岩中锆石的U-Pb年龄,结果为351.3±3.4Ma(2σ)。这是国际上首次直接从界线层位准确测定的二叠—三叠系界线的同位素年龄。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是迄今所发现的地层剖面连续,所含化石门类众多,数量丰富,且在临界层位夹有火山岩层的少有剖面之一,它不仅对国际显生宙地质年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具有作为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的优越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三叠纪 斑脱岩 界线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的干裂缝和侵蚀面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7
作者 姜红霞 吴亚生 袁生虎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3-59,共7页
剖面研究揭示,重庆老龙洞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地层中发育厚约3m的微生物岩。该微生物岩的上部发育树枝状构造,下部具斑点状构造,因此被明显的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上部岩层顶面发育有侵蚀面,下部岩层顶面发育干裂缝。根据微生物岩... 剖面研究揭示,重庆老龙洞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地层中发育厚约3m的微生物岩。该微生物岩的上部发育树枝状构造,下部具斑点状构造,因此被明显的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上部岩层顶面发育有侵蚀面,下部岩层顶面发育干裂缝。根据微生物岩上下岩层的沉积相分析和相关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研究区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经历了暴露和侵蚀过程。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这一重要地质时期的海平面变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裂缝 微生物岩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海平面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扶绥东攀剖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生产力演化 被引量:8
8
作者 沈俊 冯庆来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1-300,共10页
用不同地球化学替代指标(Al,Ba,Cu,Zn)对广西扶绥东攀剖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生产力进行估算表明:广西扶绥东攀剖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古生产力(0.31gC/m2d)与美国二叠纪含磷组黑色页岩的古生产力(1.40gC/m2d)、华南巢湖大隆组古生... 用不同地球化学替代指标(Al,Ba,Cu,Zn)对广西扶绥东攀剖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生产力进行估算表明:广西扶绥东攀剖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古生产力(0.31gC/m2d)与美国二叠纪含磷组黑色页岩的古生产力(1.40gC/m2d)、华南巢湖大隆组古生产力(1.48gC/m2d)相比总体偏低,且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可以分为4个演化阶段:波动期、衰退期、繁盛期和爆发期。生产力的演化与火山物质的注入有很好的相关性,火山作用可以促使初级生产力的繁盛。通过不同指标对比发现:生物成因Al受岩性影响比较大,陆源物质含量超过63%时不能用来指示古生产力的变化;Ba用作古生产力指标时受岩性影响不大,但在还原条件下易于流失而导致生物成因Ba(Baxs)值失真。Cu和Zn是相对稳定的古生产力估算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方法 广西扶绥 东攀剖面 古生产力指标 二叠—三叠纪界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南天山库车河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孙柏年 许敬龙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1-114,共4页
新疆南天山库车河地区出露着二叠──三叠系的连续剖面,剖面中地层界线清楚,化石较为丰富,在上二叠统比尤勒包谷孜群中发现了安加拉大陆晚二叠世植物群的典型代表“Callipteris”zeilleri和俄罗斯库滋涅茨克煤田... 新疆南天山库车河地区出露着二叠──三叠系的连续剖面,剖面中地层界线清楚,化石较为丰富,在上二叠统比尤勒包谷孜群中发现了安加拉大陆晚二叠世植物群的典型代表“Callipteris”zeilleri和俄罗斯库滋涅茨克煤田上二叠统顶部的特有种Yavoskyamungatica。而下三叠统俄霍布拉克群的植物化石具明显的中生代面貌。因此,库车河地区海西期花岗岩之上覆盖着晚二叠世晚期地层,它与下三叠统俄霍布拉克群连续沉积,二者为整合接触关系。该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应置于俄霍布拉克群底部的底砾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化石 地层界线 二叠 三叠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信丰县铁石口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综合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白俊峰 杨守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56-465,共10页
首次对江西信丰县铁石口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的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微量元素、碳及氧稳定同位素、粘土岩和沉积环境以及数学地质的有序最优分割计算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分析,将铁石口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置于第26层底。界线... 首次对江西信丰县铁石口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的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微量元素、碳及氧稳定同位素、粘土岩和沉积环境以及数学地质的有序最优分割计算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分析,将铁石口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置于第26层底。界线粘土岩(第26层)的矿物组成以伊利石和高岭石为主,仅含少量蒙脱石-伊利石不规则混层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线粘土岩 二叠 三叠纪 地层学 生物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黎虹玮 李飞 +2 位作者 胡广 谭秀成 李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77-1091,共15页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附近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当前沉积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其与当时的显生宙最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存在一定关联,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附近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存在较多争议,受单剖面或区域范围内...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附近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当前沉积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其与当时的显生宙最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存在一定关联,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附近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存在较多争议,受单剖面或区域范围内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程度的制约,在缺乏从沉积学角度的综合对比研究的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对全球海平面变化过程与持续时间的判识。综述了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附近的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整合了多位学者的研究剖面、主要观点及认识,梳理了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主要观点("上升论"和"下降—上升论"),包括其各自的发展历程、代表剖面及海平面变化识别特征、海平面上升/下降的原因以及海平面变化与生物灭绝的关系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二叠纪—三叠纪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过程中产生争议的原因。本文旨在为二叠纪—三叠纪界线(PTB)附近海平面变化研究提供线索,同时为研究全球PTB地质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差异性原因提供基础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三叠纪界线 全球海平面变化 暴露标志 生物灭绝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赖旭龙 杨逢清 +1 位作者 殷鸿福 杨恒书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4年第1期20-26,共7页
在西秦岭地区南秦岭带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型二叠、三叠系。本文以选部益哇沟剖面为例,对该区界线地层进行研究,从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以及地球化学元素最优分割研究出发,确定了二叠、三叠系界线点,证明牙形石Hindeodu... 在西秦岭地区南秦岭带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型二叠、三叠系。本文以选部益哇沟剖面为例,对该区界线地层进行研究,从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以及地球化学元素最优分割研究出发,确定了二叠、三叠系界线点,证明牙形石Hindeodusparvus可作为三叠系开始的标志,并且二叠、三叠系是连续的。沉积环境分析表明,三叠纪初期相对于二叠纪末发生了一次海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 三叠纪 地层 界线 二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系列剖面侧向追索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童金南 殷鸿福 杨英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6年第3期325-329,共5页
在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研究中,人们通常将该区侧向出露宽约1km的界线地层分解成7个相互平行、独立的小剖面进行各种地质研究。这不仅导致了研究资料的分散,而且引起了关于候选层型剖面位置的不必要的争议。沿露头剖... 在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研究中,人们通常将该区侧向出露宽约1km的界线地层分解成7个相互平行、独立的小剖面进行各种地质研究。这不仅导致了研究资料的分散,而且引起了关于候选层型剖面位置的不必要的争议。沿露头剖面的野外追索观察和分析表明,露头区界线地层完全可以精确地追索,各种沉积记录的侧向变化是十分轻微的。已有的地层学研究也表明,各区段(小剖面)的沉积记录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结果。当某些化石在一处采获后,在另一些小剖面上也肯定能找到,只要工作足够细致和深入。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将这些侧向上连续分布的采石场露头作为一个剖面来对待。这样亦符合国际地层委员会方针和章程中关于界线层型剖面露头完整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二叠 三叠纪 地层界线 剖面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PTB界线深水相区粘土岩的火山成因研究及其对LPME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廖志伟 胡文瑄 +3 位作者 王小林 曹剑 姚素平 万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85-800,共16页
全球,尤其是特提斯域二叠—三叠纪之交(PTB)剖面中普遍发育火山成因的粘土岩,对理解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LPME)的触发机制及相关基础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在华南下扬子区新发现两条深水PTB剖面(皖南牛山和蔡村)的粘土岩工... 全球,尤其是特提斯域二叠—三叠纪之交(PTB)剖面中普遍发育火山成因的粘土岩,对理解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LPME)的触发机制及相关基础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在华南下扬子区新发现两条深水PTB剖面(皖南牛山和蔡村)的粘土岩工作,包括岩石学、矿物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等,填补了区域研究空白。研究结果发现,粘土岩主要由伊利石等粘土矿物,以及石英、岩浆锆石、长石等斑晶矿物组成。在地球化学上具有高K_2O、低Na_2O、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等特征。据此,认为这些粘土岩为火山成因的钾质斑脱岩,其原岩可能为中酸性流纹英安岩,具有弧岩浆作用的源区背景。对比华南其他地区已发现的PTB界线粘土岩,发现它们成因类似,可能来源于古特提斯洋周缘陆陆碰撞,抑或是泛大洋俯冲潘吉亚大陆东缘(包括华南板块)所导致的长英质火山岩浆喷发,且具有多期多源性特点。PTB时期全球活跃的火山岩浆活动(包括镁铁质火山作用和华南地区火山灰所指征的长英质火山作用)可能是导致LPME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三叠纪界线(ptb) 粘土岩 生物大灭绝 火山成因 皖南 下扬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顶山砂岩段底界不整合面的发现及河南二叠—三叠系界限雏议 被引量:9
15
作者 胡社荣 高文泰 刘和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2-15,共4页
二叠一三叠系界限一直有争议。文章用事件地层学的观点,从不整合面的存在,不整合上覆下伏地层的古生物组合 、沉积建造组合、沉积构造环境差异诸方面,论述了平顶山砂岩底界作为划分界限的合理性.
关键词 不整合面 二叠 三叠纪 地层 界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江油马角坝刺林包剖面二叠-三叠系间粘土岩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邓煜霖 郎兴海 +3 位作者 崔志伟 王旭辉 娄渝明 韩鹏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7-433,共17页
二叠-三叠纪之交华南地区普遍发育火山成因的粘土岩,其对于了解二叠纪末大规模火山活动及扬子板块碎屑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扬子西缘马角坝刺林包剖面飞仙关组底部粘土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原位Hf同位素测试、X衍射和全... 二叠-三叠纪之交华南地区普遍发育火山成因的粘土岩,其对于了解二叠纪末大规模火山活动及扬子板块碎屑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扬子西缘马角坝刺林包剖面飞仙关组底部粘土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原位Hf同位素测试、X衍射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以揭示粘土岩的岩石成分及物源信息。镜下特征、X衍射及主量元素特征表明岩石中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含少量方解石、石英。碎屑锆石年龄显示,特征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2615~2383、1868~1328、1186~778和430~246 Ma,并出现~250 Ma特征高峰,结合原位Hf同位素特征表明锆石与秦岭造山带、华南典型PTB剖面粘土岩及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时,通过微量、稀土元素分析发现粘土岩中Zr、Hf、Th、Cr、Co、Ti相对富集,与华南典型PTB粘土岩和峨眉山玄武岩相近,并结合构造背景及锆石特征,综合认为刺林包剖面PTB粘土岩来自于秦岭造山带及龙门山岛链局部剥蚀区、二叠纪末火山活动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剥蚀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马角坝 刺林包剖面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ptb) 粘土岩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宣威晚二叠世末生物灭绝期C1煤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8
17
作者 邵龙义 王娟 +5 位作者 侯海海 张名泉 汪浩 SPIRO Baruch LARGE David 周义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3-179,共17页
云南宣威雁塘煤矿晚二叠世末期C1煤层蕴含了二叠纪—三叠纪界线事件演化以及宣威肺癌高发原因方面的重要信息。本文对该矿C1煤层(包括三个分层——B1、B2和B3)进行了刻槽分层采样,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试了24个样... 云南宣威雁塘煤矿晚二叠世末期C1煤层蕴含了二叠纪—三叠纪界线事件演化以及宣威肺癌高发原因方面的重要信息。本文对该矿C1煤层(包括三个分层——B1、B2和B3)进行了刻槽分层采样,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试了24个样品中常量和微量元素。利用偏光显微镜和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X)对煤中的显微组分及矿物组成进行微区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对低温灰化后的煤样作了矿物的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雁塘矿C1煤中常量元素Ca、Mn、Si含量明显高于中国煤均值;与华南二叠纪煤平均值、中国煤平均值、世界煤平均值以及地壳元素丰度相比较,雁塘矿C1煤中的W、Co、Mo、Cd、Pb、Be、Sb、Cu、Ni、Zn、Zr和V等12种微量元素相对比较富集。结合相关分析和SEM-EDX微区分析方法,对C1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进行分析发现Cs、Ga、Nb、Ba、Rb、Th、Tl、U与灰分显著正相关,表明这些元素主要以无机矿物态赋存,其它元素赋存状态复杂。结合C1煤中12种富集元素在垂向上的含量分布特征,推断Co、Cu、V、Zn应主要来源于峨眉山玄武岩风化产物;Be和Zr主要受同沉积火山灰影响;Ni则可能受峨眉山玄武岩风化及同沉积火山灰的共同影响;同沉积火山灰是C1煤中W来源之一;Sb可能受中低温热液的影响。C1煤中Zr与我国南方其他地区P/T界线粘土岩中Zr的富集规律一致。C1煤中富集的微量元素与宣威肺癌高发区可吸入颗粒物中的高含量元素一致,推断C1煤的燃烧可能与宣威肺癌高发有关。C1煤中富集的有毒有害微量元素可能与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期的独特环境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宣威 C1煤 微量元素 二叠—三叠纪界线 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岩的概念和重庆老龙洞剖面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成因 被引量:33
18
作者 吴亚生 姜红霞 +1 位作者 虞功亮 刘丽静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37-775,共39页
微生物岩的原始定义指底栖微生物主导形成的沉积体或岩石体。笔者对该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微生物岩除了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均一石之外,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骨架岩、微生物粘结岩、非钙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模铸岩、... 微生物岩的原始定义指底栖微生物主导形成的沉积体或岩石体。笔者对该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微生物岩除了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均一石之外,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骨架岩、微生物粘结岩、非钙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模铸岩、矿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颗粒岩和泥粒岩。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的特征是具有由较粗矿物晶体(主要是方解石,其次是白云石)组成的斑点状、树枝状、网状结构的灰岩。这3种结构分别称为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在露头上呈暗色,在薄片中呈浅色,一般由无定形的亮晶充填体和其间的微亮晶组成。亮晶充填体是指无定形的孔洞被不同成岩期形成的矿物充填形成的结构体,因成岩作用各异,造成不同层位、不同地点的亮晶充填体内部的矿物类型和充填顺序存在差异;所有的亮晶充填体都不具有壁,故不是钙化化石。通过形态、大小和生态比较,以及形成演化分析,认为亮晶充填体的前身是漂浮蓝细菌微囊菌,胶鞘是微囊菌形成模铸化石的关键因素。亮晶充填体是表层水漂浮生活的微囊菌沉入海底后,被泥晶沉积物掩埋或者被早期海底胶结物胶结,在泥晶沉积物半固结或固结之后腐烂留下的孔洞被后期成岩作用形成的矿物充填形成的。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段顶部遭受成岩作用程度高,树枝状体和网状体中的亮晶充填体的轮廓基本都被破坏,变成微亮晶和亮晶,以前被学者解释为凝块石;但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是成岩流体沿着亮晶充填体或其他化石丰富的地方运移形成较粗的晶体而造成的,并不符合凝块石的定义。同时,少数学者把树枝状体本身当成底栖生物,也是没有充分认识树枝状体的矿物组成而做的解释。该微生物岩段含有钙化的小球状化石和同心层状化石,但它们不是组成微生物岩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凝块石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蓝细菌 微囊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荐一条GSSP的辅助剖面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相水 林联盛 吕桦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6年第3期264-268,共5页
该文赞同以Hindeodusparvus的首次出现作为划分二叠-三叠系界线的生物标志.笔者强调只有以正模及其描述为准所厘订的H.parvus,且以主齿、细齿均保存完美、距界线粘土层顶面位置最低以及其顶面至界线生物面之... 该文赞同以Hindeodusparvus的首次出现作为划分二叠-三叠系界线的生物标志.笔者强调只有以正模及其描述为准所厘订的H.parvus,且以主齿、细齿均保存完美、距界线粘土层顶面位置最低以及其顶面至界线生物面之上均为单一岩相的H.parvus的首次出现点位,才有可能成为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的位置.东岭剖面可以它典型的H.parvus距界线粘土层顶面仅高出13cm,化石保存完好以及界线粘土层至P/T界线附近均为单一的灰泥岩三特点弥补煤山剖面之不足.为使作为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的候选剖面的浙江长兴煤山剖面更臻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线 GSSP 辅助剖面 三叠纪 二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宣威地区燃煤排放颗粒物毒理学及肺癌地质起因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邵龙义 张梦媛 +3 位作者 冯晓蕾 焦杰伟 王文华 周义平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58,共14页
云南省宣威市是我国肺癌最严重的地区,该区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首位。对宣威肺癌患者的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宣威肺癌具有与众不同的基因特征,是一种与环境相关的独特发病模式。通过综述宣威肺癌的流行特征以及燃煤排放物的污染水... 云南省宣威市是我国肺癌最严重的地区,该区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首位。对宣威肺癌患者的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宣威肺癌具有与众不同的基因特征,是一种与环境相关的独特发病模式。通过综述宣威肺癌的流行特征以及燃煤排放物的污染水平和毒理学特征,并结合二叠纪末期C_(1)煤层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宣威肺癌的地质起因。宣威肺癌主要流行特征表现在,肺癌死亡率男女比接近1.22,女性肺癌死亡率明显偏高。前人研究表明,室内燃煤排放颗粒物的长期、高浓度暴露,是宣威肺癌的主要诱因。综述毒理学研究结果可知,宣威室内燃煤排放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多环芳烃和微晶石英矿物浓度均高于其他地区,且被证实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DNA损伤和细胞破坏。通过对比宣威肺癌死亡率的空间分布和不同煤矿的煤层分布发现,可采煤层包含C_(1)煤的来宾和龙场地区同时也是宣威肺癌的高发地区,推断C_(1)煤的燃烧可能与宣威肺癌高发有关。C_(1)煤作为晚二叠世最后一层煤,成煤期间受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事件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高含量的重金属、多环芳烃和微晶石英矿物等潜在致癌物不仅存在于C_(1)煤中,也随着室内燃煤被释放到空气中,并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体内,破坏细胞及DNA结构,造成肺阻塞、肺炎等一系列呼吸道疾病,严重的可能导致肺癌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威肺癌 燃煤排放 室内污染 C_(1)煤 毒理学 二叠纪−三叠纪(P/T)界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