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选择与突破——评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1
作者 薛丽英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7期35-39,共5页
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在一定层面上打破了以往文学史的书写模式,采用文学史博物馆的经典化书写方式,在历史性前提下偏重文学性,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它弱化了文学史流派分支书写体例,淡化了作家流派意识,更着重于作家作品的内... 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在一定层面上打破了以往文学史的书写模式,采用文学史博物馆的经典化书写方式,在历史性前提下偏重文学性,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它弱化了文学史流派分支书写体例,淡化了作家流派意识,更着重于作家作品的内在精神联系,并将20世纪知识分子忧郁的精神质素落到现代性层面来阐释。意在表明解除学术霸权,解放文学史家才能使文学史编写符合文学史本身,从而走向"轻松化"和"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经典化 文学 历史性 流派 忧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主义与文学史观新论——评孔范今《人文言说》《舍下论学》
2
作者 吴子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6期216-219,共4页
孔范今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著作等身,硕果累累,他关于现代文学史的起点和分期、历史结构的悖论性以及人文主义、人文文化的独特见解更是刷新了学界的传统认知,体现出他治史的学术雄... 孔范今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著作等身,硕果累累,他关于现代文学史的起点和分期、历史结构的悖论性以及人文主义、人文文化的独特见解更是刷新了学界的传统认知,体现出他治史的学术雄心和重构文学史的气魄。1997年孔范今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出版,该书提出了以人文主义作为文学史观建构的基础。2012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人文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文学史观念的建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人文主义 人文文化 孔范 悖论性 学术生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求完美中的遗憾——我五十多年来的文化学术道路
3
作者 陈鸣树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91-98,共8页
我的文化学术道路,涉及三个学科(鲁迅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艺学方法论)。我自幼酷爱鲁迅,自从1955年考取南开大学副博士后,鲁迅研究应该是我的正业。遗憾的是,在“左”的大潮裹挟下,我走过一段弯路。如梦初醒,已是两鬓霜染,首先... 我的文化学术道路,涉及三个学科(鲁迅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艺学方法论)。我自幼酷爱鲁迅,自从1955年考取南开大学副博士后,鲁迅研究应该是我的正业。遗憾的是,在“左”的大潮裹挟下,我走过一段弯路。如梦初醒,已是两鬓霜染,首先是一大遗憾。在高校教书,除了深必须广,领导上交给了我一个大题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典》,我力求完美,但遭遇的是遗憾,十年“文革”的资料统统被删去,计50万字,结果只剩了二本半。不能不使我感到深深的遗憾。在八十年代中期,文艺学方法论热,但抄抄编编多,出类拔萃者少之又少,我夙好西方哲学,对康德、黑格尔寝馈有年,从这个水平看,愈觉寥寥。古人说,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我的《文艺学方法论》自199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以来,到2004年7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第二次印刷,近10000册,我这本书在这一学科中十二年来始终处于高端。可是正在这丰收的愉悦中,我却得了心脑血管病和严重的三叉神经病,时时呻吟,读写俱废,这是我生存受到威胁的最大的遗憾,也是我追求完美的最大的遗憾,假使不生这些病,身体完好如初,我可以写部《鲁迅杂文研究》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已谢绝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稿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文艺学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论题的提出及其史学意义
4
作者 黄轶 《百家评论》 2022年第2期42-44,共3页
“晚清”议题其最早推动者之一为孔范今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早期的代表性成果则是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十四万字的“导论”清晰而缜密地论证了“晚清”何以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以“现代... “晚清”议题其最早推动者之一为孔范今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早期的代表性成果则是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十四万字的“导论”清晰而缜密地论证了“晚清”何以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以“现代性的发现”为鹄的,划定“戊戌变法”的失败、“三界革命”的兴起为现代文学的前界,而且贯彻了“历史结构的悖论性选择”和“多元互补”的学术观念,着重强调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具有重要的学术开拓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范今 晚清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