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种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上的相互作用、非晶相结构及催化性能(Ⅰ) 界面非晶相分散作用及体相晶相剩余率的提出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智民 李丽 +1 位作者 韩基新 韩维屏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85-392,共8页
通过固相热反应,以十种不同的配比和不同的焙烧制度,在MoO3中分别掺杂Fe2O3、V2O5、TiO2(锐钛矿型)、WO3和ZrO2,制得五种二元氧化物的系列试样.应用XRD、BET、FT-IR、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和催化反应探针等表征技术,较系统地研究了这些... 通过固相热反应,以十种不同的配比和不同的焙烧制度,在MoO3中分别掺杂Fe2O3、V2O5、TiO2(锐钛矿型)、WO3和ZrO2,制得五种二元氧化物的系列试样.应用XRD、BET、FT-IR、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和催化反应探针等表征技术,较系统地研究了这些组分氧化物形成二元氧化物时界面的非晶相分散结构及催化性能,并提出了相应的亚单层的非晶相分散模型.本文首先报道应用XRD,FT-IR和BET表征界面的非晶相分散.研究结果发现,各个组分氧化物的表面大小不同,但每一对组分氧化物在相互掺杂时,在界面上发生了组分氧化物的亚单分子层(meta-monolayer)的非晶相分散以及某些表面化学反应,前者的非晶相含量具有本征性的分散阈值,后者则生成新的化学物种.根据BET比表面积,求算了各组分氧化物在不同二元氧化物中每100m2的不同的非晶相分散阈值.XRD晶相定量分析和FT-IR差谱法(the differential spectra method)联合证明了非晶相新物种的存在,首次发现非晶相新物种的IR特征吸收峰与分子键价结构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过度金属氧化物界面结构 非晶相界面 分散阈值 体相晶相剩余率 表征 XRD BET FT-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上的相互作用、非晶相结构及催化性能(Ⅱ)——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催化活性与亚单层分散模型
2
作者 王智民 李丽 +2 位作者 韩基新 李永战 韩维屏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53-660,共8页
应用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催化活性及亚单(分子)层分散模型共四项表征技术,进一步研究了五种二元氧化物的界面结构及其特性,DSC曲线的放热峰及吸热峰分别与界面化学反应、晶格畸变和瓦解、熔化、烧结以及固溶体的形成相关,导电性能的... 应用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催化活性及亚单(分子)层分散模型共四项表征技术,进一步研究了五种二元氧化物的界面结构及其特性,DSC曲线的放热峰及吸热峰分别与界面化学反应、晶格畸变和瓦解、熔化、烧结以及固溶体的形成相关,导电性能的测试证明这些二元氧化物属于N-型半导体,对邻二甲苯具有气敏特性,其灵敏度在化学吸附的初期阶段与邻二甲苯蒸气浓度呈线性关系,催化选择性及转化率的测定证明V_2O_5-MnO_3及WO_3-MoO_3体系对邻二甲苯选择性氧化为苯酐具有催化活性,其非晶相MoO_3及V_2O_5的活性较为显著,尤其当二元氧化物的组成接近分散阈值Dt时,选择性最佳,为了解释大的分散阈值Dt与小的比表面积之间的关系,经计算机编程计算,在分子水平及纳米尺度上提出了球形八面体密置的亚单层分散模型并求得了模型的七个参数,通过讨论亚单层分散与非晶相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晶相损失的机理以及作为催化剂的非晶相结构对热的亚稳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结构 特性表征(DSC 半导体气敏特性 催化活性 球形八面体密置的亚单层分散模型及其七个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Co_(2)O_(4)/NiFe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核壳纳米花球阵列的高效析氧反应
3
作者 杨恩东 田浩泽 +1 位作者 张珂 娄永兵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0-940,共11页
采用界面工程策略在泡沫镍(NF)上制备了CuCo_(2)O_(4)/NiFe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CuCo_(2)O_(4)/NiFe-LDH@NF)核壳纳米花球阵列。研究表明,电子通过CuCo_(2)O_(4)和NiFe-LDH耦合界面发生转移,导致核心CuCo_(2)O_(4)处于富电子状态,... 采用界面工程策略在泡沫镍(NF)上制备了CuCo_(2)O_(4)/NiFe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CuCo_(2)O_(4)/NiFe-LDH@NF)核壳纳米花球阵列。研究表明,电子通过CuCo_(2)O_(4)和NiFe-LDH耦合界面发生转移,导致核心CuCo_(2)O_(4)处于富电子状态,从而提高了反应速率。非晶态NiFe-LDH外壳不仅为电子/物质提供更多的传输通道和增加活性位点。同时,还能在电催化析氧反应(OER)中保护核心CuCo_(2)O_(4)免受强碱腐蚀。因此,在1.0 mol·L^(-1)KOH溶液中,将CuCo_(2)O_(4)/NiFe-LDH@NF用作OER催化剂时,仅需191mV的低过电位即可实现10 mA·cm^(-2)的电流密度和31 mV·dec^(-1)的低Tafel斜率。此外,CuCo_(2)O_(4)/NiFe-LDH@NF在长时间的工作中能够保证催化性能、晶体结构、形貌结构和组成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工程 过渡金属氧化物 镍铁氢氧化物 析氧反应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利用自组装结构调控表界面化学反应构建纳米材料图案方面取得新进展
4
作者 新型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0-280,共1页
表界面化学反应是在物质两相之间的界面上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通过限制反应物的构象、取向及选择性,可以控制化学反应的活性中心及速率,在物理化学及相关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的图案化制备为构筑纳米催化系统以及构建... 表界面化学反应是在物质两相之间的界面上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通过限制反应物的构象、取向及选择性,可以控制化学反应的活性中心及速率,在物理化学及相关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的图案化制备为构筑纳米催化系统以及构建光学和电子学器件提供基础。因此,利用表界面化学反应引导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的定位生长以及复杂图案化定制具有重要意义。DNA纳米结构由于其强大的可编程性,可以制备得到可设计的二维以及三维的纳米结构,编码了大量物理和化学信息的自组装DNA纳米结构,为揭示和调控表面化学过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利用DNA纳米结构的表面可寻址性可以实现无机纳米材料的精确组装以及可控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化学反应 图案化 纳米结构 金属纳米材料 金属氧化物 组装结构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加热含碳铁矿粉还原矿相结构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陈津 刘浏 +2 位作者 曾加庆 任瑞刚 刘金营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14-119,共6页
微波加热含碳铁矿粉还原矿相结构分为金属铁、浮氏体和渣相结构。矿粉颗粒围绕煤粉颗粒进行还原,形成星点状金属铁,进而形成环带状结构。由于矿-煤颗粒界面间还原出的金属铁厚度增大,使初始直接还原反应减弱,尚未还原的FeO核心依靠碳气... 微波加热含碳铁矿粉还原矿相结构分为金属铁、浮氏体和渣相结构。矿粉颗粒围绕煤粉颗粒进行还原,形成星点状金属铁,进而形成环带状结构。由于矿-煤颗粒界面间还原出的金属铁厚度增大,使初始直接还原反应减弱,尚未还原的FeO核心依靠碳气化生成的CO和金属铁中碳的扩散继续还原,形成蠕虫状金属铁连晶结构。浮氏体对微波具有一定的吸收性,在微波场中自身热碎裂,可加速碳热还原。渣相含有变价铁元素,对微波有一定的吸收能力,有利于渣相中复杂铁氧化物的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加热 铁矿粉 结构研究 含碳 金属 矿相结构 煤粉颗粒 带状结构 颗粒界面 还原反应 碳热还原 吸收能力 氧化物 FEO 蠕虫状 吸收性 微波场 铁元素 渣相 变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Ni_5和LaNi_5D_6中异向晶面的电子结构及有关性质研究
6
作者 张笑一 罗会烈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06-410,共5页
将晶体的三维结构分解成二维结构以研究LaNi_5及LaNi_5D_6中异向晶面的电子结构。对SCC-DV-X_a计算结果所获信息的比较分析,主要集中于异向晶面电子结构及能量变化的差异上。研究发现,在某些晶面如(110)和... 将晶体的三维结构分解成二维结构以研究LaNi_5及LaNi_5D_6中异向晶面的电子结构。对SCC-DV-X_a计算结果所获信息的比较分析,主要集中于异向晶面电子结构及能量变化的差异上。研究发现,在某些晶面如(110)和( )方向,La_(5d)电子的活动性值得注意。同时,LaNi_5氘化过程中某些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与异向晶面中电子结构表现出的差异,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金属 氧化物 晶面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