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殖民文化批判的三组二元对立模式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曦珍 何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3-37,共5页
后殖民文化批判逐渐被国际社会学术机构确定为一种重要的甚至是独特的文化批评模式。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判,以否定和颠覆西方新旧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为宗旨,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批判和颠覆殖民主义所确立的"黑人/... 后殖民文化批判逐渐被国际社会学术机构确定为一种重要的甚至是独特的文化批评模式。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判,以否定和颠覆西方新旧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为宗旨,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批判和颠覆殖民主义所确立的"黑人/白人"、"自我/他者"和"男性/女性"等三组二元对立的文化模式,利用后殖民理论最终在"西方/东方"、"支配/被支配"的二元对立模式中对西方文化殖民现象作出解答,反对用西方殖民主义统治所构造的知识形式来框定和分析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使其民族精神深处被殖民化和奴隶化。但是,这三组文化批判模式都存在各自的缺陷,即都是在殖民主义话语体系下对殖民主义文化及种族主义所进行的并不彻底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文化批判 二元对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丑二元对立模式的构建——兼论当代文学的审丑意向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志明 《中国文学研究》 1992年第3期85-90,共6页
美、丑是客观世界中两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客观存在,有丑才显出美、有美才显出丑,它们都有各自平等、独立、完整的地位,价值和品格,并不存在单元方面的谁依附于谁,谁为谁服务的问题。换言之,在客观世界中,丑就是丑,它是物质世界和... 美、丑是客观世界中两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客观存在,有丑才显出美、有美才显出丑,它们都有各自平等、独立、完整的地位,价值和品格,并不存在单元方面的谁依附于谁,谁为谁服务的问题。换言之,在客观世界中,丑就是丑,它是物质世界和人类自身一种品格的必然生成物,是一种独立、完整的文化现象。它可以衬显参照美,但绝不仅仅为美而存在。因此,有这里我们不妨把美、丑称为客观世界中的二元,而把它们之间这种彼此依存、又相互对立且独立的关系称为二元对立模式。我认为,这才是客观世界中美丑的真实地位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丑 美丑 二元对立模式 “审美” 当代文学 作品 客观世界 作家 王朔 现实人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格塑造中的二元对立模式
3
《文艺理论研究》 1987年第6期63-63,共1页
陶东风在《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的二元对立》(《文艺评论》87年3期)一文中指出:二元对立模式的具体形态可分为二类:一是历史尺度的肯定,道德尺度的否定;一是历史尺度的否定,道德尺度的肯定。前者如《史记·高祖本纪》中的刘邦形象、... 陶东风在《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的二元对立》(《文艺评论》87年3期)一文中指出:二元对立模式的具体形态可分为二类:一是历史尺度的肯定,道德尺度的否定;一是历史尺度的否定,道德尺度的肯定。前者如《史记·高祖本纪》中的刘邦形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在与项羽、刘备的历史角逐中,刘邦和曹操都是胜利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尺度 性格塑造 二元对立模式 历史尺度 挽歌 三国演义 文艺评论 高祖本纪 曹操 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文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88-92,共5页
一 进入市场经济的中国,播扬人类精神价值的文学艺术受到巨大冲击而处境维艰,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因此扶持高雅艺术的政策实是救文艺于水火、功在千秋的善举。然而在高雅艺术的认定上,却难以妥贴并服众口。交响乐芭蕾舞西洋歌剧这... 一 进入市场经济的中国,播扬人类精神价值的文学艺术受到巨大冲击而处境维艰,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因此扶持高雅艺术的政策实是救文艺于水火、功在千秋的善举。然而在高雅艺术的认定上,却难以妥贴并服众口。交响乐芭蕾舞西洋歌剧这些泊来艺术归之高雅,国人虽不服气也无话可说。京剧由于早被祭在国剧的崇高地位,说它高雅,人们更难说什么。但是同为地方戏曲的越剧和沪剧在高雅与否的判定上截然有别,却使沪剧界人士大呼不平。 当局如何画出高雅“线”自有他的道理。但好事未能获得众口一词的叫好,实在跟语言使用的简单二分不无关系。按照精确的语义,高雅是和低俗对立的,业内业外的通常用法是和通俗相对。通俗文艺得到商品经济的雨露甘霖,近年来在文化市场大展鸿图,令人好不羡煞,不过骨子里仍难逃为人轻视的底蕴。所以有人尽管沾通俗之光大赚其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对立思维 张爱玲 后殖民主义理论 二元对立模式 女权主义者 高雅艺术 交响乐芭蕾 二元对立结构 整体观 民主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马克思自由时间概念二元对立解读模式的反思
5
作者 万庆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122,共4页
采取二元对立的解读模式不能够准确理解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概念。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时间就是人能够自主活动的时间,而拥有自由时间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关键。自由时间缘于生产力的发展,又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被少数人占有。准确把握和全... 采取二元对立的解读模式不能够准确理解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概念。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时间就是人能够自主活动的时间,而拥有自由时间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关键。自由时间缘于生产力的发展,又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被少数人占有。准确把握和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时间 二元对立解读模式 人的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化论语境中的中西文化比较——近代以来的一种文化比较模式 被引量:1
6
作者 隋淑芬 余灵灵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1-116,共6页
进化论语境中形成的中西文化比较模式,其基本特征为:文化比较负载了引领社会改革和推动进化的使命,具有选择进化目标、路径的价值;运用二元对立的话语模式,形成鲜明的中西文化对照,也造成一系列的偏差;由中西文化比较指向文化综合,开启... 进化论语境中形成的中西文化比较模式,其基本特征为:文化比较负载了引领社会改革和推动进化的使命,具有选择进化目标、路径的价值;运用二元对立的话语模式,形成鲜明的中西文化对照,也造成一系列的偏差;由中西文化比较指向文化综合,开启新的路向。中西文化比较是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形式,具有复杂的历史作用,并影响到当代人的思想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论语境 文化比较模式 二元对立的话语模式 文化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书馆的精英化与大众化及其他 被引量:7
7
作者 黄珊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5-39,共5页
反娱乐化并不必然带来理性与思考。从尼尔·波兹曼的思想角度看,娱乐化时代理性与思考的图书馆是一种精英化的图书馆。图书馆反娱乐化有其传统,当前图书馆的娱乐化趋向既是中国向消费社会转型的文化结果,也是电子媒介技术发展的文... 反娱乐化并不必然带来理性与思考。从尼尔·波兹曼的思想角度看,娱乐化时代理性与思考的图书馆是一种精英化的图书馆。图书馆反娱乐化有其传统,当前图书馆的娱乐化趋向既是中国向消费社会转型的文化结果,也是电子媒介技术发展的文化后果,也有图书馆人建立在一种良性互动、拉动阅读、促进阅读与思考的循环的设计理性在其中,应该跳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娱乐化 理性与思考 尼尔·波兹曼 二元对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长的寻找——读孙惠芬的《寻找张展》 被引量:4
8
作者 韩文淑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8-132,共5页
不论是什么样的因缘促成孙惠芬写作《寻找张展》,熟悉孙惠芬的人都会有她将会创作这样一部小说的预感。她所建构的“歇马山庄”和“上塘”的乡土文学一定会延伸到走出乡村后的第二代城市人的精神世界,而这一代人正是当下“90后”一代... 不论是什么样的因缘促成孙惠芬写作《寻找张展》,熟悉孙惠芬的人都会有她将会创作这样一部小说的预感。她所建构的“歇马山庄”和“上塘”的乡土文学一定会延伸到走出乡村后的第二代城市人的精神世界,而这一代人正是当下“90后”一代。孙惠芬的创作一直在寻求对城乡地域空间和城乡文化差异二元对立模式的某种突破,努力寻找二者之间千丝万缕和无法割断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惠芬 成长 二元对立模式 “90后” 精神世界 乡土文学 文化差异 地域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的弥散——对90年代文学的一种反思 被引量:5
9
作者 洪治纲 《扬子江(评论)》 2007年第2期1-7,共7页
在近年的文学史研究中,断裂性思维影响深远。潜意识里,这是人们宁愿遗忘历史的一种选择。进入新世纪以后,不少评论家都片面夸大新世纪的某些文化新质,甚至将新世纪与九十年代纳入相互割裂的二元对立模式,这一如一些评论家在九十年代发... 在近年的文学史研究中,断裂性思维影响深远。潜意识里,这是人们宁愿遗忘历史的一种选择。进入新世纪以后,不少评论家都片面夸大新世纪的某些文化新质,甚至将新世纪与九十年代纳入相互割裂的二元对立模式,这一如一些评论家在九十年代发言时将九十年代与八十年代作为对立面进行考察,在突出历史分期的超越性、断裂性的同时,漠视甚至故意遮蔽历史的延续性。在鸦片战争以后的文化史与文学史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以新的面目还魂,不断折磨一代代知识分子,迅速变换的主义的大旗反复地遮蔽了问题的真相。因此,只有将九十年代放之于历史的长河中,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观照,才能相对客观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真实面目,不至于"瞎子摸象",在喧嚣的命名潮流中迷失,也只有对九十年代的遗留问题进行深入的清理与反思,我们才能看清楚未来的路向。本期组织了一组从不同角度反思九十年代文学的文章,本刊将把"反思九十年代"作为常设栏目办下去,意在引起广泛关注和开展深入讨论,欢迎诸君就此问题赐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性 九十年代 现代知识分子 人文精神 作家主体 创作主体 中国现代文学 个人化写作 弥散 二元对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小说中的“古典”倾向[笔谈:3篇]--以“高贵”为特征的“古典主义”--对21世纪小说创作一条精神线索的粗略描述与概括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先科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9-84,共6页
编者按:五四文学以来对西方文化的径取直追,形成了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模式,这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古典倾向,即使有,它们也经常处于一种不引人注意的状态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古典"倾向始终是20世纪中国文学... 编者按:五四文学以来对西方文化的径取直追,形成了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模式,这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古典倾向,即使有,它们也经常处于一种不引人注意的状态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古典"倾向始终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存在,并以其特有的审美品格对现代和当代的作家、作品施以影响。新世纪之后,"纯文学"写作发生新的变化,"古典"的种种美学原则受到人们的关心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主义 小说创作 21世纪 现代文学创作 20世纪中国文学 精神 二元对立模式 西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视野下的聂华苓后期离散写作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许燕转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4-201,共8页
在汉语离散文学研究中,存在因不同研究身份视野而产生的研究模式:大陆学者最初关心中华文化传承问题,对离散者从“叶落归根”到“叶落生根”的发展轨迹的描述,指认文化身份从离散到冲突到认同/混乱的历程。思路表面顺理成章,实难... 在汉语离散文学研究中,存在因不同研究身份视野而产生的研究模式:大陆学者最初关心中华文化传承问题,对离散者从“叶落归根”到“叶落生根”的发展轨迹的描述,指认文化身份从离散到冲突到认同/混乱的历程。思路表面顺理成章,实难遮蔽其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对“花果凋零”凄情认定的民族主义情愫,以中西文化冲突/对抗为核心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视野 离散 写作研究 聂华苓 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中西文化冲突 中华文化 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辉煌到没落——后现代主义的中国命运 被引量:4
12
作者 季广茂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72-76,共5页
后现代主义之所以在90年代的中国兴盛一时,是因为它满足了当代中国三种不同的强烈精神欲求:第一,它具有一定的描述和解释功能,这可以满足人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现状的强烈愿望;第二,它为文化激进主义者所孜孜... 后现代主义之所以在90年代的中国兴盛一时,是因为它满足了当代中国三种不同的强烈精神欲求:第一,它具有一定的描述和解释功能,这可以满足人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现状的强烈愿望;第二,它为文化激进主义者所孜孜以求的理性主义、怀疑主义和批判主义精神,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第三,萨伊德的东方主义也正中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之下怀,使他们可以借此再一次掀起反对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浪潮。后现代主义的出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文化保守主义 德里达 文化激进主义 东方主义 萨伊德 西方文化 二元对立模式 主流意识形态 霸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演迁研究出现转型
13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1-231,共1页
王日根、陈瑶撰文《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演迁研究的学术反思》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如何逐渐转变成近代社会的问题,始终是中外中国史学者关注的焦点。上世纪70年代末以前,史学界还是以中国如何在回应西方的冲击中产生结构性转变为提问方... 王日根、陈瑶撰文《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演迁研究的学术反思》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如何逐渐转变成近代社会的问题,始终是中外中国史学者关注的焦点。上世纪70年代末以前,史学界还是以中国如何在回应西方的冲击中产生结构性转变为提问方式,或以传统与近代的二元对立模式来解释近代转型。但改革开放后,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演迁问题的思考出现了较大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社会 近代转型 中国传统社会 二元对立模式 学术反思 70年代 提问方式 改革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红玫瑰”到“红旗”
14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77-77,共1页
从“红玫瑰”到“红旗”二十世纪的城市文化与中国现代性表述的问题是九十年代学术研究的开拓点之一,而对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化而言,它经历了从鸳鸯蝴蝶派到左翼革命的先锋文学的并置与过渡。其中新感觉派正处于这种过渡的核心,韩毓海... 从“红玫瑰”到“红旗”二十世纪的城市文化与中国现代性表述的问题是九十年代学术研究的开拓点之一,而对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化而言,它经历了从鸳鸯蝴蝶派到左翼革命的先锋文学的并置与过渡。其中新感觉派正处于这种过渡的核心,韩毓海在《几度风雨海上花》(《上海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玫瑰 新感觉派小说 心理时间 三十年代 城市文化 鸳鸯蝴蝶派 文化的现代性 现实主义 二元对立模式 红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