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
作者 郭咏梅 张博綦 +3 位作者 石惠宇 闫素梅 史彬林 郭晓宇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378-2384,共7页
泌乳期间的奶牛由于代谢旺盛,往往会产生大量一氧化氮(NO),诱导发生氧化应激,进而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本试验旨在探讨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NO)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BMEC)氧化应激的损伤条... 泌乳期间的奶牛由于代谢旺盛,往往会产生大量一氧化氮(NO),诱导发生氧化应激,进而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本试验旨在探讨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NO)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BMEC)氧化应激的损伤条件,并建立氧化应激模型。本试验利用不同浓度(0、10、30、100、500、1 000μmol/L)的DETA/NO作为刺激源,作用BM EC 2、4、6、8、12、24 h,通过测定细胞存活率、抗氧化指标、炎症因子和NO含量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活性,筛选适宜的DETA/NO作用时间及作用浓度,建立BMEC氧化损伤模型。结果表明:1 000μmol/L的DETA/NO作用细胞6 h,细胞存活率降低为74.27%,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也均显著降低(P<0.05),然而,i NOS活性,NO、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丙二醛含量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规律,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1 000μmol/L的DETA/NO处理细胞6h,可构建理想的BM EC氧化应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诱导的奶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2
作者 郑亚光 齐敬宇 +2 位作者 张博綦 史彬林 闫素梅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517-3523,共7页
本试验旨在利用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NO)作为一氧化氮(NO)供体,以细胞存活率和抗氧化指标作为判断依据,确定建立奶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氧化损伤模型的适宜条件。试验分2部分进行。试验1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 本试验旨在利用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NO)作为一氧化氮(NO)供体,以细胞存活率和抗氧化指标作为判断依据,确定建立奶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氧化损伤模型的适宜条件。试验分2部分进行。试验1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不同浓度[0(对照)、50、100、200、300、500μmol/L]的DETA/NO作为刺激源,在37℃下分别作用细胞2、4、6、8、12 h,通过测定细胞存活率,初步确定适宜的DETA/NO作用时间。试验2根据试验1得出的DETA/NO适宜作用时间,以不同浓度[0(对照)、50、100、200、300、500μmol/L]的DETA/NO作为刺激源,依据抗氧化指标和炎症因子含量进一步筛选出适宜的DETA/NO作用浓度。结果显示:200μmol/L DETA/NO作用细胞4 h,PBMC存活率降低至72.3%,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丙二醛和NO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结果提示,在37℃下,DETA/NO诱导PBMC建立PBMC氧化损伤模型的适宜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分别为200μmol/L和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氧化钨对序批式反应器活性污泥脱氮性能和胞外聚合物的影响
3
作者 边少晨 邱程 +4 位作者 汪华 储意轩 郑磊 宋亚丽 方程冉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0-496,共7页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研究了不同浓度氧化钨(WO_(3))纳米颗粒(NPs)对SBR中活性污泥脱氮性能以及胞外聚合物(EPS)的影响。结果表明,10 mg/L WO_(3) NPs(WO10)对SBR脱氮性能没有影响,而100 mg/L的WO_(3) NPs(WO100)降低了比硝酸盐和比...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研究了不同浓度氧化钨(WO_(3))纳米颗粒(NPs)对SBR中活性污泥脱氮性能以及胞外聚合物(EPS)的影响。结果表明,10 mg/L WO_(3) NPs(WO10)对SBR脱氮性能没有影响,而100 mg/L的WO_(3) NPs(WO100)降低了比硝酸盐和比亚硝酸盐还原速率,最终导致出水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积累。WO10对EPS含量和组成无显著影响,但是WO100显著增加了松散结合型EPS(LB-EPS)和EPS中多糖的含量。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结果显示,WO10仅对LB-EPS中官能团有影响,而WO100对LB-EPS和紧密结合型EPS(TB-EPS)的官能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OH、C=O以及C—O—C等官能团参与EPS和WO_(3) NPs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分析也发现,WO_(3) NPs改变了EPS中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组成,进而影响了活性污泥的絮凝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批式反应器 纳米氧化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放一氧化氮聚合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芸 陈杰瑢 杨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14,共5页
从制备、应用、一氧化氮的释放机制及影响一氧化氮释放的因素几个方面,综述了释放一氧化氮聚合物研究进展;分析了部分释放一氧化氮聚合物的优缺点。
关键词 一氧化 一氧化供体 释放一氧化聚合物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组分共轭聚合物的高灵敏度有机晶体管二氧化氮传感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冠龙 王晓鸿 邱龙臻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97-805,共9页
研究了基于联噻吩-氮杂异靛蓝-双(2-氧代二氢-7-氮杂吲哚-3-亚基)苯并二呋喃二酮的三组分给体-受体共轭聚合物(BTNIDNBIBDF-50)薄膜对二氧化氮气体传感特性。通过控制半导体浓度调控半导体薄膜表面形貌,研究其对二氧化氮气体灵敏度的影... 研究了基于联噻吩-氮杂异靛蓝-双(2-氧代二氢-7-氮杂吲哚-3-亚基)苯并二呋喃二酮的三组分给体-受体共轭聚合物(BTNIDNBIBDF-50)薄膜对二氧化氮气体传感特性。通过控制半导体浓度调控半导体薄膜表面形貌,研究其对二氧化氮气体灵敏度的影响。聚合物半导体BTNIDNBIBDF-50的浓度为2 mg/mL时对NO_(2)气体表现出最优的传感性能,对体积分数为10×10^(-6) NO_(2)气体的灵敏度为121.44%。实验结果表明:三组分共轭聚合物BTNIDNBIBDF-50呈现双极型半导体特性,降低聚合物半导体浓度会使薄膜表面出现明显的孔洞结构,提高传感器对NO_(2)气体的灵敏度。但过多的孔洞又会使气体解吸附速率的变化大于吸附速率变化,导致传感器灵敏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组分给体-受体共轭聚合物 有机薄膜晶体管 气体传感器 氧化检测 双极性半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氮杂环芳胺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新贵 华轶敏 黄美荣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1-44,共4页
阐述了氮杂环芳胺聚合物的2种合成方法——化学氧化聚合法和电化学氧化聚合法的聚合规律,列出了氮杂环芳胺聚合物的特性,展望了氮杂环芳胺聚合物在二次电池、修饰电极、重金属离子吸附剂、橡胶抗氧剂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杂环芳胺聚合物 氧化聚合 抗氧剂 合成 化学氧化 电化学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对活性污泥脱氮性能影响的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殷牧辰 李军 +5 位作者 吴耀东 李东岳 高鹏 边雪莹 裴艳雪 梁东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759-3766,共8页
本研究建立了3个不同浓度GO(0.1和10mg/L)的序批式反应器(SBR)以明晰氧化石墨烯(GO)恶化活性污泥(AS)脱氮性能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mg/L GO对AS性能无明显抑制作用.10mg/L GO使AS总氮(TN)去除效率降低17.63%.并且.GO暴露使AS中氧化应... 本研究建立了3个不同浓度GO(0.1和10mg/L)的序批式反应器(SBR)以明晰氧化石墨烯(GO)恶化活性污泥(AS)脱氮性能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mg/L GO对AS性能无明显抑制作用.10mg/L GO使AS总氮(TN)去除效率降低17.63%.并且.GO暴露使AS中氧化应激水平分别提升198.51%和307.13%.而微生物通过分泌更多的胞外聚合物(EPS)以应对GO胁迫.16S rRNA gene测序结果表明.GO显著影响了具有脱氮功能的菌属丰度.常见的负责硝化过程的菌属(Nitrosomonas和Nitrospira)和反硝化过程的菌属(Candidatus_Accumulibacter、和Thauera等)丰度随着GO浓度升高而降低.功能基因预测显示.GO降低了和脱氮有关的基因丰度.与NH_(4)+-N氧化的相关的基因(amoA.amoB.amoC)和NO_(2)--N还原的相关的基因(nirK.nirS)丰度均随着GO的累积而显著下降.本研究从功能基因的角度深入解析了GO恶化AS脱氮性能的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性能 胞外聚合物 微生物群落结构 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高盐条件下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伍健伯 李亚峰 +1 位作者 张驰 徐一楠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7-1846,共10页
污水温度通常受到季节和地区的限制,在寒冷地区很难达到厌氧氨氧化反应所需的最佳温度条件。为探究高盐条件下温度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在15 g/L的盐度条件下进行中温(34℃)、逐步降至低温(16℃)、恢... 污水温度通常受到季节和地区的限制,在寒冷地区很难达到厌氧氨氧化反应所需的最佳温度条件。为探究高盐条件下温度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在15 g/L的盐度条件下进行中温(34℃)、逐步降至低温(16℃)、恢复活性并逐步降至中低温(22℃)的连续流试验,分析不同阶段反应器稳定运行的情况。结果表明:反应器在34℃条件下NH_(4)^(+)-N、NO_(2)^(-)-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92%和96.47%,温度降至16℃时NH_(4)^(+)-N、NO_(2)^(-)-N去除率分别只有25.14%及30.96%;在活性恢复阶段,依次采取逐步提升温度、投加0.2 mmol/L甜菜碱和20%质量比的新泥的方法实现了反应器性能的恢复,NH_(4)^(+)-N、NO_(2)^(-)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18%、94.33%。性能恢复后的反应器被再次逐步降温,并通过延长水力停留时间(HRT)实现了在22℃下稳定运行,NH_(4)^(+)-N、NO_(2)^(-)-N去除率分别为82.14%、87.03%。研究表明,高盐条件下的微生物在温度降低后消耗了更多的能量,从而减少了颗粒污泥粒径及胞外聚合物含量,延长HRT能缓解降温后的盐度胁迫,温度回升后污泥性能可以恢复,甜菜碱及新泥的添加策略对活性的恢复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盐度 温度 胞外聚合物(EPS) 活性恢复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碳氮材料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实验设计
9
作者 雷淦昌 马永德 +2 位作者 蔡国辉 王世萍 詹瑛瑛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37,158,共5页
以尿素、硫脲、二聚氰胺和三聚氰胺为前驱体,采用高温热聚合法制备了不同结晶度的g-C_(3)N_(4)聚合物,运用XRD、FT-IR、SEM和低温N_2吸附-脱附测试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和分析。表征结果显示,以三聚氰胺和二聚氰胺为前驱体合成的g-C_(... 以尿素、硫脲、二聚氰胺和三聚氰胺为前驱体,采用高温热聚合法制备了不同结晶度的g-C_(3)N_(4)聚合物,运用XRD、FT-IR、SEM和低温N_2吸附-脱附测试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和分析。表征结果显示,以三聚氰胺和二聚氰胺为前驱体合成的g-C_(3)N_(4)聚合物的结晶度高,但其形貌表现为致密厚重的块状结构,比表面积小;而以尿素和硫脲热聚合制备的g-C_(3)N_(4)聚合物呈现为疏松片纳米层状形貌,但其结晶度较低。活性测试结果发现,尿素制备的g-C_(3)N_(4)具有最佳的硫脱除率,在210℃时硫收率达到43.0%,分别是以硫脲、三聚氰胺和二聚氰胺合成的g-C_(3)N_(4)的5.1倍、1.9倍和1.4倍。结果表明,g-C_(3)N_(4)独特的纳米筛形貌可以有效地提高催化剂的传质效率并暴露出更多的活性点供反应物接触,明显增强催化剂的选择性氧化脱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 聚合物碳掺杂 硫化氢 选择性氧化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负荷对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生物膜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彭永臻 王锦程 +2 位作者 李翔晨 杜睿 刘莹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67-1376,共10页
短程反硝化作为厌氧氨氧化反应基质亚硝酸盐(NO_(2)^(-)-N)获取的新途径,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短程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耦合的污水脱氮工艺具有重要应用潜力.然而,城市污水基质浓度较低且波动频繁,有效实现厌氧氨氧化菌持留与富集是该工... 短程反硝化作为厌氧氨氧化反应基质亚硝酸盐(NO_(2)^(-)-N)获取的新途径,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短程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耦合的污水脱氮工艺具有重要应用潜力.然而,城市污水基质浓度较低且波动频繁,有效实现厌氧氨氧化菌持留与富集是该工艺稳定脱氮的关键.针对上述问题,构建了基于生物膜的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工艺,采用2种结构不同的生物填料为载体,对比系统长期脱氮性能,重点考察氮负荷降低过程中系统氮素转化规律及菌群活性变化,深入分析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产生特性.结果表明,以含氨氮(NH_(4)^(+)-N)与硝酸盐氮(NO_(3)^(-)-N)废水为处理对象,乙酸钠为有机碳源,分别采用聚氨酯海绵填料(R1)和聚乙烯空心环填料(R2)成功构建了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生物膜系统.进水NH_(4)^(+)-N与NO_(3)^(-)-N由150 mg/L逐渐降低至50 mg/L、氮负荷由0.6 kg/(m^(3)·d)降为0.2 kg/(m^(3)·d)时,R1和R2维持高效稳定脱氮,低负荷阶段平均总氮(TN)去除率分别为87.6%和83.6%.厌氧氨氧化作用始终为主要脱氮途径,其占两系统TN去除的贡献率分别高达98.2%和97.4%.生物膜短程反硝化速率随氮负荷减少而降低,但高NO_(2)^(-)-N积累特性未受影响,R1系统NO_(2)^(-)-N积累效率达到95.1%且高于R2(89.8%),其厌氧氨氧化活性降低程度小于R2,表明聚氨酯填料更适合低负荷下该工艺长期运行.低负荷下微生物分泌更多EPS,蛋白质含量增加有助于系统应对氮负荷变化.综上,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工艺处理低基质废水时具有稳定高效的重要优势,为解决厌氧氨氧化应用的瓶颈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具有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程反硝化 厌氧氨氧化 生物膜 负荷 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生物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氢聚硅氮烷转化法制备氧化硅气体阻隔涂层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宗波 王丹 徐彩虹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2-87,共6页
全氢聚硅氮烷转化法是一种工艺灵活度非常高的制备氧化硅涂层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对处理温度有要求的聚合物基材。综述了在聚合物薄膜基材上通过全氢聚硅氮烷转化法制备氧化硅阻隔涂层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国内的发展现状,并指出了未来的发... 全氢聚硅氮烷转化法是一种工艺灵活度非常高的制备氧化硅涂层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对处理温度有要求的聚合物基材。综述了在聚合物薄膜基材上通过全氢聚硅氮烷转化法制备氧化硅阻隔涂层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国内的发展现状,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氢聚硅 氧化 阻隔涂层 聚合物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污染物纳米氧化铜对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及机制探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泽宏 周明罗 +1 位作者 程晓丹 郭宗峰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6-630,634,共6页
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探究了新型污染物纳米氧化铜(CuO NP)短期和长期暴露对实际废水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机制。结果表明:0~10.0mg/L CuO NP短期暴露对生物脱氮除磷效率及活性污泥性能影响不明显;经过30d长期暴露,C... 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探究了新型污染物纳米氧化铜(CuO NP)短期和长期暴露对实际废水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机制。结果表明:0~10.0mg/L CuO NP短期暴露对生物脱氮除磷效率及活性污泥性能影响不明显;经过30d长期暴露,CuO NP对生物脱氮除磷效率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且CuO NP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CuO NP由0mg/L增加到10.0mg/L时,生物脱氮效率由90.6%下降至79.8%,生物除磷效率由91.6%下降至70.5%。CuO NP长期暴露能够抑制胞内聚合物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合成,近而减少其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此外,CuO NP还能抑制活性污泥呼吸速率。在10.0mg/L CuO NP作用下,呼吸抑制率为6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 暴露 生物脱除磷 胞内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中性聚合物键合剂设计与合成 被引量:4
13
作者 申红光 邓剑如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1-534,共4页
首先以三-(2-甲基氮丙啶基)氧化膦(MAPO)与丙烯酸(AA)为原料合成MAPO的衍生物,通过红外和质谱对产物进行了定性分析,用非水滴定的方法检测氮丙啶环的含量,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得到了较优工艺条件:MAPO与AA的摩尔比为1∶1,反应温度为70℃,... 首先以三-(2-甲基氮丙啶基)氧化膦(MAPO)与丙烯酸(AA)为原料合成MAPO的衍生物,通过红外和质谱对产物进行了定性分析,用非水滴定的方法检测氮丙啶环的含量,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得到了较优工艺条件:MAPO与AA的摩尔比为1∶1,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2.5 h,所得氮丙啶环含量最接近理论值。再利用该活性中间体与丙烯腈、丙烯酸羟乙酯共聚,得到改性的中性聚合物键合剂,通过接触角的测量,粘接性能预估表明,该新型中性聚合物键合剂与黑索金(RDX)、奥克托金(HMX)、高氯酸铵(AP)的界面浸润好、粘接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聚合物键合剂 三-(2-甲基丙啶基)氧化 黑索金 奥克托金 高氯酸铵 粘接性能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胁迫及K^(+)干预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姜雯滔 王闯 +1 位作者 王家辉 李军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6-170,共5页
为了解含盐废水对厌氧氨氧化菌产生的影响及K^(+)干预后脱氮性能变化的问题,采用升流式污泥床反应器(UASB)梯度投加NaCl后再进行K^(+)干预,分析其对污泥活性及脱氮性能的影响和机理。结果表明,0~15 g/L盐度(以NaCl质量浓度计)为厌氧氨... 为了解含盐废水对厌氧氨氧化菌产生的影响及K^(+)干预后脱氮性能变化的问题,采用升流式污泥床反应器(UASB)梯度投加NaCl后再进行K^(+)干预,分析其对污泥活性及脱氮性能的影响和机理。结果表明,0~15 g/L盐度(以NaCl质量浓度计)为厌氧氨氧化污泥的耐受范围。20、30 g/L盐度对菌体抑制明显,氨氮、亚硝态氮去除率及氮去除负荷(NRR)波动幅度大,恢复周期长,污泥颜色变暗红,大量上浮,上浮污泥不具活性,NRR从整个阶段的峰值1.10 kg/(m^(3)·d)降至0.83 kg/(m^(3)·d)。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蛋白质和多糖均先升高后降低。高盐度(30 g/L)连续流条件下K^(+)干预,细胞开启主动运输通道(Na^(+)-K^(+)泵)自我调节,进行K^(+)的吸收及Na^(+)的排放,5 mmol/L K^(+)为最佳促进点,总氮去除率提升了10.88百分点,NRR升至0.95 kg/(m^(3)·d),在20 mmol/L K^(+)时出现了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盐度胁迫 Na^(+)-K^(+) 胞外聚合物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DT导电聚合物气敏特性研究
15
作者 王勉 谢光忠 +1 位作者 太惠玲 蒋亚东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66-669,共4页
采用化学聚合法制备了导电聚合物3,4-乙烯二氧噻吩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薄膜的光学成分及形貌进行了分析。采用叉指电极结构研制出了3,4-乙烯二氧噻吩薄膜气体传感器,研究了3,4-乙烯二氧噻吩薄膜气体传感器对... 采用化学聚合法制备了导电聚合物3,4-乙烯二氧噻吩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薄膜的光学成分及形貌进行了分析。采用叉指电极结构研制出了3,4-乙烯二氧噻吩薄膜气体传感器,研究了3,4-乙烯二氧噻吩薄膜气体传感器对有毒气体NO2和NH3的敏感特性以及其自身的温度特性。结果发现,3,4-乙烯二氧噻吩薄膜气体传感器对低浓度的NO2和NH3都具有很好的敏感特性。该文还对3,4-乙烯二氧噻吩薄膜对NO2和NH3两种气体的敏感机理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聚合物 气体传感器 氨气 氧化 3 4-乙烯二氧噻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TA/NO降低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微血管痉挛及早期脑损伤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强 冯华 +4 位作者 喻安永 陈景宇 赵喆 吴国材 阮怀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2-356,360,共6页
目的通过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NO)对雄性SD大鼠线穿法建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的干预,观察其对微血管痉挛的防治及降低早期脑损伤作用。方法将6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对照组(SAH组)和治疗组(DETA/NO... 目的通过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NO)对雄性SD大鼠线穿法建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的干预,观察其对微血管痉挛的防治及降低早期脑损伤作用。方法将6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对照组(SAH组)和治疗组(DETA/NO组)。通过线穿建立SAH模型,观察大体动物Garcia神经功能评分,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微血管肌动蛋白αSMA及PDGFRβ的表达,一氧化氮(NO)试剂盒检测脑组织NO浓度变化,观察血红蛋白刺激离体脑片微血管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后3d,DETA/NO组较SAH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AH后大脑皮层微血管周围αSMA、PDGFRβ表达上调(P<0.05),DETA/NO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此过程(P<0.05);术后SAH 3h左右NO浓度显著降低(P<0.05),此后逐渐回升,DETA/NO能在早期维持NO浓度(P<0.05);观察到脑片皮层微血管受血红蛋白刺激收缩,DETA/NO能缓解微血管痉挛。结论 DETA/NO能降低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微血管痉挛及早期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微血管痉挛 二乙烯三胺 一氧化聚合物(DETA NO) 一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温低基质启动AAOB颗粒污泥性能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冬 曹正美 +2 位作者 张杰 高雪健 张诗睿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17,共8页
为研究在常温低基质(NH+4-N、NO-2-N为(40±10)mg/L)启动AAOB颗粒污泥的过程,采用SBR反应器逐渐缩短实验周期来启动AAOB颗粒污泥,并且对系统中的氮去除率、氮负荷及各个阶段厌氧氨氧化过程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各个阶段的颗... 为研究在常温低基质(NH+4-N、NO-2-N为(40±10)mg/L)启动AAOB颗粒污泥的过程,采用SBR反应器逐渐缩短实验周期来启动AAOB颗粒污泥,并且对系统中的氮去除率、氮负荷及各个阶段厌氧氨氧化过程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各个阶段的颗粒污泥形态、平均粒径、EPS含量以及EPS的三维荧光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逐渐缩短实验周期(24 h→12 h→10 h→8 h),氮负荷由0.074 g/(L·d)提高到0.204 g/(L·d).Grau second-orders模型较好地表征启动厌氧氨氧化(AAOB)颗粒污泥过程,基质去除速率常数k 2值由0.15上升为0.22,脱氮性能逐步提高.污泥的MLSS、MLVSS由初期2989,2348 mg/L最后稳定到2460,1776 mg/L,随着反应进行,厌氧氨氧化污泥充分利用基质,颗粒污泥逐渐稳定,最终污泥颗粒平均粒径达410μm.PN质量分数以及PN与PS比呈现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且PN质量分数以及PN与PS比随着粒径增大而变大.利用PARAFAC法分析污泥EPS中三维荧光成分,其由辅酶NADH、核黄素和腐殖酸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颗粒污泥 性能 Grau second-orders模型 污泥胞外聚合物 三维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环素与纳米银复合胁迫对营养盐去除的影响及机制探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容麟 王红涛 祁彧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7-72,共6页
为明确典型抗生素与纳米材料复合胁迫下活性污泥脱氮除磷特征变化规律,选取四环素(TC)及纳米银(AgNPs)为污染物,分析了单独TC(R1)、单独AgNPs(R2)及两者复合(R3)活性污泥体系内脱氮除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R3内化学需氧量(COD),总氮... 为明确典型抗生素与纳米材料复合胁迫下活性污泥脱氮除磷特征变化规律,选取四环素(TC)及纳米银(AgNPs)为污染物,分析了单独TC(R1)、单独AgNPs(R2)及两者复合(R3)活性污泥体系内脱氮除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R3内化学需氧量(COD),总氮及溶解性磷酸盐的去除率下降至70.2%~72.3%,61.2%~63.5%和71.2%~73.1%。TC和AgNPs复合抑制了硝化与反硝化进程,R3典型周期内NO_(2)^(-)-N及NO_(3)^(-)-N的最大质量浓度分别为4.6、12.8 mg/L。TC和AgNPs复合同时抑制了厌氧SOP释放及好氧期超量吸磷,在R3内好氧吸磷量仅为13.2 mg/L。TC及AgNPs复合抑制了胞内聚合物PHA的合成,R3内PHA最大合成量仅为4.4 mg/g。酶活性探究揭示了TC和AgNPs复合抑制了与脱氮除磷相关关键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 纳米氧化 活性污泥 除磷 胞内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苯酚浓度亚硝化过程及N2O释放特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巩有奎 辛涛 罗佩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2-129,共8页
该文利用接种的亚硝化污泥,考察了苯酚浓度(0、10、30、50、70和90 mg/L)对污泥亚硝化性能和N2O释放特性的影响。冲击试验结果表明,苯酚浓度≤10 mg/L,氨氧化速率(AOR)为(0.127±0.014)mgN/(gVSS·h)。苯酚浓度增加对氨氮初期... 该文利用接种的亚硝化污泥,考察了苯酚浓度(0、10、30、50、70和90 mg/L)对污泥亚硝化性能和N2O释放特性的影响。冲击试验结果表明,苯酚浓度≤10 mg/L,氨氧化速率(AOR)为(0.127±0.014)mgN/(gVSS·h)。苯酚浓度增加对氨氮初期氧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解除后,其AOR恢复至(0.112±0.021)mgN/(gVSS·h)。苯酚由0 mg/L增至90 mg/L,总氮(TN)损失由(6.13±1.12)mg/L增至(20.98±2.54)mg/L,亚硝化过程N2O产率由(4.08±0.90)%增至(8.89±0.94)%。苯酚投加为同步发生的反硝化过程提供了电子供体,促进了同步脱氮过程的发生。苯酚投加后,曝气阶段氨氧化菌(AOB)好氧反硝化过程和低氧条件下异养菌反硝化过程均会导致N2O的释放。长期高浓度苯酚抑制导致部分AOB死亡,系统硝化性能下降。微生物胞外聚合物随苯酚浓度增加而增加,蛋白质/糖原由(9.5±1.3)降至(4.6±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 氧化 氧化速率 同步脱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PTAm-GO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军峰 闫萌萌 +1 位作者 朱婷 高薇春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341-2346,共6页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聚(4-丙烯酰胺基-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氧化石墨烯(PTAm-GO)复合材料。利用FTIR、1HNMR、电子顺磁共振(EPR)、TGA和SE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组装成半电池进行测试。结...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聚(4-丙烯酰胺基-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氧化石墨烯(PTAm-GO)复合材料。利用FTIR、1HNMR、电子顺磁共振(EPR)、TGA和SE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组装成半电池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是氮氧自由基聚合物PTAm化学接枝的GO。PTAm-GO比纯PTAm具有更好的储锂能力和电化学性能。在200 mA/g电流密度下,经过300次充放电循环后,PTAm-GO和纯PTAm电极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38和39 mA·h/g。PTAm-GO和PTAm电极的电荷转移电阻分别为96和179Ω,表明PTAm-GO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活性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PTAm-GO 氧自由基聚合物 电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锂离子电池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