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车辆追尾事故仿真分析模型 被引量:5
1
作者 马明 严新平 吴超仲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161-3165,共5页
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了车辆追尾事故的仿真分析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驾驶员的信息处理过程,反映了从感知信息到反应动作的时间延迟,跟驰车辆可以根据前车车速变化、自身的期望车距对自身车速和车距进行调整,利用前后两车车速比、... 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了车辆追尾事故的仿真分析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驾驶员的信息处理过程,反映了从感知信息到反应动作的时间延迟,跟驰车辆可以根据前车车速变化、自身的期望车距对自身车速和车距进行调整,利用前后两车车速比、实际车距与安全车距比计算追尾事故发生风险。最后以驾驶员感知反应时间为例,对不同感知反应时间下的追尾事故风险进行了仿真分析。该模型提供了一种道路交通事故致因的机理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交通安全 追尾事故分析模型 系统动力学 事故风险 致因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人为差错事故/事件分析(ECAR)模型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孙瑞山 赵青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22,共6页
为深入研究航空人为差错事故/事件的影响因素,以人为差错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几种典型的人为差错分析模型;通过借鉴ECCAIRS分析框架,并在基元事件分析(EEAM)逻辑和CCAR396部的分类方法基础上,构建航空人为差错事故/事件分析(ECAR)模... 为深入研究航空人为差错事故/事件的影响因素,以人为差错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几种典型的人为差错分析模型;通过借鉴ECCAIRS分析框架,并在基元事件分析(EEAM)逻辑和CCAR396部的分类方法基础上,构建航空人为差错事故/事件分析(ECAR)模型,它从事件层、描述层、原因层和组织因素与改进建议层,分析航空事故和不安全事件的人为差错。此外,还将组织因素概念引入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差错事故/事件分析(ECAR)模型 欧盟联合航空事故和事件征候报告系统(ECCAIRS) 组织因素 基元事件分析方法(EEAM) 预防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4”模型的高校易燃易爆实验室事故致因与对策 被引量:23
3
作者 徐超 郭琳 +1 位作者 赵春雨 艾子博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48-254,共7页
该文收集了46起高校易燃易爆实验室事故案例,采用"2-4"模型统计分析了事故致因频次和占比,进而建立了高校易燃易爆实验室事故行为分析模型,并提出了针对性事故防范对策。该研究结果对预防高校易燃易爆实验室事故的发生具有一... 该文收集了46起高校易燃易爆实验室事故案例,采用"2-4"模型统计分析了事故致因频次和占比,进而建立了高校易燃易爆实验室事故行为分析模型,并提出了针对性事故防范对策。该研究结果对预防高校易燃易爆实验室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燃易爆实验室 “2-4”模型 事故分析模型 防范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定向的人因失误因果模型及影响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鹏程 戴立操 +2 位作者 张力 陈国华 赵明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5-82,共8页
为了更好地从源头上预防人因失误,首先,基于系统理论发展一个组织定向人因失误的"结构-行为"因果模型,包括组织子模型、情境状态子模型、个体因素子模型以及人因失误子模型。然后,分析模型中各子模型之间以及其因素类别之间... 为了更好地从源头上预防人因失误,首先,基于系统理论发展一个组织定向人因失误的"结构-行为"因果模型,包括组织子模型、情境状态子模型、个体因素子模型以及人因失误子模型。然后,分析模型中各子模型之间以及其因素类别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关系,如模型中各层级之间的因果关系:组织因素→情境状态因素→直接触发人因失误的个体因素→人的认知行为失误。最后,基于事件报告分析、专家意见和文献资料,并依据建立的4种影响类型(I,C,A,N)识别具体情境环境与人因失误或认知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情境环境因素对人因失误的影响非常复杂,不同的情境环境因素对同一人因失误可能产生不同类型的影响,同一情境环境因素对不同的人因失误可能产生不同类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定向 人因失误 组织因素 情境状态因素 影响关系 事故分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熵的森林火灾应急指挥信息传递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华 郭皓杰 +1 位作者 谢辉 蔺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87,共8页
为提升森林火灾应急指挥协同能力,剖析指挥过程中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首先基于系统理论事故模型与过程分析法(STAMP)的思想,明确事故近因事件链,辨识相关的控制组件,构建森林火灾应急指挥控制结构;然后根据复杂网络理论建立森林火灾应... 为提升森林火灾应急指挥协同能力,剖析指挥过程中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首先基于系统理论事故模型与过程分析法(STAMP)的思想,明确事故近因事件链,辨识相关的控制组件,构建森林火灾应急指挥控制结构;然后根据复杂网络理论建立森林火灾应急指挥信息流动的有权无项网络,对实时、阶段和固定3类信息的信息量进行建模计算,从而确定信息熵;同时建立边载权重计算模型,用以描述不同信息传递路径的重要度。结果表明:前线指挥部在应急指挥扑火过程中重要性最大,且与联合指挥部的信息传递密集程度最大;扑火组和专业扑火队之间信息总量和信息熵最大,分别为24和3.900,指挥中需保证人员部署的准确性;专家研判和气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扑火过程中的指挥决策,应重点监控这2方面的信息传递路径,保证传输通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熵 森林火灾 应急指挥 信息传递 系统理论事故模型与过程分析法(STA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