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完整的“真实”:事实存在与境界存在
1
作者 黄慧珍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55,共6页
任何一种人生境界的形成都是人现实存在状态的反映。同时,任何一种人生境界又构成人的现实存在状态。也就是说,人有什么样的存在状态就会形成对宇宙人生的什么样的觉解,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现实生存境界。因此,境界既不是绝对的事实状态,... 任何一种人生境界的形成都是人现实存在状态的反映。同时,任何一种人生境界又构成人的现实存在状态。也就是说,人有什么样的存在状态就会形成对宇宙人生的什么样的觉解,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现实生存境界。因此,境界既不是绝对的事实状态,也不是纯主观的虚幻,而是人的客观状态和主观状态、现实状态和理想状态、自在状态和自为状态的完整统一,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对于人的“真实存在状态”,过分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违背人的存在的“真实”。人可能有不同的生存境界,但人作为境界存在物这一点却是共同的,只有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自由地对待自己的生命,而这本身又构成了一种新的人生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存在 境界存在 完整性 境界 “真实存在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事实婚姻的法律思考 被引量:5
2
作者 宋豫 《西部论坛》 1997年第1期49-53,共5页
文章对事实婚姻、法律婚姻、合法婚姻、违法婚姻、非法同居关系的概念及其之间关系作了探讨,指出了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的错误所在,认为在我国现阶段平实婚姻的产生和存在仍具有其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对待事实婚姻... 文章对事实婚姻、法律婚姻、合法婚姻、违法婚姻、非法同居关系的概念及其之间关系作了探讨,指出了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的错误所在,认为在我国现阶段平实婚姻的产生和存在仍具有其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对待事实婚姻的立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婚姻 非法同居关系 事实婚姻的存在 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 无效婚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道路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成逻辑 被引量:8
3
作者 曹典顺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80,共9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逻辑问题,是指在肯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客观性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怎样存在的问题。二者讨论的核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可能的问题,后者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如...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逻辑问题,是指在肯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客观性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怎样存在的问题。二者讨论的核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可能的问题,后者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可能的问题。二者的共同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问题或称中国道路的哲学逻辑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现实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事实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丰富化的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创新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范式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学术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文明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文化性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成逻辑 事实存在 创新存在 学术存在 文化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刑事检察公诉的特征与本质 被引量:1
4
作者 董明亮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3-146,共4页
刑事检察公诉的特征表现为检察机关依据其职能向犯罪发起的国家公权力的运作过程。其本质表现为以审查刑事追诉、监督刑事法律统一正确实施为手段和载体,主张和维护国家和社会受刑法所保护的利益。刑事检察公诉的特征、本质等事实存在,... 刑事检察公诉的特征表现为检察机关依据其职能向犯罪发起的国家公权力的运作过程。其本质表现为以审查刑事追诉、监督刑事法律统一正确实施为手段和载体,主张和维护国家和社会受刑法所保护的利益。刑事检察公诉的特征、本质等事实存在,决定了其价值存在。为了实现其价值目的,刑事检察公诉必须立足于其职能属性,以实现国家和社会其他成员对刑事检察公诉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机关 刑事公诉 事实存在 价值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可欲之谓善”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景林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7,共5页
“可欲之谓善”是孟子性命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流行旧注未规定这“可欲”的思想内涵;今人则往往把“可欲”理解为人的各种情欲和功利性的“欲求”,与孟子意旨不相切合。宋儒张以“四端”及“仁义礼智”四德规定“可欲之谓善”的内容... “可欲之谓善”是孟子性命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流行旧注未规定这“可欲”的思想内涵;今人则往往把“可欲”理解为人的各种情欲和功利性的“欲求”,与孟子意旨不相切合。宋儒张以“四端”及“仁义礼智”四德规定“可欲之谓善”的内容是正确的。孔子从人的道德抉择的角度发现,行仁义是人心唯一可以不凭外力而“可欲”、“可求”者,是人之最本己的可能性。孟子循此思理,以“求在我”和“求在外”为据区分性、命,将这“可欲之谓善”建立为人性的内容;并进而揭示了人性之善所具有的先天内容及其实在性的意义。“可欲之谓善”这一命题揭示出,人的意志自由是一个存在性的事实,而非像康德那样的一种理论悬设。这为孔子所开辟的思想和文化方向确立了内在的价值本原和形上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欲 可求 性命 存在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