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移动传感器网络非均匀事件区域节点部署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军 程良伦 +1 位作者 王建华 王涛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402-2407,共6页
针对移动传感器网络中热点事件监测场景,研究传感器节点的快速优化部署策略.首先假定事件随机产生,针对事件优先模型及节点感知误差函数推导基于Voronoi剖分时感知误差最小,然后定义节点有效覆盖权值,证明了当所有节点有效覆盖权值一致... 针对移动传感器网络中热点事件监测场景,研究传感器节点的快速优化部署策略.首先假定事件随机产生,针对事件优先模型及节点感知误差函数推导基于Voronoi剖分时感知误差最小,然后定义节点有效覆盖权值,证明了当所有节点有效覆盖权值一致时,整个网络覆盖效能将达到最大.结合虚拟力及节点有效覆盖权提出一种分布式优化部署算法SDOA(Sparse Deployment Optimization Algorithm),其在保证覆盖能效最大化时保证网络连通性.最后仿真比较了本文提出部署策略能够快速有效实现对热点区域部署,并保证较高的覆盖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传感器网络 事件区域 稀疏部署 覆盖权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交通事件监测处置技术应用方法研究
2
作者 徐炳欧(文\图) 孙广林(文\图) +2 位作者 齐晨(文\图) 柴亚南(文\图) 董萌(文\图) 《道路交通管理》 2024年第8期34-37,共4页
【导读】针对流量饱和、流量失衡、恶劣天气等导致的区域交通拥堵、中断等事件,本文分析高速公路、国省干道等重点道路区域监管现状,应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总结提出事件检测、事件研判、预案匹配、效果评估、事件处置等五阶段应用技... 【导读】针对流量饱和、流量失衡、恶劣天气等导致的区域交通拥堵、中断等事件,本文分析高速公路、国省干道等重点道路区域监管现状,应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总结提出事件检测、事件研判、预案匹配、效果评估、事件处置等五阶段应用技术思路,以期有效提升监测和处置区域突发交通事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交通事件 监测处置 技术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EMD方法的区域降水事件特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韩佳昊 张琪 沈玲玲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9-35,共7页
区域降水事件特征影响水循环,进而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旱灾害频发,亟需全面了解该地区区域降水事件特征。以京津冀地区173个气象站1989—2018年间逐日降水数据为基础,共识别出... 区域降水事件特征影响水循环,进而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旱灾害频发,亟需全面了解该地区区域降水事件特征。以京津冀地区173个气象站1989—2018年间逐日降水数据为基础,共识别出552次区域降水事件,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等方法,从持续时间、覆盖范围、降水强度3个要素对京津冀地区区域降水事件特征及时空分布情况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域降水事件发生频率有随持续时间、覆盖范围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减小趋势逐渐变缓,区域降水事件的降水强度在10 mm附近频率最高,区域降水事件的3个要素均与综合性强度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②京津冀地区区域降水事件综合性强度年际变化呈现出10 a左右的周期,但长期趋势性不明显;③京津冀地区区域降水事件沿地形呈“西北少、中部多”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可为当地水资源规划、防灾减灾等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降水事件 持续时间 覆盖范围 降水强度 时空变化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模式数据集在区域性高温事件延伸期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周辰光 杜良敏 +1 位作者 高伟 王宏记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8年第5期517-524,共8页
针对近年来湖北省夏季区域性高温事件的频发,利用湖北省历史气温资料,采用两种高温判定方法统计了历史区域高温事件发生的时间和逐日平均最高温度;利用美国NCEP-CFSv2气候模式历史回报资料,采用集合平均预报方法开展逐日基于多时间序列... 针对近年来湖北省夏季区域性高温事件的频发,利用湖北省历史气温资料,采用两种高温判定方法统计了历史区域高温事件发生的时间和逐日平均最高温度;利用美国NCEP-CFSv2气候模式历史回报资料,采用集合平均预报方法开展逐日基于多时间序列样本的湖北省区域性高温事件的延伸期预报。设计并使用两种方案对区域性高温事件的延伸期预报结果开展检验,分别为模式输出结果直接使用方案,以及对比模式资料和湖北省历史区域高温事件发生的时间、持续过程以及逐日平均最高温度基础上的系统误差订正方案。在设计多样本集合延伸期预报高温事件有无的转换函数的基础上,开展了湖北省区域高温事件概率预报的检验。结果表明:湖北省区域性高温事件主要发生在7月中、下旬以及8月上旬,其中以7月下旬发生频次最多;采用系统误差订正方案对区域性高温的预报值和高温事件的预报准确率要优于模式输出结果直接使用方案,其订正后与订正前预报平均值误差相比要减少2.93℃,以及提前10、20、30天预报高温事件的准确率分别可达0.81,0.76和0.75。使用的气候模式数据以及研究方法对区域性高温事件的延伸期预报以及概率预报有较好的预报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高温事件 延伸期预报 集合平均预报 转换函数 概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中横向府际协同之法制探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周智博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74-83,共10页
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是当代公共危机的新型样态,健全横向府际协同法制是今后治理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路径。当前,我国在治理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存在着应急理念相对薄弱、应急主体相对分散、应急资源相对碎片等问题。其中,根... 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是当代公共危机的新型样态,健全横向府际协同法制是今后治理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路径。当前,我国在治理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存在着应急理念相对薄弱、应急主体相对分散、应急资源相对碎片等问题。其中,根源在于我国横向府际协同应急法制供给的不充分,并主要表现为府际协同组织机制不健全、府际应急协议效力阻滞、府际资源共享机制不畅以及府际利益补偿机制不成熟等几个方面。基于此,我国必须围绕《突发事件应对法》切实加强府际协同应急的法制供给,在立法中赋予地方政府对跨区域应急事务以协同权力,明晰府际协调机构的运行规则;加强缔约过程中的诚实信用与平等协商建设,赋予府际应急协议以法定约束力;完善府际间应急资源的共享模式,建立跨区域的资源协同配置以及应急信息分享机制;尊重府际援助主体的自主性,通过职务协助成本机制以及跨区域应急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来保障府际应急援助的主动性和公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 横向府际协同 突发事件应对法 应急协议 应急援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研究及案例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士萍 《能源与环境》 2021年第4期99-100,共2页
针对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目前在企业层面的相关研究较多,而区域层面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较少。区域层面的环境风险具有多源性、传播途径的复杂性、风险受体的多样性等特征。对区域环境风险源进行风险评估,是防范和降低区域环境风... 针对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目前在企业层面的相关研究较多,而区域层面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较少。区域层面的环境风险具有多源性、传播途径的复杂性、风险受体的多样性等特征。对区域环境风险源进行风险评估,是防范和降低区域环境风险、避免区域突发环境事件的重要方法。该文初步研究了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的目标、基本原则、技术方法和侧重点,并以某镇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区域环境风险防控、提高区域环境风险防控能力、降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突发环境事件 风险评估 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极端降水事件的空间极值建模分析
7
作者 丁咏梅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12,共4页
空间不确定性事件的建模问题在自然环境和区域空间结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若按地域特点将数据聚合分组的传统方法无法分析极端事件的区域性结构,而基于极值稳定性过程的空间极值模型对区域共性和相依结构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在总结4... 空间不确定性事件的建模问题在自然环境和区域空间结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若按地域特点将数据聚合分组的传统方法无法分析极端事件的区域性结构,而基于极值稳定性过程的空间极值模型对区域共性和相依结构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在总结4种空间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借助Spatial Extremes中的数据集,针对瑞士47年的极端降水事件,运用4种结构模型结构特征,对广义极值模型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似然方法估计不同模型中的参数,在考虑空间相依关系和边际结构的基础上,设计模型的边际结构形式,比较了不同相依结构,在TIC指标下进行模型选择,对优化后的模型进行统计推断,为自然事件的发生及其演变规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极值 相依结构 极值参数估计 区域极端降水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流最小割算法的事件检测方案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瑞华 程合友 梁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9-144,共6页
文中把最大流最小割算法应用于无线传感网络的事件检测中,针对边沿陡峭的事件,设计事件区域检测算法(G-Cut).该算法首先将相邻节点的传感数据转化为权值,形成流网络;利用最大流最小割算法切割流网络,获得事件边界;再根据上传信息隐含的... 文中把最大流最小割算法应用于无线传感网络的事件检测中,针对边沿陡峭的事件,设计事件区域检测算法(G-Cut).该算法首先将相邻节点的传感数据转化为权值,形成流网络;利用最大流最小割算法切割流网络,获得事件边界;再根据上传信息隐含的方向,确定事件区域.以野外火灾为例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文中算法事件检测准确度高,节点计算量低;针对多事件区域,在不增加节点计算量和通信量的情况下,仍可保证其检测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网络 最大流最小割算法 事件检测 Boykov新算法 事件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何概型主要题型例析
9
作者 葛辉 汪亚运 《中学生数理化(高一使用)》 2021年第3期13-13,共1页
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几何概型。几何概型的特点是:基本事件的个数无限,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关键词 几何概型 概率模型 事件区域 主要题型 例析 可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ft atrial area index predicts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被引量:6
10
作者 Yi-Fan LI Wei-Hong LI +4 位作者 Zhao-Ping LI Xin-Heng FENG Wei-Xian XU Shao-Min CHEN Wei GAO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8期652-657,共6页
Background The left atrial size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useful marker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However, it is not well known whether left atrial area index (LAAI) has predictive value for prognosis in pa... Background The left atrial size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useful marker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However, it is not well known whether left atrial area index (LAAI) has predictive value fo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asses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AAI and outcomes in UAP patients. Methods We enrolled a total of 391 in-hospital patients diag- nosed as UAP. Clinical and echocardiographic data at baseline were collected.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d- verse cardiovascular (CV) events, including hospital readmission for angina pectori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strok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Results During a mean follow-up time of 26.3±8.6 months, 98 adverse CV events occurred (84 hospital readmission for angina pectoris, four AMI, four CHF, one stroke and five all-cause mortality). In a multivariate Cox model, LAAI [OR: 1.140, 95% CI: 1.01±1.279, P = 0.026],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OR: 0.976, 95% CI: 0.956-0.996, P = 0.020) and pulse pressure (OR 1.020, 95% CI: 1.007-1.034, P = 0.004)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for adverse CV events in UAP patients. Conclusions LAAI is a predictor of adverse CV events independent of clinical and other echocardiographic parameters in UAP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Left atrial area index Prognostic factor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