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球历史中的巨型氧化作用事件:了解古地理背景演变的重要线索 被引量:12
1
作者 梅冥相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5-334,共20页
在塑造我们的星球环境的过程之中,分子氧起着关键的作用。大气圈和海洋中氧气的出现及其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与地球上的主要变化存在强烈关联,诸如构造重组、气候波动和生物进化。针对地球大气圈氧气含量的上升,多年研究的结果肯定了2... 在塑造我们的星球环境的过程之中,分子氧起着关键的作用。大气圈和海洋中氧气的出现及其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与地球上的主要变化存在强烈关联,诸如构造重组、气候波动和生物进化。针对地球大气圈氧气含量的上升,多年研究的结果肯定了2个基本事实:(1)地球最早期的大气圈是缺乏氧气的;(2)今天的大气圈则为21%的氧气所组成。由于地质历史时期大气圈氧气水平的大多数地质标志,只是意味着存在与缺乏,这就为确定大气圈氧气含量上升的时间进程带来很多困难。即使如此,一系列地质证据已经表明,一个从缺氧的到含氧的大气圈的转变,大致发生在2.5—2.0Ga,这个转变被定义为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近年来的深入研究发现,几个主要证据表明,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的大约850—540Ma,发生了"第二次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Ⅱ)",还被进一步定义为新元古代巨型氧化作用事件(NOE)。再者,大气圈氧气水平在显生宙还存在着一个特别的上升,这次变化在石炭纪晚期接近一个峰值为150%PAL(现代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所以,也可以定义为一次巨型氧化作用事件,即显生宙的巨型氧化作用事件(POE)。因为蓝细菌光合作用造成的氧气生产,曾经导致了大气圈与海洋的氧化作用,反过来为需氧呼吸作用和大型而且复杂的、最终富有智慧的生物进化,提供了基本条件;因此,大气圈氧气上升,是与地球动力学过程紧密相关的地球生物学过程的作用结果,从而成为了解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背景演变的重要线索。从古元古代的GOE,经过新元古代的NOE,到显生宙的POE,这些巨型氧化作用事件的内在特征、作用结果与基本属性,尽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从这些概念的出现到对它们的形成机理的探索性研究,涌现出了许多新概念和新认识;追索这些新概念和新认识,将为了解地球大气圈氧气上升的复杂历史所代表的一个特别的地球上生物学过程,提供一些有益的重要线索和思考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氧化作用事件 大气圈氧气上升 古地理演变的重要线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联合抽取疾病、药物以及副作用事件的方法
2
作者 徐楷 姬东鸿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14-1017,共4页
近几年,关于从医药文献中抽取药物副作用事件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前的研究多采用先识别疾病和药物实体后判断实体之间关系的流水线模型。提出了一种联合抽取疾病、药物及药物副作用事件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结构感知机算法训练模型... 近几年,关于从医药文献中抽取药物副作用事件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前的研究多采用先识别疾病和药物实体后判断实体之间关系的流水线模型。提出了一种联合抽取疾病、药物及药物副作用事件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结构感知机算法训练模型,并采用多波束搜索算法进行解码。相比于流水线模型,联合抽取方法一方面能够减少错误传播,另一方面能够利用实体识别和关系抽取的交互作用进一步提升整体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联合方法的效果优于流水线方法。另外,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扩展到其他领域的实体关系抽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副作用事件 联合模型 结构感知机 多波束搜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数据流的系统故障演化过程研究
3
作者 李莎莎 黄丽达 +1 位作者 张晶 崔铁军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1-197,共7页
为基于多模态数据流研究系统故障演化过程,以多模态数据流为基础发展系统故障演化的概念模型、网络拓扑模型和数学模型,论述多模态数据与系统故障演化关系,讨论多模态与因素映射和因素与事件映射,并重点研究事件之间的关系及多模态数学... 为基于多模态数据流研究系统故障演化过程,以多模态数据流为基础发展系统故障演化的概念模型、网络拓扑模型和数学模型,论述多模态数据与系统故障演化关系,讨论多模态与因素映射和因素与事件映射,并重点研究事件之间的关系及多模态数学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多模态数据流融合多种信息,引入多模态数据流拓展系统故障演化研究范围;建立从模态层到因素层的全映射关系,以及因素层与事件层的映射关系;事件间关系复杂,包括逻辑、演化和存在相关性;存在相关性考虑2事件融合可能,提出5种情况及数学计算方法;描述多模态数据、因素、事件及其关系,实现系统故障演化过程的数学描述和状态计算;通过实例展示算法。研究结果可为将系统故障演化理论从因素拓展到多模态,解释事件存在相关性对演化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系统工程 多模态数据流 系统故障演化 事件作用 存在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扩充的威尔逊循回看中国大陆演化轨迹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文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7-244,共8页
全球对比同类大地构造单元的壳幔结构,根据壳幔结构的差异和大地构造作用发生的时代把它们按演化阶段排序,可以找寻这类大地构造单元岩石圈演化的规律性。笔者在文中根据全球地学界实施的COCORP、BIRPS、DEKORP、LITHOPROBE、ICDP、ECOR... 全球对比同类大地构造单元的壳幔结构,根据壳幔结构的差异和大地构造作用发生的时代把它们按演化阶段排序,可以找寻这类大地构造单元岩石圈演化的规律性。笔者在文中根据全球地学界实施的COCORP、BIRPS、DEKORP、LITHOPROBE、ICDP、ECORS和SINOPROBE等计划取得的成果,扩充了板块构造学中的威尔逊循回,即把原先主要描述大洋板块起源、发展和封闭的威尔逊循回,扩展到同时包括大陆和大洋板块演化的大循回中去。文中概述了扩充的威尔逊循回的内容,除经典的威尔逊循回的组元之外,扩充的组元包括洋陆转换、大陆汇聚拼合和大陆裂解等,为大陆岩石圈生成和演化作用提供了细节。根据扩充的威尔逊循回的大陆岩石圈演化规律,可以对中国地质学家已经发展的大陆构造演化的序列进行进一步的阐释,使构造演化的序列的属性和轨迹更加准确清晰。从寒武纪古亚洲洋扩张和冈瓦纳大陆裂解,到新生代印度次大陆与亚欧大陆碰撞拼合,中国大陆的大地构造事件序列说明扩充的威尔逊循回的是大陆岩石圈演化轨迹的大概率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扩展的威尔逊循回 全球对比 岩石圈演化 大地构造作用 中国大陆 作用事件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对白垩纪大洋缺氧与富氧过程的制约
5
作者 张振国 霍少川 +3 位作者 冷春鹏 高莲凤 张盈 付海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07-721,共15页
白垩纪诸多地质事件中,以黑色页岩为特征的大洋缺氧事件和以红层为特征的大洋富氧环境尤其引人关注。本文探讨了白垩纪大洋从缺氧到富氧转化的过程与机制,认为上述沉积事件是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白垩纪岩石圈剧烈的岩浆活动,... 白垩纪诸多地质事件中,以黑色页岩为特征的大洋缺氧事件和以红层为特征的大洋富氧环境尤其引人关注。本文探讨了白垩纪大洋从缺氧到富氧转化的过程与机制,认为上述沉积事件是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白垩纪岩石圈剧烈的岩浆活动,是缺氧、富氧事件发生的源动力,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共同作用是沉积事件发生的结果。具体过程为:白垩纪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改变了海陆面积的对比,并引起地球内部大量热能释放和大气中CO_2气体浓度的升高,最终导致大气温度的升高。海水温度的升高和CO_2浓度的增加导致海洋环境中溶解O_2的降低,缺氧事件随之而产生。同时,海底岩浆喷发在海底产生大量的富含铁元素的基性和超基性岩石,通过海底风化和热液活动,铁元素从岩石圈进入水圈。海水中的铁元素是海洋浮游植物宝贵的营养盐类,其含量的增加可激发浮游植物的大规模繁盛,而这一生命过程可以吸收海水中大量的CO_2,并且产生等量的O_2。随着海水中O_2浓度的不断升高,以富含Fe3+的红色沉积物为特征的海洋富氧环境出现。藏南和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典型剖面的数据证实大洋缺氧和富氧发生的韵律性,即缺氧事件之后往往伴随富氧环境的出现。研究认为,白垩纪大洋缺氧和富氧事件是同一原因导致的不同结果,地球圈层相互作用是其根本制约因素。由岩浆活动引起的缺氧事件和同样由其造成的富氧环境,其机制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以物理、化学过程为主,后者除此之外还演绎了更为复杂的生物-海洋地球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缺氧 与富氧事件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