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事争点整理程序的合理性基础及其建构 被引量:19
1
作者 赵泽君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通过民事争点整理程序充实审前程序已成为各国民事诉讼制度上的一个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不仅是民事诉讼历史演进的结果,而且有其深刻的法理基础和哲学基础。我国民事争点整理程序尚付阙如的现状,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民事诉讼纠纷解决功能的... 通过民事争点整理程序充实审前程序已成为各国民事诉讼制度上的一个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不仅是民事诉讼历史演进的结果,而且有其深刻的法理基础和哲学基础。我国民事争点整理程序尚付阙如的现状,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民事诉讼纠纷解决功能的实现。应在建构我国民事争点整理程序时应从争点整理的主体、客体、范围、时间、地点以及方法和结果几个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兼顾我国法律体系,进行具体的程序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争点整理程序 理论基础 程序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事诉讼制度进化中的争点整理程序 被引量:11
2
作者 胡亚球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8-67,共10页
随着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建立,争点整理的程序和方法已被两大法系接纳。尽管任何审判都无法绕开对争点的整理,但我国却一度制度性地剥夺了当事人争点整理权。目前,从司法解释到最新的民事诉讼法修订草案,都规定了对争点要予以明确,在具... 随着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建立,争点整理的程序和方法已被两大法系接纳。尽管任何审判都无法绕开对争点的整理,但我国却一度制度性地剥夺了当事人争点整理权。目前,从司法解释到最新的民事诉讼法修订草案,都规定了对争点要予以明确,在具体规制上亦有一定的配套,但远没有形成符合现代诉讼要求的系统化的争点整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争点整理制度,必须在遵循效益原则和法院适度控制原则的基础上,从权利主体、时间要素、程序步骤、程序保障、法律后果等五个方面进行争点整理的制度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争点整理程序 诉答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争点整理实效化的模式探索与完善 被引量:12
3
作者 孟醒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86,共12页
我国已建立审前争点整理制度,但该制度过于粗略,导致争点收集功能有限、争点讨论程序不明、争点确定效果缺失,无法发挥切实的争点梳理提炼效果。对比两大法系,可发现存在铺展-精减和挖掘-凝缩两种争点整理实效化的路径。我国现有庭前会... 我国已建立审前争点整理制度,但该制度过于粗略,导致争点收集功能有限、争点讨论程序不明、争点确定效果缺失,无法发挥切实的争点梳理提炼效果。对比两大法系,可发现存在铺展-精减和挖掘-凝缩两种争点整理实效化的路径。我国现有庭前会议以及证据交换的程序外型,更近似铺展-精减模式,但也仅限于框架上的接近,缺乏实际内核。结合我国司法建设尚待完善、律师代理匮乏以及司法环境不良等因素,我国应选择挖掘-凝缩模式,且德、日相较,应模仿日本的辩论准备程序。如应加强主办法官早期的实质性介入,以法官释明为引导,保障当事人的意见充分阐述,确保在争点整理中的争点收集、争点讨论和争点确认三项功能都能得到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争点整理实效化 审前动议 释明 心证开示 庭前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事庭前会议:规范解读、法理分析与实证考察 被引量:27
4
作者 熊跃敏 张润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6-154,共9页
2012年《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确立了庭前会议制度,标志着具实质意义的审前准备程序已经形成。作为审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庭前会议既为庭审做准备,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并承载着事实展示、争点确认、充实庭审以及促进和解与调解等... 2012年《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确立了庭前会议制度,标志着具实质意义的审前准备程序已经形成。作为审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庭前会议既为庭审做准备,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并承载着事实展示、争点确认、充实庭审以及促进和解与调解等多重功能。对庭前会议的实证考察表明,地方法院的积极探索为庭前会议的适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存在庭前会议内容不确定、效力不明确以及缺乏程序规范等问题。正确处理庭前会议与庭审的关系,坚持庭前会议与庭审一体化的程序设计,规范庭前会议的程序运作,明晰庭前会议中法官与当事人的作用分担,明确庭前会议的效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庭前会议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前会议 证据交换 争点整理 庭前调解 集中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民事起诉状的功能转型与内容再造 被引量:19
5
作者 纪格非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2-145,共14页
起诉状的程序功能和内容是由诉讼的构造、诉答程序的功能、诉讼标的理论、判决效力制度、司法的经济性问题等共同决定的。我国起诉状的功能转型与内容再造应当与审前程序设置的整体目标相一致,同时兼顾我国的具体情况。应当弱化起诉状... 起诉状的程序功能和内容是由诉讼的构造、诉答程序的功能、诉讼标的理论、判决效力制度、司法的经济性问题等共同决定的。我国起诉状的功能转型与内容再造应当与审前程序设置的整体目标相一致,同时兼顾我国的具体情况。应当弱化起诉状对于法院司法管理的辅助功能,减轻原告的法律论证负担,强化起诉状特定案件事实,促进争点整理方面的程序性作用;同时应当增强起诉状在内容方面的弹性,完善起诉状修改的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诉状 诉答程序 争点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庭前准备程序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8
6
作者 刘晶 《东方法学》 CSSCI 2014年第3期129-138,共10页
我国刑事庭前准备程序一直附属于正式的审判程序,为法学界及实务界所忽视。虽然新《刑事诉讼法》在该阶段增加了庭前会议制度,但是庭前会议仅仅是"了解意见,听取情况",没有法律效力,故而庭前准备程序被严重虚置化。解决问题... 我国刑事庭前准备程序一直附属于正式的审判程序,为法学界及实务界所忽视。虽然新《刑事诉讼法》在该阶段增加了庭前会议制度,但是庭前会议仅仅是"了解意见,听取情况",没有法律效力,故而庭前准备程序被严重虚置化。解决问题的出路短期在于由立案庭法官担任预审法官,预审法官主持庭前公诉审查和庭前会议程序,避免庭前预断,同时赋予庭前会议法律效力以及完善其证据展示、争点整理以及程序分流的功能;长期在于将控辩平等、公诉规制、司法审查等现代刑事诉讼理念全面地贯彻到庭前阶段中,并且改变长期以来庭前准备程序附属于庭审程序以及过于偏重惩罚犯罪的刑事司法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前准备 庭前会议 公诉审查 证据展示 争点整理 程序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动主义下的审理契约论 被引量:4
7
作者 段文波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共5页
与诉讼契约有所不同,审理契约之主体范围突破了双方当事人的限制,涵盖了法院。于审理构造而言,审理契约最为重要的就是两造与法官所达成的关于审理计划和争点决定的合意。就诉讼契约的成立与撤回要件、形式、内容及效果等也因种类不同... 与诉讼契约有所不同,审理契约之主体范围突破了双方当事人的限制,涵盖了法院。于审理构造而言,审理契约最为重要的就是两造与法官所达成的关于审理计划和争点决定的合意。就诉讼契约的成立与撤回要件、形式、内容及效果等也因种类不同而各异。在协动主义的审理模式下,认可审理契约不仅有助于实现口头辩论的集中化,而且有助于提高审理的计划性,促进审理的高效运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理契约 审理计划 争点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诉讼影响下的法系趋同与我国改革路径 被引量:3
8
作者 孟醒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1-138,共8页
促进诉讼理念以纠纷解决的民事诉讼目的论、保障听审权的程序保障论和当事人自我责任论为正当性基础,体现时间利益和实体价值与程序价值之间的平衡,并展现两大法系的诉讼制度趋同。与之相比,我国仅依靠审理期限宏观外在把控诉讼节奏,导... 促进诉讼理念以纠纷解决的民事诉讼目的论、保障听审权的程序保障论和当事人自我责任论为正当性基础,体现时间利益和实体价值与程序价值之间的平衡,并展现两大法系的诉讼制度趋同。与之相比,我国仅依靠审理期限宏观外在把控诉讼节奏,导致法院权力不规范扩张和当事人权利过度压缩等问题。我国目前引入促进诉讼制度还只局限于举证,缺乏全局性。全面引入促进诉讼理念,可以"合理"提高诉讼效率,重塑法院不合理的成本分配,并加强诉讼制度的程序保障。为切实贯彻促进诉讼理念,需要在《民事诉讼法》中增添促进诉讼原则,改变我国法官职权权限配置结构,并落实违反促进诉讼理念的制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进诉讼 协同主义 集中审理 程序价值 审前程序 争点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行政案件立案后审理前判断型调解
9
作者 李晓定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9-138,共10页
法院基于和谐社会建构的司法政策考量在案外诉前对行政案件进行调解或协调和解是第三方公权力意志的介入。这种介入既是调解人和辅助和解人基于专业知识或权威比较优势促成当事人之间通过谈判、协商解决纠纷,又代表保护公共价值、规范... 法院基于和谐社会建构的司法政策考量在案外诉前对行政案件进行调解或协调和解是第三方公权力意志的介入。这种介入既是调解人和辅助和解人基于专业知识或权威比较优势促成当事人之间通过谈判、协商解决纠纷,又代表保护公共价值、规范行政权力的国家立场。但法院这种在案外诉前对事实的职权探知、对违法合意的规整是司法权逸脱诉讼程序的功能拓展,存在介入基准时的正当性瑕疵。建立"行政案件立案后审理前判断型调解",能避免法院走向案外诉前行使职能的正当性障碍,其既是以非讼形式发挥司法职能、接近"司法正义"的求解过程,也能在诉讼程序中兼顾ADR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案件 立案后审理前判断型调解 司法权功能 争点整理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