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陈寅恪“神游冥想、了解之同情”的史学意蕴 被引量:1
1
作者 龚连英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2-105,共4页
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提出了"神游冥想、了解之同情"的思想,它不仅是针对哲学而言,也是针对史学而言。它既是一种史学境界,也是一种史学方法。正是凭借这一治学思想和精神,陈寅恪才在史学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 陈寅恪 神游冥想 了解之同情 史学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秉“了解之同情”持实证“得其微旨”——张俊才《林纾评传》(修订版)读后
2
作者 吴微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57-258,共2页
关键词 林纾 古文 评传 张俊才 桐城派 钱玄同 了解之同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忠恕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梦溪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5,165,共12页
“忠恕”是贯穿孔子学说的一条思想主线。“忠”与“诚”可互训,忠者必诚,诚者必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不希望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恕”和“忠”一样,都是“从心”,即发自于内... “忠恕”是贯穿孔子学说的一条思想主线。“忠”与“诚”可互训,忠者必诚,诚者必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不希望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恕”和“忠”一样,都是“从心”,即发自于内心的道德理念。心诚则忠,恕也必须基于心诚,但心有诚却不一定就能“恕”,与“恕”最接近的是“仁”。如果没有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的精神,礼乐相融的和乐美境不可能出现。适合于今人和尔后之人的恕道,也可推及古人,章学诚称“恕”为圣门之大道,而“文德之恕”是学者论古所必需者也。陈寅恪先生在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册所写的审查报告中提出的“了解之同情”,是任何学人欲阐释古人之著述和学说,均无法避开的基本学术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文德之恕 了解之同情 入仁之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寅恪的文艺美学思想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士礼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32-37,共6页
虽然陈寅恪本人无意建构其文艺美学观,但他长期研究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文学、历史、哲学等现代学科的混合形态,在其为数众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中时有对中国文学与艺术的深刻领悟和独到见解。他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整体上有这几个主要方面:... 虽然陈寅恪本人无意建构其文艺美学观,但他长期研究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文学、历史、哲学等现代学科的混合形态,在其为数众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中时有对中国文学与艺术的深刻领悟和独到见解。他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整体上有这几个主要方面:内涵丰富的"自由之思想"说与创作的"天才"论构成了其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真性情"与"意境"论是对文艺文本审美特性的把握;而"了解之同情"更是其文艺美学之接受主体最应该关注的特点。陈寅恪的文艺美学思想的若干观点既有对传统文艺美学的借鉴又浸透着其浓厚的历史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自由思想 天才 真性情 意境 了解之同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心孤诣 征实逆志——评邓国光著《韩愈文统探微》
5
作者 李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4期124-125,127,共3页
苦心孤诣征实逆志——评邓国光著《韩愈文统探微》李浩(西北大学文学艺术传播学院副教授)邓国光博士克服种种困难,以笃实沉静的努力,向学术界奉献出《中国文化原点新探——以〈三礼〉的祝为中心的研究》、《离骚论稿》、《挚虞研究... 苦心孤诣征实逆志——评邓国光著《韩愈文统探微》李浩(西北大学文学艺术传播学院副教授)邓国光博士克服种种困难,以笃实沉静的努力,向学术界奉献出《中国文化原点新探——以〈三礼〉的祝为中心的研究》、《离骚论稿》、《挚虞研究》、《韩愈文统探微》等著作,硕果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文统 《原道》 道统论 孟子 文以明道 以意逆志 了解之同情 以文为戏 文以载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物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的再思考——以钱谷融《〈雷雨〉人物谈》为中心
6
作者 史琤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9-66,共8页
钱谷融在《〈雷雨〉人物谈》中采用人物论的批评方法,是和彼时的文学制度和文艺生产环境密不可分的。人物论开始出现在历史领域,之后逐渐转向文学领域,构成了当代文学重要的批评方法之一。钱谷融对《雷雨》人物评价的态度近乎于陈寅恪... 钱谷融在《〈雷雨〉人物谈》中采用人物论的批评方法,是和彼时的文学制度和文艺生产环境密不可分的。人物论开始出现在历史领域,之后逐渐转向文学领域,构成了当代文学重要的批评方法之一。钱谷融对《雷雨》人物评价的态度近乎于陈寅恪提出的"了解之同情",由此,《〈雷雨〉人物谈》呈现出历史批评与美学批评相结合的特征,并为新时期人物论理论范式的确立提供了典型。随着"方法论热"对中国大陆现实主义文坛的冲击,人物论逐渐褪去以往的光环。如何使这种文学批评方法重新焕发生机,不仅需要方法论内部的自我革新,同时也需要将其置入更为宏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使人物论在意识形态和"形式"的交界处生长出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谷融 人物论 《〈雷雨〉人物谈》 文学批评 了解之同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