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BR MS1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郑华川 杨雪飞 +1 位作者 李远航 辛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07-309,共3页
关键词 乳腺癌 转移抑制基因 BRMS1 文献综述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MDR-1基因表达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玉宝 马春雷 +1 位作者 张国强 张岂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1期1221-1224,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原发性乳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MDR-1基因表达的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3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新鲜组织MDR-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原发灶M... 目的:初步探讨原发性乳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MDR-1基因表达的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3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新鲜组织MDR-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原发灶MDR-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灶基因表达高于转移灶,原发灶基因表达与年龄、TNM分期有关,而与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程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原发灶 淋巴结转移灶MDR—1基因表达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性和非转移性乳腺癌组织中KAI1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7
3
作者 李珊珊 任秀花 +2 位作者 闫爱华 方伟岗 沈琼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101-102,共2页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与乳腺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原位杂交法观察KAI1mRNA在转移性和非转移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在无淋巴结转移的 12例乳腺癌病例中KAI1mRNA阳性表达为 9例 ,有淋巴结转移的 8例中阳性表达 1...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与乳腺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原位杂交法观察KAI1mRNA在转移性和非转移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在无淋巴结转移的 12例乳腺癌病例中KAI1mRNA阳性表达为 9例 ,有淋巴结转移的 8例中阳性表达 1例。前者阳性率显著高于后者 (P <0 0 5 )。结论 :KAI1基因的低表达或不表达可能是某些高转移潜能乳腺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 KAI1基因 乳腺癌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NM23-H1基因蛋白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4
作者 张丽萍 许良中 朱伟萍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6期412-415,共4页
研究乳腺癌肿瘤组织中NM23-H1基因蛋白表达,探讨该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腋下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血管密度以及雌激素受体状况等多项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NM23-H1单克隆抗体以及第8因子相关抗原多克... 研究乳腺癌肿瘤组织中NM23-H1基因蛋白表达,探讨该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腋下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血管密度以及雌激素受体状况等多项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NM23-H1单克隆抗体以及第8因子相关抗原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酶标ABC法对60例乳腺癌组织、20例乳腺纤维腺瘤及2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蛋白产物以及肿瘤新生血管进行了标记。结果NM23-H1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以及乳腺纤维腺瘤的导管上皮中均有高水平表达,乳腺癌肿瘤组织中NM23-H1基因存在较高频率的表达(88.3%),但表达水平存在差异:高水平表达百分率为48.3%(29/60),低水平表达百分率为51.6%(31/60),腋下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病例高水平表达率为12.9%(4/31),腋下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病例则为86.2%(25/29)。NM23-H1基因表达水平,腋下淋巴结转移阴性组显著高于腋下淋巴结转移阳性组(P<0.01),并且该基因在肿瘤直径大于2cm,新生血管密度高于平均值组常呈低水平表达,而不同年龄,雌激素受体状况以及不同病理类型之间该基因的表达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NM23-H1基因在控制乳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NM23-H1基因 淋巴结转移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BRMS1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袁圆 朱作言 +1 位作者 赖志春 张文霞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41-1148,共8页
癌转移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癌转移的分子机制能为癌症的预后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癌转移抑制基因是一类只抑制癌细胞的转移而不影响肿瘤的发生与生长的基因。BRMS1是2000年在乳腺癌细胞中发现的癌转移抑制基因。它... 癌转移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癌转移的分子机制能为癌症的预后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癌转移抑制基因是一类只抑制癌细胞的转移而不影响肿瘤的发生与生长的基因。BRMS1是2000年在乳腺癌细胞中发现的癌转移抑制基因。它所编码的蛋白还可以抑制黑素瘤细胞和小鼠乳腺癌细胞的转移。BRMS1定位于核内,与mSin3-HDAC复合体相互作用,并且可以改变乳腺癌细胞的connexin表达特征,从而恢复间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连接通讯。文章就BRMS1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对其相关的基因也给予简单的介绍,并对它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抑制基因 BRMS1 CONNEXIN mSin3-HDAC复合体 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1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朱佳芳 顾鸣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125,共5页
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1(BRMS1)能抑制肿瘤转移并与肿瘤预后密切相关。BRMS1的卷曲螺旋结构能与分选连接蛋白6(SNX6)富含AT的结构域一起形成六聚体,而核定位信号2(NLS2)帮助BRMS1发挥转移抑制作用。BRMS1作为mSin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体(... 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1(BRMS1)能抑制肿瘤转移并与肿瘤预后密切相关。BRMS1的卷曲螺旋结构能与分选连接蛋白6(SNX6)富含AT的结构域一起形成六聚体,而核定位信号2(NLS2)帮助BRMS1发挥转移抑制作用。BRMS1作为mSin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体(mSin3:HDAC)中的一员,能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其下游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骨桥蛋白(OPN)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信号通路,恢复同型间细胞连接蛋白的表达,促进或抑制肿瘤转移相关的miRNA表达,从而对卵巢癌、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肿瘤的转移起到抑制作用。该文对有关BRMS1介导的抑制肿瘤转移及其主要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1 mSin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体 核转录因子-ΚB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骨桥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1在食管鳞癌组织及食管癌EC109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博 吕洋 +3 位作者 林媛媛 刘军超 李秀娟 乔海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6-539,548,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1(TMSG-1)在食管鳞癌(ESCC)组织及食管癌EC109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36例ESCC及37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TMSG-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TMSG-1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培养...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1(TMSG-1)在食管鳞癌(ESCC)组织及食管癌EC109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36例ESCC及37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TMSG-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TMSG-1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培养人食管癌EC109细胞并用常用化疗药物顺铂(CDDP)干预,同时设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半定量RT-PCR法检测细胞TMSG-1的表达情况。结果 TMSG-1在ESCC和正常食管黏膜的阳性率分别为52.2%(71/136)、94.6%(35/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MSG-1的异常表达与ESCC组织学分级、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顺铂干预组EC10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结果显示,干预组EC109细胞TMSG-1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TMSG-1的异常表达与ESCC的发展及转移相关,可作为较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辅助诊断并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1(TMSG-1) EC109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RT-PCR 细胞增殖 顺铂(CDD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性肿瘤抗原1与乳腺癌发生和转移的关系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周琼 严婷婷 陆劲松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5-468,共4页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家族是近年发现的由某些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组成的家族,而作为该家族中首个被发现的基因,转移性肿瘤抗原1(metastatic tumor antigen 1,MTA1)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过度表达,并且与人类肿瘤的恶性特征密切相关...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家族是近年发现的由某些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组成的家族,而作为该家族中首个被发现的基因,转移性肿瘤抗原1(metastatic tumor antigen 1,MTA1)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过度表达,并且与人类肿瘤的恶性特征密切相关。MTA1基因在乳腺的激素调控和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MTA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检测可能成为乳腺癌新的临床预后指标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 乳腺癌 转移性肿瘤抗原1 转移向肿瘤抗原1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AI1基因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路丹 王文秀 +2 位作者 徐玉清 杨宇 马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1229-1232,共4页
目的:研究稳定转染外源性KAI1基因对人乳腺癌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脂质体将pCMV-KAI1质粒转染入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蛋白表达,分别利用MTT法,体外粘附及侵袭力实验判断KAI1基因对细胞增殖能力... 目的:研究稳定转染外源性KAI1基因对人乳腺癌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脂质体将pCMV-KAI1质粒转染入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蛋白表达,分别利用MTT法,体外粘附及侵袭力实验判断KAI1基因对细胞增殖能力及粘附,侵袭力的影响,并利用ELISA法检测转染前后游离组织间粘附因子-1(sICAM-1)的动态变化。结果:获得了稳定表达KAI1基因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克隆,并有KAI1蛋白的高表达。MTT法显示转染组的细胞增殖力低于未转染组和转染空载体组(P<0.05)。体外粘附及侵袭力实验表明转染组的细胞粘附侵袭能力低于未转染组和转染空载体组(P<0.05)。转染后sICAM-1含量下降。结论:KAI1基因可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的恶性特征,并可能是通过影响一些粘附因子作用而抑制肿瘤细胞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KAI1基因 基因转染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1-抗胰蛋白酶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及其与大肠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超贤 郭李柯 +1 位作者 秦咏梅 李光艳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6-334,共9页
目的:探讨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ypsin,α1-AT)基因第5外显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基因T287C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及其与大肠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7... 目的:探讨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ypsin,α1-AT)基因第5外显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基因T287C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及其与大肠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的大肠癌TNMⅠ、Ⅱ、Ⅲ和Ⅳ期患者各180例,以180例TNM 0期患者作为对照组,用PCR-RFLP技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两基因的多态性,以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分析样本的群体代表性,以Khoury和Wagener模型分析两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α1-AT和TFPI蛋白表达,细胞划痕试验和Transwell侵袭试验分别检测α1-AT和TFPI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SW480细胞胰蛋白酶、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和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ase-actieated receptor 2,PAR-2)表达水平。结果:α1-AT(MZ)、α1-AT(ZZ)、TFPI(TC)和TFPI(CC)基因型者大肠癌侵袭与转移的风险均显著增加,且在α1-AT(MZ)和TFPI(TC)之间、α1-AT(MZ)和TFPI(CC)之间、α1-AT(ZZ)和TFPI(TC)及α1-AT(ZZ)和TFPI(CC)之间均存在正向交互作用(均γ>1)。Ⅰ、Ⅱ、Ⅲ和Ⅳ期患者血清α1-AT(或TFPI)表达明显低于0期组,且Ⅰ、Ⅱ、Ⅲ和Ⅳ期患者之间血清α1-AT(或TFPI)表达也有明显差异(P<0.01)。同一组携带突变基因型个体的血清α1-AT(或TFPI)表达明显低于携带野生型个体(P<0.01)。体外细胞培养实验显示,α1-AT可明显抑制SW480细胞胰蛋白酶的表达,而TFPI则明显抑制TF表达,而两者均可明显降低细胞PAR-2的表达及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论:α1-AT(MZ)、α1-AT(ZZ)、TFPI(TC)和TFPI(CC)基因型均是大肠癌侵袭与转移的高危因素,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增加了大肠癌侵袭与转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α1-抗胰蛋白酶基因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基因 多态性 侵袭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春霞 翁丹卉 +6 位作者 蒋学锋 朱涛 李红雨 何超蔓 卢运萍 王世宣 马丁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45-449,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基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AN3CA和HEC-1-B)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脂质体介导pcDNA3-KAI1质粒转染人子宫内膜癌细胞AN3CA和HEC-1-B,采用免疫印迹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肿瘤细胞KAI1蛋白的表达,MTT...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基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AN3CA和HEC-1-B)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脂质体介导pcDNA3-KAI1质粒转染人子宫内膜癌细胞AN3CA和HEC-1-B,采用免疫印迹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肿瘤细胞KAI1蛋白的表达,MTT比色法、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观察KAI1基因对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转染前后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转染pcDNA3-KAI1质粒后AN3CA和HEC-1-B细胞内和细胞表面均可检测到KAI1蛋白的稳定表达。转染空白质粒组细胞形成克隆数量多体积较大,细胞克隆形成率为(54.2±3.1)%和(52.7±4.3)%,细胞的倍增时间为21.3h和20.1h;基因转染pcDNA3-KAI1质粒组细胞形成克隆数少体积较小,细胞克隆形成率为(37.4±5.1)%和(32.1±3.7)%,细胞的倍增时间为43.7h和45.2h;两组间细胞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转染组细胞的穿膜细胞数为(91±10.7)/HT、(68±10.8)/HT,而空质粒转染组细胞的穿膜细胞数为(292±11.5)/HT、(219+12.7)/HT,两组细胞比较,侵袭能力亦显著下降(P<0.05)。结论:外源性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有效转染可使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均下降,KAI1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癌转移的新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 子宫内膜癌 肿瘤侵袭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和NM23-H1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左芳雷 冯秀娟 陈尚武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6-191,共6页
从人胎盘组织和乳腺癌细胞中克隆得到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和NM23-H1,经Blast比对分析与GenBank公布序列同源性达100%。NM23-H1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大部分为可溶性蛋白,占总蛋白50%以上,经纯化后纯度达到90%;而KISS-1需要与载体的... 从人胎盘组织和乳腺癌细胞中克隆得到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和NM23-H1,经Blast比对分析与GenBank公布序列同源性达100%。NM23-H1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大部分为可溶性蛋白,占总蛋白50%以上,经纯化后纯度达到90%;而KISS-1需要与载体的部分序列融合才能够得到有效表达,表达产物为不可溶的包涵体蛋白,占包涵体总量的70%以上,经纯化后KISS-1蛋白可能形成多聚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KISS-1 NM23-H1 表达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杂交法检测BP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洋 郑唯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BP1同源盒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165例乳腺癌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BP1的表达,同时用二步法进行ER、p53、PCNA、bcl2、cerbB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BP1基因表达率为67.88%,免疫组化:... 目的探讨BP1同源盒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165例乳腺癌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BP1的表达,同时用二步法进行ER、p53、PCNA、bcl2、cerbB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BP1基因表达率为67.88%,免疫组化:ER70.30%、p5349.09%、PCNA74.55%、bcl253.33%、cerbB275.52%。BP1与bcl2具有相关性(P<0.01),且均与ER相关(P<0.05),与p53呈负相关(P<0.05)。BP1与PCNA、cerbB2、患者年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无相关性。结论BP1可能通过某种非依赖p53基因调控机制,与bcl2、ER协同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而参与乳腺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1基因 原位杂交法 乳腺癌组织 检测 c-erbB-2 bcl-2 临床病理指标 免疫组化染色 基因调控机制 抑制肿瘤细胞 PCNA 同源盒基因 组织学类型 淋巴结转移 p53 病理资料 患者年龄 相关性 ER 表达及 二步法 表达率 负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在单结节型肝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文锋 翟秀岩 +1 位作者 长堀熏 松本由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37-239,共3页
研究nm23-H1基因的表达与单结型肝癌的预后关系,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染色。59.4%为阳性染色,40.6%为阴性染色。两组肿瘤大小、包膜形成,侵及包膜、浆膜、肝内血管和胆管,肝内转移,细胞分化程度没有显著... 研究nm23-H1基因的表达与单结型肝癌的预后关系,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染色。59.4%为阳性染色,40.6%为阴性染色。两组肿瘤大小、包膜形成,侵及包膜、浆膜、肝内血管和胆管,肝内转移,细胞分化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年复发率阴性染色组(53.8%)明显高于阳性染色组(5.3%);3年以上生存率阳性染色组(63.2%)明显高于阴性染色组(23.1%)。结果表明:nm23—H1的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23-H1 转移抑制基因 肝肿瘤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郭丽萍 张国淳 +2 位作者 陈博 王钰雷 廖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5′-diphospho-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1,UGT1A1)中的UGT1A1*28、UGT1A1*6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251例乳...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5′-diphospho-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1,UGT1A1)中的UGT1A1*28、UGT1A1*6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251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UGT1A1基因型,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51例乳腺癌患者中,UGT1A1*28野生型(*1/*1)、杂合突变型(*1/*28)、纯合突变型(*28/*28)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0.9%(203/251)、19.1%(48/251)、0%(0/251);UGT1A1*6野生型(G/G)、杂合突变型(G/A)、纯合突变型(A/A)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2.1%(181/252)、25.5%(64/251)、2.4%(6/251)。UGT1A1*28等位基因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激素受体阴性患者(P<0.01)。结论UGT1A1*28多态性与乳腺癌激素受体状态密切相关,其可能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1A1(UGT1A1) 基因多态性 乳腺癌 二代测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抑制基因KAI1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进展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武孟香 高英敏 +2 位作者 王秀华 刘玉琴 陈高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8-311,共4页
目的探讨KAI1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进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7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48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KAI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腺癌中KAI1蛋白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内膜组织(P<... 目的探讨KAI1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进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7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48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KAI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腺癌中KAI1蛋白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内膜组织(P<0.01)和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P<0.01)。KAI1蛋白的表达随子宫内膜腺癌恶性程度(P<0.01),肌层浸润深度(P<0.01)及手术-病理分期(P<0.05)的增高而降低,并与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学类型有关(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KAI1蛋白阳性率明显低于无转移组织(P<0.01)。KAI1阴性的患者总的生存率低于阳性者(P<0.01,<0.01)。结论KAI1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的恶性进展中表达下调,有望成为内膜癌恶性程度评估,转移预测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腺癌 基因KAI1 转移抑制 KAI1蛋白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免疫组化S-P法 不典型增生组织 子宫内膜组织 肌层浸润深度 恶性程度 组织学类型 淋巴结转移 蛋白表达 方法应用 表达情况 腺癌组织 病理分期 表达下调 恶性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AI1基因的肿瘤转移抑制作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珊珊 方伟岗 沈琼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115-117,共3页
关键词 KAI1基因 肿瘤转移 肿瘤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抑制基因nm23-H_1与人类食管癌生物学特性关系的研究
18
作者 崔有斌 张雄基 +2 位作者 张吉天 于国胜 纪振东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38-639,共2页
目的 :研究转移抑制基因 nm2 3- H1与人类食管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 RT- PCR技术检测 33例食管癌及相应正常粘膜组织中 nm2 3- H1基因的变化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33例食管癌及其相应的正常食管组织中转移抑制基因 n... 目的 :研究转移抑制基因 nm2 3- H1与人类食管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 RT- PCR技术检测 33例食管癌及相应正常粘膜组织中 nm2 3- H1基因的变化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33例食管癌及其相应的正常食管组织中转移抑制基因 nm2 3- H1蛋白 (NDPK)的表达情况。结果 :33例食管癌中有 2例 nm2 3- H1基因发生突变 ,并且该 2例均有淋巴结转移。 nm2 3- H1蛋白表达水平随浸润程度的增加表达下降 (P<0 .0 5 )。 nm2 3- H1蛋白在 LN(+ )组食管癌中表达率为 5 6 .3% ,在 L N(- )组表达率为 88.2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在临床病理分期方面 ,nm2 3- H1在 、 期表达水平明显低于 、 期。结论 :人类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与转移抑制基因 nm2 3- H1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抑制基因 NM23-H1 食管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抑制基因BRMS1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19
作者 张殊 狄文 林其德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0-261,266,共3页
目的研究转移抑制基因BRMS1对高转移性人卵巢上皮癌细胞(HO-8910PM)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脂质体介导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0-BRMS1转染HO-8910PM细胞;RT-PCR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中BRMS1mRNA的表达;Boyden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目的研究转移抑制基因BRMS1对高转移性人卵巢上皮癌细胞(HO-8910PM)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脂质体介导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0-BRMS1转染HO-8910PM细胞;RT-PCR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中BRMS1mRNA的表达;Boyden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与未转染细胞(HO-8910PM)和pcDNA30空质粒转染细胞(HO-8910PM-vect)相比,BRMS1基因转染细胞(BRMS1.c2)侵袭穿透Matrigel基质膜的细胞数降低70.6%(P<0.001)。结论BRMS1基因能抑制卵巢癌细胞HO-8910PM的侵袭能力,为进行卵巢癌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MS1 侵袭能力 转移抑制基因 卵巢癌细胞 转染 治疗 PCDNA3 质膜 RNA 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尺度的局部微环境软度传感器揭示肿瘤内软微环境促进乳腺癌细胞脑转移
20
作者 郑雨帆 汤恺 +4 位作者 李雪怡 张白 张存宇 茅仁伟 谭又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50-450,共1页
目的乳腺癌脑转移预后极差且治疗手段有限,患者仅有8.7个月的中位存活期。转移向性指肿瘤细胞偏好性地向特定器官转移。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发现,局部软的微环境可通过调控HDAC3活性将乳腺癌细胞重编程为脑转移向性。但上述结论在力学异... 目的乳腺癌脑转移预后极差且治疗手段有限,患者仅有8.7个月的中位存活期。转移向性指肿瘤细胞偏好性地向特定器官转移。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发现,局部软的微环境可通过调控HDAC3活性将乳腺癌细胞重编程为脑转移向性。但上述结论在力学异质的原发灶微环境中是否成立仍然未知。方法构建单细胞尺度局部微环境软度传感器,基于移植瘤内部固有的力学异质性通过组织学、体外功能试验及动物实验验证肿瘤软环境中癌细胞的脑转移能力。结果(1)通过多种乳腺癌细胞系的力学转录组学分析筛选确定NDRG1对微环境软度敏感且单调响应,构建了NDRG1启动子驱动的m Cherry软度传感器,并在水凝胶与移植瘤内验证了有效性;(2)在组织学水平发现m Cherry信号与脑转移基因Serpin B2以及机制分子HDAC3具有正相关性;(3)根据体外平台的m Cherry响应设定阈值,将移植瘤内的肿瘤细胞分选为m Cherry^(-/+)两组,证明了m Cherry^(+)亚群表达更高的Serpin B2,HDAC3活性更高,且有更强的在软环境中增殖、血脑屏障穿透以及脑切片定植能力。通过心内注射实验发现m Cherry^(+)亚群的体内脑转移能力显著增强。结论本研究脱离体外力学加载,证明了原发灶内部软的局部区域内的肿瘤细胞具有脑转移能力,表明肿瘤内部固有的力学异质性与脑转移向性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 细胞分选 心内注射 NDRG1 乳腺癌细胞 血脑屏障 向性 转移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