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影响 被引量:27
1
作者 靳红绪 张同军 +5 位作者 孙学飞 张华 王福朝 吕东海 姚长青 王忠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71-675,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mastectomy pain syndrome,PMPS)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病人206例,年龄32~76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7.3~34.5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mastectomy pain syndrome,PMPS)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病人206例,年龄32~76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7.3~34.5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I或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PG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PG组病人于全麻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手术侧胸3椎旁间隙注射0.5%的罗哌卡因20 ml并置入导管。两组病人诱导后插入喉罩丙泊酚全凭静脉维持麻醉,术后PG组给予连续胸椎旁神经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thoracic paravertebral analgesia,PCPA),GA组给予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记录术中芬太尼和丙泊酚的用量、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镇痛满意率情况和不良反应。随访术后3、6、12个月时病人PMPS的发生情况。结果:与GA组相比,PG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和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PG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均显著少于GA组,术后镇痛满意率显著高于GA组(P<0.05);PG组病人术后嗜睡、PONV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率较GA组显著下降(P<0.05)。PG组病人术后3、6、12个月PMP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GA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病人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少,可有效减少PMPS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 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 超声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前瞻性研究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5
2
作者 辛玲 冯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9-163,共5页
目的:对国人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mastectomy pain syndrome,PMPS)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对202例行择期乳腺手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调查。应用ID-Pain患者... 目的:对国人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mastectomy pain syndrome,PMPS)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对202例行择期乳腺手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调查。应用ID-Pain患者自评量表评估慢性疼痛患者中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率,并对16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完成随访的200例患者中,42例(21%)出现PMPS。ID-Pain评分≥2分的患者有20例(47.6%),表明其疼痛类型可能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疼痛组与非疼痛组患者在年龄、术前焦虑抑郁、急性疼痛程度、腋淋巴结清扫、术前化疗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术前焦虑抑郁、急性疼痛程度、腋淋巴结清扫是出现PMP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MPS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占有一定比例。低龄以及合并术前心理异常的乳腺癌患者有可能发生PMPS。选择创伤相对较小的手术方式、做好术前心理干预以及术后急性期疼痛管理对预防PMPS可能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 慢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氟比洛芬酯预防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 被引量:30
3
作者 赵定亮 王然 +4 位作者 马超 陆丽娟 马正良 顾小萍 杨学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75-1079,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氟比洛芬酯和单纯氟比洛芬酯进行术后镇痛的疗效,探讨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氟比洛芬酯在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疼痛综合征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9月在本院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氟比洛芬酯和单纯氟比洛芬酯进行术后镇痛的疗效,探讨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氟比洛芬酯在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疼痛综合征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9月在本院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120例,年龄30~82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全身麻醉联合神经阻滞组(GB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60例。G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0.375%罗哌卡因行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氟比洛芬酯镇痛,G组单纯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静滴镇痛。记录患者术后1、7 d,1、3、6、12个月的疼痛缓解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估。记录患者术后1、3、6个月的慢性疼痛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价采用简明SF-36健康简明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神健康、活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8项评分。记录患者术后1、3、6、12个月SF-36生活质量指数8项评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20例,剔除4例后,两组分别有58例患者纳入研究。术后1、7 d,1、3、6、12个月G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术后1、3、6个月GB组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G组(P<0.05),SF-36生活质量指数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神健康、活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8项评分均明显高于G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氟比洛芬酯可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对预防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有效且安全性较高,适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 前锯肌平面阻滞 氟比洛芬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对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骆艺菲 何开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7-242,共6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plane block,SPB)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术期镇痛的疗效,探讨其对预防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mastectomy pain syndrome,PMPS)的作用。方法:择期拟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1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plane block,SPB)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术期镇痛的疗效,探讨其对预防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mastectomy pain syndrome,PMPS)的作用。方法:择期拟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全麻组(G组)和全麻联合神经阻滞组(GB组)。麻醉诱导前,GB组行超声引导下术测SPB,注射0.33%罗哌卡因30 mL;G组行模拟阻滞,相同位置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组均给予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随访术后4 h、12 h、24 h、48 h疼痛数字等级(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及术后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NRS评分和PMPS发生率。结果:①GB组术后4 h(P=0.000)、12 h(P=0.000)、24 h(P=0.000)、48 h(P=0.001)静息NRS评分低于G组;术后4 h(P=0.000)、12 h(P=0.000)、24 h(P=0.002)、48 h(P=0.001)活动NRS评分低于G组;②GB组术后PCA按压次数(0.07±0.34)比G组(0.56±0.82)减少(P=0.001);镇痛补救比例(4.77%)比G组(35.90%)降低(P=0.000)。③GB组患者术后6个月(47.62%)PMPS发生率低于G组(71.80%)(P=0.041);术后9个月(35.71%)PMPS发生率低于G组(61.54%)(P=0.020)。④GB组在术后6个月(P=0.020)、9个月(P=0.016)静息NRS评分均明显低于G组。⑤急性NRS评分与术后慢性NRS评分有一定相关性。结论:超声引导下SPB可显著改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术期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消耗,并降低PMPS发生率及疼痛程度。此外,术后急性疼痛NRS评分和PMPS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锯肌平面阻滞 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 慢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炎症指标对乳腺癌病人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疼痛影响及预测模型构建
5
作者 罗飞 王一泽 +1 位作者 杨悦 贾红燕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48-555,共8页
乳腺癌是全球常见的癌症之一,随着筛查和检测策略的改进以及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乳腺癌的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里显著上升[1]。2020年,全球新增乳腺癌病例约230万例,死亡病例68.5万例。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每年新增乳腺癌诊断人数可能达... 乳腺癌是全球常见的癌症之一,随着筛查和检测策略的改进以及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乳腺癌的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里显著上升[1]。2020年,全球新增乳腺癌病例约230万例,死亡病例68.5万例。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每年新增乳腺癌诊断人数可能达到270万例[2]。乳腺癌的高发病率使得术后管理成为重要课题,其中术后疼痛的管理备受关注。术后疼痛管理是乳腺癌术后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0年起,医疗保健组织认证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TJC)明确要求评估和管理疼痛,术后疼痛管理已成为乳腺癌手术实践和研究的核心问题,早期发现并干预术后疼痛,不仅有助于减轻病人的不适,促进康复,还可防止慢性疼痛的发生,减少长期的生理和心理负担[3]。然而,尽管已有较为成熟的疼痛管理规范,部分乳腺癌病人在术后仍经历显著疼痛,特别是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的病人,其术后疼痛问题更为突出。近一个世纪以来,ALND一直是乳腺癌病人的标准治疗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前哨淋巴结被发现以来,ALND主要用于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的乳腺癌病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ALND在肿瘤分期和治疗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也指出,ALND常常伴随急性术后疼痛的发生。这种疼痛不仅影响病人的术后恢复,还可能对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显著的不良影响[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指标 乳腺癌 后疼痛 预测模型 疼痛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宁 张会 周俊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1-679,共9页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影响。方法:招募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于本院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20例,年龄35~64岁,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将患者分为艾司氯胺酮组和舒芬太尼组,每组60例。...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影响。方法:招募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于本院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20例,年龄35~64岁,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将患者分为艾司氯胺酮组和舒芬太尼组,每组60例。麻醉诱导开始时,艾司氯胺酮组静注艾司氯胺酮0.3 mg/kg和舒芬太尼0.2μg/kg,麻醉维持期间艾司氯胺酮的给药速率为0.25 mg·kg^(-1)·h^(-1),持续吸入七氟烷1%~2%,术毕前30 min停用,术毕即刻给予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泵,镇痛泵配方为100 mg的艾司氯胺酮+100μg的舒芬太尼+10 mg的托烷司琼,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麻醉诱导开始时,舒芬太尼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5μg/kg,麻醉维持期间瑞芬太尼的给药速率为0.1~0.3µg·kg^(-1)·min^(-1),术毕前5 min停用,持续吸入七氟烷1%~2%,术毕前30 min停用,PCIA泵配方为150μg的舒芬太尼+10 mg的托烷司琼,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两组PICA泵的参数均为背景剂量2 mL/h,单次给药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主要指标为术后3个月的CPSP发生率,术后3和6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CPSP有无发生。次要指标为术后48 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及术后48 h内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前1 d及术后1 d、3 d时抽取外周静脉血并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8浓度。结果:舒芬太尼组失访者2例,艾司氯胺酮组失访者3例。术后3和6个月时,舒芬太尼组分别共有27例(46.6%)和19例(32.8%)患者发生CPSP,其中,轻度疼痛分别有18例(31.0%)和13例(22.4%),艾司氯胺酮组分别有13例(22.8%)和8例(14.0%)患者发生CPSP,其中,轻度疼痛分别有8例(14.0%)和5例(8.8%),艾司氯胺酮组术后3、6个月CPSP发生率均低于舒芬太尼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不同时点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术后2 d内镇痛补救率和PCIA泵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舒芬太尼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组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与舒芬太尼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组术后1 d和3 d时的血清中TNF-α、IL-6和IL-8浓度均下降(P<0.05)。结论: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可降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CPSP发生率,机制可能与抑制术后炎性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术后慢性疼痛 乳腺癌根治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关穴联合膻中穴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梦钰 庹小双 +1 位作者 付静文 路志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4-718,共5页
目的探讨内关穴联合膻中穴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早期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153例,年龄18~64岁,BMI 18.5~30.0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单穴组(... 目的探讨内关穴联合膻中穴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早期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153例,年龄18~64岁,BMI 18.5~30.0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单穴组(内关穴)、双穴组(内关穴和膻中穴)和对照组,每组51例。在麻醉诱导前30 min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单穴组刺激内关穴,双穴组刺激内关穴和膻中穴,对照组不刺激),采用疏密波2/10 Hz,强度4~11 mA,持续时间30 min。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呼之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PACU内和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双穴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单穴组和对照组(P<0.05)。双穴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单穴组和对照组(P<0.05)。三组在PACU内及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电刺激内关穴比较,同时刺激内关穴和膻中穴明显减少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的瑞芬太尼用量,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 穴位 瑞芬太尼 后疼痛 乳腺癌根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腋网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付婷 付琴香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腋网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35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随访12周,观察腋网综合征发生率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腋网综合征发生率为2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24(O...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腋网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35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随访12周,观察腋网综合征发生率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腋网综合征发生率为2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24(OR=1.74)、接受乳房切除术(OR=1.38)、腋窝淋巴结清扫术(OR=2.13)、淋巴结清扫数目≥15枚(OR=1.85)是乳腺癌术后腋网综合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腋网综合征是乳腺癌术后患者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患者特征和手术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网综合征 术后并发症 乳房切除 腋窝淋巴结清扫 体重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综合护理方案在乳腺癌择期手术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59
9
作者 赵权萍 郑孝词 +6 位作者 曹彬 赵茜 陈锦 杨后圃 张熙哲 李硕 杨萍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95-699,共5页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ARS)综合护理方案在乳腺癌择期手术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乳腺癌择期手术病人258例,按照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ERAS综合护理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ARS)综合护理方案在乳腺癌择期手术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乳腺癌择期手术病人258例,按照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ERAS综合护理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比较两组病人护理效果及医护人员对实施ERAS综合护理方案的评价。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康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腰痛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护人员对ERAS的实施效果评价较高。结论:ERAS综合护理方案的应用有助于乳腺癌择期手术病人的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 乳腺癌 护理 疼痛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淋巴水肿的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 被引量:33
10
作者 张丽娟 罗庆华 +3 位作者 张慧珍 李金兰 钟巧玲 唐海林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改善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乳房淋巴水肿的效果。方法对6例单纯乳房淋巴水肿患者进行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包括个性化皮肤护理,舒缓瘢痕组织,腋窝网综合征的治疗以及在徒手淋巴引流的同时采用加压绷带包扎等... 目的探讨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改善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乳房淋巴水肿的效果。方法对6例单纯乳房淋巴水肿患者进行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包括个性化皮肤护理,舒缓瘢痕组织,腋窝网综合征的治疗以及在徒手淋巴引流的同时采用加压绷带包扎等,每例共进行20次治疗。首次治疗及第5、10、15、20次治疗后分别采用十字测量法测量乳房横径与周径。结果第1次治疗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h后松开,患者患侧乳房肿胀明显减轻,同时肿胀部位皮肤有所改善,较以前松软、有弹性、颜色变浅,血液循环改善。治疗20次后,患者不同时间乳房横径、纵径、平均径均呈下降趋势,并趋向稳定;患者腋网综合征消失。结论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乳腺癌保乳术后乳房淋巴水肿的症状和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 乳房淋巴水肿 综合消肿治疗 腋网综合征 弹力绷带 加压包扎 瘢痕组织 十字测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与治疗方法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昆 郝建磊 管冰清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6-588,共3页
开胸术后疼痛是指开胸手术后手术切口已愈合而切口部位疼痛症状持续存在2个月以上或反复发作,此种疼痛是外科手术后最为严重的疼痛问题,其特殊性在于能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还可能发展成为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thoracotomy pai... 开胸术后疼痛是指开胸手术后手术切口已愈合而切口部位疼痛症状持续存在2个月以上或反复发作,此种疼痛是外科手术后最为严重的疼痛问题,其特殊性在于能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还可能发展成为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thoracotomy pain syndrome,PTPS),该征又称开胸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thoracotomy pain,C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胸后疼痛综合征 发生机制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连续射频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和疼痛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广建 李仁淑 +4 位作者 梁哲龙 金文哲 闫清华 张平 邱德来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389-391,共3页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生率有增高趋势,己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为了减少复发和转移,除乳腺病灶切除外,常需腋窝淋巴结清扫和局部放疗.然而研究显示,腋窝淋巴结清扫和局部放疗是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回流障碍的主要原因[1~3],部分患...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生率有增高趋势,己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为了减少复发和转移,除乳腺病灶切除外,常需腋窝淋巴结清扫和局部放疗.然而研究显示,腋窝淋巴结清扫和局部放疗是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回流障碍的主要原因[1~3],部分患者可伴有疼痛,轻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重者可导致残疾.虽然淋巴水肿这一远期并发症已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但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和探索,仍难以实现根治乳腺癌的同时又避免淋巴水肿这一目标.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伴疼痛患者24例,采用星状神经节连续射频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淋巴水肿 乳腺癌术后 疼痛患者 星状神经节 射频治疗 腋窝淋巴结清扫 淋巴回流障碍 局部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术前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与术后慢性疼痛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3
作者 辛玲 张紫嫣 +1 位作者 侯宁 冯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5-628,共4页
目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评估术前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与术后1年以上乳腺癌患者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全麻下择期乳腺癌手术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ASAⅠ—Ⅲ级。根据是否接受... 目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评估术前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与术后1年以上乳腺癌患者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全麻下择期乳腺癌手术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ASAⅠ—Ⅲ级。根据是否接受术前超声引导下TPVB将患者分为两组:TPVB联合全麻组(TG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采用PSM法对患者资料进行匹配,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评估CPSP的发生情况,并采用ID-Pain量表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NP)。结果PSM匹配后两组各纳入患者148例。TG组CPSP发生率为64例(43.2%),G组CPSP发生率为50例(33.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组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低于G组,NP发生率高于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组CPSP的中位NRS评分为2(1~3)分,G组为2(1~4)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超声引导下TPVB与乳腺癌术后1年以上患者CPSP发生率降低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慢性疼痛 胸椎旁神经阻滞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胸部硬膜外镇痛对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进 戴甫成 邵东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77-178,共2页
关键词 后疼痛综合征 开胸术后 META分析 硬膜外镇痛 胸部 开胸手术后 器质性病变 慢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乳腺癌病人术后镇痛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龚财芳 熊永福 +1 位作者 赵俊宇 游川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0-396,共7页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乳腺癌病人主要的治疗方式[1],随着乳腺癌诊疗水平的提高,早期病人术后5年生存率超过90%,但有60%的病人在术后受到急性疼痛的影响[2],包括肩部、手臂及胸部疼痛。疼痛是乳腺癌病人手术治疗的一...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乳腺癌病人主要的治疗方式[1],随着乳腺癌诊疗水平的提高,早期病人术后5年生存率超过90%,但有60%的病人在术后受到急性疼痛的影响[2],包括肩部、手臂及胸部疼痛。疼痛是乳腺癌病人手术治疗的一个严重并发症,是乳腺癌病人手术后延迟出院和影响病人活动的主要原因,这种术后疼痛主要是由腋窝和/或胸壁的外周神经在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受伤所致[3]。有研究表明,术后急性疼痛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会导致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mastectomy pain syndrome,PMPS)的发生,进一步降低病人生活质量[4]。乳腺癌术后疼痛管理仍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尽管已经采用了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病人自控静脉镇痛和神经阻滞等各种镇痛策略[5,6],但仍难以实现充分的疼痛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病人 阿片类药物 早期病人 经皮穴位电刺激 神经阻滞 急性疼痛 疼痛管理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锻炼方式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颖 魏洪悦 王维宁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1-85,共5页
目的评价不同康复锻炼方式改善乳腺癌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锻炼方式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 目的评价不同康复锻炼方式改善乳腺癌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锻炼方式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月,采用Stata17.0软件进行文献的质量评价与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研究,涉及9种锻炼方式和994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改善肩部屈曲功能方面,水疗法和渐进式康复操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均P<0.05),其中以水疗法的效果最佳;在改善肩部伸展功能方面,渐进式康复操、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术、推拿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均P<0.05),其中以渐进式康复操的效果最佳;在改善肩部外旋功能方面,渐进式康复操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P<0.05);在改善肩部内旋功能方面,涉及的锻炼方式两两比较均未产生统计学差异;在缓解疼痛方面,抗阻力训练的干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P<0.05)。结论水疗法能更好地改善肩部屈曲功能,渐进式康复操在改善肩部伸展、外旋功能方面更具优势,抗阻力训练改善肩部疼痛的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术后 肩关节活动度 水疗法 渐进式康复操 抗阻力训练 疼痛 康复疗法 网状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俊峰 孙艳霞 华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21-629,共9页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一种过度使用或肌肉应激综合征[1],发病机制尚不明确。MPS在不同人群中均有较高发生率,在非特异性颈痛病人中的发病率为100%[2],在头颈部癌症和乳腺癌病人中的发病率为11.9%~48%[3],...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一种过度使用或肌肉应激综合征[1],发病机制尚不明确。MPS在不同人群中均有较高发生率,在非特异性颈痛病人中的发病率为100%[2],在头颈部癌症和乳腺癌病人中的发病率为11.9%~48%[3],在日本非治愈性癌症病人中发病率为38.6%[4]。MPS的临床表现包括肌紧张带、牵涉痛[5]、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1],伴虚弱、活动能力受限、僵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6],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乳腺癌病人 牵涉痛 诊断标准 文献计量学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应激综合征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下垂体阻滞术治疗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5例报告 被引量:1
18
作者 柴玫 严相默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12-313,共2页
关键词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脑下垂体阻滞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腰椎术后综合征预防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19
作者 王婷婷 李呈慧 +2 位作者 吴春帅 顾海燕 高红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1-15,23,共6页
目的改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腰椎功能,减轻疼痛,促进患者健康结局。方法按照入院时间将行腰椎后路手术的10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腰椎术后综... 目的改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腰椎功能,减轻疼痛,促进患者健康结局。方法按照入院时间将行腰椎后路手术的10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腰椎术后综合征预防管理方案。干预前后不同时间评价两组腰椎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及躯干偏移角度、骨盆扭转角度、椎体左右旋转最大角度之和。结果干预后1周、1个月、3个月观察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腰椎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8周观察组躯干偏移角度、骨盆扭转角度及椎体左右旋转最大角度之和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实施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腰椎术后综合征预防管理方案,有利于缓解腰椎后路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高腰椎稳定性及腰椎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腰椎后路手 腰椎术后综合征 健康行为 疼痛 腰椎功能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肋间臂神经阻滞治疗乳房切除术后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7
20
作者 黄接云 李敏 +1 位作者 江鹤群 林孙枝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目的观察及评价超声引导下肋间臂神经(ICBN)阻滞治疗保留ICBN的乳腺癌根治术术后顽固性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行保留ICBN的乳腺癌根治术术后随访的女性患者53例,年龄18~55岁,ASAⅠ或Ⅱ级,其中术后出现术侧侧... 目的观察及评价超声引导下肋间臂神经(ICBN)阻滞治疗保留ICBN的乳腺癌根治术术后顽固性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行保留ICBN的乳腺癌根治术术后随访的女性患者53例,年龄18~55岁,ASAⅠ或Ⅱ级,其中术后出现术侧侧胸壁、腋窝和/或上臂顽固性疼痛,且持续超过3个月的患者有19例,经超声引导在第2肋间隙前锯肌浅面和胸小肌深面形成的潜在间隙内注入0.5%罗哌卡因10ml行ICBN阻滞,记录阻滞前、阻滞后30min和阻滞后1~7d患者静息(VAS_(静息))、运动(肩外展,VAS_(运动))及接受von Frey痛觉测试纤维丝100kPa压力刺激(VAS_(压力))时的VAS评分,并计算疼痛评分总和(SPI,SPI=VAS_(静息)+VAS_(运动)+VAS_(压力)),同时观察阻滞后1~7dSPI降低≥5分的患者例数。记录局麻药过敏、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等阻滞相关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接受7d疼痛评估随访。结果 19例患者均完成超声引导下ICBN阻滞,其中17例完成阻滞后7d的随访。患者阻滞前后SPI平均数差值为-9.19分(95%CI-11.24^-7.14,P<0.01)。与阻滞前比较,阻滞后30 min、阻滞后1~6d VAS_(静息)、VAS_(运动)、VAS_(压力)和SP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阻滞后1~4dSPI降低≥5分的患者分别有14例(82.4%)、13例(76.5%)、7例(41.2%)和3例(17.6%)。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过敏、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等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ICBN阻滞可安全有效地改善行保留ICBN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顽固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肋间臂神经 乳房切除 疼痛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